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詳細一點!

熱心網友

神舟六號發射成功再度激發了中國民眾的自豪感,兩名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也成為新的民族英雄。但有學者指出,公眾和媒體不應僅僅停留在歡呼和樹立新英雄的層次,更應了解神舟六號對中國科技、經濟、軍事以及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到底有什么意義。   中國軍事專家認為,神舟六號發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價值。隨著導彈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中國應該走“要飛船、不要航母”的國防現代化道路。   這幾天,中國媒體關于神舟六號的報道明顯多于前天閉幕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央電視臺昨天對神舟六號發射的直播,更吸引了大約5億人觀看。由于官方對神六發射采取相當開放的態度,神六所引發的新聞大戰甚至比兩年前發射的神舟五號更加激烈。   不過,不少媒體對神六的報道變成了一場“造星運動”,它們拿出“追星”的功夫深入挖掘航天員的個人資料,甚至爆炒航天員的家屬和家鄉,似乎航天員才是神六能上天的頭號功臣,神六的意義不過是打造兩個英雄人物。   有關學者指出,神六上天固然值得中國人大事慶祝,費俊龍和聶海勝也當然值得贊揚,但這些遠不是神六帶給中國的全部。除了歡呼和“追星”外,媒體應該更多地介紹神六的科技意義、經濟價值和對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影響,這樣才能使更多人理解中國為什么在并不富裕的條件下大力發展航天事業。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提供的數據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另有學者認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將有助于塑造中國的太空文化。未來的太空電影中拯救世界、與外星人較量的英雄,無疑會有黑頭發、黑眼睛的龍的傳人;流行音樂中,將會更多地響起“神舟”啟發而來的天籟;而中國人也將學會運用東方的方式,向全世界反映人類對太空探索的多重情感。 要飛船、不要航空母艦   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專家滕建群昨天在人民網發表文章,闡述神舟飛船的軍事價值,認為中國應該放棄建造航空母艦的想法,轉而大力發展航天技術。   他指出,隨著導彈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的進步,航空母艦的優勢地位卻在被漸漸地削弱。“要不要用二戰主力裝備航空母艦來裝備我們21世紀的部隊,來應付21世紀初的挑戰,回答是否定的。”   滕建群在這篇題為《要飛船、不要航空母艦》的文章中說,目前,發達國家都在把爭奪的制高點放在信息和航天技術上。戰場空間正在向外空和計算機(電腦)空間滲透,中國必須要參與信息與航天技術的競爭,并在這兩個領域里有所建樹。   中國國防大學一名學者指出,21世紀國際軍事科技發展的前沿陣地在太空,與傳統的陸海空相比,太空將是真正的軍事“制高點”。中國必須在日益激烈的太空技術中爭取主動,否則就沒有能力應對未來的軍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