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海水是鹽的“故鄉”,海水中含有各種鹽類,其中百分之90左右是氯化鈉,也就是食鹽。另外還含有氯化鎂、硫酸鎂、碳酸鎂及含鉀、碘、鈉、溴等各種元素的其他鹽類。氯化鎂是點豆腐用的鹵水的主要成分,味道是苦的,因此,含鹽類比重很大的海水喝起來就又咸又苦了。 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全部提取出來平鋪在陸地上,陸地的高度可以增加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發干了,海底就會積上60米厚的鹽層。 海水里這么多的鹽是從哪兒來的呢?科學家們把海水和河水加以比較,研究了雨后的土壤和碎石,得知海水中的鹽是由陸地上的江河通過流水帶來的。當雨水降到地面,便向低處匯集,形成小河,流入江河,一部分水穿過各種地層滲人地下,然后又在其他地段冒出來,最后都流進大海。水在流動過程中,經過各種土壤和巖層,使其分解產生各種鹽類物質,這些物質隨水被帶進大海。海水經過不斷蒸發,鹽的濃度就越來越高,而海洋的形成經過了幾十萬年,海水中含有這么多的鹽也就不奇怪了。。
熱心網友
海水為什么是咸的?樓上的回答并沒有在點子上。海水為什么是咸的?主要問題是海里的鹽哪兒來的?天上下雨地下流,雨水形成小溪,匯成江河,匯入大海。在這過程中,水沖刷著大地,把各種各樣的礦物帶到了大海里。這就是大海有著許許多多各類物質的原因,包括大量的鹽,海水因此變成了咸的。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內陸咸水湖的形成得到證明。象青海湖這樣的內陸湖,河水流入青海湖時是淡水,但青海湖沒有出海口,只是靠蒸發來維持水量的平衡。而蒸發卻不能帶走鹽分,久而久之,鹽分越積越多,青海湖就成了咸水湖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熱心網友
把一盆海水曬干,就會發現在盆底上有一層白花花的東西。這白花花的東西,在化學上叫做鹽。海水中溶解的鹽類很多。據計算,一立方公里的海水中,有兩千七百多萬噸氯化鈉、三百二十萬噸氯化鎂、二百二十萬噸碳酸鎂、一百二十萬噸硫酸鎂,還有許多其他種類的鹽。如果我們把地球上的全部海水都蒸發干,那么海底就會沉淀出六十米厚的白花花的鹽類。這些鹽類的體積有兩千二百萬立方公里那么大,它們可以把整個北冰洋都填平還有剩余。海水中的這些鹽類,和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我們每天少不了的食鹽(氯化鈉),是海水中含量最大的一種鹽類,它占海水中所有鹽類的 78%。食鹽不僅是人類必需的食物,而且還是化學工業離不了的一種原料。人類所需用的食鹽,絕大部分是從大海中提取的。點豆腐用的鹵水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鎂,氯化鎂也是海水中含量較大的一種鹽類。現在世界上所需的鎂和鎂的化合物,很大一部分是從海水中所含的氯化鎂和硫酸鎂提取的。鎂是一種重要的金屬,制造飛機、快艇、汽車、火箭都離不開它。食鹽是咸的,鹵水是苦的。現在你明白海水為什么又咸又苦了吧!其實,海水里含有物質,遠不止食鹽和鹵水。在地球上已經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中,有八十多種在海水中都能找到。不少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比在陸地上的儲量要大得多。比如海水中鈾的總含量可達四十億到二百億噸,比陸地上的總儲量多兩千倍到一萬倍;黃金的含量約一千萬噸,也比陸地上的儲量多得多。現在,人們可以從海水中提取鉀、碘、鈾等多種元素。隨著科學的發展,海水對人類的貢獻將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