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74式主戰坦克現在還有不少,他的性能怎么樣?

熱心網友

日本74式主戰坦克 國 別 日本 名 稱 74式主戰坦克 (Type 74 MBT ) 研制單位 三菱重工業公司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JP) 生產單位 三菱重工業公司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JP) 現 狀 1990年停產 裝備情況 日本陸上自衛隊 概述 作為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主戰坦克,74式坦克是戰后日本設計的第二代坦克,研制工作始于1964年。在1964~1967年期間制造了一些試驗臺架車,并進行了試驗。1967年完成了部件研制試驗任務后,開始研制樣車,被命名為STB,意為“第二代國產坦克樣車”。從1968年開始,先后進行兩次整車試制。第一次整車試制制造了2輛樣車,1969年6月制成STB1,1969年7月制成STB2,STB1安裝英國L7A1火炮并采用自動裝彈機。2輛樣車進行了廣泛的技術與使用試驗。在第一次整車試制的基礎上,在1970年11月~1971年11月1年內改進試制成的STB3~STB6共4輛樣車,取消自動裝彈機,目的在于降低成本、簡化結構和提高可靠性。從1971年12月到1973年2月4輛樣車分別進行了與STB1和STB2大致相同的技術與使用試驗。此外,還進行了射擊及維修保養試驗。試驗結果基本上達到了戰術技術性能要求。在正式定型之前,又進行了適當的改進,最后于1974年9月定型,命名為74式坦克。該坦克的研制總經費約25億日元。 1975年9月接收首批生產型車,1990年度停產,共生產870輛。每輛坦克的價格,按1984年度幣值計算約3。76億日元。該坦克除火炮是按照英國專利由日本制造以及該炮配用的脫殼穿甲彈按英國專利特許生產外,其余各種部件均為日本自行研制的。 日本防衛廳從1990年度開始正式對該坦克進行現代化改進,計劃將870輛74式坦克全部加以改造。預計1993年度開始裝備經改進的74式坦克。 現代化改進工作主要是更新該坦克的火控系統,采用為下一代90式坦克研制時儲備的最新技術。為了能與90式坦克火控系統的性能大致相同,需要從捕捉目標到瞄準和射擊都用計算機進行計算的高技術化的計算系統。有可能把激光測距儀中的紅寶石激光介質改為CO2激光介質,液視儀從現在的主動式改為被動式,同時還打算改進炮彈和提高發動機功率。估計每輛坦克的改進費用約1億日元。 結構特點 一、總體布置 該坦克為傳統的炮塔型坦克,由車體和炮塔兩部分組成。 車體由均質鋼板焊接而成,駕駛艙在車體左前方;車體中部是戰斗艙,其上有炮塔;車體后部為動力艙。 炮塔為均質鋼鑄造結構,內有3名乘員,車長和炮長位于火炮右側,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火炮左側。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有1個向后開啟的單扇艙蓋。駕駛員位于車內左前方,有1個向左開啟的單扇艙蓋,艙蓋前面有3個JM-17潛望鏡,中間1個可由紅外潛望鏡替換。在兩側履帶的前護板上各裝1對駕駛燈,內側為白光燈,外側為紅外燈。與紅外燈相配合使用的紅外潛望鏡有效視距為50m。該坦克前面可安裝推土鏟,每一個坦克連有1輛坦克配備推土鏟。 二、武器系統 1。主要武器 該坦克裝有1門105mm線膛炮,它是英國國防部技術研究所研制、維克斯(Vickers)公司生產的。日本在引進一部分維克斯公司生產的L7A3式105mm火炮后,從1978年度開始由日本制鋼所特許生產。為減小該炮的后坐力,將駐退機改為同心式,還改進了復進機。該炮采用立楔式炮閂,可自動開閂和閉閂。火炮射速為9~10發/min,方向射界360°,俯仰范圍為-6°~+9°,手動操縱時均可增加0。5°,借助液氣懸掛調節射界能增大±6°。 火炮身管長為口徑的51倍,即5。340m,沒有炮口制退器,沒有隔熱護套,中部裝有抽氣裝置。火炮重心位于炮耳軸附近,因而沒有彈簧補償裝置。更換炮管十分方便,10min內即可完成。火炮防盾布置在炮塔外面。炮管壽命理論值為250發,實際上大約為150發。該炮配有半自動供彈機,能自動提取炮彈,并將炮彈輸送至炮尾。 日本曾考慮過自行研制火炮,但為了提高74式坦克的火力、節省研制費用以及考慮到與美國M60坦克火炮的通用性,因此決定采用北約國標準坦克炮。 2。炮彈 105mm火炮發射脫殼穿甲彈和碎甲彈。從英國購買的脫殼穿甲彈的彈丸重6。12kg,初速為1490m/s,為了提高74式坦克的火力,從1983年度開始在日本特許生產美國的M735105mm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初速為1501m/s。碎甲彈的初速為730m/s,彈丸重11。26kg,是日本自行設計和生產的,研制了近4年,1975年度開始批量生產。防衛廳從1976年2月開始采購4批碎甲彈,共24700發,每發約10萬日元,總共價值24。1億日元。74式坦克105mm線膛炮配用的碎甲彈有缺陷,在實彈射擊訓練中先后發生過3次炸膛事故,雖然已查明原因,并采取了必要的改進措施,但仍將剩余的1萬發彈收回各彈藥庫,立即采取了禁用措施。 該坦克彈藥基數55發。1977年曾對少量的74式坦克的炮彈存放位置進行過簡單的改進,去掉位于車體前部右側的105mm彈藥倉,將這里的炮彈分散布置在戰斗艙兩側,這是接受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教訓加以改造的,但炮塔后部平衡尾艙里仍存放炮彈。 3。火控系統 該坦克的火控系統由火炮雙向穩定器、紅寶石激光測距儀、模擬式彈道計算機、潛望式瞄準鏡等組成。火炮雙向穩定系統裝有1個存儲器,坦克在一時遇上劇烈回轉或極度傾斜,目標超出俯仰范圍的情況下,當車輛恢復原來位置時,存儲器能使火炮繼續捕促目標。但是,假如傾斜度過大,超出了存儲器的10°左右范圍,就超出了存儲器的能力,穩定器便失去作用。 炮長通過裝在控制裝置上的總開關控制火炮穩定系統,即使穩定器處于工作狀態,如果扳動炮長的火炮控制手柄,亦可使火炮進行高低和方向轉換。 紅寶石激光測距儀與J3車長潛望式瞄準、觀察鏡組成一體,裝在車長指揮塔正面,它的測距范圍為300~5000m,精度為±10m,每分鐘工作10次。車長和炮長都有測距按鈕,緊急情況下可由炮長操縱。測距數據自動輸入彈道計算機,并顯示在計算機顯示窗里,在車長瞄準鏡和炮長瞄準鏡內也可看到。在測定距離時激光束不易受到外部影響,并能檢測假回波。 模擬式計算機裝在炮塔內右前部,位于車長和炮長之間,一般情況下由車長使用,炮長也可進行控制。當不用激光測距儀時,也可手動輸入距離數據。計算機輸入的參數還有炮耳軸傾角、風速、風向、氣溫、濕度;炮膛磨損、發射藥溫度、彈藥類型這些數據均為人工輸入。解算出的火炮高低角和方向角顯示在車長和炮長瞄準鏡內,但不包括射擊提前角。隨后火炮自動移動,炮長只需將瞄準十字線對準目標,按下激光測距按鈕,再按下火炮擊發裝置,即可射擊。 該坦克的射擊提前角是車長憑經驗和感官能力,根據一個提前角以5個密位為單位進行估算的。J3車長潛望式瞄準鏡為單目式,與火炮和計算機聯動,為觀察、瞄準、激光測距三合一型,作觀察用時,視場40°,放大倍率為1×。在車長指揮塔上還有5個潛望鏡,每邊各2個,另1個朝后。J2炮長潛望式主瞄準鏡為炮長觀察、瞄準兩用單目式潛望鏡,同樣與火炮和計算機聯動。作觀察用時,視場28°,放大倍率為1×;作瞄準用時,視場9°,放大倍率為8×。還有1具作為炮長輔助瞄準具的J1晝夜紅外瞄準鏡,裝在防盾內,并列安裝于火炮右邊,夜間觀察距離約在1000m以內。 裝填手有1個潛望鏡位于炮塔頂部艙口前方,能360°回轉。在火炮防盾左邊,固定裝有主動式紅外/白光探照燈供瞄準使用,白光氙氣燈的照明距離為3000m,紅外探照燈為1200m。 該坦克的火炮和炮塔的控制采用全電動系統,這是該坦克的一個特點,也是吸取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參戰坦克的教訓而改進的。因在這次中東戰爭中發現,由于火炮和炮塔使用電液式控制系統,液壓油容易著火。 在全電動系統中使用一臺自制的慣性小、靈活敏度高、效率高的電動機,這樣,整個炮塔系統的體積減小了,并且提高了可靠性和生存力。全電動系統有電動和手動兩套操縱裝置,可由車長和炮長進行控制,必要時,車長可超越控制。全電動系統使火炮回轉360°所需時間約15s,俯仰速度4°/s,炮塔的回轉與火炮的俯仰可同時進行,當火炮調向車后方向時,須采用手動控制,其仰角不得低于+2°,一是為了乘員的安全,二是避免火炮與車體碰撞。 4。輔助武器 該坦克7。62mm并列機槍安裝在主炮左側,用于近距離作戰和輔助測距。該機槍是戰后日本為裝備國產二代新坦克及二代新裝甲車而自行研制的,并首次裝在74式坦克上使用。該機槍的原型是步兵使用的62式機槍,兩者通用部件很多。 該機槍不具備勃朗寧機槍所特有的散熱護套,機槍靠炮塔內機槍安裝孔里設置的強制冷卻系統吹出冷風冷卻,不用機槍時,可用這個系統為戰斗艙通風。 該機槍的標準射速為650發/min,但可通過前后移動位于機槍右側后下方、裝填柄與握把中心之下的快慢機就能調到低于200發/min或高于1000發/min的射速。采用北約國標準槍彈,攜彈4500發。M2式12。7mm高平兩用機槍裝在位于車長指揮塔和裝填手艙口中心線上的簡單支架上。車長和裝填手都可以從各自的艙口探出身來手控射擊。該機槍是由美軍提供的。該機槍對空射速為1050發/min,平射時為400發/min,可進行360°環形射擊,高低射界為-10°~+60°,初速為850m/s。采用北約國通用標準槍彈,攜彈600發。 三、推進系統 1。發動機 該坦克采用三菱10ZF22WT型2沖程風冷柴油機,這是一臺有10個氣缸、缸徑135mm、活塞行程150mm、每缸有4個排氣門的直流掃氣發動機。它裝有兩臺機械傳動的廢氣渦輪增壓器和兩組中冷器。能燃用標準柴油、JP4煤油和汽油等多種燃料,在2200r/min時發動機的功率為640kW(870馬力)。由于兩個軸流式風扇消耗功率,在全負荷時約為88。2kW(120馬力),所以凈功率為551kW(750馬力)。在全負荷時,帶風扇的燃油消耗率約為316g/kW·h(232g/馬力·h)、最低燃油消耗率為286g/kW·h(210g/馬力·h)。該發動機的單位體積功率(帶風扇)約為173kW/m3。 日本發展的這種2沖程坦克發動機主要用于該坦克,但改變缸數后形成10缸、6缸、4缸3種機型一個完整系列,也用于其他戰車。各機型結構大體上相同,氣缸排列都采用V型90°夾角,缸徑、行程相同,具有同樣的燃燒系統、增壓方式和冷卻方式,主要部件可以通用。 2。傳動裝置 該坦克采用MT75A十字傳動裝置,與發坳機裝成一體。該傳動裝置包括行星齒輪機構和多片濕式離合器,有6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在每一個排檔上都可以進行原地轉向。 該坦克的變速機構是把61式坦克那樣的高低檔離合器作為一次變速機構與兩個行星齒輪排組成的二次變速機構共同裝在同一軸上。61式坦克變速機構的每次變速是用腳操縱高低檔離合器進行的,而74式坦克則是當操縱高速桿時,一次變速機構中的離合器就機械斷開,而相應于一次變速機構的各檔的液壓開關機構工作以后,由于同回路內的差壓轉換閥的作用,使一次變速機構自動結合。一般不使用離合器踏板,踏板僅在起動、停車時使用,與裝有液力變矩器的車輛相同,可以不用離合器工作,操縱極容易,而且完全沒有流體損失。因此,在起動時扭矩增大,而且差壓轉換閥適應于人的感覺,柔和地使離合器結合。 轉向系統為功率再生式,這種系統系第一次裝在日本履帶式戰車上。它是利用中間軸上差速器的差速作用,在轉向時從制動一側(內側)向不制動一側(外側)回流功率,這種作法能使內部功率損失減到最小。 3。行動裝置 該坦克采用部分可調式液氣懸掛裝置,這是在世界有炮塔的坦克上首次采用。該裝置的工作原理和結構是:負重輪的平衡肘與活塞桿相連,隨著平衡肘的上下運動,活塞作往復運動,推動油缸內的液壓油,并通過液壓油使裝有氣體的氣囊壓縮或膨脹,這就可以因氣體的彈性而起到緩沖作用。油泵將油送到油缸或使其返回油箱來調節油缸內的油量,油箱布置在車體右側斜甲板之下,主油泵放在發動機的前面。前后左右端的4個負重輪可以自由調整高度,右前與左后負重輪、左前與右后負物理 輪的控制油路彼此相連。在炮塔吊籃的周圍,有4個(每側2個)圓柱形閉鎖閥,用于坦克射擊時保證底盤穩定。在發生機械故障或行動部分在戰斗中損壞時,閉鎖機構也進行閉鎖。在駕駛座椅后部有緊急手動調節裝置和輔助油泵。 車長和駕駛員各配1套車資操縱裝置,前者布置在車長座椅右側,靠近炮塔控制裝置,后者布置在駕駛員座椅正面。車長操縱裝置上裝有平衡調整水準儀和車輛姿態控制開關,專供車長在射擊時調整使用;還裝有超越駕駛機構,當該機構開啟時,駕駛員操縱裝置便失去作用,而且駕駛員操縱裝置上顯示出車長超越駕駛的燈信號。車長超越射擊操縱裝置與火控裝置的彈道計算機相連接。駕駛員操縱裝置上裝有車高調整開關、標準姿勢開關和車姿控制開關,當操縱標準姿勢開關時,便可使車體從任何姿勢返回標準姿勢,而且它一接通,其他所有開關便失去作用。 駕駛員或車長使用把手型開關操縱各自的車姿操縱裝置,把手的傾斜轉變為電信號,用以控制油缸的油量,使坦克的俯仰角度增加±6°,左右傾斜角度達±9°,或使車底距地高最低達200mm,最高達650mm。 該坦克的車體控制速度比瑞典的Strv103坦克慢得多。雖然兩車的性能要求不同,但車重基本相同,因此車體調整速度慢就意味著機構的功率較低。可調懸掛裝置的優點是:(1)便于充分發揮火炮威力。通過調節車體前后傾角和車底距地高,可以擴大火炮的高低射角,對坦克在山地使用具有較大的意義。此外,調節車體前后左右傾斜角,對在各種地形條件下火炮的穩定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提高火炮的精度。(2)改善機動性。通過調整車底距地高,可提高車輛的通過性,還可提高坦克的越野速度。74式坦克的越野行駛速度為35km/h。(3)提高防護能力。該裝置可使坦克的車高降至2m,暴露面積減小。車體調高以后,便于從車內向外觀察。 該裝置的缺點是結構復雜、可靠性差、維修比較困難、控制機構比較復雜、液壓裝置壓力較高,這就要求液壓零件有較高的加工精度和良好的密封性。該坦克裝備初期曾出現過漏油等問題,改埋沒一管的材料后已不再發生這種漏油現象,但油溫不易冷卻。此外,還存在成本高、重量大、占用空間多等缺點。 該坦克每側有5個大型的雙輪緣掛膠負重輪,沒有托帶輪,主動輪后置。主動輪上有11個齒,齒插在履帶板的雙銷之間,突出在履帶外面。采用雙銷雙塊式履帶并在履帶銷上增加了橡膠襯套。盡管這種履帶造價高、復雜、重量增大,但使用壽命和重量分布都比較優越。履帶板是用高錳鋼制造的,具有“山”形履刺,根據需要也可安裝橡膠襯墊,以提高行駛性能,減少噪聲,延長壽命。履帶的使用壽命已接近10000。 該坦克的駕駛部分和戰斗部分是密封的,不需任何準備即可涉過1m深的水障。發動機部分未做密封,廢氣通過一個排氣管排出。潛渡時炮塔頂上需安裝1個組合式進氣筒。潛渡準備時間需要15~20min。 四、防護系統 該坦克的車體前面呈流線形,寬度較窄,高度較低,車體前部裝甲厚130mm,兩側厚75mm,后部厚50mm。炮塔前部裝甲厚130mm,兩側厚75mm,后部厚50mm。由于車高降低,車內空間必然減小,為此采用了相應措施,將車體上部兩側擴展到履帶上方,以滿足對車內空間的需要。車體下半部采用整體鑄造,這種結構在防護性、強度和重量等方面有很多優點。但在生產上卻需要高技術和大型設備,因而成本較高。 炮塔外形與法國AMX-30坦克的相似,呈半圓形,炮塔后部則稍有延長。由于炮塔扁平,易于滑彈,減少了中彈率。炮塔側面和車體后部還配有放置各種用具的托架,除便于使用外,還可避免炮彈直接擊中,起到輔助防護的作用。 該坦克具有三防能力,在通過污染地區時車內可以完全密封,同時也采用了高性能的空氣濾毒罐。 在炮塔后部兩側各裝有3具一組的60mm煙幕彈發射器,可由車內控制發射,兩組可分別發射,也可同時發射,發射距離為100m。煙幕彈在離地面約30m高度由時間引信引爆,形成一朵朵直徑達50m的煙云。 變型車 1。78式裝甲搶救車 該車是以74式坦克的底盤為基礎發展的,1974年經整車試制,1978年定型,命名為78式裝甲搶救車。定型后立即裝備部隊,生產廠是三菱重工業公司。該車全重38t,全長7。950m,全寬3。380m,全高2。400m。車內的總體布置與聯邦德國的豹1型裝甲搶救車和法國的AMX-30D型裝甲搶救車相擬。左側為乘員艙,乘員艙內有4名乘員,車長、駕駛員、2名作業人員。駕駛員艙口有3個潛望鏡,與74式坦克相同。乘員艙左側和頂部有出入口。 該車裝備一個伸縮臂式的旋轉吊車和兩個絞盤,吊車和絞盤均由液壓驅動。旋轉吊車裝在車體右側的旋轉中心上,升舉能力為20t,旋轉半徑為3。5m。吊車借助油壓驅動,可進一步伸長1。5m。因車體左側是乘員艙,除去死角外,水平轉角為270°,高低角為0°~75°,最大升舉高度為7m。因車體前部有1個油壓操作的駐鋤,可迅速升降,降下時可提高車輛的穩定性。更換部件時須稍調整吊車軸,運用十分方便。為了做到負載時安全第一,還設置了防止逆轉的裝置。 該車有兩個絞盤,主絞盤位于車體中部,另一個是吊車用的絞盤。主絞盤的牽引拉力為372kN,使用1條鋼繩,有高低兩種卷繞速度(15m/min和6m/min)。在無載荷的時候,還有1個專門的油壓動力系統使鋼繩張緊,并平整地回繞到絞盤上。鋼繩的卷繞口與絞盤間的距離極小,以避免空轉及纏住鋼繩,鋼繩靠油壓動力展開時,速度是高速卷速的2倍(30m/min)。 另外,車體前部裝有滑輪,在乘員艙左側狀有大、中、小3種鉤環。使用滑輪時,絞盤的牽引能力增加1倍,達745kN,作業速度自然降低二分之一。乘員艙具備搶修專用工具。車內還有搶修作業需要的氧氣瓶、乙炔瓶。 該車保留了74式主戰坦克的液氣懸掛裝置,具有相當好的搶修性能。該車裝有1挺M2HB式12。7mm機槍;車體前部兩側各裝有3具一組的煙幕彈發射器;還攜帶所需的其他武器及彈藥。 2。 87式35mm自行高炮 該車研制始于1979年(當時暫稱AWX),1982年完成部件試制,1984年初制成第一輛樣車,研制廠商是三菱重工業公司和三菱電機公司。1984~1986年度進行各種試驗,1987年正式定型,命名為87式35mm自行高炮。同年采購4輛,每輛16億日元。該車裝備機械化防空部隊,用以替換美制M15A1、M42自行高炮。 該車最初考慮采用61式坦克底盤,因機動性不足,采用了74式坦克底盤。該車裝有新型炮塔,炮塔上裝備兩瑞士厄利空-比爾勒(Oerlikon-Buehrle)公司的KDA式35mm機關炮,射速為550發/min。攜帶300多發榴彈,20發穿甲彈,配用由激光測距儀、數字式計算機、光學跟蹤儀、激光夜視儀等組成的新型火控系統。 在炮塔后頂部裝有全天候搜索和跟蹤雷達系統,跟蹤雷達上并列裝有電視攝像機。車體內裝有輔助發動機,用以驅動液壓裝置和發電機。乘員有車長、炮手和駕駛員共3人,車長和炮手位于炮塔前半部,并有1個向后開啟的鉸接式艙蓋。炮塔內裝有朝前的瞄準鏡,它的兩側各裝有2個固定式觀察潛望鏡,炮塔前部兩側各裝有電操縱的3具一組的煙幕彈發射器。 3。 91式架橋車 91式架橋車1985年開始研制,1990年裝備日本自衛隊。 性能數據型號             74式主戰坦克 乘員             4人 戰斗全重           38000kg 凈重             36300kg 單位功率           16。8kW/t 單位壓力           83。4kPa 車長 炮向前           9。410m 炮向后           7。840m 車體長           6。700m 全寬            3。180m 車體寬            3。120m 車高 標準裝態(至炮塔頂)     2。250m 車底距地高         0。20~0。65m(可調) 履帶寬 500mm 履帶著地長          4。000m 公路最大速度         53km/h 越野速度           35km/h 燃料儲備 不計附加油箱       750L 計附加油箱        950L 涉水深(有準備)        2m 潛渡深            4~5m 爬坡度            60% 側傾坡度           40% 攀垂直墻高          1m 越壕寬            2。7m 發動機  生產公司          三菱重工業公司  型號            10ZF22WT  類型            2沖程10V90°風冷直接噴射渦輪增壓中冷柴油機  功率/轉速          640kW/2200r/min 傳動裝置  生產公司          三菱重工業公司  型號            MT75A  類型            行星機械式  前進檔/倒檔數        6/1 轉向裝置類型         差速式 懸掛裝置類型         液氣式(部分可調) 主要武器中徑/型號/類型    105mm/L7A3/線膛 并列武器口徑/型號/數量    7。62mm/74式/1挺 高平兩用武器口徑/型號/數量  12。7mm/M2/1挺 煙幕彈發射器數量       2×3具 彈藥基數  炮彈            55發  7。62mm槍彈         4500發  12。7mm槍彈         660發 脫殼穿甲彈初速        1490m/s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型號/初速  M735/1501m/s 碎甲彈初速          730m/s 射速             9~10發/min 炮塔驅動方式         電動/手動 炮塔旋轉范圍         360° 車長超越控制         有 火炮俯仰范圍         -6°~+9°(借助液氣懸掛可在-12°~+15°之間調節) 火炮穩定器  水平向           有  高低向           有 測距儀類型 激光 炮長瞄準鏡型號/類型      J2/單目 車長瞄準鏡型號/類型      J3/單目 炮長輔助瞄準鏡類型      單目 裝甲結構類型/厚度/材料  車體首上          均質/130mm/鋼  車體兩側          均質/75mm/鋼  車體后部          均質/50mm/鋼  炮塔前部          均質/130mm/鋼  炮塔兩側          均質/75mm/鋼  炮塔后部          均質/50mm/鋼 三防裝置           有 電氣系統電壓         24V 。

熱心網友

垃圾、性能不如俄羅斯的T-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