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當初始為了共同抵制中國而成立的?是這樣嗎?
熱心網友
東亞作為一個地理概念,一般是指東北亞五國(中國、日本、韓國、蒙古、朝鮮)和東南亞十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越南、老撾、緬甸、文萊及柬埔寨),而在區域經濟合作概念上則特指中、日、韓三國加上東盟十國。作為東亞合作的首倡者,東盟把中、日、韓三個東北亞國家拉入合作框架,充分顯示出它深謀遠慮的戰略眼光。首先,東盟成員之間的合作基本上是一種南南型的合作,它具有一系列天生的缺陷,效果有限。因此東盟非常希望有發達國家加入合作,進而可以形成對其有利的南北型合作。其次,因為東亞的經濟重心不在東南亞,而是在東北亞。中、日、韓三國的GDP總和占東亞十三國的90%多,東盟十國的GDP總和尚不足東亞十三國的10%,顯然,東盟自身的分量是很有限的,必須借助與中、日、韓的合作,東盟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東盟的經濟分量雖輕,但卻是推動東亞合作的最積極的力量。“10+3”框架形成后,東盟一直以主人的身份召集會議,而中、日、韓則是以客人的身份與會的。這樣就出現了所謂的“小國領導大國”的現象。究其產生原因,有如下三點:第一,東盟是東亞合作的發起者,它們認識到,必須牢牢把握住在地區合作中已經確立起來的發言權,才能防止“東盟認同感”(ASEAN's Identity)不被中、日、韓等東北亞國家所沖淡;第二,東盟是經濟力量相對薄弱的中小國家聯盟,它們擔心中、日等大國主導地區合作會對其不利;第三,東盟非常了解日中兩個大國間的糾葛和不愿對方成為東亞合作主導者的心態,而韓國又無力主導東亞合作。這樣,東亞合作的主導地位自然便落到了東盟身上。由于東盟不會對大國產生威脅,大國也就默認了東盟在合作中的“主人公”地位。。
熱心網友
小國聯合以平衡大國因為在亞洲大國勢力很強,有美國,日本,中國,印度,俄羅斯,小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聯合在一起,如今已經有顯著的效果,例如如今的“東亞10+3”就是以東盟為核心,小國主導大國。
熱心網友
共同對付中國的。
熱心網友
對付中國
熱心網友
東盟,全稱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的前身是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于1961年7月13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四國外交部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盟”成立。 20世紀80年代后,先后又有文萊(1984)、越南(1995)、緬甸(1997)、老撾(1997)、柬埔寨(1999)五國參加。觀察員國有巴布亞新幾內亞,10個對話伙伴國是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新西蘭、俄羅斯、韓國和美國。“東盟”成立以來,已經日益成為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的合作組織,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機制。現任東盟秘書長是新加坡人王景榮。 東南亞國家聯盟以平等和協作精神為宗旨,共同努力促進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遵循正義國家關系準則和《聯合國憲章》,促進在本地區和平穩定,同國際組織進行密切和互利的合作。 由上分析,對樓主的補充提問只能持否定的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