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中國上千萬人口的姓氏有不少,比如 :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朱、高、林、何、郭、馬、胡、羅、梁、宋、鄭等。
熱心網友
張王李趙劉
熱心網友
關于姓氏 摘自 萬勝網絡 gaoyunping 2005-05-20 15:41 大理段氏、姑蘇慕容,是金庸武俠小說中顯赫的姓氏;西漢的劉、唐朝的李、宋朝的趙、明朝的朱,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皇帝的姓氏即為國姓。中國人口版圖幾經遷徙混雜繁衍,到今天姓氏的持有者基本不在自己的宗祖之地生活,但每個姓氏的來歷與去處仍可追根溯源。 2。7億姓李、王、張的中國人,與其余3500個不同姓氏的中國人一樣,散布在中國的城市與鄉村。每個城市都集中著一些姓氏,這些城市大姓的背后,潛藏著城市的遷徙記憶與姓氏的生存歷史: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的根在何處? 2002年7月27日,新華社報道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的研究成果。剛剛出版的《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集中體現了這一研究成果的學術思路和社會價值。習慣于“以姓氏筆畫為序”排列名單的中國人突然發現,對姓氏的重視與開發正方興未艾。 姓氏走紅 近年來,滿大街的小販在兜售一種姓氏小信封,每個信封上寫著一個姓氏,信封里面則是一張有關這個姓氏起源、流變、遷徙和名人錄的歷史資料的紙。這種售價一兩元的姓氏信封在各城市和各旅游景點熱賣。 河南省開通了一個新的旅游項目——客家尋根之旅。海內外的中國人到達鄭州后,從鄭州出發乘專車在6小時內可到達河南省內所有姓氏祖居地。《百家姓》中有105個姓氏的祖根源于河南,特別是臺灣人,有48個姓氏的祖居地在河南,尤其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美稱的四大姓氏的祖根也都在河南。 一種新型電話機也以利用“百家姓”快速查找電話為產品賣點。在電話功能內,按“百家姓”鍵就可進入此功能,移動光標到你需要查找的姓氏,屏幕上將會列出有此姓氏的所有電話索引狀態,移動光標到你需要查找的記錄按‘輸入’鍵,屏幕就會顯示該電話記錄的詳細資料。 2001年6月成立的上海新華電信網絡電視有限公司,是由上海市電信公司和新華通訊社上海分社共同組建的。《姓氏探源》成為了他們的收費頻道“文化頻道”中的一個欄目。而在此之前,中央電視臺亦有《中華百家姓》的欄目。 2002年6月,山西太原晉祠。在一間廳堂內,來自全國各地的姓王的人的名片在此陳列,其中包括房地產界策劃人王志綱。這里供著一尊號稱姓王的始祖的塑像,據說全世界姓王的中國人皆源出于此。 城市的姓氏 袁義達潛心研究中國姓氏和群體遺傳學16歲,他統計的歷代中國版圖上的22000個漢族和漢譯姓氏,消失為當代中國人正在使用的3500個漢姓。北方的王姓,南方的陳姓,長江流域的李姓,這些第一大姓是姓氏在不同省份和城市聚集的縮影。在大批譜牒、金石、檔案、史志以及口碑中,記載著各個城市有影響姓氏的由來和走向。 上海平均14人中就有1個是姓張的。1996年出版的《上海百家姓》發現:整個上海地區有姓氏1723個,常見姓氏有511個,其中的前100個大姓占全市人口總數的88。81%。上海人口最多的10個大姓(張陳王李朱徐周黃吳陸)與全國10個大姓(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的姓氏和順序不同,與上海人口的來源有關。上海的姓氏基本上代表了中國傳統南方姓氏文化的特點,即除陳姓外,早在公元4、5世紀永嘉之亂前就在本地生息滋繁的朱、徐、陸、沈、顧等姓氏比較突出(沈、顧分別為上海第11、14大姓)。 追姓問祖上名人,上海的朱姓有最早提議開辟上海北上渤海灣航線的朱清,徐姓出了3個宰相級官員,黃姓有黃道婆,陸姓是從三國時代開始的上海地區顯赫家族。上海女作家王安憶作為這個城市的外來戶,在《紀實與虛構》的小說中一面自述沒有“家族”的失落感,一面從母親的姓氏去追查這個姓氏的起源與傳奇。 廣州的大姓是陳黃李,也有出過許廣平的高第街許姓這樣的老家族,以及自從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孔子第41代孫孔昌弼移民繁衍的孔姓后裔。中山市有姓氏502個,其中萬人以上的大姓有梁黃陳吳李等26個。珠海市斗門區人口31萬,174個姓中人數最多的姓是黃梁陳周趙。 沈陽的大姓是王那劉,那是滿族的姓,歌壇的那英便出自這里。廈門的大姓是林陳鄭,而早在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來到廈門定居并大力開發建設,時有“南陳北薛”之稱,鄭姓則令人自然聯想到鄭成功的偉績。 此外,安徽省淮南市的第一大姓是王,源于漢成帝的舅舅王根曾在此為曲陽候。山東中部城市的大姓是崔盧,唐朝369名宰相中姓崔的就占了23人之多。南昌的大姓是萬熊涂。 在意大利名城米蘭,羅西、法拉利、哥倫布等當地大姓之后,中國的胡姓榮登米蘭家庭姓氏排行榜的第6位,那里有1134戶姓胡的中國人家庭。 在每個城市,每個人的社交圈里,城市的姓氏紛繁眾多,城市的大姓若隱若現。 中國關系學:五百年前是一家 面對同姓陌生人,中國人的善意問候方式是說“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 中國的姓氏都有自己的發祥地。如陳姓的發祥地是河南潁川、汝南;江蘇的廣陵、下邳;山東的東海等地。張姓的發源地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縣、開封、高平等10余處。臺灣不少人至今在做紅白喜事時仍會在門口懸掛出標有姓氏堂號的燈籠,如“西河林”、“潁川陳”、“天水趙”、“太原王”、“汝南周”、“京兆杜”等等,以示姓氏之根在大陸。 同姓與同宗的觀念如此根深蒂固,便與同學同鄉同志一樣成為一種社會資源。今天,中國各省市在吸引海內外華人華僑到家鄉投資時,宗祠、族譜、舊居、鄉鄰等與姓氏有關的傳統如同感情籌碼,在重視血緣、宗祖和姓氏的中國人心上加分。 袁義達從10年前的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變成了副研究員,姓氏文化至此也形成了“姓氏群體遺傳學”。袁義達說:“中國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國一項特有的國情,它將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祖宗們遺留下來的基因資源的分布、當今海內外的尋根和國家的統一、今后人口發展趨勢和國土利用等許多問題。” 誰是中國最大姓? 5千年前,中國人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氏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 公元627年,唐太宗的吏部尚書高士廉寫《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 公元960年,傳統啟蒙讀物《百家姓》寫成,里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一共438個姓。張、王、李、趙四個大姓,都是皇帝賜姓。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上發表論文指出:華人最大的10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占華人人口40%,約4億人;第二大的10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10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華人總人口的10%——在當時中國的10億人口中,有7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 1987年5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杜若甫、助理研究員袁義達的研究結果《全國百家大姓座次》: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于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鐘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是第一份中國人的當代《百家姓》。 這時,李姓人口已經超過了10年前排名第一的張姓。 2002年7月發布的最新中國姓氏研究表明:當代中國100個常見姓氏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其中,占全國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個,全國最大的3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占總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總人口達到2。7億,為世界上最大的3個同姓人群。 省區大姓 廣東的梁和羅姓,廣西的梁和陸姓,福建的鄭姓,臺灣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蘇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譚姓,四川的何和鄧姓,貴州的吳姓,云南的楊姓,河南的程姓,甘肅的高姓,寧夏的萬姓,陜西的薛姓,青海的鮑姓,新疆的馬姓,山東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內蒙古的潘姓,東北三省的于姓。 《新周刊》 。
熱心網友
李,張,王,劉,趙,陳,差不多了吧其中李最多,大約1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