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書籍收藏中有“善本”、“孤本”之說。我想,“孤本”大概就是只有這一本了。那么,“善本”是什么意思呢?

熱心網友

善本是指內容精善或在形式上有特色的珍貴難得的古書版本。其最初涵義,是指經過嚴格校勘、文字訛誤較少的書本。也有人將珍貴罕見的書本視為善本。清代人認為足本(無缺卷 、未刪削)、精本(精校、精注)、舊本(舊刻、舊抄)均為善本。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學術界趨于一致的確定善本的標準是:歷史文物性,指古籍的年代久遠或可成為重要人物、事件的文獻見證而具有文物價值;學術資料性,指古籍的內容精善或在學術上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藝術代表性,指古籍在印刷、裝幀、用紙、用墨等方面具有反映當時技術發明、發展與成熟水平的代表性。簡稱三性原則。一部古籍 ,只要具備上述三種屬性之一、二,即為善本。善本的時間界限,《中國古籍善本書總目》確定為明末(1644年)以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法》則將清乾隆六十年(1795)以前刊印的圖書定為文物。

熱心網友

最早出現善本概念是宋代,是指版刻書籍的精品。 善就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內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裝幀好,時代久、流傳少,具有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書籍。版刻書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成書,唐以前沒有發明印刷術,用刀筆刻寫筆刻在竹簡、縑帛、紙和羊皮上。唐發明了模印法后,宋的雕版印刷已經非常發達,書籍發行量大增。印書分官刻和民刻,官刻是由朝廷經辦的,質量好。民間作坊質量參差不齊,裝幀、脫字、訛字、紙張、字跡等存在種種問題。宋代是版刻鼎盛時期,于是出現了對善本和不善本的研究。 雕版印刷前的簡冊、帛書、紙抄書,之后的活字印刷書從原始意義上說都不能說是善本。但是現在也有人將泥、木、銅活字印本、幾色套印本、繪圖本以至用短版、拱花方法的印刷本中的精品也叫善本,這已經被很多人接受。比如雍、乾兩朝因大興文字獄毀禁而幸存下來的非版刻書籍,太平天國印制的書籍,經名人批校、題識和書跋古書,稀少珍貴的手抄本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