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除部分剛入市的基金外,老基金都有較高的股票倉位,一方面希望降低發行價,不繼續被融資市場高價搶錢,另一方面又擔心新股發行價格下降會形成比價效應,帶動原有持倉股票價格下跌。這也就是基金們對大盤新股發行表現出典型的“葉公好龍”式態度的原因。
熱心網友
交行、中行、建行的IPO正緊鑼密鼓,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一方面紛紛發表觀點,高調歡迎這些大盤股能在內地發行上市;另一方面,市場一如既往地持續低迷,直至昨日跌破1300點。人們難免要問:市場這是怎么了?作為當前A股市場上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高舉“價值投資”大旗的基金的態度和行為自然倍受市場關注。對于大 盤的下跌,相當多的批評指向基金之間的交叉持股,認為多只基金大量交叉持有100多只股票,形成“囚徒困境”,一家基金的拋出引起連鎖反應,形成持續的下跌。其實,除非一家公司的股票被一個投資者100%持有,否則交叉持股是避免不了的。筆者沒仔細研究過境外成熟市場上市公司的股東結構,但憑拍腦袋想象,GM、GE、微軟、匯豐等公司被機構交叉持股、集中持股的程度也不會太低吧?何況根據我國的《證券法》,要求上市公司持有1000股以上的流通股東不少于1000人。如果說交叉持股就會引起“囚徒困境”,那證券市場天生就是一個“囚徒困境”的市場,以此來解釋市場的下跌不也毫無意義嗎?對于市場的低迷,從公開的態度看,基金公司更多歸因于目前市場上可投資的公司太少。更有觀點認為,目前A股市場最大的問題是解決市場規模過小的問題。果真如此,寶鋼的增發、中石油A股的發行,對于嚴重缺乏可投資對象的基金們無異于“久旱逢甘霖”,那又如何解釋基金們在寶鋼增發的發行價格和發行條件等細節上斤斤計較呢?基金這個“葉公”何以對大盤藍籌股發行、增發之“龍”又愛又怕?筆者一向狹隘地認為,任何投資價值都是在一定價格下的投資價值,每股3元的中國石化和每股5元的中國石化投資價值是不同的,離開股票當前的價格談論公司的投資價值無異于緣木求魚。如果這個觀點成立,那么,“可投資股票太少”的問題其實是“市場估值偏高”的另一種說法。說得再明白些,就是盡管市場跌了這么長時間,可是總體上的股票價格還是太高。高了要跌,再自然不過了。隨后不得不面對的是另一個問題:同樣的股票,同樣的市場,4個月前大盤在1750點以上時大家不認為高估,怎么跌了400多點卻覺得高了?不可否認,部分原因在于宏觀調控明顯降低了部分行業的盈利增長預期,但短期政策對一家公司的長期價值影響畢竟有限,A股市場漲跌波動較大、投資者心態不穩的主要原因還在于估值標準的缺乏和估值體系的紊亂,最大的變數是對流通股包含的流通權溢價期權的預期。如果以全流通的市場估值為標準,我國A股市場估值偏高、甚至過高一直存在,但這是在流通股包含流通權溢價期權前提下的一種偏高。市場走好時,投資者對期權價值預期較高;市場走弱時,投資者對其期望較低。但有一個因素可以系統性地降低投資者對流通權價值的預期,那就是新股發行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資。道理非常簡單:通過新股發行和再融資,新的投資者以較低成本買入股票,從而可以分 享本來由老流通股東享有的溢價,如果這種分享非常容易,機會非常多,理論上溢價就不應該存在。這是股權分置環境下市場對于大規模IPO、再融資風聲鶴唳的根本原因。目前,除部分剛入市的基金外,老基金都有較高的股票倉位,一方面希望降低發行價,不繼續被融資市場高價搶錢,另一方面又擔心新股發行價格下降會形成比價效應,帶動原有持倉股票價格下跌。這也就是基金們對大盤新股發行表現出典型的“葉公好龍”式態度的原因。
熱心網友
隨后不得不面對的是另一個問題:同樣的股票,同樣的市場,4個月前大盤在1750點以上時大家不認為高估,怎么跌了400多點卻覺得高了?不可否認,部分原因在于宏觀調控明顯降低了部分行業的盈利增長預期,但短期政策對一家公司的長期價值影響畢竟有限,A股市場漲跌波動較大、投資者心態不穩的主要原因還在于估值標準的缺乏和估值體系的紊亂,最大的變數是對流通股包含的流通權溢價期權的預期?! ∪绻匀魍ǖ氖袌龉乐禐闃藴?,我國A股市場估值偏高、甚至過高一直存在,但這是在流通股包含流通權溢價期權前提下的一種偏高。市場走好時,投資者對期權價值預期較高;市場走弱時,投資者對其期望較低。但有一個因素可以系統性地降低投資者對流通權價值的預期,那就是新股發行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資。道理非常簡單:通過新股發行和再融資,新的投資者以較低成本買入股票,從而可以分享本來由老流通股東享有的溢價,如果這種分享非常容易,機會非常多,理論上溢價就不應該存在。這是股權分置環境下市場對于大規模IPO、再融資風聲鶴唳的根本原因。 目前,除部分剛入市的基金外,老基金都有較高的股票倉位,一方面希望降低發行價,不繼續被融資市場高價搶錢,另一方面又擔心新股發行價格下降會形成比價效應,帶動原有持倉股票價格下跌。這也就是基金們對大盤新股發行表現出典型的“葉公好龍”式態度的原因。
熱心網友
交行、中行、建行的IPO正緊鑼密鼓,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一方面紛紛發表觀點,高調歡迎這些大盤股能在內地發行上市;另一方面,市場一如既往地持續低迷,直至昨日跌破1300點。人們難免要問:市場這是怎么了? 作為當前A股市場上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高舉“價值投資”大旗的基金的態度和行為自然倍受市場關注。對于大盤的下跌,相當多的批評指向基金之間的交叉持股,認為多只基金大量交叉持有100多只股票,形成“囚徒困境”,一家基金的拋出引起連鎖反應,形成持續的下跌。其實,除非一家公司的股票被一個投資者100%持有,否則交叉持股是避免不了的。筆者沒仔細研究過境外成熟市場上市公司的股東結構,但憑拍腦袋想象,GM、GE、微軟、匯豐等公司被機構交叉持股、集中持股的程度也不會太低吧?何況根據我國的《證券法》,要求上市公司持有1000股以上的流通股東不少于1000人。如果說交叉持股就會引起“囚徒困境”,那證券市場天生就是一個“囚徒困境”的市場,以此來解釋市場的下跌不也毫無意義嗎? 對于市場的低迷,從公開的態度看,基金公司更多歸因于目前市場上可投資的公司太少。更有觀點認為,目前A股市場最大的問題是解決市場規模過小的問題。果真如此,寶鋼的增發、中石油A股的發行,對于嚴重缺乏可投資對象的基金們無異于“久旱逢甘霖”,那又如何解釋基金們在寶鋼增發的發行價格和發行條件等細節上斤斤計較呢?基金這個“葉公”何以對大盤藍籌股發行、增發之“龍”又愛又怕? 筆者一向狹隘地認為,任何投資價值都是在一定價格下的投資價值,每股3元的中國石化和每股5元的中國石化投資價值是不同的,離開股票當前的價格談論公司的投資價值無異于緣木求魚。如果這個觀點成立,那么,“可投資股票太少”的問題其實是“市場估值偏高”的另一種說法。說得再明白些,就是盡管市場跌了這么長時間,可是總體上的股票價格還是太高。高了要跌,再自然不過了?! ‰S后不得不面對的是另一個問題:同樣的股票,同樣的市場,4個月前大盤在1750點以上時大家不認為高估,怎么跌了400多點卻覺得高了?不可否認,部分原因在于宏觀調控明顯降低了部分行業的盈利增長預期,但短期政策對一家公司的長期價值影響畢竟有限,A股市場漲跌波動較大、投資者心態不穩的主要原因還在于估值標準的缺乏和估值體系的紊亂,最大的變數是對流通股包含的流通權溢價期權的預期。 如果以全流通的市場估值為標準,我國A股市場估值偏高、甚至過高一直存在,但這是在流通股包含流通權溢價期權前提下的一種偏高。市場走好時,投資者對期權價值預期較高;市場走弱時,投資者對其期望較低。但有一個因素可以系統性地降低投資者對流通權價值的預期,那就是新股發行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資。道理非常簡單:通過新股發行和再融資,新的投資者以較低成本買入股票,從而可以分享本來由老流通股東享有的溢價,如果這種分享非常容易,機會非常多,理論上溢價就不應該存在。這是股權分置環境下市場對于大規模IPO、再融資風聲鶴唳的根本原因。 目前,除部分剛入市的基金外,老基金都有較高的股票倉位,一方面希望降低發行價,不繼續被融資市場高價搶錢,另一方面又擔心新股發行價格下降會形成比價效應,帶動原有持倉股票價格下跌。這也就是基金們對大盤新股發行表現出典型的“葉公好龍”式態度的原因。(作者系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投資公司證券業務部總經理) (您想天天免費看到如此海量的證券資訊嗎?1、點擊此處將東方財富網設為您的上網首頁 2、點擊此處將東方財富網添加到您的收藏夾。) 東方財富網( 或 )。
熱心網友
基金對大盤藍籌股"葉公好龍" ■ 高峰 /文 交行、中行、建行的IPO正緊鑼密鼓,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一方面紛紛發表觀點,高調歡迎這些大盤股能在內地發行上市;另一方面,市場一如既往地持續低迷,直至昨日跌破1300點。人們難免要問:市場這是怎么了? 作為當前A股市場上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高舉“價值投資”大旗的基金的態度和行為自然倍受市場關注。對于大 盤的下跌,相當多的批評指向基金之間的交叉持股,認為多只基金大量交叉持有100多只股票,形成“囚徒困境”,一家基金的拋出引起連鎖反應,形成持續的下跌。其實,除非一家公司的股票被一個投資者100%持有,否則交叉持股是避免不了的。筆者沒仔細研究過境外成熟市場上市公司的股東結構,但憑拍腦袋想象,GM、GE、微軟、匯豐等公司被機構交叉持股、集中持股的程度也不會太低吧?何況根據我國的《證券法》,要求上市公司持有1000股以上的流通股東不少于1000人。如果說交叉持股就會引起“囚徒困境”,那證券市場天生就是一個“囚徒困境”的市場,以此來解釋市場的下跌不也毫無意義嗎? 對于市場的低迷,從公開的態度看,基金公司更多歸因于目前市場上可投資的公司太少。更有觀點認為,目前A股市場最大的問題是解決市場規模過小的問題。果真如此,寶鋼的增發、中石油A股的發行,對于嚴重缺乏可投資對象的基金們無異于“久旱逢甘霖”,那又如何解釋基金們在寶鋼增發的發行價格和發行條件等細節上斤斤計較呢?基金這個“葉公”何以對大盤藍籌股發行、增發之“龍”又愛又怕? 筆者一向狹隘地認為,任何投資價值都是在一定價格下的投資價值,每股3元的中國石化和每股5元的中國石化投資價值是不同的,離開股票當前的價格談論公司的投資價值無異于緣木求魚。如果這個觀點成立,那么,“可投資股票太少”的問題其實是“市場估值偏高”的另一種說法。說得再明白些,就是盡管市場跌了這么長時間,可是總體上的股票價格還是太高。高了要跌,再自然不過了。 隨后不得不面對的是另一個問題:同樣的股票,同樣的市場,4個月前大盤在1750點以上時大家不認為高估,怎么跌了400多點卻覺得高了?不可否認,部分原因在于宏觀調控明顯降低了部分行業的盈利增長預期,但短期政策對一家公司的長期價值影響畢竟有限,A股市場漲跌波動較大、投資者心態不穩的主要原因還在于估值標準的缺乏和估值體系的紊亂,最大的變數是對流通股包含的流通權溢價期權的預期。 如果以全流通的市場估值為標準,我國A股市場估值偏高、甚至過高一直存在,但這是在流通股包含流通權溢價期權前提下的一種偏高。市場走好時,投資者對期權價值預期較高;市場走弱時,投資者對其期望較低。但有一個因素可以系統性地降低投資者對流通權價值的預期,那就是新股發行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資。道理非常簡單:通過新股發行和再融資,新的投資者以較低成本買入股票,從而可以分 享本來由老流通股東享有的溢價,如果這種分享非常容易,機會非常多,理論上溢價就不應該存在。這是股權分置環境下市場對于大規模IPO、再融資風聲鶴唳的根本原因。 目前,除部分剛入市的基金外,老基金都有較高的股票倉位,一方面希望降低發行價,不繼續被融資市場高價搶錢,另一方面又擔心新股發行價格下降會形成比價效應,帶動原有持倉股票價格下跌。這也就是基金們對大盤新股發行表現出典型的“葉公好龍”式態度的原因。 。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