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美元危機爆發后,有關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方案和建議有哪些?

熱心網友

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議實際上自60年代美元危機不斷爆發以來,有關國際貨幣改革的方案和建議就層出不窮,現將其中主要而有重大影響的方案簡介如下::(1)創立國際商品儲備貨幣 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因全企界經濟動蕩的影響,其主要出:口韌級產品和原材料的世界市場價格總是處于劇烈的波動之中,使這些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常常惡化,以阿爾自特·哈特、尼古口拉·卡爾多和簡,丁伯根為代表的部分經濟學家為此提出了創立以商品為基礎的國際儲備貨幣,以便同時解決初級產品價格波動和國際儲備制度不穩定的問題。主要內容包括:①建立一個世界性的中央銀行,發行新的甲際貨幣單位,其價值由一個選定的商品籃子來決定,商品籃子由一些基本的國際貿易產品,特別是初級產品來構成。這些商品應具有同一性,并可以儲藏,各種商品在籃子中的比重或權數取決于它們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②現有的SDRs將被融和到新的國際儲備制度中,其價值重新由商品籃子決定。其他儲備貨丙將完全由以商品為基礎的新型國際貨幣所取代。③世界性的中央銀行將用國際貨幣來買賣構成商品貨幣籃子的初級產品,以求到穩定初級產品價格,進而穩定國際商品儲備貨幣的目的。 :這種改革方案在理論上講得通,但是很難付諸實施。實行以商品為基礎的儲備制度,必須儲存大量的初級產品,因此要付高昂的成本,由誰來分擔的問題不好解決。而且,由商品儲備貨幣來取代美元、馬克、日元等儲備貨幣不會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如果強制推行,有的國家不一定接受。另外,建立世界性的中央銀行是發行商品儲備貨幣的前提條件,顯然這在目前看來是無法實觀的,(2)建立國際信用儲備制度特里芬教授于1982年在62000年的國際貨幣制度》一文中提出了這一設想。特里芬認為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超國家的國際信用儲備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創立國際儲備貨幣。國際儲備貨幣不應由黃金、其他貴金屬和任何國家的貨幣來充當。特里芬建議目前各國應將其持有的國際儲備以儲備存款形式上交IMF保管,IMF將成為各國中央銀行的清算機構。如果IMF或其他類似的國際金融機構能將所有的國家都吸收為成員國,那么國際間的支付活動就反映為IMF的不同成員國家儲備存款賬戶額行增減。IMF所持的國際儲備總量應由各國共同決定,并按世界貿易和生產發展的需要加以調整。儲備的創造可以通過對會員、國放款,介入各國金融市場購買金融資產,或定期分配新的儲備提款權來實現,但是不應受黃金生產或任何國家國際收支狀況的特里芬對建立上述集中的國際信用儲備制度的可行性及前景十分樂觀,他指出集中儲備資產的過程將在2o年完成,儲備中入建立后,就有可能創立國際中心貨幣,并使之在世界范圍流通。特里芬教授的這一設想反映了他對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一貫主金即以主權國家的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其供應也必然受到儲備貨幣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制約。因此必然以1種由國際甲構統一發行的儲備資產來取代黃金和現有的儲備貸幣符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曾具體地指出應以sDRs作為唯一的際儲備資產來逐步取代黃金和其他儲備貨幣。特里芬的主張很有見地,在諸多儲備貨幣改革方案中影響也很大,但是他的主張要求各國中央銀行服從于一個超國家的國際信用儲備機構,這需要很密切的國際貨幣合作,目前看來還不現實。并且將來用統一的世界貨幣來取代現有其他儲備貨幣時,也會遇到相當的阻力,因為各儲備貨幣發行國必然放棄使用本國印鈔機的主權。(3)IMF的“替代賬戶”1979年IMF臨時委員會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的年會上,提出了設立替代賬戶以吸收各國手中過度積累的美元資產,并使sDRs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資產的建議。所謂替代賬戶,就是在IMF設立一個專門賬戶,發行一種sDRs存單,各國中央銀行可將手中多余的美元儲備折成SDRs存入該賬戶內,再由IMF用吸收的美元投資于美國財政部發行的長期債券,所得的利息收入返還給替代賬戶的存款者。替代賬戶的作用是可以吸收過剩的美元儲備供給。并且能借以提高sDRs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但是實際上替代賬戶的作用很小,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結果自1980年IMF漢堡會議以來,替代賬戶的改革建議被無限期擱置起來。替代賬戶之所以沒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其原因之—是sDRs本身還不具備優越于美元的特性。美元是國際經濟交易中使用范圍最廣的儲備貨幣,而sDRs只是一種帳面資產,儲備貨幣的職能遠不如美元。尤其是美元匯率在1980年后的一段時期堅挺異常,于是各國中央銀行就樂于持有美元而不愿交換sDRs。實際上在前面介紹的幾種儲備貨幣改革方案中,在用國際社會共同創造的儲備來取代美元時,也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只有當sDRs或其他儲備資產發展成為功能齊全,并且優越于美元的真正國際貨幣時,人們才會放棄手中美元資產的積累。(4)恢復金本位制的方案在70年代,美國、英國和其他一些國家普遍面對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通貨膨脹上升以及匯率大幅度波動的難題,有些學者和政府官員把這歸咎于浮動匯率和黃金非貨幣化的結果。198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蒙代爾提出要在美國恢復黃金兌換的建議。此后,美國國會又相繼收到數份要求恢復金本位制或實行某種形式的金本位制的提案。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對這些提案表示支持,并于1981年7月下令成立了一個17人組成的黃金委員會,專門研究在美國恢復金本位制的可能性。贊成實行金本位的人認為對付通貨膨脹和經濟不穩的唯一辦法是恢復金本位制,只有恢復了紙幣與黃金之間的兌換關系,才能使人們相信持有的資產的購買力在將來是有保證的,從而達到增加儲蓄和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的目的。反對實行金本位制的主要論點是:①自70年代以來,金價起伏不定,很難確定準確的金平價,金價過高會導致大量的人向政府出售黃金,從而使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金價過低則導致人們向政府大量購買黃金,使政府黃金儲備枯竭。②黃金生產量的不穩定使其不能成為現代國際貨幣制度的基礎,并且世界經濟的增長總是快于黃金產量的增長,有限的黃金存量將會成為制約世界經濟增長的因素。如果總是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長,不斷地調整金價,又會使金本位制簡單可靠的特點消失。(5)加強各國經濟政策協調以穩定匯率主要工業化國家貨幣之間匯率的劇烈波動對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穩定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關注。1985年10月,西方五個主要工業化發達國家美國、日本、西德、法國和英國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舉行的會議上提出了要協調各國經濟政策,以促進匯率的穩定。1986年,在東京召開的西方七國財長會議上,與會的七國財政部長提出了通過控制下列10項指標來實現各國政策的協調。這10項指標是:GN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利息率、失業率、財政赤字、經常賬戶差額、貿易差額、貨幣供應增長率、外匯儲備和匯。IMF同意對各國的這些經濟指標進行監督,并且將這些指標又劃分為績效指標、政策指標和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間變量。績效指標有衡量經濟增長速度、通貨膨脹率、失業串和國際收支狀況的指標。政策指標有衡量貨幣供應增長速度和財政赤字的指標。中間變量則是利率和匯率等指標。1987年,在威尼斯召開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與會各國首腦再次強調要通過對經濟指標的監控來實現各國之間的政策協調,并就此作出了具體規定,主要發達國家都應為本國經濟增長設定一個中期目標或作出中期預測,在此基礎上各國再共同制定出一個相互協調的經濟增長目標或預測。并且,要使用績效指標檢查和評估經濟發展趨勢,衡量是否偏離了既定的目標,進而決定是否需要采取某種補救措施。西方工業國協調政策的建議得到各國官方和學術界的普遍歡迎。許多人認為在現行國際貨幣制度下,匯率的大起大落是各國宏觀政策缺乏相互協調的結果。通過協調宏觀政策來實現穩定匯率的建議盡管不能根本解決曰當前國際貨幣制度內在的不穩定性,但是這個建議如果能夠有效地付諸實施仍然有助于匯率和世界經濟的穩定。但是要作到真正的政策協調絕非輕而易舉,因為協調宏觀政策會削弱各國政策的獨立性,損害某些國家的利益。另外,在經濟衰遲時期,各國國內的嚴峻形勢可能使政府無力顧及與其他國家的協調。(6)設立匯率目標區這是近lo年來有關國際匯率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方案,其主要倡導者是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約翰·威廉森。所謂匯率目標區是指有關國家的貨幣當局選擇一組可調整的基本參考匯率,制定出一個圍繞其上下波動的幅度并加以維持。1983年,威廉森和伯格斯坦共同提出了設立目標匯率區,使實際匯率對基本匯率的偏離幅度不超過10%的建議。此后威廉森又對設立匯率目標區的設想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并于1987年與米勒一起提出了匯率目標區的行動計劃。匯率目標區的種類很多,但主要可以分為“硬目標區”和“軟目標區”。“硬目標區”的匯率變動幅度很窄,不常修訂,目標區的內容也對外公開,—般是通過貨幣政策將匯率維持在目標區。“軟目標區”的匯率變動幅度較寬,而且經常修訂,目標區的內容不對外公開,不要求必須通過貨幣政策加以維持。匯率目標區與現行管理浮動匯率制的區別主要在于前者為一定時期內匯率波動幅度設立了一個目標范圍,并且根據匯率變動的情況,調整貨幣政策防止匯率波動超出目標區。匯率目標區與固定匯率制的區別在于實行匯率目標區的國家當局沒有干預外匯市場維持匯率穩定的義務,也不需貨幣當局作出任何形式的干預市場的承諾。并且目標區本身也可以隨時根據經濟形勢變化的需要進行調整,設立匯率目標區的建議問世以來,各方面的褒貶不一。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實行匯率目標區來實現匯率的穩定。而美國等發達國家認為匯率目標區不現實。匯率目標區的特點是綜合了浮動匯率制的靈活性和固定匯率制的穩定性,而且還能夠促進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但實施起來也確有許多困難,如均衡參考匯率的確定,維持目標的有效方法等等。總的來說,雖然這個方案不能徹底解決匯率不穩定的問題,但是如果主要西方國家能在此基礎上協調宏觀政策,那么這個方案還是有助于促進匯率的穩定,并推動匯率制度的改革。。

熱心網友

60年代美元危機爆發后,有關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方案和建議有哪些? 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議實際上自60年代美元危機不斷爆發以來,有關國際貨幣改革的方案和建議就層出不窮,現將其中主要而有重大影響的方案簡介如下:: (1)創立國際商品儲備貨幣 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因全企界經濟動蕩的影響,其主要出:口韌級產品和原材料的世界市場價格總是處于劇烈的波動之中,使這些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常常惡化,以阿爾自特·哈特、尼古口拉·卡爾多和簡,丁伯根為代表的部分經濟學家為此提出了創立以商品為基礎的國際儲備貨幣,以便同時解決初級產品價格波動和國際儲備制度不穩定的問題。 主要內容包括:①建立一個世界性的中央銀行,發行新的甲際貨幣單位,其價值由一個選定的商品籃子來決定,商品籃子由一些基本的國際貿易產品,特別是初級產品來構成。這些商品應具有同一性,并可以儲藏,各種商品在籃子中的比重或權數取決于它們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②現有的SDRs將被融和到新的國際儲備制度中,其價值重新由商品籃子決定。其他儲備貨丙將完全由以商品為基礎的新型國際貨幣所取代。③世界性的中央銀行將用國際貨幣來買賣構成商品貨幣籃子的初級產品,以求到穩定初級產品價格,進而穩定國際商品儲備貨幣的目的。 :這種改革方案在理論上講得通,但是很難付諸實施。實行以商品為基礎的儲備制度,必須儲存大量的初級產品,因此要付高昂的成本,由誰來分擔的問題不好解決。而且,由商品儲備貨幣來取代美元、馬克、日元等儲備貨幣不會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如果強制推行,有的國家不一定接受。另外,建立世界性的中央銀行是發行商品儲備貨幣的前提條件,顯然這在目前看來是無法實觀的, (2)建立國際信用儲備制度 特里芬教授于1982年在62000年的國際貨幣制度》一文中提出了這一設想。特里芬認為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超國家的國際信用儲備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創立國際儲備貨幣。國際儲備貨幣不應由黃金、其他貴金屬和任何國家的貨幣來充當。特里芬建議目前各國應將其持有的國際儲備以儲備存款形式上交IMF保管,IMF將成為各國中央銀行的清算機構。如果IMF或其他類似的國際金融機構能將所有的國家都吸收為成員國,那么國際間的支付活動就反映為IMF的不同成員國家儲備存款賬戶額行增減。IMF所持的國際儲備總量應由各國共同決定,并按世界貿易和生產發展的需要加以調整。儲備的創造可以通過對會員、國放款,介入各國金融市場購買金融資產,或定期分配新的儲備提款權來實現,但是不應受黃金生產或任何國家國際收支狀況的特里芬對建立上述集中的國際信用儲備制度的可行性及前景十分樂觀,他指出集中儲備資產的過程將在2o年完成,儲備中入建立后,就有可能創立國際中心貨幣,并使之在世界范圍流通。特里芬教授的這一設想反映了他對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一貫主金即以主權國家的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其供應也必然受到儲備貨幣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制約。因此必然以1種由國際甲構統一發行的儲備資產來取代黃金和現有的儲備貸幣符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曾具體地指出應以sDRs作為唯一的際儲備資產來逐步取代黃金和其他儲備貨幣。特里芬的主張很有見地,在諸多儲備貨幣改革方案中影響也很大,但是他的主張要求各國中央銀行服從于一個超國家的國際信用儲備機構,這需要很密切的國際貨幣合作,目前看來還不現實。并且將來用統一的世界貨幣來取代現有其他儲備貨幣時,也會遇到相當的阻力,因為各儲備貨幣發行國必然放棄使用本國印鈔機的主權。 (3)IMF的“替代賬戶” 1979年IMF臨時委員會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的年會上,提出了設立替代賬戶以吸收各國手中過度積累的美元資產,并使sDRs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資產的建議。所謂替代賬戶,就是在IMF設立一個專門賬戶,發行一種sDRs存單,各國中央銀行可將手中多余的美元儲備折成SDRs存入該賬戶內,再由IMF用吸收的美元投資于美國財政部發行的長期債券,所得的利息收入返還給替代賬戶的存款者。 替代賬戶的作用是可以吸收過剩的美元儲備供給。并且能借以提高sDRs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但是實際上替代賬戶的作用很小,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結果自1980年IMF漢堡會議以來,替代賬戶的改革建議被無限期擱置起來。替代賬戶之所以沒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其原因之—是sDRs本身還不具備優越于美元的特性。美元是國際經濟交易中使用范圍最廣的儲備貨幣,而sDRs只是一種帳面資產,儲備貨幣的職能遠不如美元。尤其是美元匯率在1980年后的一段時期堅挺異常,于是各國中央銀行就樂于持有美元而不愿交換sDRs。實際上在前面介紹的幾種儲備貨幣改革方案中,在用國際社會共同創造的儲備來取代美元時,也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只有當sDRs或其他儲備資產發展成為功能齊全,并且優越于美元的真正國際貨幣時,人們才會放棄手中美元資產的積累。 (4)恢復金本位制的方案 在70年代,美國、英國和其他一些國家普遍面對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通貨膨脹上升以及匯率大幅度波動的難題,有些學者和政府官員把這歸咎于浮動匯率和黃金非貨幣化的結果。198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蒙代爾提出要在美國恢復黃金兌換的建議。此后,美國國會又相繼收到數份要求恢復金本位制或實行某種形式的金本位制的提案。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對這些提案表示支持,并于1981年7月下令成立了一個17人組成的黃金委員會,專門研究在美國恢復金本位制的可能性。贊成實行金本位的人認為對付通貨膨脹和經濟不穩的唯一辦法是恢復金本位制,只有恢復了紙幣與黃金之間的兌換關系,才能使人們相信持有的資產的購買力在將來是有保證的,從而達到增加儲蓄和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的目的。反對實行金本位制的主要論點是:①自70年代以來,金價起伏不定,很難確定準確的金平價,金價過高會導致大量的人向政府出售黃金,從而使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金價過低則導致人們向政府大量購買黃金,使政府黃金儲備枯竭。②黃金生產量的不穩定使其不能成為現代國際貨幣制度的基礎,并且世界經濟的增長總是快于黃金產量的增長,有限的黃金存量將會成為制約世界經濟增長的因素。如果總是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長,不斷地調整金價,又會使金本位制簡單可靠的特點消失。 (5)加強各國經濟政策協調以穩定匯率 主要工業化國家貨幣之間匯率的劇烈波動對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穩定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關注。1985年10月,西方五個主要工業化發達國家美國、日本、西德、法國和英國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舉行的會議上提出了要協調各國經濟政策,以促進匯率的穩定。1986年,在東京召開的西方七國財長會議上,與會的七國財政部長提出了通過控制下列10項指標來實現各國政策的協調。這10項指標是:GN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利息率、失業率、財政赤字、經常賬戶差額、貿易差額、貨幣供應增長率、外匯儲備和匯。IMF同意對各國的這些經濟指標進行監督,并且將這些指標又劃分為績效指標、政策指標和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間變量。績效指標有衡量經濟增長速度、通貨膨脹率、失業串和國際收支狀況的指標。政策指標有衡量貨幣供應增長速度和財政赤字的指標。中間變量則是利率和匯率等指標。1987年,在威尼斯召開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與會各國首腦再次強調要通過對經濟指標的監控來實現各國之間的政策協調,并就此作出了具體規定,主要發達國家都應為本國經濟增長設定一個中期目標或作出中期預測,在此基礎上各國再共同制定出一個相互協調的經濟增長目標或預測。并且,要使用績效指標檢查和評估經濟發展趨勢,衡量是否偏離了既定的目標,進而決定是否需要采取某種補救措施。 西方工業國協調政策的建議得到各國官方和學術界的普遍歡迎。許多人認為在現行國際貨幣制度下,匯率的大起大落是各國宏觀政策缺乏相互協調的結果。 通過協調宏觀政策來實現穩定匯率的建議盡管不能根本解決曰當前國際貨幣制度內在的不穩定性,但是這個建議如果能夠有效地付諸實施仍然有助于匯率和世界經濟的穩定。但是要作到真正的政策協調絕非輕而易舉,因為協調宏觀政策會削弱各國政策的獨立性,損害某些國家的利益。另外,在經濟衰遲時期,各國國內的嚴峻形勢可能使政府無力顧及與其他國家的協調。 (6)設立匯率目標區 這是近lo年來有關國際匯率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方案,其主要倡導者是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約翰·威廉森。所謂匯率目標區是指有關國家的貨幣當局選擇一組可調整的基本參考匯率,制定出一個圍繞其上下波動的幅度并加以維持。1983年,威廉森和伯格斯坦共同提出了設立目標匯率區,使實際匯率對基本匯率的偏離幅度不超過10%的建議。此后威廉森又對設立匯率目標區的設想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并于1987年與米勒一起提出了匯率目標區的行動計劃。 匯率目標區的種類很多,但主要可以分為“硬目標區”和“軟目標區”。“硬目標區”的匯率變動幅度很窄,不常修訂,目標區的內容也對外公開,—般是通過貨幣政策將匯率維持在目標區。“軟目標區”的匯率變動幅度較寬,而且經常修訂,目標區的內容不對外公開,不要求必須通過貨幣政策加以維持。匯率目標區與現行管理浮動匯率制的區別主要在于前者為一定時期內匯率波動幅度設立了一個目標范圍,并且根據匯率變動的情況,調整貨幣政策防止匯率波動超出目標區。匯率目標區與固定匯率制的區別在于實行匯率目標區的國家當局沒有干預外匯市場維持匯率穩定的義務,也不需貨幣當局作出任何形式的干預市場的承諾。并且目標區本身也可以隨時根據經濟形勢變化的需要進行調整,設立匯率目標區的建議問世以來,各方面的褒貶不一。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實行匯率目標區來實現匯率的穩定。而美國等發達國家認為匯率目標區不現實。匯率目標區的特點是綜合了浮動匯率制的靈活性和固定匯率制的穩定性,而且還能夠促進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但實施起來也確有許多困難,如均衡參考匯率的確定,維持目標的有效方法等等。總的來說,雖然這個方案不能徹底解決匯率不穩定的問題,但是如果主要西方國家能在此基礎上協調宏觀政策,那么這個方案還是有助于促進匯率的穩定,并推動匯率制度的改革。 。

熱心網友

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議實際上自60年代美元危機不斷爆發以來,有關國際貨幣改革的方案和建議就層出不窮,現將其中主要而有重大影響的方案簡介如下:: (1)創立國際商品儲備貨幣 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因全企界經濟動蕩的影響,其主要出:口韌級產品和原材料的世界市場價格總是處于劇烈的波動之中,使這些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常常惡化,以阿爾自特·哈特、尼古口拉·卡爾多和簡,丁伯根為代表的部分經濟學家為此提出了創立以商品為基礎的國際儲備貨幣,以便同時解決初級產品價格波動和國際儲備制度不穩定的問題。 主要內容包括:①建立一個世界性的中央銀行,發行新的甲際貨幣單位,其價值由一個選定的商品籃子來決定,商品籃子由一些基本的國際貿易產品,特別是初級產品來構成。這些商品應具有同一性,并可以儲藏,各種商品在籃子中的比重或權數取決于它們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②現有的SDRs將被融和到新的國際儲備制度中,其價值重新由商品籃子決定。其他儲備貨丙將完全由以商品為基礎的新型國際貨幣所取代。③世界性的中央銀行將用國際貨幣來買賣構成商品貨幣籃子的初級產品,以求到穩定初級產品價格,進而穩定國際商品儲備貨幣的目的。 :這種改革方案在理論上講得通,但是很難付諸實施。實行以商品為基礎的儲備制度,必須儲存大量的初級產品,因此要付高昂的成本,由誰來分擔的問題不好解決。而且,由商品儲備貨幣來取代美元、馬克、日元等儲備貨幣不會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如果強制推行,有的國家不一定接受。另外,建立世界性的中央銀行是發行商品儲備貨幣的前提條件,顯然這在目前看來是無法實觀的, (2)建立國際信用儲備制度 特里芬教授于1982年在62000年的國際貨幣制度》一文中提出了這一設想。特里芬認為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超國家的國際信用儲備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創立國際儲備貨幣。國際儲備貨幣不應由黃金、其他貴金屬和任何國家的貨幣來充當。特里芬建議目前各國應將其持有的國際儲備以儲備存款形式上交IMF保管,IMF將成為各國中央銀行的清算機構。如果IMF或其他類似的國際金融機構能將所有的國家都吸收為成員國,那么國際間的支付活動就反映為IMF的不同成員國家儲備存款賬戶額行增減。IMF所持的國際儲備總量應由各國共同決定,并按世界貿易和生產發展的需要加以調整。儲備的創造可以通過對會員、國放款,介入各國金融市場購買金融資產,或定期分配新的儲備提款權來實現,但是不應受黃金生產或任何國家國際收支狀況的特里芬對建立上述集中的國際信用儲備制度的可行性及前景十分樂觀,他指出集中儲備資產的過程將在2o年完成,儲備中入建立后,就有可能創立國際中心貨幣,并使之在世界范圍流通。特里芬教授的這一設想反映了他對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一貫主金即以主權國家的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其供應也必然受到儲備貨幣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制約。因此必然以1種由國際甲構統一發行的儲備資產來取代黃金和現有的儲備貸幣符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曾具體地指出應以sDRs作為唯一的際儲備資產來逐步取代黃金和其他儲備貨幣。特里芬的主張很有見地,在諸多儲備貨幣改革方案中影響也很大,但是他的主張要求各國中央銀行服從于一個超國家的國際信用儲備機構,這需要很密切的國際貨幣合作,目前看來還不現實。并且將來用統一的世界貨幣來取代現有其他儲備貨幣時,也會遇到相當的阻力,因為各儲備貨幣發行國必然放棄使用本國印鈔機的主權。 (3)IMF的“替代賬戶” 1979年IMF臨時委員會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的年會上,提出了設立替代賬戶以吸收各國手中過度積累的美元資產,并使sDRs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資產的建議。所謂替代賬戶,就是在IMF設立一個專門賬戶,發行一種sDRs存單,各國中央銀行可將手中多余的美元儲備折成SDRs存入該賬戶內,再由IMF用吸收的美元投資于美國財政部發行的長期債券,所得的利息收入返還給替代賬戶的存款者。 替代賬戶的作用是可以吸收過剩的美元儲備供給。并且能借以提高sDRs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但是實際上替代賬戶的作用很小,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結果自1980年IMF漢堡會議以來,替代賬戶的改革建議被無限期擱置起來。替代賬戶之所以沒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其原因之—是sDRs本身還不具備優越于美元的特性。美元是國際經濟交易中使用范圍最廣的儲備貨幣,而sDRs只是一種帳面資產,儲備貨幣的職能遠不如美元。尤其是美元匯率在1980年后的一段時期堅挺異常,于是各國中央銀行就樂于持有美元而不愿交換sDRs。實際上在前面介紹的幾種儲備貨幣改革方案中,在用國際社會共同創造的儲備來取代美元時,也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只有當sDRs或其他儲備資產發展成為功能齊全,并且優越于美元的真正國際貨幣時,人們才會放棄手中美元資產的積累。 (4)恢復金本位制的方案 在70年代,美國、英國和其他一些國家普遍面對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通貨膨脹上升以及匯率大幅度波動的難題,有些學者和政府官員把這歸咎于浮動匯率和黃金非貨幣化的結果。198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蒙代爾提出要在美國恢復黃金兌換的建議。此后,美國國會又相繼收到數份要求恢復金本位制或實行某種形式的金本位制的提案。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對這些提案表示支持,并于1981年7月下令成立了一個17人組成的黃金委員會,專門研究在美國恢復金本位制的可能性。贊成實行金本位的人認為對付通貨膨脹和經濟不穩的唯一辦法是恢復金本位制,只有恢復了紙幣與黃金之間的兌換關系,才能使人們相信持有的資產的購買力在將來是有保證的,從而達到增加儲蓄和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的目的。反對實行金本位制的主要論點是:①自70年代以來,金價起伏不定,很難確定準確的金平價,金價過高會導致大量的人向政府出售黃金,從而使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金價過低則導致人們向政府大量購買黃金,使政府黃金儲備枯竭。②黃金生產量的不穩定使其不能成為現代國際貨幣制度的基礎,并且世界經濟的增長總是快于黃金產量的增長,有限的黃金存量將會成為制約世界經濟增長的因素。如果總是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長,不斷地調整金價,又會使金本位制簡單可靠的特點消失。 (5)加強各國經濟政策協調以穩定匯率 主要工業化國家貨幣之間匯率的劇烈波動對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穩定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關注。1985年10月,西方五個主要工業化發達國家美國、日本、西德、法國和英國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舉行的會議上提出了要協調各國經濟政策,以促進匯率的穩定。1986年,在東京召開的西方七國財長會議上,與會的七國財政部長提出了通過控制下列10項指標來實現各國政策的協調。這10項指標是:GN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利息率、失業率、財政赤字、經常賬戶差額、貿易差額、貨幣供應增長率、外匯儲備和匯。IMF同意對各國的這些經濟指標進行監督,并且將這些指標又劃分為績效指標、政策指標和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間變量。績效指標有衡量經濟增長速度、通貨膨脹率、失業串和國際收支狀況的指標。政策指標有衡量貨幣供應增長速度和財政赤字的指標。中間變量則是利率和匯率等指標。1987年,在威尼斯召開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與會各國首腦再次強調要通過對經濟指標的監控來實現各國之間的政策協調,并就此作出了具體規定,主要發達國家都應為本國經濟增長設定一個中期目標或作出中期預測,在此基礎上各國再共同制定出一個相互協調的經濟增長目標或預測。并且,要使用績效指標檢查和評估經濟發展趨勢,衡量是否偏離了既定的目標,進而決定是否需要采取某種補救措施。 西方工業國協調政策的建議得到各國官方和學術界的普遍歡迎。許多人認為在現行國際貨幣制度下,匯率的大起大落是各國宏觀政策缺乏相互協調的結果。 通過協調宏觀政策來實現穩定匯率的建議盡管不能根本解決曰當前國際貨幣制度內在的不穩定性,但是這個建議如果能夠有效地付諸實施仍然有助于匯率和世界經濟的穩定。但是要作到真正的政策協調絕非輕而易舉,因為協調宏觀政策會削弱各國政策的獨立性,損害某些國家的利益。另外,在經濟衰遲時期,各國國內的嚴峻形勢可能使政府無力顧及與其他國家的協調。 (6)設立匯率目標區 這是近lo年來有關國際匯率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方案,其主要倡導者是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約翰·威廉森。所謂匯率目標區是指有關國家的貨幣當局選擇一組可調整的基本參考匯率,制定出一個圍繞其上下波動的幅度并加以維持。1983年,威廉森和伯格斯坦共同提出了設立目標匯率區,使實際匯率對基本匯率的偏離幅度不超過10%的建議。此后威廉森又對設立匯率目標區的設想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并于1987年與米勒一起提出了匯率目標區的行動計劃。 匯率目標區的種類很多,但主要可以分為“硬目標區”和“軟目標區”。“硬目標區”的匯率變動幅度很窄,不常修訂,目標區的內容也對外公開,—般是通過貨幣政策將匯率維持在目標區。“軟目標區”的匯率變動幅度較寬,而且經常修訂,目標區的內容不對外公開,不要求必須通過貨幣政策加以維持。匯率目標區與現行管理浮動匯率制的區別主要在于前者為一定時期內匯率波動幅度設立了一個目標范圍,并且根據匯率變動的情況,調整貨幣政策防止匯率波動超出目標區。匯率目標區與固定匯率制的區別在于實行匯率目標區的國家當局沒有干預外匯市場維持匯率穩定的義務,也不需貨幣當局作出任何形式的干預市場的承諾。并且目標區本身也可以隨時根據經濟形勢變化的需要進行調整,設立匯率目標區的建議問世以來,各方面的褒貶不一。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實行匯率目標區來實現匯率的穩定。而美國等發達國家認為匯率目標區不現實。匯率目標區的特點是綜合了浮動匯率制的靈活性和固定匯率制的穩定性,而且還能夠促進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但實施起來也確有許多困難,如均衡參考匯率的確定,維持目標的有效方法等等。總的來說,雖然這個方案不能徹底解決匯率不穩定的問題,但是如果主要西方國家能在此基礎上協調宏觀政策,那么這個方案還是有助于促進匯率的穩定,并推動匯率制度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