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資料,多謝!
熱心網友
亞西爾·阿拉法特 (Yasser Arafat) 1929年8月出生于耶路撒冷,是一位遜尼派穆斯林。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后,年僅19歲的阿拉法特開始投身于抗擊以色列的斗爭。20世紀50年代,他在科威特秘密籌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簡稱“法塔赫”)及其軍事組織“暴風”突擊隊。第三次中東戰爭后,阿拉法特一直流亡海外。 1969年2月,阿拉法特開始擔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并從1971年起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裝力量總司令。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國,次年4月2日阿拉法特當選為巴勒斯坦國總統。從此,阿拉法特作為巴勒斯坦民族的象征出現在世界政治舞臺。 1991年中東和平進程開始,阿拉法特領導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同以色列進行了艱難的談判。1993年9月,巴以在華盛頓簽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從而拉開了政治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帷幕。1994年5月,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地區開始實行自治。7月,阿拉法特結束27年的流亡生活,回加沙定居。1996年1月,巴勒斯坦舉行歷史上首次大選,阿拉法特當選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自治政府)主席。 2002年9月23日,阿拉法特在約旦河西岸拉姆安拉被以軍圍困的官邸內挑燈批閱文件。 新華社/路透 阿拉法特命運多舛,在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他曾遭遇以色列特工多次暗殺及其他險情,但每次都化險為夷。自2000年9月巴以爆發大規模流血沖突以來,以色列一再指責阿拉法特是恐怖主義的“幕后主使”。因此,從2001年底開始,阿拉法特一直被以色列“軟禁”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內,人身安全一度受到嚴重威脅。美國政府也對巴民族權力機構施加了極大的壓力。2002年6月,美國總統布什表示“巴勒斯坦必須更換領導層”,這使阿拉法特的處境更為艱難。 為了推動巴以和談,巴民族權力機構2003年3月進行改革,設立了總理職位。然而,隨著巴以沖突再度緊張,以色列再次把責任歸咎于阿拉法特。9月11日,以安全內閣以阿拉法特是“和平絆腳石”為由,決定“原則上”將阿拉法特驅逐出巴勒斯坦。以政府官員甚至聲稱,殺死阿拉法特也是一種選擇方案。 2004年以來,以色列政府不斷向阿拉法特發出威脅。繼哈馬斯領導人亞辛及蘭提西被“定點清除”后,以高級官員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暗示,阿拉法特可能成為以下一個襲擊的目標。沙龍也多次宣稱不再遵守與美國商定的不傷害阿拉法特的承諾。9月22日,沙龍表示將在適當時機用對付亞辛和蘭提西的手法對付阿拉法特。面對以色列的威脅,阿拉法特表示:“沒有人可以把我趕走。” 由于遭受以色列的長期“軟禁”,阿拉法特的身體每況愈下,2004年10月27日,其健康狀況出現惡化。在以色列方面的允許下,阿拉法特29日取道約旦前往巴黎就醫,走出了被困近三年的官邸,離開了巴勒斯坦的土地。 和平是阿拉法特一生的追求。阿拉法特曾有一句名言:“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里,請不要讓橄欖枝從我手中落下。”為了表彰阿拉法特為和平做出的貢獻,199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他“博瓦尼和平獎”。1994年,阿拉法特與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外長佩雷斯一起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為了巴勒斯坦民族的解放事業,直到1991年秋,年已62歲的阿拉法特才與比自己年輕34歲的蘇哈小姐結為伉儷。膝下有一個女兒。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在法國巴黎因病逝世,享年75歲 。摘自:新華網。
熱心網友
國父
熱心網友
呵呵,你這個問題難度比較大點,全部資料是個很模糊的概念。想弄清楚阿拉法特與巴勒斯坦,必須先弄清巴以問題和二戰以來的國際形勢。復雜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