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保值貼補率即同期物價上漲率和同期儲蓄存款利率的比率!

熱心網友

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有關公告表明,從今年5月份開始,保值貼補率連續三個月為零。國內外很多專家認為,這是經濟健康的信號,說明中國以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宏觀調控繼續取得明顯成效。然而這個數字與部分人的想象卻有所出入,一些人認為物價上漲多少,就應該補貼多少,還有些人對物價指數存在疑問。保值貼補率從1996年1月11。31%降至8月份的4。75%, 今年5月份開始又降為零。這一正常而且本年值得高興的現象,卻引起了社會上一些猜測和誤解。對于中國的老百姓來說,儲蓄這個概念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它意味著人們將自己貨幣收入的一部分存入銀行或信用社,然而對于什么是保值儲蓄,保值的確切含義是什么,保值貼補率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計算出來的等等就不甚了解了。所謂保值儲蓄是在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開辦的一種特殊儲蓄,這種儲蓄在開辦之時就曾明顯宣布,它是指3年、5年、8年的城鄉居民定期儲蓄存款在儲蓄期滿時,銀行除按規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外,還要把存款到期日的物價上漲幅度與存入日的物價上漲幅度之比與利率的差額補給儲戶,是保證存款人的存款不受物價上漲的影響而實行的一種儲蓄形式。它并不意味著物價上漲多少就補貼多少,它只是保證存款人存款的購買力水平不受物價上漲的影響。在我國經濟生活中,曾兩次開辦過保值儲蓄。一次是1988年9月10 日開始的,那是我國的物價水平在改革開放后第一次達到了二位數。經過治理整頓后,物價漲幅迅速回落,保值貼補率從1990年6月至1991年12月連續18個月為零。 在這種情況下,國務院決定從1991年12月1日起停辦保值儲蓄。第二次是1993年7月11日至1996 年4月1日。毫無疑問,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保值儲蓄的出臺對于增加銀行存款、穩定經濟、抑制通貨膨脹、保護廣大儲戶的利潤起到了積極作用,“體現了國家政策與人民群眾利益的一致性,得到了城鄉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睒I內人士評折,保值儲蓄對人們的心理影響絕不亞于它的實際效用。但也有專家指出,采取保值儲蓄來抵抗通貨膨脹只是權宜之計,它會帶來一些深層次問題,如價格信號扭曲、影響利率浮動彈性等,不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妨礙國內經濟對外來挑戰出迅速反應等等。令人欣慰的是,今天公眾的心理狀態已經變得成熟,這種變化的緣由與根基無疑是近兩年來物價水平平衡,市場供給充足、宏觀經濟環境日益寬松的結果。尤其是去年我國宏觀調控已得取明顯成效,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已從1995年10月起至1996 年2月,連續5個月低于3年期定期儲蓄存款的利率水平。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中, 保值儲蓄的意義已經不大,為此,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1996年4月1日起停止辦理新的保值儲蓄業務,但對4月1日以前存入的三年期以上定期儲蓄存款仍然給予保值,并按月向社會公布保值貼補率,并按月向社會公布保值貼補率。這一舉措對于那些注意到中央銀行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的人來說應是情理中事,但對那些關注利率高低的儲戶而言卻不免有些擔心。從今年5月份開始, 保值貼補率已連續三個月為零。為此,一些群眾來說來電詢問: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2 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漲幅為5。7%,貼補率也應在5%左右,為什么宣布的貼補率為零?這里應該說明的是,作為計算保值貼補率的物價指數,是國家統計局通過反復測算后得出的能夠反映城鄉居民消費物價變動趨勢的價格總指數,這個價值總指數的名稱是“社會商品零售和服務項目價格總指數”,它綜合了食品、衣著、日用品、書報、醫療、民用建材、燃料、農業生產資料及各種服務項目的價格指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城鄉居民消費范圍之內的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的變動情況,用它來計算保值貼補率是比較科學的,而單以某種個別商品的價格的變化來計算是不能全面反映貨幣購買力變化的。這一物價指數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社會商品零售物價指數在統計范圍上稍有差異,但變化趨勢是一致的。部分人看到幾種日常消費品比如副食品價格的上漲幅度較大,進而就訂定近期物價指數統計是不真實的。這些看法是片面的。計算物價指數一般實行定點調查,抽樣的商品品種多、分布面廣,這樣通過加權平均計算出來的是綜合物價指數,與儲戶息息相關的某種商品價格上漲率就必然存在差異。此外,還有指數時間上的滯后性及指數地域上的不平衡性等等。因而一部分人感覺上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其實,就廣大儲戶的實際收益而言,保值儲蓄并不是絕對的高利儲蓄。前幾年是名義利率高但通貨膨脹率也高,經過宏觀調控,去年的零售物價指數較1995年的 14。8%大幅下降到6。1%,實際利率已是正利率。 今年以來物價漲幅更是進一步下降,儲戶的實際收益是上升趨勢,這是一個值得高興的現象。。

熱心網友

保值貼補率從1996年1月11.31%降至8月份的4.75%, 今年5月份開始又降為零。這一正常而且本年值得高興的現象,卻引起了社會上一些猜測和誤解。對于中國的老百姓來說,儲蓄這個概念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它意味著人們將自己貨幣收入的一部分存入銀行或信用社,然而對于什么是保值儲蓄,保值的確切含義是什么,保值貼補率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計算出來的等等就不甚了解了。所謂保值儲蓄是在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開辦的一種特殊儲蓄,這種儲蓄在開辦之時就曾明顯宣布,它是指3年、5年、8年的城鄉居民定期儲蓄存款在儲蓄期滿時,銀行除按規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外,還要把存款到期日的物價上漲幅度與存入日的物價上漲幅度之比與利率的差額補給儲戶,是保證存款人的存款不受物價上漲的影響而實行的一種儲蓄形式。它并不意味著物價上漲多少就補貼多少,它只是保證存款人存款的購買力水平不受物價上漲的影響。

熱心網友

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有關公告表明,從今年5月份開始,保值貼補率連續三個月為零。國內外很多專家認為,這是經濟健康的信號,說明中國以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宏觀調控繼續取得明顯成效。然而這個數字與部分人的想象卻有所出入,一些人認為物價上漲多少,就應該補貼多少,還有些人對物價指數存在疑問。保值貼補率從1996年1月11.31%降至8月份的4.75%, 今年5月份開始又降為零。這一正常而且本年值得高興的現象,卻引起了社會上一些猜測和誤解。對于中國的老百姓來說,儲蓄這個概念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它意味著人們將自己貨幣收入的一部分存入銀行或信用社,然而對于什么是保值儲蓄,保值的確切含義是什么,保值貼補率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計算出來的等等就不甚了解了。

熱心網友

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有關公告表明,從今年5月份開始,保值貼補率連續三個月為零。國內外很多專家認為,這是經濟健康的信號,說明中國以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宏觀調控繼續取得明顯成效。然而這個數字與部分人的想象卻有所出入,一些人認為物價上漲多少,就應該補貼多少,還有些人對物價指數存在疑問。保值貼補率從1996年1月11。31%降至8月份的4。75%, 今年5月份開始又降為零。這一正常而且本年值得高興的現象,卻引起了社會上一些猜測和誤解。對于中國的老百姓來說,儲蓄這個概念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它意味著人們將自己貨幣收入的一部分存入銀行或信用社,然而對于什么是保值儲蓄,保值的確切含義是什么,保值貼補率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計算出來的等等就不甚了解了。所謂保值儲蓄是在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開辦的一種特殊儲蓄,這種儲蓄在開辦之時就曾明顯宣布,它是指3年、5年、8年的城鄉居民定期儲蓄存款在儲蓄期滿時,銀行除按規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外,還要把存款到期日的物價上漲幅度與存入日的物價上漲幅度之比與利率的差額補給儲戶,是保證存款人的存款不受物價上漲的影響而實行的一種儲蓄形式。它并不意味著物價上漲多少就補貼多少,它只是保證存款人存款的購買力水平不受物價上漲的影響。在我國經濟生活中,曾兩次開辦過保值儲蓄。一次是1988年9月10 日開始的,那是我國的物價水平在改革開放后第一次達到了二位數。經過治理整頓后,物價漲幅迅速回落,保值貼補率從1990年6月至1991年12月連續18個月為零。 在這種情況下,國務院決定從1991年12月1日起停辦保值儲蓄。第二次是1993年7月11日至1996 年4月1日。毫無疑問,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保值儲蓄的出臺對于增加銀行存款、穩定經濟、抑制通貨膨脹、保護廣大儲戶的利潤起到了積極作用,“體現了國家政策與人民群眾利益的一致性,得到了城鄉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業內人士評折,保值儲蓄對人們的心理影響絕不亞于它的實際效用。但也有專家指出,采取保值儲蓄來抵抗通貨膨脹只是權宜之計,它會帶來一些深層次問題,如價格信號扭曲、影響利率浮動彈性等,不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妨礙國內經濟對外來挑戰出迅速反應等等。令人欣慰的是,今天公眾的心理狀態已經變得成熟,這種變化的緣由與根基無疑是近兩年來物價水平平衡,市場供給充足、宏觀經濟環境日益寬松的結果。尤其是去年我國宏觀調控已得取明顯成效,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已從1995年10月起至1996 年2月,連續5個月低于3年期定期儲蓄存款的利率水平。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中, 保值儲蓄的意義已經不大,為此,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1996年4月1日起停止辦理新的保值儲蓄業務,但對4月1日以前存入的三年期以上定期儲蓄存款仍然給予保值,并按月向社會公布保值貼補率,并按月向社會公布保值貼補率。這一舉措對于那些注意到中央銀行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的人來說應是情理中事,但對那些關注利率高低的儲戶而言卻不免有些擔心。從今年5月份開始, 保值貼補率已連續三個月為零。為此,一些群眾來說來電詢問: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2 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漲幅為5。7%,貼補率也應在5%左右,為什么宣布的貼補率為零?這里應該說明的是,作為計算保值貼補率的物價指數,是國家統計局通過反復測算后得出的能夠反映城鄉居民消費物價變動趨勢的價格總指數,這個價值總指數的名稱是“社會商品零售和服務項目價格總指數”,它綜合了食品、衣著、日用品、書報、醫療、民用建材、燃料、農業生產資料及各種服務項目的價格指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城鄉居民消費范圍之內的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的變動情況,用它來計算保值貼補率是比較科學的,而單以某種個別商品的價格的變化來計算是不能全面反映貨幣購買力變化的。這一物價指數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社會商品零售物價指數在統計范圍上稍有差異,但變化趨勢是一致的。部分人看到幾種日常消費品比如副食品價格的上漲幅度較大,進而就訂定近期物價指數統計是不真實的。這些看法是片面的。計算物價指數一般實行定點調查,抽樣的商品品種多、分布面廣,這樣通過加權平均計算出來的是綜合物價指數,與儲戶息息相關的某種商品價格上漲率就必然存在差異。此外,還有指數時間上的滯后性及指數地域上的不平衡性等等。因而一部分人感覺上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其實,就廣大儲戶的實際收益而言,保值儲蓄并不是絕對的高利儲蓄。前幾年是名義利率高但通貨膨脹率也高,經過宏觀調控,去年的零售物價指數較1995年的 14。8%大幅下降到6。1%,實際利率已是正利率。 今年以來物價漲幅更是進一步下降,儲戶的實際收益是上升趨勢,這是一個值得高興的現象。

熱心網友

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有關公告表明,從今年5月份開始,保值貼補率連續三個月為零。國內外很多專家認為,這是經濟健康的信號,說明中國以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宏觀調控繼續取得明顯成效。然而這個數字與部分人的想象卻有所出入,一些人認為物價上漲多少,就應該補貼多少,還有些人對物價指數存在疑問。 保值貼補率從1996年1月11。31%降至8月份的4。75%, 今年5月份開始又降為零。這一正常而且本年值得高興的現象,卻引起了社會上一些猜測和誤解。對于中國的老百姓來說,儲蓄這個概念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它意味著人們將自己貨幣收入的一部分存入銀行或信用社,然而對于什么是保值儲蓄,保值的確切含義是什么,保值貼補率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計算出來的等等就不甚了解了。 所謂保值儲蓄是在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開辦的一種特殊儲蓄,這種儲蓄在開辦之時就曾明顯宣布,它是指3年、5年、8年的城鄉居民定期儲蓄存款在儲蓄期滿時,銀行除按規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外,還要把存款到期日的物價上漲幅度與存入日的物價上漲幅度之比與利率的差額補給儲戶,是保證存款人的存款不受物價上漲的影響而實行的一種儲蓄形式。它并不意味著物價上漲多少就補貼多少,它只是保證存款人存款的購買力水平不受物價上漲的影響。 在我國經濟生活中,曾兩次開辦過保值儲蓄。一次是1988年9月10 日開始的,那是我國的物價水平在改革開放后第一次達到了二位數。經過治理整頓后,物價漲幅迅速回落,保值貼補率從1990年6月至1991年12月連續18個月為零。 在這種情況下,國務院決定從1991年12月1日起停辦保值儲蓄。第二次是1993年7月11日至1996 年4月1日。毫無疑問,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保值儲蓄的出臺對于增加銀行存款、穩定經濟、抑制通貨膨脹、保護廣大儲戶的利潤起到了積極作用,“體現了國家政策與人民群眾利益的一致性,得到了城鄉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睒I內人士評折,保值儲蓄對人們的心理影響絕不亞于它的實際效用。 但也有專家指出,采取保值儲蓄來抵抗通貨膨脹只是權宜之計,它會帶來一些深層次問題,如價格信號扭曲、影響利率浮動彈性等,不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妨礙國內經濟對外來挑戰出迅速反應等等。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公眾的心理狀態已經變得成熟,這種變化的緣由與根基無疑是近兩年來物價水平平衡,市場供給充足、宏觀經濟環境日益寬松的結果。尤其是去年我國宏觀調控已得取明顯成效,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已從1995年10月起至1996 年2月,連續5個月低于3年期定期儲蓄存款的利率水平。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中, 保值儲蓄的意義已經不大,為此,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1996年4月1日起停止辦理新的保值儲蓄業務,但對4月1日以前存入的三年期以上定期儲蓄存款仍然給予保值,并按月向社會公布保值貼補率,并按月向社會公布保值貼補率。這一舉措對于那些注意到中央銀行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的人來說應是情理中事,但對那些關注利率高低的儲戶而言卻不免有些擔心。從今年5月份開始, 保值貼補率已連續三個月為零。為此,一些群眾來說來電詢問: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2 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漲幅為5。7%,貼補率也應在5%左右,為什么宣布的貼補率為零? 這里應該說明的是,作為計算保值貼補率的物價指數,是國家統計局通過反復測算后得出的能夠反映城鄉居民消費物價變動趨勢的價格總指數,這個價值總指數的名稱是“社會商品零售和服務項目價格總指數”,它綜合了食品、衣著、日用品、書報、醫療、民用建材、燃料、農業生產資料及各種服務項目的價格指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城鄉居民消費范圍之內的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的變動情況,用它來計算保值貼補率是比較科學的,而單以某種個別商品的價格的變化來計算是不能全面反映貨幣購買力變化的。這一物價指數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社會商品零售物價指數在統計范圍上稍有差異,但變化趨勢是一致的。 部分人看到幾種日常消費品比如副食品價格的上漲幅度較大,進而就訂定近期物價指數統計是不真實的。這些看法是片面的。計算物價指數一般實行定點調查,抽樣的商品品種多、分布面廣,這樣通過加權平均計算出來的是綜合物價指數,與儲戶息息相關的某種商品價格上漲率就必然存在差異。此外,還有指數時間上的滯后性及指數地域上的不平衡性等等。因而一部分人感覺上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 其實,就廣大儲戶的實際收益而言,保值儲蓄并不是絕對的高利儲蓄。前幾年是名義利率高但通貨膨脹率也高,經過宏觀調控,去年的零售物價指數較1995年的 14。8%大幅下降到6。1%,實際利率已是正利率。 今年以來物價漲幅更是進一步下降,儲戶的實際收益是上升趨勢,這是一個值得高興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