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盡管近年來我國的銀行卡持卡消費金額持續增長,但是,截至2005年7月底,作為衡量用卡環境成熟度的一項重要指標——銀行卡現金滲透率而言,我國僅為7%,而發達國家高達55%。另外,我國受理銀行卡的特約商戶有34萬家左右,僅占全部商戶的3%,相較發達國家100%的比例來說,差距實在太大。  是什么原因阻礙了中國銀行卡的發展?分析起來,理由主要如下:一是外資銀行的進入,帶來極大的挑戰。根據我國入世承諾,將逐步放開金融市場,外資銀行必將與中資銀行在中國市場上進行一輪拼搶競爭。外資銀行實力雄厚,在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上比中資銀行有優勢,并且其有多年的經營管理經驗。這樣會對中國銀行卡業務爭奪重點客戶資源,及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這樣對國內銀行卡業務的盈利能力及發展產生威脅。  二是民族銀行卡缺乏知名品牌。中國銀聯董事長劉廷煥表示,民族銀行卡品牌的國際化發展趨勢越來越緊迫。一方面,國內發卡機構積極推出各種國際業務卡;另一方面,我國民族銀行卡品牌還沒有走出國門,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自主的國際受理渠道,這不僅不利于民族銀行卡產業體系的發展,對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也十分不利。  三是銀行卡功能、品種單一。商業銀行在業務創新方面明顯滯后,各種銀行卡功能、品種單一,而在發達國家,持卡人不但可以憑卡消費,而且可以據此轉帳、存款、取款。有些高級的信用卡,除了用作信用憑證、綜合實現各種信用卡功能外,還可以有個人身份證明卡、病歷檔案、地鐵月票等各種用途。  四是銀行卡業務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現行規定中對于發卡行、收單行和銀聯公司三者按“8∶1∶1”比例分配商戶結算手續費的利益分配機制明顯偏向于發卡業務。在當前受理市場成為銀行卡業務發展瓶頸因素的情況下,該利益分配機制對收單方的分配比率過低,未能充分補償收單方的成本投入,尤其是不能體現對受理市場先期投入者的合理補償,不僅使得先期投入者不愿開放受理機具?實現資源共享,而且導致各銀行都不愿為了每筆交易結算金額再去花費巨資購置POS機或ATM機,從而嚴重阻礙了銀行卡受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此外,目前我國還沒有實現銀行卡服務市場化定價,銀行卡市場上商戶回傭及其分配比例全國統一,并長期沿用,市場主體無法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節,導致利益分配機制不暢,產業發展受到制約。  五是特約商戶少、布局不合理。美國現有560萬商戶中特約商戶占80%多,韓國120萬商戶中特約商戶占87%,而我國目前特約商戶僅15萬戶,占比不到3%。特約商戶不僅數量太少,而且布局極不合理,主要分布在發達地區的大中型商場、酒店,極大地限制了銀行卡的使用范圍。  六是銀行卡受理環境欠佳。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特約商戶普及率不到5%,美國幾乎為100%,韓國也近90%;我國平均每百萬人口僅有ATM機40臺,而發達國家每百萬人口ATM一般都在500臺以上;此外外卡受理環境也不理想,2002年底,國內能受理外卡的商戶不足1萬家,并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廈門等大城市,中小城市目前基本上還都不能受理外卡。  七是銀行卡業務管理法律不健全。我國現在僅有一部人民銀行1999年頒布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但該辦法僅僅是一種行業規范和處罰,而沒有明確銀行卡公司等市場參與者的資質要求、準入程序、監管要求和主體、客體的法律承受責任和支付、結算權力法律保護等。且國家在目前的金融法規系列中尚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系統涉足銀行卡的法律。而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相繼制定并完善了《信用卡發行法》、《貸款真實性法》等,形成了完善的銀行卡法律框架體系。從而保證了銀行卡產業的健康發展。  八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目前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個人信用制度缺欠,個人信用無法評估,沒有社會化和規范化的個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統一完善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申請人的收入和信用記錄的真實資料,無法實現全國聯網和資源共享,個人信用狀況很難掌握,無法從根本上堵住欺詐申請的源頭,導致在中國銀行卡業在發展各種貸記卡、信用卡面臨巨大的風險。  銀行卡業務發展,希望在哪?筆者認為,銀行卡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首先,需要改善用卡環境,要借鑒國外銀行先進的做法,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要參照國際慣例,將現在分散于《刑法》、《民法》、《經濟合同法》、《擔保法》、《商業銀行法》以及《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中的相關法律和規定加以整合,從而形成一部更為全面、細致地系統規范銀行卡市場行為的專門法律法規體系。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與商業企業的合作。  當然,一個重要的前提是銀行業自身要加大創新,開發銀行卡多功能用途,不只局限在傳統的存取轉等上,還應加強對于信息化的金融服務研究,并且要進一步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 。

熱心網友

盡管近年來我國的銀行卡持卡消費金額持續增長,但是,截至2005年7月底,作為衡量用卡環境成熟度的一項重要指標——銀行卡現金滲透率而言,我國僅為7%,而發達國家高達55%。另外,我國受理銀行卡的特約商戶有34萬家左右,僅占全部商戶的3%,相較發達國家100%的比例來說,差距實在太大。  是什么原因阻礙了中國銀行卡的發展?分析起來,理由主要如下:一是外資銀行的進入,帶來極大的挑戰。根據我國入世承諾,將逐步放開金融市場,外資銀行必將與中資銀行在中國市場上進行一輪拼搶競爭。外資銀行實力雄厚,在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上比中資銀行有優勢,并且其有多年的經營管理經驗。這樣會對中國銀行卡業務爭奪重點客戶資源,及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這樣對國內銀行卡業務的盈利能力及發展產生威脅。  二是民族銀行卡缺乏知名品牌。中國銀聯董事長劉廷煥表示,民族銀行卡品牌的國際化發展趨勢越來越緊迫。一方面,國內發卡機構積極推出各種國際業務卡;另一方面,我國民族銀行卡品牌還沒有走出國門,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自主的國際受理渠道,這不僅不利于民族銀行卡產業體系的發展,對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也十分不利。  三是銀行卡功能、品種單一。商業銀行在業務創新方面明顯滯后,各種銀行卡功能、品種單一,而在發達國家,持卡人不但可以憑卡消費,而且可以據此轉帳、存款、取款。有些高級的信用卡,除了用作信用憑證、綜合實現各種信用卡功能外,還可以有個人身份證明卡、病歷檔案、地鐵月票等各種用途。  四是銀行卡業務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現行規定中對于發卡行、收單行和銀聯公司三者按“8∶1∶1”比例分配商戶結算手續費的利益分配機制明顯偏向于發卡業務。在當前受理市場成為銀行卡業務發展瓶頸因素的情況下,該利益分配機制對收單方的分配比率過低,未能充分補償收單方的成本投入,尤其是不能體現對受理市場先期投入者的合理補償,不僅使得先期投入者不愿開放受理機具?實現資源共享,而且導致各銀行都不愿為了每筆交易結算金額再去花費巨資購置POS機或ATM機,從而嚴重阻礙了銀行卡受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此外,目前我國還沒有實現銀行卡服務市場化定價,銀行卡市場上商戶回傭及其分配比例全國統一,并長期沿用,市場主體無法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節,導致利益分配機制不暢,產業發展受到制約。  五是特約商戶少、布局不合理。美國現有560萬商戶中特約商戶占80%多,韓國120萬商戶中特約商戶占87%,而我國目前特約商戶僅15萬戶,占比不到3%。特約商戶不僅數量太少,而且布局極不合理,主要分布在發達地區的大中型商場、酒店,極大地限制了銀行卡的使用范圍。  六是銀行卡受理環境欠佳。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特約商戶普及率不到5%,美國幾乎為100%,韓國也近90%;我國平均每百萬人口僅有ATM機40臺,而發達國家每百萬人口ATM一般都在500臺以上;此外外卡受理環境也不理想,2002年底,國內能受理外卡的商戶不足1萬家,并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廈門等大城市,中小城市目前基本上還都不能受理外卡。  七是銀行卡業務管理法律不健全。我國現在僅有一部人民銀行1999年頒布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但該辦法僅僅是一種行業規范和處罰,而沒有明確銀行卡公司等市場參與者的資質要求、準入程序、監管要求和主體、客體的法律承受責任和支付、結算權力法律保護等。且國家在目前的金融法規系列中尚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系統涉足銀行卡的法律。而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相繼制定并完善了《信用卡發行法》、《貸款真實性法》等,形成了完善的銀行卡法律框架體系。從而保證了銀行卡產業的健康發展。  八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目前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個人信用制度缺欠,個人信用無法評估,沒有社會化和規范化的個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統一完善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申請人的收入和信用記錄的真實資料,無法實現全國聯網和資源共享,個人信用狀況很難掌握,無法從根本上堵住欺詐申請的源頭,導致在中國銀行卡業在發展各種貸記卡、信用卡面臨巨大的風險。  銀行卡業務發展,希望在哪?筆者認為,銀行卡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首先,需要改善用卡環境,要借鑒國外銀行先進的做法,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要參照國際慣例,將現在分散于《刑法》、《民法》、《經濟合同法》、《擔保法》、《商業銀行法》以及《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中的相關法律和規定加以整合,從而形成一部更為全面、細致地系統規范銀行卡市場行為的專門法律法規體系。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與商業企業的合作。  當然,一個重要的前提是銀行業自身要加大創新,開發銀行卡多功能用途,不只局限在傳統的存取轉等上,還應加強對于信息化的金融服務研究,并且要進一步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 。

熱心網友

是什么原因阻礙了中國銀行卡的發展?分析起來,理由主要如下:一是外資銀行的進入,帶來極大的挑戰。根據我國入世承諾,將逐步放開金融市場,外資銀行必將與中資銀行在中國市場上進行一輪拼搶競爭。外資銀行實力雄厚,在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上比中資銀行有優勢,并且其有多年的經營管理經驗。這樣會對中國銀行卡業務爭奪重點客戶資源,及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這樣對國內銀行卡業務的盈利能力及發展產生威脅。  二是民族銀行卡缺乏知名品牌。中國銀聯董事長劉廷煥表示,民族銀行卡品牌的國際化發展趨勢越來越緊迫。一方面,國內發卡機構積極推出各種國際業務卡;另一方面,我國民族銀行卡品牌還沒有走出國門,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自主的國際受理渠道,這不僅不利于民族銀行卡產業體系的發展,對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也十分不利。  三是銀行卡功能、品種單一。商業銀行在業務創新方面明顯滯后,各種銀行卡功能、品種單一,而在發達國家,持卡人不但可以憑卡消費,而且可以據此轉帳、存款、取款。有些高級的信用卡,除了用作信用憑證、綜合實現各種信用卡功能外,還可以有個人身份證明卡、病歷檔案、地鐵月票等各種用途。  四是銀行卡業務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現行規定中對于發卡行、收單行和銀聯公司三者按“8∶1∶1”比例分配商戶結算手續費的利益分配機制明顯偏向于發卡業務。在當前受理市場成為銀行卡業務發展瓶頸因素的情況下,該利益分配機制對收單方的分配比率過低,未能充分補償收單方的成本投入,尤其是不能體現對受理市場先期投入者的合理補償,不僅使得先期投入者不愿開放受理機具?實現資源共享,而且導致各銀行都不愿為了每筆交易結算金額再去花費巨資購置POS機或ATM機,從而嚴重阻礙了銀行卡受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熱心網友

  盡管近年來我國的銀行卡持卡消費金額持續增長,但是,截至2005年7月底,作為衡量用卡環境成熟度的一項重要指標——銀行卡現金滲透率而言,我國僅為7%,而發達國家高達55%。另外,我國受理銀行卡的特約商戶有34萬家左右,僅占全部商戶的3%,相較發達國家100%的比例來說,差距實在太大。  是什么原因阻礙了中國銀行卡的發展?分析起來,理由主要如下:一是外資銀行的進入,帶來極大的挑戰。根據我國入世承諾,將逐步放開金融市場,外資銀行必將與中資銀行在中國市場上進行一輪拼搶競爭。外資銀行實力雄厚,在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上比中資銀行有優勢,并且其有多年的經營管理經驗。這樣會對中國銀行卡業務爭奪重點客戶資源,及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這樣對國內銀行卡業務的盈利能力及發展產生威脅。  二是民族銀行卡缺乏知名品牌。中國銀聯董事長劉廷煥表示,民族銀行卡品牌的國際化發展趨勢越來越緊迫。一方面,國內發卡機構積極推出各種國際業務卡;另一方面,我國民族銀行卡品牌還沒有走出國門,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自主的國際受理渠道,這不僅不利于民族銀行卡產業體系的發展,對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也十分不利。  三是銀行卡功能、品種單一。商業銀行在業務創新方面明顯滯后,各種銀行卡功能、品種單一,而在發達國家,持卡人不但可以憑卡消費,而且可以據此轉帳、存款、取款。有些高級的信用卡,除了用作信用憑證、綜合實現各種信用卡功能外,還可以有個人身份證明卡、病歷檔案、地鐵月票等各種用途。  四是銀行卡業務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現行規定中對于發卡行、收單行和銀聯公司三者按“8∶1∶1”比例分配商戶結算手續費的利益分配機制明顯偏向于發卡業務。在當前受理市場成為銀行卡業務發展瓶頸因素的情況下,該利益分配機制對收單方的分配比率過低,未能充分補償收單方的成本投入,尤其是不能體現對受理市場先期投入者的合理補償,不僅使得先期投入者不愿開放受理機具?實現資源共享,而且導致各銀行都不愿為了每筆交易結算金額再去花費巨資購置POS機或ATM機,從而嚴重阻礙了銀行卡受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此外,目前我國還沒有實現銀行卡服務市場化定價,銀行卡市場上商戶回傭及其分配比例全國統一,并長期沿用,市場主體無法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節,導致利益分配機制不暢,產業發展受到制約。  五是特約商戶少、布局不合理。美國現有560萬商戶中特約商戶占80%多,韓國120萬商戶中特約商戶占87%,而我國目前特約商戶僅15萬戶,占比不到3%。特約商戶不僅數量太少,而且布局極不合理,主要分布在發達地區的大中型商場、酒店,極大地限制了銀行卡的使用范圍。  六是銀行卡受理環境欠佳。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特約商戶普及率不到5%,美國幾乎為100%,韓國也近90%;我國平均每百萬人口僅有ATM機40臺,而發達國家每百萬人口ATM一般都在500臺以上;此外外卡受理環境也不理想,2002年底,國內能受理外卡的商戶不足1萬家,并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廈門等大城市,中小城市目前基本上還都不能受理外卡。  七是銀行卡業務管理法律不健全。我國現在僅有一部人民銀行1999年頒布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但該辦法僅僅是一種行業規范和處罰,而沒有明確銀行卡公司等市場參與者的資質要求、準入程序、監管要求和主體、客體的法律承受責任和支付、結算權力法律保護等。且國家在目前的金融法規系列中尚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系統涉足銀行卡的法律。而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相繼制定并完善了《信用卡發行法》、《貸款真實性法》等,形成了完善的銀行卡法律框架體系。從而保證了銀行卡產業的健康發展。  八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目前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個人信用制度缺欠,個人信用無法評估,沒有社會化和規范化的個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統一完善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申請人的收入和信用記錄的真實資料,無法實現全國聯網和資源共享,個人信用狀況很難掌握,無法從根本上堵住欺詐申請的源頭,導致在中國銀行卡業在發展各種貸記卡、信用卡面臨巨大的風險。  銀行卡業務發展,希望在哪?筆者認為,銀行卡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首先,需要改善用卡環境,要借鑒國外銀行先進的做法,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要參照國際慣例,將現在分散于《刑法》、《民法》、《經濟合同法》、《擔保法》、《商業銀行法》以及《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中的相關法律和規定加以整合,從而形成一部更為全面、細致地系統規范銀行卡市場行為的專門法律法規體系。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與商業企業的合作。  當然,一個重要的前提是銀行業自身要加大創新,開發銀行卡多功能用途,不只局限在傳統的存取轉等上,還應加強對于信息化的金融服務研究,并且要進一步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 。

熱心網友

盡管近年來我國的銀行卡持卡消費金額持續增長,但是,截至2005年7月底,作為衡量用卡環境成熟度的一項重要指標——銀行卡現金滲透率而言,我國僅為7%,而發達國家高達55%。另外,我國受理銀行卡的特約商戶有34萬家左右,僅占全部商戶的3%,相較發達國家100%的比例來說,差距實在太大。  是什么原因阻礙了中國銀行卡的發展?分析起來,理由主要如下:一是外資銀行的進入,帶來極大的挑戰。根據我國入世承諾,將逐步放開金融市場,外資銀行必將與中資銀行在中國市場上進行一輪拼搶競爭。外資銀行實力雄厚,在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上比中資銀行有優勢,并且其有多年的經營管理經驗。這樣會對中國銀行卡業務爭奪重點客戶資源,及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這樣對國內銀行卡業務的盈利能力及發展產生威脅。  二是民族銀行卡缺乏知名品牌。中國銀聯董事長劉廷煥表示,民族銀行卡品牌的國際化發展趨勢越來越緊迫。一方面,國內發卡機構積極推出各種國際業務卡;另一方面,我國民族銀行卡品牌還沒有走出國門,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自主的國際受理渠道,這不僅不利于民族銀行卡產業體系的發展,對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也十分不利。  三是銀行卡功能、品種單一。商業銀行在業務創新方面明顯滯后,各種銀行卡功能、品種單一,而在發達國家,持卡人不但可以憑卡消費,而且可以據此轉帳、存款、取款。有些高級的信用卡,除了用作信用憑證、綜合實現各種信用卡功能外,還可以有個人身份證明卡、病歷檔案、地鐵月票等各種用途。  四是銀行卡業務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現行規定中對于發卡行、收單行和銀聯公司三者按“8∶1∶1”比例分配商戶結算手續費的利益分配機制明顯偏向于發卡業務。在當前受理市場成為銀行卡業務發展瓶頸因素的情況下,該利益分配機制對收單方的分配比率過低,未能充分補償收單方的成本投入,尤其是不能體現對受理市場先期投入者的合理補償,不僅使得先期投入者不愿開放受理機具?實現資源共享,而且導致各銀行都不愿為了每筆交易結算金額再去花費巨資購置POS機或ATM機,從而嚴重阻礙了銀行卡受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此外,目前我國還沒有實現銀行卡服務市場化定價,銀行卡市場上商戶回傭及其分配比例全國統一,并長期沿用,市場主體無法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節,導致利益分配機制不暢,產業發展受到制約。  五是特約商戶少、布局不合理。美國現有560萬商戶中特約商戶占80%多,韓國120萬商戶中特約商戶占87%,而我國目前特約商戶僅15萬戶,占比不到3%。特約商戶不僅數量太少,而且布局極不合理,主要分布在發達地區的大中型商場、酒店,極大地限制了銀行卡的使用范圍。  六是銀行卡受理環境欠佳。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特約商戶普及率不到5%,美國幾乎為100%,韓國也近90%;我國平均每百萬人口僅有ATM機40臺,而發達國家每百萬人口ATM一般都在500臺以上;此外外卡受理環境也不理想,2002年底,國內能受理外卡的商戶不足1萬家,并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廈門等大城市,中小城市目前基本上還都不能受理外卡。  七是銀行卡業務管理法律不健全。我國現在僅有一部人民銀行1999年頒布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但該辦法僅僅是一種行業規范和處罰,而沒有明確銀行卡公司等市場參與者的資質要求、準入程序、監管要求和主體、客體的法律承受責任和支付、結算權力法律保護等。且國家在目前的金融法規系列中尚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系統涉足銀行卡的法律。而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相繼制定并完善了《信用卡發行法》、《貸款真實性法》等,形成了完善的銀行卡法律框架體系。從而保證了銀行卡產業的健康發展。  八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目前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個人信用制度缺欠,個人信用無法評估,沒有社會化和規范化的個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統一完善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申請人的收入和信用記錄的真實資料,無法實現全國聯網和資源共享,個人信用狀況很難掌握,無法從根本上堵住欺詐申請的源頭,導致在中國銀行卡業在發展各種貸記卡、信用卡面臨巨大的風險。  銀行卡業務發展,希望在哪?筆者認為,銀行卡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首先,需要改善用卡環境,要借鑒國外銀行先進的做法,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要參照國際慣例,將現在分散于《刑法》、《民法》、《經濟合同法》、《擔保法》、《商業銀行法》以及《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中的相關法律和規定加以整合,從而形成一部更為全面、細致地系統規范銀行卡市場行為的專門法律法規體系。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與商業企業的合作。  當然,一個重要的前提是銀行業自身要加大創新,開發銀行卡多功能用途,不只局限在傳統的存取轉等上,還應加強對于信息化的金融服務研究,并且要進一步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 。

熱心網友

向左還是向右:銀行卡業務走向十字路口  2005-10-12 11:23:52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北京)   網友評論 0 條   ■喬鮮花 王薇  盡管近年來我國的銀行卡持卡消費金額持續增長,但是,截至2005年7月底,作為衡量用卡環境成熟度的一項重要指標——銀行卡現金滲透率而言,我國僅為7%,而發達國家高達55%。另外,我國受理銀行卡的特約商戶有34萬家左右,僅占全部商戶的3%,相較發達國家100%的比例來說,差距實在太大。   是什么原因阻礙了中國銀行卡的發展?分析起來,理由主要如下:一是外資銀行的進入,帶來極大的挑戰。根據我國入世承諾,將逐步放開金融市場,外資銀行必將與中資銀行在中國市場上進行一輪拼搶競爭。外資銀行實力雄厚,在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上比中資銀行有優勢,并且其有多年的經營管理經驗。這樣會對中國銀行卡業務爭奪重點客戶資源,及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這樣對國內銀行卡業務的盈利能力及發展產生威脅。  二是民族銀行卡缺乏知名品牌。中國銀聯董事長劉廷煥表示,民族銀行卡品牌的國際化發展趨勢越來越緊迫。一方面,國內發卡機構積極推出各種國際業務卡;另一方面,我國民族銀行卡品牌還沒有走出國門,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自主的國際受理渠道,這不僅不利于民族銀行卡產業體系的發展,對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也十分不利。  三是銀行卡功能、品種單一。商業銀行在業務創新方面明顯滯后,各種銀行卡功能、品種單一,而在發達國家,持卡人不但可以憑卡消費,而且可以據此轉帳、存款、取款。有些高級的信用卡,除了用作信用憑證、綜合實現各種信用卡功能外,還可以有個人身份證明卡、病歷檔案、地鐵月票等各種用途。  四是銀行卡業務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現行規定中對于發卡行、收單行和銀聯公司三者按“8∶1∶1”比例分配商戶結算手續費的利益分配機制明顯偏向于發卡業務。在當前受理市場成為銀行卡業務發展瓶頸因素的情況下,該利益分配機制對收單方的分配比率過低,未能充分補償收單方的成本投入,尤其是不能體現對受理市場先期投入者的合理補償,不僅使得先期投入者不愿開放受理機具?實現資源共享,而且導致各銀行都不愿為了每筆交易結算金額再去花費巨資購置POS機或ATM機,從而嚴重阻礙了銀行卡受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此外,目前我國還沒有實現銀行卡服務市場化定價,銀行卡市場上商戶回傭及其分配比例全國統一,并長期沿用,市場主體無法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節,導致利益分配機制不暢,產業發展受到制約。  五是特約商戶少、布局不合理。美國現有560萬商戶中特約商戶占80%多,韓國120萬商戶中特約商戶占87%,而我國目前特約商戶僅15萬戶,占比不到3%。特約商戶不僅數量太少,而且布局極不合理,主要分布在發達地區的大中型商場、酒店,極大地限制了銀行卡的使用范圍。  六是銀行卡受理環境欠佳。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特約商戶普及率不到5%,美國幾乎為100%,韓國也近90%;我國平均每百萬人口僅有ATM機40臺,而發達國家每百萬人口ATM一般都在500臺以上;此外外卡受理環境也不理想,2002年底,國內能受理外卡的商戶不足1萬家,并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廈門等大城市,中小城市目前基本上還都不能受理外卡。  七是銀行卡業務管理法律不健全。我國現在僅有一部人民銀行1999年頒布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但該辦法僅僅是一種行業規范和處罰,而沒有明確銀行卡公司等市場參與者的資質要求、準入程序、監管要求和主體、客體的法律承受責任和支付、結算權力法律保護等。且國家在目前的金融法規系列中尚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系統涉足銀行卡的法律。而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相繼制定并完善了《信用卡發行法》、《貸款真實性法》等,形成了完善的銀行卡法律框架體系。從而保證了銀行卡產業的健康發展。  八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目前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個人信用制度缺欠,個人信用無法評估,沒有社會化和規范化的個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統一完善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申請人的收入和信用記錄的真實資料,無法實現全國聯網和資源共享,個人信用狀況很難掌握,無法從根本上堵住欺詐申請的源頭,導致在中國銀行卡業在發展各種貸記卡、信用卡面臨巨大的風險。  銀行卡業務發展,希望在哪?筆者認為,銀行卡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首先,需要改善用卡環境,要借鑒國外銀行先進的做法,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要參照國際慣例,將現在分散于《刑法》、《民法》、《經濟合同法》、《擔保法》、《商業銀行法》以及《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中的相關法律和規定加以整合,從而形成一部更為全面、細致地系統規范銀行卡市場行為的專門法律法規體系。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與商業企業的合作。  當然,一個重要的前提是銀行業自身要加大創新,開發銀行卡多功能用途,不只局限在傳統的存取轉等上,還應加強對于信息化的金融服務研究,并且要進一步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