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所謂“擒縱機構”是由一個邊緣上有一圈尖角的輪子,和一個與鐘擺相連的馬蹄鐵形鉤子組成的。這個輪子經過若干傳動齒輪被重錘或發條驅動,它總想轉動,但是因為旁邊有個討厭的鉤子把輪緣上的尖角絆住了,它必需等鉤子放開的時候才能轉動。那討厭的鉤子和鐘擺相連,鐘擺每擺動一次,右側的鉤子就釋放輪邊上的一個尖角,讓輪子轉一個角度,如此反復不已,輪子始終不能痛痛快快地連續旋轉,只能一點一點地轉下去。不過,這個總在輪子邊上絆腿的鉤子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每當它釋放一個尖角的時候,就會因重錘或發條的力量順勢被推一把,于是通過鉤子又間接給鐘擺加一個力,免得鐘擺停下來。就這樣一絆一放地反復工作,鐘表就滴滴嗒嗒地走下去。

熱心網友

OK!

熱心網友

  擒縱機構是鐘表的重要部件之一。一方面它在振蕩系統的控制下有節制地將原動機的能量傳遞給指針(也就是說它可以數出振蕩次數);另一方面它以每個周期或每半個周期向振蕩系統提供能量,以補償摩擦消耗的能量。 第一個擒縱機構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張遂(法名 “一行”)于公元725年發明的。  格雷厄姆式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鐘表匠格雷厄姆發明了用于擺鐘的摩擦間歇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問世即被用于制造擺錘約為1米的長的秒鐘。這種擺鐘相當精確,它甚至能夠感受出溫度的變化對擺動周期的影響。同一年,格雷厄姆還發明了水銀外償擺。  此后的兩個多世紀里,秒鐘一直是天文臺所擁有的最精確的計時工具。這種鐘表中使用的柱式擒縱機構,雖然在1695年已由霍頓和湯皮翁基本研究成功,但其進一步完善和改進還應歸功于格雷厄姆。  錨形擒縱機械──目前仍為許多機械表所采用的錨形擒縱機構是英國馬奇于1759年發明的。  最初,這種擒縱機構包括四個部件:齒輪、錯、擒縱叉和擺軸。這種結構形式一直延續到1782年,以后才有了一些變化和改進,現在使用的錨形擒縱機構包括一個擒縱叉和一個特殊的齒輪。振子每沖動一次,擒縱叉就釋放一個輪齒并向振子輸送一個微小的沖量,以保持振動幅的穩定。與此同時,擒縱叉卡住齒輪,直到下次沖動到達之間使振子在無干擾的狀態下自動振動。。

熱心網友

你可在書店查一下機械手表和鐘表的原理便可容易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