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如何選擇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

熱心網友

(1)利率中間指標自本世紀30年代開始,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運用貨幣政策時,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增加銀行放貸,在利率下跌時,則緊縮信用供應。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①利率不僅能夠反映貨幣與銀行信用供給量,同時也能反映貨幣資金供給與需求的相對數量。②利率是貨幣當局能迅速施加影響、控制的金融變數之一。貨幣當局如果采取促使短期利率上升,使借款需求和信用可供量減少,就能作為緊縮性政策控制社會總需求。反之,如果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短期利率下降,即松動貨幣政策,就可以出現相反的情況而達到擴張社會總需求的效果。但是,利率指標的有效性也存在一些值得懷疑之處:①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由于資本收益率、企業對經營前景的預期等因素都可以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引發性因素,因此,往往使人們難以在貨幣政策變動時準確地區分貨幣政策效果和偶發性的外生效果。比如在總需求隨經濟的上升而擴張時,貨幣需求增加,市場利率會出現上漲,如果貨幣當局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就會產生信號接收失誤。這時如果它看到市場利率上升就采取降低利率的辦法,結果會助長需求進一步擴張,實際上,這種時期要求的不是降低利率,恰恰是提高利率以抑制需求。②在存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貨幣需求者即借款者受影響的根本因素是實際資本損益,而不是市場名義利率變動帶給他們的那些表面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對貨幣當局還是對一般商業銀行和借款者說來,重要的、有實際制約意義的是實際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當貨幣當局采取政策性措施促使名義利率上升時,如果同時發生物價下跌的預期,并且物價下跌的幅度超過利率上升幅度,則實際利率在名義利率提高時卻下跌了。因此,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病。(2)股權收益率中間指標,br 以股權收益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應增加提高對固定資本投資的需求水平是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主要途徑,而進行固定資本投資的主要誘因是資本設備現值和重置價值的比較,如果現有資本品的市場價值提高,提高的幅度高于重新生產資本品的成本,將誘使廠商擴張資本品的生產,反之則會削弱廠商的生產意愿。現有投資品的價值與股權資產在證券市場中的價格與股權收益率的變動密切相關,證券市場行市下落,降低了現有資本設備的價值,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上升。相反,資本設備價值如果上升,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下跌。因此,以股權真實收益率的變動作為指標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即它的變動可以隨時捕捉和觀察,方法就是將股權資本的市場價值指數與新投資品的價格指數相比較。如果貨幣政策能使前者的增長幅度大于后者,則說明貨幣當局采取了鼓勵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以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①各種耐久性產品的適當價格指數并不多見,因此在特殊場合往往只能以耐久消費品物價指數來代替,這種價格指數的代表性有一定問題。 ⑧在證券市場,股權收益率雖然可以用來反應金融投資者的想法,但卻不能完全代表實際投資者的看法。在某些條件下,如在景氣循環的高峰與低谷期間,證券價格受投機影響的程度往往高于對某項投資活動未來盈利率的合理評估。(3)貨幣供應量中間指標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理由是: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什么交替關系,長期看,通貨膨脹既不能消滅失業,也不能成為實際收入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貨幣需求增長率從長時期看是穩定的,只有采取穩定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辦法,才能有力地消除通貨膨脹。為了保證經濟的繁榮和穩定,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本任務應是按照大約等于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來穩定地控制貨幣供給的增長率。貨幣主義的代表之一弗里德曼提出了 “單一規則”的貨幣調節政策,即在經濟增長率達3%一4%的情況下,每年的貨幣供給增長率控制在4%一5%的增長速度上,保持 1%一2%的超速增長,這樣就可以使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的兩個宏觀經濟目標同時實現。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貨幣主義關于貨幣需求的重要假設上。因為,如果貨幣需求和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以貨幣供給作為貨幣政策的觀察指標就不可靠。中央銀行用貨幣政策調整供給量的變動率,有時因為銀行以外金融中介機構的影響,可能促使貨幣流通速度發生相反方向的變動,這就會抵銷貨幣供給作為中間指標實施貨幣政策的效果。(4)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所謂國內信用增加額,就是對國際收支的盈余和赤字經過調整以后反映貨幣供給量變動的指標,其數額相當于國內貨幣供給量加上國際收入赤字或扣除其盈余。以國內信用增加額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如果把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實際上是假定貨幣供給與總支出和國民收入之間有密切聯系。但是,在開放經濟體制下,總需求增加了也會促使商品的國外輸入隨之增加,可能導致或擴大國際收支赤字,這種赤字表示實際貨幣供給將減少,或可能減緩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因為商品輸入增加,最初進口商將以存放國內銀行的存款兌換外匯,國內銀行接著就要向貨幣當局或外匯管理當局以本幣買入外匯。在政府部門對銀行借款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就要收回其對銀行體系的部分負債,國債發行額將減少,銀行持有的國家債券數額將減少,貨幣供給就會出現收縮或增長速率下降的現象。因此,在開放經濟體系條件下,那些對國際貿易依賴甚深的國家如果單純以國內貨幣供給量作為觀察貨幣政策對整個經濟影響的指標,就不容易反映國際收支狀況對經濟的重大影響。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的問題是:其本身也是一個未對國際收支狀況影響進行調整的貨幣供給指標,與貨幣供應量本質上沒有什么差異。因此,只要貨幣供給與社會總支出之間關系緊密,國內信用增加額就只能作為貨幣供給量一個輔助觀察指標。總之,目前西方各國最適宜作為貨幣政策主要中間指標的還是貨幣供給量,因為它不僅具有直接影響總需求水平的特點,而且便于中央銀行控制操作,相對于利率和股票收益率兩指標受外界非貨幣政策因素的干擾相對較少。。

熱心網友

1)利率中間指標自本世紀30年代開始,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運用貨幣政策時,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增加銀行放貸,在利率下跌時,則緊縮信用供應。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①利率不僅能夠反映貨幣與銀行信用供給量,同時也能反映貨幣資金供給與需求的相對數量。②利率是貨幣當局能迅速施加影響、控制的金融變數之一。貨幣當局如果采取促使短期利率上升,使借款需求和信用可供量減少,就能作為緊縮性政策控制社會總需求。反之,如果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短期利率下降,即松動貨幣政策,就可以出現相反的情況而達到擴張社會總需求的效果。但是,利率指標的有效性也存在一些值得懷疑之處:①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由于資本收益率、企業對經營前景的預期等因素都可以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引發性因素,因此,往往使人們難以在貨幣政策變動時準確地區分貨幣政策效果和偶發性的外生效果。比如在總需求隨經濟的上升而擴張時,貨幣需求增加,市場利率會出現上漲,如果貨幣當局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就會產生信號接收失誤。這時如果它看到市場利率上升就采取降低利率的辦法,結果會助長需求進一步擴張,實際上,這種時期要求的不是降低利率,恰恰是提高利率以抑制需求。②在存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貨幣需求者即借款者受影響的根本因素是實際資本損益,而不是市場名義利率變動帶給他們的那些表面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對貨幣當局還是對一般商業銀行和借款者說來,重要的、有實際制約意義的是實際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當貨幣當局采取政策性措施促使名義利率上升時,如果同時發生物價下跌的預期,并且物價下跌的幅度超過利率上升幅度,則實際利率在名義利率提高時卻下跌了。因此,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病。(2)股權收益率中間指標,br 以股權收益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應增加提高對固定資本投資的需求水平是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主要途徑,而進行固定資本投資的主要誘因是資本設備現值和重置價值的比較,如果現有資本品的市場價值提高,提高的幅度高于重新生產資本品的成本,將誘使廠商擴張資本品的生產,反之則會削弱廠商的生產意愿。現有投資品的價值與股權資產在證券市場中的價格與股權收益率的變動密切相關,證券市場行市下落,降低了現有資本設備的價值,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上升。相反,資本設備價值如果上升,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下跌。因此,以股權真實收益率的變動作為指標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即它的變動可以隨時捕捉和觀察,方法就是將股權資本的市場價值指數與新投資品的價格指數相比較。如果貨幣政策能使前者的增長幅度大于后者,則說明貨幣當局采取了鼓勵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以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①各種耐久性產品的適當價格指數并不多見,因此在特殊場合往往只能以耐久消費品物價指數來代替,這種價格指數的代表性有一定問題。 ⑧在證券市場,股權收益率雖然可以用來反應金融投資者的想法,但卻不能完全代表實際投資者的看法。在某些條件下,如在景氣循環的高峰與低谷期間,證券價格受投機影響的程度往往高于對某項投資活動未來盈利率的合理評估。(3)貨幣供應量中間指標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理由是: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什么交替關系,長期看,通貨膨脹既不能消滅失業,也不能成為實際收入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貨幣需求增長率從長時期看是穩定的,只有采取穩定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辦法,才能有力地消除通貨膨脹。為了保證經濟的繁榮和穩定,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本任務應是按照大約等于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來穩定地控制貨幣供給的增長率。貨幣主義的代表之一弗里德曼提出了 “單一規則”的貨幣調節政策,即在經濟增長率達3%一4%的情況下,每年的貨幣供給增長率控制在4%一5%的增長速度上,保持 1%一2%的超速增長,這樣就可以使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的兩個宏觀經濟目標同時實現。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貨幣主義關于貨幣需求的重要假設上。因為,如果貨幣需求和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以貨幣供給作為貨幣政策的觀察指標就不可靠。中央銀行用貨幣政策調整供給量的變動率,有時因為銀行以外金融中介機構的影響,可能促使貨幣流通速度發生相反方向的變動,這就會抵銷貨幣供給作為中間指標實施貨幣政策的效果。(4)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所謂國內信用增加額,就是對國際收支的盈余和赤字經過調整以后反映貨幣供給量變動的指標,其數額相當于國內貨幣供給量加上國際收入赤字或扣除其盈余。以國內信用增加額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如果把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實際上是假定貨幣供給與總支出和國民收入之間有密切聯系。但是,在開放經濟體制下,總需求增加了也會促使商品的國外輸入隨之增加,可能導致或擴大國際收支赤字,這種赤字表示實際貨幣供給將減少,或可能減緩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因為商品輸入增加,最初進口商將以存放國內銀行的存款兌換外匯,國內銀行接著就要向貨幣當局或外匯管理當局以本幣買入外匯。在政府部門對銀行借款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就要收回其對銀行體系的部分負債,國債發行額將減少,銀行持有的國家債券數額將減少,貨幣供給就會出現收縮或增長速率下降的現象。因此,在開放經濟體系條件下,那些對國際貿易依賴甚深的國家如果單純以國內貨幣供給量作為觀察貨幣政策對整個經濟影響的指標,就不容易反映國際收支狀況對經濟的重大影響。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的問題是:其本身也是一個未對國際收支狀況影響進行調整的貨幣供給指標,與貨幣供應量本質上沒有什么差異。因此,只要貨幣供給與社會總支出之間關系緊密,國內信用增加額就只能作為貨幣供給量一個輔助觀察指標。總之,目前西方各國最適宜作為貨幣政策主要中間指標的還是貨幣供給量,因為它不僅具有直接影響總需求水平的特點,而且便于中央銀行控制操作,相對于利率和股票收益率兩指標受外界非貨幣政策因素的干擾相對較少。。

熱心網友

(1)利率中間指標自本世紀30年代開始,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運用貨幣政策時,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增加銀行放貸,在利率下跌時,則緊縮信用供應。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①利率不僅能夠反映貨幣與銀行信用供給量,同時也能反映貨幣資金供給與需求的相對數量。②利率是貨幣當局能迅速施加影響、控制的金融變數之一。貨幣當局如果采取促使短期利率上升,使借款需求和信用可供量減少,就能作為緊縮性政策控制社會總需求。反之,如果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短期利率下降,即松動貨幣政策,就可以出現相反的情況而達到擴張社會總需求的效果。但是,利率指標的有效性也存在一些值得懷疑之處:①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由于資本收益率、企業對經營前景的預期等因素都可以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引發性因素,因此,往往使人們難以在貨幣政策變動時準確地區分貨幣政策效果和偶發性的外生效果。比如在總需求隨經濟的上升而擴張時,貨幣需求增加,市場利率會出現上漲,如果貨幣當局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就會產生信號接收失誤。這時如果它看到市場利率上升就采取降低利率的辦法,結果會助長需求進一步擴張,實際上,這種時期要求的不是降低利率,恰恰是提高利率以抑制需求。②在存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貨幣需求者即借款者受影響的根本因素是實際資本損益,而不是市場名義利率變動帶給他們的那些表面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對貨幣當局還是對一般商業銀行和借款者說來,重要的、有實際制約意義的是實際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當貨幣當局采取政策性措施促使名義利率上升時,如果同時發生物價下跌的預期,并且物價下跌的幅度超過利率上升幅度,則實際利率在名義利率提高時卻下跌了。因此,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病。(2)股權收益率中間指標,br 以股權收益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應增加提高對固定資本投資的需求水平是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主要途徑,而進行固定資本投資的主要誘因是資本設備現值和重置價值的比較,如果現有資本品的市場價值提高,提高的幅度高于重新生產資本品的成本,將誘使廠商擴張資本品的生產,反之則會削弱廠商的生產意愿。現有投資品的價值與股權資產在證券市場中的價格與股權收益率的變動密切相關,證券市場行市下落,降低了現有資本設備的價值,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上升。相反,資本設備價值如果上升,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下跌。因此,以股權真實收益率的變動作為指標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即它的變動可以隨時捕捉和觀察,方法就是將股權資本的市場價值指數與新投資品的價格指數相比較。如果貨幣政策能使前者的增長幅度大于后者,則說明貨幣當局采取了鼓勵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以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①各種耐久性產品的適當價格指數并不多見,因此在特殊場合往往只能以耐久消費品物價指數來代替,這種價格指數的代表性有一定問題。 ⑧在證券市場,股權收益率雖然可以用來反應金融投資者的想法,但卻不能完全代表實際投資者的看法。在某些條件下,如在景氣循環的高峰與低谷期間,證券價格受投機影響的程度往往高于對某項投資活動未來盈利率的合理評估。(3)貨幣供應量中間指標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理由是: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什么交替關系,長期看,通貨膨脹既不能消滅失業,也不能成為實際收入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貨幣需求增長率從長時期看是穩定的,只有采取穩定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辦法,才能有力地消除通貨膨脹。為了保證經濟的繁榮和穩定,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本任務應是按照大約等于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來穩定地控制貨幣供給的增長率。貨幣主義的代表之一弗里德曼提出了 “單一規則”的貨幣調節政策,即在經濟增長率達3%一4%的情況下,每年的貨幣供給增長率控制在4%一5%的增長速度上,保持 1%一2%的超速增長,這樣就可以使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的兩個宏觀經濟目標同時實現。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貨幣主義關于貨幣需求的重要假設上。因為,如果貨幣需求和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以貨幣供給作為貨幣政策的觀察指標就不可靠。中央銀行用貨幣政策調整供給量的變動率,有時因為銀行以外金融中介機構的影響,可能促使貨幣流通速度發生相反方向的變動,這就會抵銷貨幣供給作為中間指標實施貨幣政策的效果。(4)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所謂國內信用增加額,就是對國際收支的盈余和赤字經過調整以后反映貨幣供給量變動的指標,其數額相當于國內貨幣供給量加上國際收入赤字或扣除其盈余。以國內信用增加額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如果把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實際上是假定貨幣供給與總支出和國民收入之間有密切聯系。但是,在開放經濟體制下,總需求增加了也會促使商品的國外輸入隨之增加,可能導致或擴大國際收支赤字,這種赤字表示實際貨幣供給將減少,或可能減緩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因為商品輸入增加,最初進口商將以存放國內銀行的存款兌換外匯,國內銀行接著就要向貨幣當局或外匯管理當局以本幣買入外匯。在政府部門對銀行借款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就要收回其對銀行體系的部分負債,國債發行額將減少,銀行持有的國家債券數額將減少,貨幣供給就會出現收縮或增長速率下降的現象。因此,在開放經濟體系條件下,那些對國際貿易依賴甚深的國家如果單純以國內貨幣供給量作為觀察貨幣政策對整個經濟影響的指標,就不容易反映國際收支狀況對經濟的重大影響。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的問題是:其本身也是一個未對國際收支狀況影響進行調整的貨幣供給指標,與貨幣供應量本質上沒有什么差異。因此,只要貨幣供給與社會總支出之間關系緊密,國內信用增加額就只能作為貨幣供給量一個輔助觀察指標。總之,目前西方各國最適宜作為貨幣政策主要中間指標的還是貨幣供給量,因為它不僅具有直接影響總需求水平的特點,而且便于中央銀行控制操作,相對于利率和股票收益率兩指標受外界非貨幣政策因素的干擾相對較少。。

熱心網友

(1)利率中間指標自本世紀30年代開始,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運用貨幣政策時,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增加銀行放貸,在利率下跌時,則緊縮信用供應。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①利率不僅能夠反映貨幣與銀行信用供給量,同時也能反映貨幣資金供給與需求的相對數量。②利率是貨幣當局能迅速施加影響、控制的金融變數之一。貨幣當局如果采取促使短期利率上升,使借款需求和信用可供量減少,就能作為緊縮性政策控制社會總需求。反之,如果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短期利率下降,即松動貨幣政策,就可以出現相反的情況而達到擴張社會總需求的效果。但是,利率指標的有效性也存在一些值得懷疑之處:①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由于資本收益率、企業對經營前景的預期等因素都可以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引發性因素,因此,往往使人們難以在貨幣政策變動時準確地區分貨幣政策效果和偶發性的外生效果。比如在總需求隨經濟的上升而擴張時,貨幣需求增加,市場利率會出現上漲,如果貨幣當局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就會產生信號接收失誤。這時如果它看到市場利率上升就采取降低利率的辦法,結果會助長需求進一步擴張,實際上,這種時期要求的不是降低利率,恰恰是提高利率以抑制需求。②在存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貨幣需求者即借款者受影響的根本因素是實際資本損益,而不是市場名義利率變動帶給他們的那些表面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對貨幣當局還是對一般商業銀行和借款者說來,重要的、有實際制約意義的是實際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當貨幣當局采取政策性措施促使名義利率上升時,如果同時發生物價下跌的預期,并且物價下跌的幅度超過利率上升幅度,則實際利率在名義利率提高時卻下跌了。因此,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病。(2)股權收益率中間指標,br 以股權收益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應增加提高對固定資本投資的需求水平是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主要途徑,而進行固定資本投資的主要誘因是資本設備現值和重置價值的比較,如果現有資本品的市場價值提高,提高的幅度高于重新生產資本品的成本,將誘使廠商擴張資本品的生產,反之則會削弱廠商的生產意愿。現有投資品的價值與股權資產在證券市場中的價格與股權收益率的變動密切相關,證券市場行市下落,降低了現有資本設備的價值,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上升。相反,資本設備價值如果上升,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下跌。因此,以股權真實收益率的變動作為指標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即它的變動可以隨時捕捉和觀察,方法就是將股權資本的市場價值指數與新投資品的價格指數相比較。如果貨幣政策能使前者的增長幅度大于后者,則說明貨幣當局采取了鼓勵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以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①各種耐久性產品的適當價格指數并不多見,因此在特殊場合往往只能以耐久消費品物價指數來代替,這種價格指數的代表性有一定問題。 ⑧在證券市場,股權收益率雖然可以用來反應金融投資者的想法,但卻不能完全代表實際投資者的看法。在某些條件下,如在景氣循環的高峰與低谷期間,證券價格受投機影響的程度往往高于對某項投資活動未來盈利率的合理評估。(3)貨幣供應量中間指標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理由是: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什么交替關系,長期看,通貨膨脹既不能消滅失業,也不能成為實際收入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貨幣需求增長率從長時期看是穩定的,只有采取穩定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辦法,才能有力地消除通貨膨脹。為了保證經濟的繁榮和穩定,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本任務應是按照大約等于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來穩定地控制貨幣供給的增長率。貨幣主義的代表之一弗里德曼提出了 “單一規則”的貨幣調節政策,即在經濟增長率達3%一4%的情況下,每年的貨幣供給增長率控制在4%一5%的增長速度上,保持 1%一2%的超速增長,這樣就可以使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的兩個宏觀經濟目標同時實現。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貨幣主義關于貨幣需求的重要假設上。因為,如果貨幣需求和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以貨幣供給作為貨幣政策的觀察指標就不可靠。中央銀行用貨幣政策調整供給量的變動率,有時因為銀行以外金融中介機構的影響,可能促使貨幣流通速度發生相反方向的變動,這就會抵銷貨幣供給作為中間指標實施貨幣政策的效果。(4)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所謂國內信用增加額,就是對國際收支的盈余和赤字經過調整以后反映貨幣供給量變動的指標,其數額相當于國內貨幣供給量加上國際收入赤字或扣除其盈余。以國內信用增加額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如果把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實際上是假定貨幣供給與總支出和國民收入之間有密切聯系。但是,在開放經濟體制下,總需求增加了也會促使商品的國外輸入隨之增加,可能導致或擴大國際收支赤字,這種赤字表示實際貨幣供給將減少,或可能減緩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因為商品輸入增加,最初進口商將以存放國內銀行的存款兌換外匯,國內銀行接著就要向貨幣當局或外匯管理當局以本幣買入外匯。在政府部門對銀行借款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就要收回其對銀行體系的部分負債,國債發行額將減少,銀行持有的國家債券數額將減少,貨幣供給就會出現收縮或增長速率下降的現象。因此,在開放經濟體系條件下,那些對國際貿易依賴甚深的國家如果單純以國內貨幣供給量作為觀察貨幣政策對整個經濟影響的指標,就不容易反映國際收支狀況對經濟的重大影響。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的問題是:其本身也是一個未對國際收支狀況影響進行調整的貨幣供給指標,與貨幣供應量本質上沒有什么差異。因此,只要貨幣供給與社會總支出之間關系緊密,國內信用增加額就只能作為貨幣供給量一個輔助觀察指標。總之,目前西方各國最適宜作為貨幣政策主要中間指標的還是貨幣供給量,因為它不僅具有直接影響總需求水平的特點,而且便于中央銀行控制操作,相對于利率和股票收益率兩指標受外界非貨幣政策因素的干擾相對較少。。

熱心網友

(1)利率中間指標自本世紀30年代開始,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運用貨幣政策時,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增加銀行放貸,在利率下跌時,則緊縮信用供應。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①利率不僅能夠反映貨幣與銀行信用供給量,同時也能反映貨幣資金供給與需求的相對數量。②利率是貨幣當局能迅速施加影響、控制的金融變數之一。貨幣當局如果采取促使短期利率上升,使借款需求和信用可供量減少,就能作為緊縮性政策控制社會總需求。反之,如果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短期利率下降,即松動貨幣政策,就可以出現相反的情況而達到擴張社會總需求的效果。但是,利率指標的有效性也存在一些值得懷疑之處:①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由于資本收益率、企業對經營前景的預期等因素都可以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引發性因素,因此,往往使人們難以在貨幣政策變動時準確地區分貨幣政策效果和偶發性的外生效果。比如在總需求隨經濟的上升而擴張時,貨幣需求增加,市場利率會出現上漲,如果貨幣當局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就會產生信號接收失誤。這時如果它看到市場利率上升就采取降低利率的辦法,結果會助長需求進一步擴張,實際上,這種時期要求的不是降低利率,恰恰是提高利率以抑制需求。②在存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貨幣需求者即借款者受影響的根本因素是實際資本損益,而不是市場名義利率變動帶給他們的那些表面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對貨幣當局還是對一般商業銀行和借款者說來,重要的、有實際制約意義的是實際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當貨幣當局采取政策性措施促使名義利率上升時,如果同時發生物價下跌的預期,并且物價下跌的幅度超過利率上升幅度,則實際利率在名義利率提高時卻下跌了。因此,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病。(2)股權收益率中間指標,br 以股權收益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應增加提高對固定資本投資的需求水平是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主要途徑,而進行固定資本投資的主要誘因是資本設備現值和重置價值的比較,如果現有資本品的市場價值提高,提高的幅度高于重新生產資本品的成本,將誘使廠商擴張資本品的生產,反之則會削弱廠商的生產意愿。現有投資品的價值與股權資產在證券市場中的價格與股權收益率的變動密切相關,證券市場行市下落,降低了現有資本設備的價值,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上升。相反,資本設備價值如果上升,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下跌。因此,以股權真實收益率的變動作為指標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即它的變動可以隨時捕捉和觀察,方法就是將股權資本的市場價值指數與新投資品的價格指數相比較。如果貨幣政策能使前者的增長幅度大于后者,則說明貨幣當局采取了鼓勵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以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①各種耐久性產品的適當價格指數并不多見,因此在特殊場合往往只能以耐久消費品物價指數來代替,這種價格指數的代表性有一定問題。 ⑧在證券市場,股權收益率雖然可以用來反應金融投資者的想法,但卻不能完全代表實際投資者的看法。在某些條件下,如在景氣循環的高峰與低谷期間,證券價格受投機影響的程度往往高于對某項投資活動未來盈利率的合理評估。(3)貨幣供應量中間指標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理由是: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什么交替關系,長期看,通貨膨脹既不能消滅失業,也不能成為實際收入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貨幣需求增長率從長時期看是穩定的,只有采取穩定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辦法,才能有力地消除通貨膨脹。為了保證經濟的繁榮和穩定,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本任務應是按照大約等于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來穩定地控制貨幣供給的增長率。貨幣主義的代表之一弗里德曼提出了 “單一規則”的貨幣調節政策,即在經濟增長率達3%一4%的情況下,每年的貨幣供給增長率控制在4%一5%的增長速度上,保持 1%一2%的超速增長,這樣就可以使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的兩個宏觀經濟目標同時實現。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貨幣主義關于貨幣需求的重要假設上。因為,如果貨幣需求和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以貨幣供給作為貨幣政策的觀察指標就不可靠。中央銀行用貨幣政策調整供給量的變動率,有時因為銀行以外金融中介機構的影響,可能促使貨幣流通速度發生相反方向的變動,這就會抵銷貨幣供給作為中間指標實施貨幣政策的效果。(4)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所謂國內信用增加額,就是對國際收支的盈余和赤字經過調整以后反映貨幣供給量變動的指標,其數額相當于國內貨幣供給量加上國際收入赤字或扣除其盈余。以國內信用增加額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如果把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實際上是假定貨幣供給與總支出和國民收入之間有密切聯系。但是,在開放經濟體制下,總需求增加了也會促使商品的國外輸入隨之增加,可能導致或擴大國際收支赤字,這種赤字表示實際貨幣供給將減少,或可能減緩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因為商品輸入增加,最初進口商將以存放國內銀行的存款兌換外匯,國內銀行接著就要向貨幣當局或外匯管理當局以本幣買入外匯。在政府部門對銀行借款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就要收回其對銀行體系的部分負債,國債發行額將減少,銀行持有的國家債券數額將減少,貨幣供給就會出現收縮或增長速率下降的現象。因此,在開放經濟體系條件下,那些對國際貿易依賴甚深的國家如果單純以國內貨幣供給量作為觀察貨幣政策對整個經濟影響的指標,就不容易反映國際收支狀況對經濟的重大影響。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的問題是:其本身也是一個未對國際收支狀況影響進行調整的貨幣供給指標,與貨幣供應量本質上沒有什么差異。因此,只要貨幣供給與社會總支出之間關系緊密,國內信用增加額就只能作為貨幣供給量一個輔助觀察指標。總之,目前西方各國最適宜作為貨幣政策主要中間指標的還是貨幣供給量,因為它不僅具有直接影響總需求水平的特點,而且便于中央銀行控制操作,相對于利率和股票收益率兩指標受外界非貨幣政策因素的干擾相對較少。| 我也來回答 | 修改回答 | 采納為答案 | 評論(0) | 投訴 | -------------------------------------------------------------------------------- 回答者:mingti525 級別:新手 (2005-11-19 17:25:50) 西方國家如何選擇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  (1)利率中間指標自本世紀30年代開始,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運用貨幣政策時,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增加銀行放貸,在利率下跌時,則緊縮信用供應。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①利率不僅能夠反映貨幣與銀行信用供給量,同時也能反映貨幣資金供給與需求的相對數量。②利率是貨幣當局能迅速施加影響、控制的金融變數之一。貨幣當局如果采取促使短期利率上升,使借款需求和信用可供量減少,就能作為緊縮性政策控制社會總需求。反之,如果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短期利率下降,即松動貨幣政策,就可以出現相反的情況而達到擴張社會總需求的效果。但是,利率指標的有效性也存在一些值得懷疑之處:①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由于資本收益率、企業對經營前景的預期等因素都可以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引發性因素,因此,往往使人們難以在貨幣政策變動時準確地區分貨幣政策效果和偶發性的外生效果。比如在總需求隨經濟的上升而擴張時,貨幣需求增加,市場利率會出現上漲,如果貨幣當局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就會產生信號接收失誤。這時如果它看到市場利率上升就采取降低利率的辦法,結果會助長需求進一步擴張,實際上,這種時期要求的不是降低利率,恰恰是提高利率以抑制需求。②在存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貨幣需求者即借款者受影響的根本因素是實際資本損益,而不是市場名義利率變動帶給他們的那些表面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對貨幣當局還是對一般商業銀行和借款者說來,重要的、有實際制約意義的是實際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當貨幣當局采取政策性措施促使名義利率上升時,如果同時發生物價下跌的預期,并且物價下跌的幅度超過利率上升幅度,則實際利率在名義利率提高時卻下跌了。因此,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病。(2)股權收益率中間指標,br 以股權收益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應增加提高對固定資本投資的需求水平是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主要途徑,而進行固定資本投資的主要誘因是資本設備現值和重置價值的比較,如果現有資本品的市場價值提高,提高的幅度高于重新生產資本品的成本,將誘使廠商擴張資本品的生產,反之則會削弱廠商的生產意愿。現有投資品的價值與股權資產在證券市場中的價格與股權收益率的變動密切相關,證券市場行市下落,降低了現有資本設備的價值,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上升。相反,資本設備價值如果上升,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下跌。因此,以股權真實收益率的變動作為指標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即它的變動可以隨時捕捉和觀察,方法就是將股權資本的市場價值指數與新投資品的價格指數相比較。如果貨幣政策能使前者的增長幅度大于后者,則說明貨幣當局采取了鼓勵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以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①各種耐久性產品的適當價格指數并不多見,因此在特殊場合往往只能以耐久消費品物價指數來代替,這種價格指數的代表性有一定問題。 ⑧在證券市場,股權收益率雖然可以用來反應金融投資者的想法,但卻不能完全代表實際投資者的看法。在某些條件下,如在景氣循環的高峰與低谷期間,證券價格受投機影響的程度往往高于對某項投資活動未來盈利率的合理評估。(3)貨幣供應量中間指標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理由是: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什么交替關系,長期看,通貨膨脹既不能消滅失業,也不能成為實際收入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貨幣需求增長率從長時期看是穩定的,只有采取穩定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辦法,才能有力地消除通貨膨脹。為了保證經濟的繁榮和穩定,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本任務應是按照大約等于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來穩定地控制貨幣供給的增長率。貨幣主義的代表之一弗里德曼提出了 “單一規則”的貨幣調節政策,即在經濟增長率達3%一4%的情況下,每年的貨幣供給增長率控制在4%一5%的增長速度上,保持 1%一2%的超速增長,這樣就可以使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的兩個宏觀經濟目標同時實現。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貨幣主義關于貨幣需求的重要假設上。因為,如果貨幣需求和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以貨幣供給作為貨幣政策的觀察指標就不可靠。中央銀行用貨幣政策調整供給量的變動率,有時因為銀行以外金融中介機構的影響,可能促使貨幣流通速度發生相反方向的變動,這就會抵銷貨幣供給作為中間指標實施貨幣政策的效果。(4)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所謂國內信用增加額,就是對國際收支的盈余和赤字經過調整以后反映貨幣供給量變動的指標,其數額相當于國內貨幣供給量加上國際收入赤字或扣除其盈余。以國內信用增加額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如果把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實際上是假定貨幣供給與總支出和國民收入之間有密切聯系。但是,在開放經濟體制下,總需求增加了也會促使商品的國外輸入隨之增加,可能導致或擴大國際收支赤字,這種赤字表示實際貨幣供給將減少,或可能減緩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因為商品輸入增加,最初進口商將以存放國內銀行的存款兌換外匯,國內銀行接著就要向貨幣當局或外匯管理當局以本幣買入外匯。在政府部門對銀行借款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就要收回其對銀行體系的部分負債,國債發行額將減少,銀行持有的國家債券數額將減少,貨幣供給就會出現收縮或增長速率下降的現象。因此,在開放經濟體系條件下,那些對國際貿易依賴甚深的國家如果單純以國內貨幣供給量作為觀察貨幣政策對整個經濟影響的指標,就不容易反映國際收支狀況對經濟的重大影響。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的問題是:其本身也是一個未對國際收支狀況影響進行調整的貨幣供給指標,與貨幣供應量本質上沒有什么差異。因此,只要貨幣供給與社會總支出之間關系緊密,國內信用增加額就只能作為貨幣供給量一個輔助觀察指標。總之,目前西方各國最適宜作為貨幣政策主要中間指標的還是貨幣供給量,因為它不僅具有直接影響總需求水平的特點,而且便于中央銀行控制操作,相對于利率和股票收益率兩指標受外界非貨幣政策因素的干擾相對較少。。

熱心網友

1)利率中間指標自本世紀30年代開始,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運用貨幣政策時,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增加銀行放貸,在利率下跌時,則緊縮信用供應。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①利率不僅能夠反映貨幣與銀行信用供給量,同時也能反映貨幣資金供給與需求的相對數量。②利率是貨幣當局能迅速施加影響、控制的金融變數之一。貨幣當局如果采取促使短期利率上升,使借款需求和信用可供量減少,就能作為緊縮性政策控制社會總需求。反之,如果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短期利率下降,即松動貨幣政策,就可以出現相反的情況而達到擴張社會總需求的效果。但是,利率指標的有效性也存在一些值得懷疑之處:①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由于資本收益率、企業對經營前景的預期等因素都可以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引發性因素,因此,往往使人們難以在貨幣政策變動時準確地區分貨幣政策效果和偶發性的外生效果。比如在總需求隨經濟的上升而擴張時,貨幣需求增加,市場利率會出現上漲,如果貨幣當局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就會產生信號接收失誤。這時如果它看到市場利率上升就采取降低利率的辦法,結果會助長需求進一步擴張,實際上,這種時期要求的不是降低利率,恰恰是提高利率以抑制需求。②在存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貨幣需求者即借款者受影響的根本因素是實際資本損益,而不是市場名義利率變動帶給他們的那些表面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對貨幣當局還是對一般商業銀行和借款者說來,重要的、有實際制約意義的是實際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當貨幣當局采取政策性措施促使名義利率上升時,如果同時發生物價下跌的預期,并且物價下跌的幅度超過利率上升幅度,則實際利率在名義利率提高時卻下跌了。因此,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病。(2)股權收益率中間指標,br 以股權收益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應增加提高對固定資本投資的需求水平是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主要途徑,而進行固定資本投資的主要誘因是資本設備現值和重置價值的比較,如果現有資本品的市場價值提高,提高的幅度高于重新生產資本品的成本,將誘使廠商擴張資本品的生產,反之則會削弱廠商的生產意愿。現有投資品的價值與股權資產在證券市場中的價格與股權收益率的變動密切相關,證券市場行市下落,降低了現有資本設備的價值,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上升。相反,資本設備價值如果上升,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下跌。因此,以股權真實收益率的變動作為指標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即它的變動可以隨時捕捉和觀察,方法就是將股權資本的市場價值指數與新投資品的價格指數相比較。如果貨幣政策能使前者的增長幅度大于后者,則說明貨幣當局采取了鼓勵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以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①各種耐久性產品的適當價格指數并不多見,因此在特殊場合往往只能以耐久消費品物價指數來代替,這種價格指數的代表性有一定問題。 ⑧在證券市場,股權收益率雖然可以用來反應金融投資者的想法,但卻不能完全代表實際投資者的看法。在某些條件下,如在景氣循環的高峰與低谷期間,證券價格受投機影響的程度往往高于對某項投資活動未來盈利率的合理評估。(3)貨幣供應量中間指標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理由是: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什么交替關系,長期看,通貨膨脹既不能消滅失業,也不能成為實際收入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貨幣需求增長率從長時期看是穩定的,只有采取穩定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辦法,才能有力地消除通貨膨脹。為了保證經濟的繁榮和穩定,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本任務應是按照大約等于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來穩定地控制貨幣供給的增長率。貨幣主義的代表之一弗里德曼提出了 “單一規則”的貨幣調節政策,即在經濟增長率達3%一4%的情況下,每年的貨幣供給增長率控制在4%一5%的增長速度上,保持 1%一2%的超速增長,這樣就可以使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的兩個宏觀經濟目標同時實現。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貨幣主義關于貨幣需求的重要假設上。因為,如果貨幣需求和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以貨幣供給作為貨幣政策的觀察指標就不可靠。中央銀行用貨幣政策調整供給量的變動率,有時因為銀行以外金融中介機構的影響,可能促使貨幣流通速度發生相反方向的變動,這就會抵銷貨幣供給作為中間指標實施貨幣政策的效果。(4)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所謂國內信用增加額,就是對國際收支的盈余和赤字經過調整以后反映貨幣供給量變動的指標,其數額相當于國內貨幣供給量加上國際收入赤字或扣除其盈余。以國內信用增加額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如果把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實際上是假定貨幣供給與總支出和國民收入之間有密切聯系。但是,在開放經濟體制下,總需求增加了也會促使商品的國外輸入隨之增加,可能導致或擴大國際收支赤字,這種赤字表示實際貨幣供給將減少,或可能減緩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因為商品輸入增加,最初進口商將以存放國內銀行的存款兌換外匯,國內銀行接著就要向貨幣當局或外匯管理當局以本幣買入外匯。在政府部門對銀行借款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就要收回其對銀行體系的部分負債,國債發行額將減少,銀行持有的國家債券數額將減少,貨幣供給就會出現收縮或增長速率下降的現象。因此,在開放經濟體系條件下,那些對國際貿易依賴甚深的國家如果單純以國內貨幣供給量作為觀察貨幣政策對整個經濟影響的指標,就不容易反映國際收支狀況對經濟的重大影響。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的問題是:其本身也是一個未對國際收支狀況影響進行調整的貨幣供給指標,與貨幣供應量本質上沒有什么差異。因此,只要貨幣供給與社會總支出之間關系緊密,國內信用增加額就只能作為貨幣供給量一個輔助觀察指標。總之,目前西方各國最適宜作為貨幣政策主要中間指標的還是貨幣供給量,因為它不僅具有直接影響總需求水平的特點,而且便于中央銀行控制操作,相對于利率和股票收益率兩指標受外界非貨幣政策因素的干擾相對較少。。

熱心網友

(1)利率中間指標自本世紀30年代開始,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運用貨幣政策時,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增加銀行放貸,在利率下跌時,則緊縮信用供應。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①利率不僅能夠反映貨幣與銀行信用供給量,同時也能反映貨幣資金供給與需求的相對數量。②利率是貨幣當局能迅速施加影響、控制的金融變數之一。貨幣當局如果采取促使短期利率上升,使借款需求和信用可供量減少,就能作為緊縮性政策控制社會總需求。反之,如果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短期利率下降,即松動貨幣政策,就可以出現相反的情況而達到擴張社會總需求的效果。但是,利率指標的有效性也存在一些值得懷疑之處:①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由于資本收益率、企業對經營前景的預期等因素都可以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引發性因素,因此,往往使人們難以在貨幣政策變動時準確地區分貨幣政策效果和偶發性的外生效果。比如在總需求隨經濟的上升而擴張時,貨幣需求增加,市場利率會出現上漲,如果貨幣當局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就會產生信號接收失誤。這時如果它看到市場利率上升就采取降低利率的辦法,結果會助長需求進一步擴張,實際上,這種時期要求的不是降低利率,恰恰是提高利率以抑制需求。②在存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貨幣需求者即借款者受影響的根本因素是實際資本損益,而不是市場名義利率變動帶給他們的那些表面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對貨幣當局還是對一般商業銀行和借款者說來,重要的、有實際制約意義的是實際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當貨幣當局采取政策性措施促使名義利率上升時,如果同時發生物價下跌的預期,并且物價下跌的幅度超過利率上升幅度,則實際利率在名義利率提高時卻下跌了。因此,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病。(2)股權收益率中間指標,br 以股權收益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應增加提高對固定資本投資的需求水平是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主要途徑,而進行固定資本投資的主要誘因是資本設備現值和重置價值的比較,如果現有資本品的市場價值提高,提高的幅度高于重新生產資本品的成本,將誘使廠商擴張資本品的生產,反之則會削弱廠商的生產意愿。現有投資品的價值與股權資產在證券市場中的價格與股權收益率的變動密切相關,證券市場行市下落,降低了現有資本設備的價值,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上升。相反,資本設備價值如果上升,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下跌。因此,以股權真實收益率的變動作為指標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即它的變動可以隨時捕捉和觀察,方法就是將股權資本的市場價值指數與新投資品的價格指數相比較。如果貨幣政策能使前者的增長幅度大于后者,則說明貨幣當局采取了鼓勵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以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①各種耐久性產品的適當價格指數并不多見,因此在特殊場合往往只能以耐久消費品物價指數來代替,這種價格指數的代表性有一定問題。 ⑧在證券市場,股權收益率雖然可以用來反應金融投資者的想法,但卻不能完全代表實際投資者的看法。在某些條件下,如在景氣循環的高峰與低谷期間,證券價格受投機影響的程度往往高于對某項投資活動未來盈利率的合理評估。(3)貨幣供應量中間指標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理由是: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什么交替關系,長期看,通貨膨脹既不能消滅失業,也不能成為實際收入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貨幣需求增長率從長時期看是穩定的,只有采取穩定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辦法,才能有力地消除通貨膨脹。為了保證經濟的繁榮和穩定,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本任務應是按照大約等于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來穩定地控制貨幣供給的增長率。貨幣主義的代表之一弗里德曼提出了 “單一規則”的貨幣調節政策,即在經濟增長率達3%一4%的情況下,每年的貨幣供給增長率控制在4%一5%的增長速度上,保持 1%一2%的超速增長,這樣就可以使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的兩個宏觀經濟目標同時實現。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貨幣主義關于貨幣需求的重要假設上。因為,如果貨幣需求和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以貨幣供給作為貨幣政策的觀察指標就不可靠。中央銀行用貨幣政策調整供給量的變動率,有時因為銀行以外金融中介機構的影響,可能促使貨幣流通速度發生相反方向的變動,這就會抵銷貨幣供給作為中間指標實施貨幣政策的效果。(4)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所謂國內信用增加額,就是對國際收支的盈余和赤字經過調整以后反映貨幣供給量變動的指標,其數額相當于國內貨幣供給量加上國際收入赤字或扣除其盈余。以國內信用增加額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如果把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實際上是假定貨幣供給與總支出和國民收入之間有密切聯系。但是,在開放經濟體制下,總需求增加了也會促使商品的國外輸入隨之增加,可能導致或擴大國際收支赤字,這種赤字表示實際貨幣供給將減少,或可能減緩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因為商品輸入增加,最初進口商將以存放國內銀行的存款兌換外匯,國內銀行接著就要向貨幣當局或外匯管理當局以本幣買入外匯。在政府部門對銀行借款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就要收回其對銀行體系的部分負債,國債發行額將減少,銀行持有的國家債券數額將減少,貨幣供給就會出現收縮或增長速率下降的現象。因此,在開放經濟體系條件下,那些對國際貿易依賴甚深的國家如果單純以國內貨幣供給量作為觀察貨幣政策對整個經濟影響的指標,就不容易反映國際收支狀況對經濟的重大影響。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的問題是:其本身也是一個未對國際收支狀況影響進行調整的貨幣供給指標,與貨幣供應量本質上沒有什么差異。因此,只要貨幣供給與社會總支出之間關系緊密,國內信用增加額就只能作為貨幣供給量一個輔助觀察指標。總之,目前西方各國最適宜作為貨幣政策主要中間指標的還是貨幣供給量,因為它不僅具有直接影響總需求水平的特點,而且便于中央銀行控制操作,相對于利率和股票收益率兩指標受外界非貨幣政策因素的干擾相對較少。。

熱心網友

(1)利率中間指標自本世紀30年代開始,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運用貨幣政策時,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增加銀行放貸,在利率下跌時,則緊縮信用供應。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①利率不僅能夠反映貨幣與銀行信用供給量,同時也能反映貨幣資金供給與需求的相對數量。②利率是貨幣當局能迅速施加影響、控制的金融變數之一。貨幣當局如果采取促使短期利率上升,使借款需求和信用可供量減少,就能作為緊縮性政策控制社會總需求。反之,如果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短期利率下降,即松動貨幣政策,就可以出現相反的情況而達到擴張社會總需求的效果。但是,利率指標的有效性也存在一些值得懷疑之處:①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由于資本收益率、企業對經營前景的預期等因素都可以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引發性因素,因此,往往使人們難以在貨幣政策變動時準確地區分貨幣政策效果和偶發性的外生效果。比如在總需求隨經濟的上升而擴張時,貨幣需求增加,市場利率會出現上漲,如果貨幣當局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就會產生信號接收失誤。這時如果它看到市場利率上升就采取降低利率的辦法,結果會助長需求進一步擴張,實際上,這種時期要求的不是降低利率,恰恰是提高利率以抑制需求。②在存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貨幣需求者即借款者受影響的根本因素是實際資本損益,而不是市場名義利率變動帶給他們的那些表面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對貨幣當局還是對一般商業銀行和借款者說來,重要的、有實際制約意義的是實際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當貨幣當局采取政策性措施促使名義利率上升時,如果同時發生物價下跌的預期,并且物價下跌的幅度超過利率上升幅度,則實際利率在名義利率提高時卻下跌了。因此,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病。(2)股權收益率中間指標,br 以股權收益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應增加提高對固定資本投資的需求水平是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主要途徑,而進行固定資本投資的主要誘因是資本設備現值和重置價值的比較,如果現有資本品的市場價值提高,提高的幅度高于重新生產資本品的成本,將誘使廠商擴張資本品的生產,反之則會削弱廠商的生產意愿。現有投資品的價值與股權資產在證券市場中的價格與股權收益率的變動密切相關,證券市場行市下落,降低了現有資本設備的價值,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上升。相反,資本設備價值如果上升,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下跌。因此,以股權真實收益率的變動作為指標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即它的變動可以隨時捕捉和觀察,方法就是將股權資本的市場價值指數與新投資品的價格指數相比較。如果貨幣政策能使前者的增長幅度大于后者,則說明貨幣當局采取了鼓勵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以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①各種耐久性產品的適當價格指數并不多見,因此在特殊場合往往只能以耐久消費品物價指數來代替,這種價格指數的代表性有一定問題。 ⑧在證券市場,股權收益率雖然可以用來反應金融投資者的想法,但卻不能完全代表實際投資者的看法。在某些條件下,如在景氣循環的高峰與低谷期間,證券價格受投機影響的程度往往高于對某項投資活動未來盈利率的合理評估。(3)貨幣供應量中間指標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理由是: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什么交替關系,長期看,通貨膨脹既不能消滅失業,也不能成為實際收入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貨幣需求增長率從長時期看是穩定的,只有采取穩定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辦法,才能有力地消除通貨膨脹。為了保證經濟的繁榮和穩定,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本任務應是按照大約等于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來穩定地控制貨幣供給的增長率。貨幣主義的代表之一弗里德曼提出了 “單一規則”的貨幣調節政策,即在經濟增長率達3%一4%的情況下,每年的貨幣供給增長率控制在4%一5%的增長速度上,保持 1%一2%的超速增長,這樣就可以使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的兩個宏觀經濟目標同時實現。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貨幣主義關于貨幣需求的重要假設上。因為,如果貨幣需求和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以貨幣供給作為貨幣政策的觀察指標就不可靠。中央銀行用貨幣政策調整供給量的變動率,有時因為銀行以外金融中介機構的影響,可能促使貨幣流通速度發生相反方向的變動,這就會抵銷貨幣供給作為中間指標實施貨幣政策的效果。(4)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所謂國內信用增加額,就是對國際收支的盈余和赤字經過調整以后反映貨幣供給量變動的指標,其數額相當于國內貨幣供給量加上國際收入赤字或扣除其盈余。以國內信用增加額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如果把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實際上是假定貨幣供給與總支出和國民收入之間有密切聯系。但是,在開放經濟體制下,總需求增加了也會促使商品的國外輸入隨之增加,可能導致或擴大國際收支赤字,這種赤字表示實際貨幣供給將減少,或可能減緩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因為商品輸入增加,最初進口商將以存放國內銀行的存款兌換外匯,國內銀行接著就要向貨幣當局或外匯管理當局以本幣買入外匯。在政府部門對銀行借款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就要收回其對銀行體系的部分負債,國債發行額將減少,銀行持有的國家債券數額將減少,貨幣供給就會出現收縮或增長速率下降的現象。因此,在開放經濟體系條件下,那些對國際貿易依賴甚深的國家如果單純以國內貨幣供給量作為觀察貨幣政策對整個經濟影響的指標,就不容易反映國際收支狀況對經濟的重大影響。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的問題是:其本身也是一個未對國際收支狀況影響進行調整的貨幣供給指標,與貨幣供應量本質上沒有什么差異。因此,只要貨幣供給與社會總支出之間關系緊密,國內信用增加額就只能作為貨幣供給量一個輔助觀察指標。總之,目前西方各國最適宜作為貨幣政策主要中間指標的還是貨幣供給量,因為它不僅具有直接影響總需求水平的特點,而且便于中央銀行控制操作,相對于利率和股票收益率兩指標受外界非貨幣政策因素的干擾相對較少。。

熱心網友

(1)利率中間指標自本世紀30年代開始,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運用貨幣政策時,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增加銀行放貸,在利率下跌時,則緊縮信用供應。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①利率不僅能夠反映貨幣與銀行信用供給量,同時也能反映貨幣資金供給與需求的相對數量。②利率是貨幣當局能迅速施加影響、控制的金融變數之一。貨幣當局如果采取促使短期利率上升,使借款需求和信用可供量減少,就能作為緊縮性政策控制社會總需求。反之,如果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短期利率下降,即松動貨幣政策,就可以出現相反的情況而達到擴張社會總需求的效果。但是,利率指標的有效性也存在一些值得懷疑之處:①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由于資本收益率、企業對經營前景的預期等因素都可以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引發性因素,因此,往往使人們難以在貨幣政策變動時準確地區分貨幣政策效果和偶發性的外生效果。比如在總需求隨經濟的上升而擴張時,貨幣需求增加,市場利率會出現上漲,如果貨幣當局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就會產生信號接收失誤。這時如果它看到市場利率上升就采取降低利率的辦法,結果會助長需求進一步擴張,實際上,這種時期要求的不是降低利率,恰恰是提高利率以抑制需求。②在存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貨幣需求者即借款者受影響的根本因素是實際資本損益,而不是市場名義利率變動帶給他們的那些表面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對貨幣當局還是對一般商業銀行和借款者說來,重要的、有實際制約意義的是實際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當貨幣當局采取政策性措施促使名義利率上升時,如果同時發生物價下跌的預期,并且物價下跌的幅度超過利率上升幅度,則實際利率在名義利率提高時卻下跌了。因此,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病。(2)股權收益率中間指標,br 以股權收益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應增加提高對固定資本投資的需求水平是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主要途徑,而進行固定資本投資的主要誘因是資本設備現值和重置價值的比較,如果現有資本品的市場價值提高,提高的幅度高于重新生產資本品的成本,將誘使廠商擴張資本品的生產,反之則會削弱廠商的生產意愿。現有投資品的價值與股權資產在證券市場中的價格與股權收益率的變動密切相關,證券市場行市下落,降低了現有資本設備的價值,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上升。相反,資本設備價值如果上升,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下跌。因此,以股權真實收益率的變動作為指標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即它的變動可以隨時捕捉和觀察,方法就是將股權資本的市場價值指數與新投資品的價格指數相比較。如果貨幣政策能使前者的增長幅度大于后者,則說明貨幣當局采取了鼓勵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以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①各種耐久性產品的適當價格指數并不多見,因此在特殊場合往往只能以耐久消費品物價指數來代替,這種價格指數的代表性有一定問題。 ⑧在證券市場,股權收益率雖然可以用來反應金融投資者的想法,但卻不能完全代表實際投資者的看法。在某些條件下,如在景氣循環的高峰與低谷期間,證券價格受投機影響的程度往往高于對某項投資活動未來盈利率的合理評估。(3)貨幣供應量中間指標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理由是: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什么交替關系,長期看,通貨膨脹既不能消滅失業,也不能成為實際收入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貨幣需求增長率從長時期看是穩定的,只有采取穩定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辦法,才能有力地消除通貨膨脹。為了保證經濟的繁榮和穩定,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本任務應是按照大約等于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來穩定地控制貨幣供給的增長率。貨幣主義的代表之一弗里德曼提出了 “單一規則”的貨幣調節政策,即在經濟增長率達3%一4%的情況下,每年的貨幣供給增長率控制在4%一5%的增長速度上,保持 1%一2%的超速增長,這樣就可以使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的兩個宏觀經濟目標同時實現。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貨幣主義關于貨幣需求的重要假設上。因為,如果貨幣需求和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以貨幣供給作為貨幣政策的觀察指標就不可靠。中央銀行用貨幣政策調整供給量的變動率,有時因為銀行以外金融中介機構的影響,可能促使貨幣流通速度發生相反方向的變動,這就會抵銷貨幣供給作為中間指標實施貨幣政策的效果。(4)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所謂國內信用增加額,就是對國際收支的盈余和赤字經過調整以后反映貨幣供給量變動的指標,其數額相當于國內貨幣供給量加上國際收入赤字或扣除其盈余。以國內信用增加額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如果把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實際上是假定貨幣供給與總支出和國民收入之間有密切聯系。但是,在開放經濟體制下,總需求增加了也會促使商品的國外輸入隨之增加,可能導致或擴大國際收支赤字,這種赤字表示實際貨幣供給將減少,或可能減緩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因為商品輸入增加,最初進口商將以存放國內銀行的存款兌換外匯,國內銀行接著就要向貨幣當局或外匯管理當局以本幣買入外匯。在政府部門對銀行借款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就要收回其對銀行體系的部分負債,國債發行額將減少,銀行持有的國家債券數額將減少,貨幣供給就會出現收縮或增長速率下降的現象。因此,在開放經濟體系條件下,那些對國際貿易依賴甚深的國家如果單純以國內貨幣供給量作為觀察貨幣政策對整個經濟影響的指標,就不容易反映國際收支狀況對經濟的重大影響。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的問題是:其本身也是一個未對國際收支狀況影響進行調整的貨幣供給指標,與貨幣供應量本質上沒有什么差異。因此,只要貨幣供給與社會總支出之間關系緊密,國內信用增加額就只能作為貨幣供給量一個輔助觀察指標。總之,目前西方各國最適宜作為貨幣政策主要中間指標的還是貨幣供給量,因為它不僅具有直接影響總需求水平的特點,而且便于中央銀行控制操作,相對于利率和股票收益率兩指標受外界非貨幣政策因素的干擾相對較少。。

熱心網友

西方國家如何選擇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  (1)利率中間指標自本世紀30年代開始,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運用貨幣政策時,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增加銀行放貸,在利率下跌時,則緊縮信用供應。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①利率不僅能夠反映貨幣與銀行信用供給量,同時也能反映貨幣資金供給與需求的相對數量。②利率是貨幣當局能迅速施加影響、控制的金融變數之一。貨幣當局如果采取促使短期利率上升,使借款需求和信用可供量減少,就能作為緊縮性政策控制社會總需求。反之,如果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短期利率下降,即松動貨幣政策,就可以出現相反的情況而達到擴張社會總需求的效果。但是,利率指標的有效性也存在一些值得懷疑之處:①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由于資本收益率、企業對經營前景的預期等因素都可以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引發性因素,因此,往往使人們難以在貨幣政策變動時準確地區分貨幣政策效果和偶發性的外生效果。比如在總需求隨經濟的上升而擴張時,貨幣需求增加,市場利率會出現上漲,如果貨幣當局以利率作為中間指標就會產生信號接收失誤。這時如果它看到市場利率上升就采取降低利率的辦法,結果會助長需求進一步擴張,實際上,這種時期要求的不是降低利率,恰恰是提高利率以抑制需求。②在存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貨幣需求者即借款者受影響的根本因素是實際資本損益,而不是市場名義利率變動帶給他們的那些表面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對貨幣當局還是對一般商業銀行和借款者說來,重要的、有實際制約意義的是實際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當貨幣當局采取政策性措施促使名義利率上升時,如果同時發生物價下跌的預期,并且物價下跌的幅度超過利率上升幅度,則實際利率在名義利率提高時卻下跌了。因此,以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病。(2)股權收益率中間指標,br 以股權收益率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應增加提高對固定資本投資的需求水平是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主要途徑,而進行固定資本投資的主要誘因是資本設備現值和重置價值的比較,如果現有資本品的市場價值提高,提高的幅度高于重新生產資本品的成本,將誘使廠商擴張資本品的生產,反之則會削弱廠商的生產意愿。現有投資品的價值與股權資產在證券市場中的價格與股權收益率的變動密切相關,證券市場行市下落,降低了現有資本設備的價值,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上升。相反,資本設備價值如果上升,股權資本的實際收益率將下跌。因此,以股權真實收益率的變動作為指標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即它的變動可以隨時捕捉和觀察,方法就是將股權資本的市場價值指數與新投資品的價格指數相比較。如果貨幣政策能使前者的增長幅度大于后者,則說明貨幣當局采取了鼓勵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以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①各種耐久性產品的適當價格指數并不多見,因此在特殊場合往往只能以耐久消費品物價指數來代替,這種價格指數的代表性有一定問題。 ⑧在證券市場,股權收益率雖然可以用來反應金融投資者的想法,但卻不能完全代表實際投資者的看法。在某些條件下,如在景氣循環的高峰與低谷期間,證券價格受投機影響的程度往往高于對某項投資活動未來盈利率的合理評估。(3)貨幣供應量中間指標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理由是: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不存在什么交替關系,長期看,通貨膨脹既不能消滅失業,也不能成為實際收入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貨幣需求增長率從長時期看是穩定的,只有采取穩定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辦法,才能有力地消除通貨膨脹。為了保證經濟的繁榮和穩定,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本任務應是按照大約等于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來穩定地控制貨幣供給的增長率。貨幣主義的代表之一弗里德曼提出了 “單一規則”的貨幣調節政策,即在經濟增長率達3%一4%的情況下,每年的貨幣供給增長率控制在4%一5%的增長速度上,保持 1%一2%的超速增長,這樣就可以使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的兩個宏觀經濟目標同時實現。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問題在于貨幣主義關于貨幣需求的重要假設上。因為,如果貨幣需求和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以貨幣供給作為貨幣政策的觀察指標就不可靠。中央銀行用貨幣政策調整供給量的變動率,有時因為銀行以外金融中介機構的影響,可能促使貨幣流通速度發生相反方向的變動,這就會抵銷貨幣供給作為中間指標實施貨幣政策的效果。(4)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所謂國內信用增加額,就是對國際收支的盈余和赤字經過調整以后反映貨幣供給量變動的指標,其數額相當于國內貨幣供給量加上國際收入赤字或扣除其盈余。以國內信用增加額作為中間指標的理由是: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如果把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實際上是假定貨幣供給與總支出和國民收入之間有密切聯系。但是,在開放經濟體制下,總需求增加了也會促使商品的國外輸入隨之增加,可能導致或擴大國際收支赤字,這種赤字表示實際貨幣供給將減少,或可能減緩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因為商品輸入增加,最初進口商將以存放國內銀行的存款兌換外匯,國內銀行接著就要向貨幣當局或外匯管理當局以本幣買入外匯。在政府部門對銀行借款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就要收回其對銀行體系的部分負債,國債發行額將減少,銀行持有的國家債券數額將減少,貨幣供給就會出現收縮或增長速率下降的現象。因此,在開放經濟體系條件下,那些對國際貿易依賴甚深的國家如果單純以國內貨幣供給量作為觀察貨幣政策對整個經濟影響的指標,就不容易反映國際收支狀況對經濟的重大影響。國內信用增加額中間指標的問題是:其本身也是一個未對國際收支狀況影響進行調整的貨幣供給指標,與貨幣供應量本質上沒有什么差異。因此,只要貨幣供給與社會總支出之間關系緊密,國內信用增加額就只能作為貨幣供給量一個輔助觀察指標。總之,目前西方各國最適宜作為貨幣政策主要中間指標的還是貨幣供給量,因為它不僅具有直接影響總需求水平的特點,而且便于中央銀行控制操作,相對于利率和股票收益率兩指標受外界非貨幣政策因素的干擾相對較少。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