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蜀國也是個舉足輕中的人物,然而沒有處理好與諸葛亮的關系?結局不好。問題是在于魏延本身,還是諸葛亮,劉備有關系嗎?
熱心網友
歷史上關于魏延之死,陳壽的<三國志>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三國志·魏延傳>的正文;一種是<魏延傳>裴松之注引的<魏略>。這兩種說法,都同楊儀有關。魏延有一個嚴重的毛病,就是驕傲自大,看不起旁人,連諸葛亮也被他視為膽怯之輩。魏延功高位重,旁人都讓他幾分,唯獨楊儀不買他的帳。楊儀是諸葛亮的丞相府長史,相當于現在的秘書長,是個實權派。此人很有才干,很得諸葛亮器重,但他同樣自命不凡,而且比魏延還要偏激狹隘。兩人互不買帳,勢同水火。諸葛亮對他的這一文一武兩條臂膀的不和傷透了腦筋,既感到惋惜,又很難分出誰是誰非,因而也未能說服他們,使他們和解。<三國志·魏延傳>說,諸葛亮臨終前,秘密與楊儀,姜維等人商量他死后退軍事宜,決定由楊儀節制全軍,魏延斷后,姜維次之。如果延不聽從命令,大軍便自動開拔。延知此事后很不以為然,他對費祎說:丞相雖死,但我魏延還在。丞相府的親信官屬可扶喪回蜀,我完全可以率軍擊賊,怎么可以因一人之死而荒廢了天下大事呢?況且我魏是什么人,怎能被楊儀所節制,為他斷后呢。后來延見諸軍果然按楊儀部署,拔營退還,不由大怒,乘楊儀未開發前,便率所部徑部南歸,所過之處燒毀棧道。并向朝廷上表楊儀反叛,而楊儀也同時上表稱魏延選選反,一時搞得后主莫明其妙。延退入漢中,占據了要隘南谷口,派兵迎擊隨后而至的楊儀。楊儀部下何平當陣斥責延道:丞相剛死,尸骨未寒,你怎么敢這樣做。延的士卒知道曲在延,紛紛逃散。延只得與兒子等幾人逃亡,后被楊儀派馬岱追趕,斬之。延的頭顱獻到楊儀賬下,楊儀居然用腳踏住罵道:庸奴,復能作惡否?于是,延被誅滅三族。<魏延傳>說,諸葛亮臨終前,把軍權交給了魏延。亮死后,延秘不發喪,率軍南撤,行至褒口,才正式發喪。這時楊儀怕延加害自己,就放出謠言,說延打算投降曹魏,并率部下去圍功延。延不原與自己人廝殺,不戰而走,被楊儀部下追殺。照這種說法,延完全是被冤殺的。無論按上哪一咱說法,延之死都是與楊儀不和而造成的,這里只有爭權奪利,絕沒有叛蜀。<演義>里說延造反。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延是一名腦后長有反骨的天生叛逆者。而延的“反骨”也是出自小說家之口。
熱心網友
他太目空一切了 應該保持低姿態 想朱元璋一樣
熱心網友
我雖一直敬仰諸葛,但對魏延,我深感惋惜.
熱心網友
空有經天緯地功,卻被傲骨誤一生,生不逢時空余恨,三國自此空空空。在《三國演義》魏延并不是主線人物,但在隱含的故事線中,他確實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但凡對三國有了一定認識的人,不會否認這個事實,也不會不喜歡這個敢愛敢恨,放蕩不羈的英雄。我的觀點十分鮮明:唾棄楊儀、惋惜魏延。
熱心網友
倒霉
熱心網友
魏延之死一直是一個疑案,果如史書上所記,楊儀擅自斬殺國家大將也太大膽了。諸葛亮向以治軍嚴而著稱,如何一死就發生這種事,難道生前毫無察覺?而且因為互相不服而起干戈,是軍隊還在前線,在司馬懿威脅之下,互相殺死對方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是諸葛亮有遺囑。這種遺囑因為魏延長有"反骨"當然是荒唐的。其原因大體是這樣:(1)蜀國是三國之中最弱小的,對外只能聯合東吳、防備魏國。諸葛亮頻頻以“統一中原”的幌子進攻魏國,只不過因為國小兵少,只能采取“以攻為守“的策略而己。這一點,是諸葛亮對魏的基本方針,他在《出師表》中中說得很明白。所以,我們看他每次“無功而反”,他并不是真的要攻下魏國,只是要魏無暇準備伐蜀而已。可惜歷來史學家皆不明白諸葛亮的戰略意圖,所以對諸葛亮與魏延的關系搞不明白。(2)魏延是一個忠于劉備的人,深得劉備信任而委以“鎮北將軍”之職,駐守漢中要塞。這一位置僅次于荊州,其重要性,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而且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同意,魏延擔肯定也擔任不了這個職務??梢姡f諸葛亮懷疑魏延的忠心,是十分荒誕的。(3)魏延長于軍事不假,屢建奇功亦真,作戰上最善于進攻和奇襲,有違于諸葛亮“以攻為守”的策略。但最大的問題就出在,他是真的伐魏,真想傾舉國之力進行軍事冒險。果然這樣,蜀國必然更早地滅亡。因此,諸葛亮與魏延最大的差別是戰略上的相悖。加上魏延狂妄自大,諸葛亮死后必然不受節制,這樣則蜀國的后果不堪設想。諸葛亮死前預見了這種情況,囑咐楊儀、馬岱以謀劃殺之是完全可能的。這是我的一種合乎情理的推測,只是覺得歷來史書所說魏延被殺原因皆不可信,是然也。
熱心網友
魏延之死與個人的性格有關,主要是與楊儀矛盾太深。諸葛亮沒有處理好二人的關系,但也沒有遺命斬魏延。魏延腦后有反骨純是小說家言。
熱心網友
魏延沒有錯,歷史上諸葛亮也沒有算計魏延.
熱心網友
魏延可以叛劉表,也可以叛蜀漢,諸葛亮故命馬岱誅之!所以是他本身問題!
熱心網友
魏延是諸葛亮疾賢妒能的犧牲品.
熱心網友
魏延沒有錯,錯就錯在他的腦后竟然長有反骨。真荒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