是??????

熱心網友

“七絕圣手”王昌齡 盛唐的開元、天寶時期,詩壇英才輩出,不乏名人。以絕句稱雄,享譽“七絕圣手”的詩人——王昌齡,就活躍在這個唐詩的“黃金時代”。  王昌齡(公元698—約公元757年),字少伯,盛唐太原人。家史與生平史無載,難以覓得全貌,惟可從他《上李侍郎書》中自述的“久于貧賤”,“力養不給”,“是以多知危苦之事”,窺知他家世貧寒,青少年時生活在饑寒困頓之中。王昌齡為擺脫這種困厄的處境,曾多方奔走,希冀得到一官半職。然而,他既無根基,又無幫襯,仕途談何容易。大約在20歲后的兩三年中,他為找不到出路而失望、苦惱,遂產生了出家求道的念頭。在這種出世思想的支配下,年輕的昌齡涉水翻山,入中岳嵩山學道。但是,他畢竟是熱血沸騰的有識之士,又怎能做到“嗟余無道骨,發我入太行”。不到一年的學道生活,更激發了昌齡向生活挑戰的勇氣,他憤然離開嵩山,返回并州,走上了從軍邊塞的道路。  昌齡的詩作極多,著名的佳作亦不為少。他的詩主要分為三個大類,即邊塞詩、送別詩和宮怨詩,而尤以邊塞詩稱著。他從軍的數年中,赴隴右,出河西,過玉門,達青海,戎馬倥傯,一掃往日的沉悶。邊塞的大漠、飛沙;關山的壯麗、雄宏;戰斗的悲壯、激烈;凱旋的興奮、高歌;軍士的厭戰、思鄉……都成為昌齡創作的源泉。他身臨其境,置身其間,心領神會,筆觸深入到邊塞的各個角落。  “大漠風塵月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溜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寫出了邊塞的肅穆、蕭瑟、緊張的氣氛。無一字寫到軍士的悲壯,卻處處流溢著軍士的悲壯。  “城頭銑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茲寫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寫出了戰斗的激烈,獲勝的喜悅。無一處寫到激昂、慷慨,卻處處流溢著激昂、慷慨。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寫的是何等悲涼,這是邊塞將士與敵喋血奮戰的誓言,同時又流溢出對連年苦戰,歸其遙遙的悲嘆。  最著名的當然還數《出塞詩》之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昌齡的這首千年絕唱,意氣昂揚,含意深遠,語言凝煉,音調鏗鏘。而最深邃的用意卻在于“思古正以諷今”。在詩中,他用思念“飛將軍”的典故,婉轉曲折地譏諷了唐朝統治者,既窮兵黷武,又無良將可用,只能使邊塞將士長戰不已,難歸家園。。

熱心網友

七絕圣手王昌齡五言長城劉長卿二人齊名

熱心網友

邊塞詩人王昌齡

熱心網友

唐代王昌齡有此稱號

熱心網友

王昌齡善寫七絕,有“七絕圣手”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