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亞洲國家和地區多處于凈資本流入狀況。金融危機的慘痛教訓,令它們意識到在金融全球化、資本自由流動的年代,不充裕的外匯儲備會像冰雪遇上太陽般瞬間融化蒸發。經此慘痛一役,亞洲國家和地區大力促進出口,導致出現龐大貿易順差,部分順差轉化成外匯儲備,越積越多。截至2001年底,全球外匯儲備總額約為2萬億美元。亞洲國家和地區就持有11600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的57%。目前外匯儲備持有量世界前5名清一色是東亞國家或地區。  就在亞洲國家和地區為自己家底越來越厚而歡欣鼓舞的時候,美國應該對亞洲國家和地區行三拜九叩之大禮。在經歷了經濟衰退、股市崩潰、“9·11”事件連環打擊后,美元幣值穩定,美國著實要感謝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慷慨解囊。因為亞洲國家和地區積存的外匯儲備大多購買了美國債券,實際效果等于亞洲人在省吃儉用的同時,向美國人提供貸款,減輕了美國人多存錢少花錢之苦。有了這種背景,我們就不難理解,美國慣用的利用所謂貿易逆差制裁別國的伎倆其實是得了便宜又賣乖。同時,美元投資的比重這么高,令亞洲的經濟和金融利益越來越依賴強勢的美元。一旦美國打個噴嚏,亞洲國家和地區又要大把大把吃感冒藥。  作為穩定貨幣的手段,外匯儲備的確是需要的,但并非越多越好,要考慮其成本問題。以中國大陸為例,外匯儲備規模已經接近一年的進口規模,是短期債務的15倍。由于中國內地的資本賬戶尚未開放,外匯儲備的規模已經遠遠超出其最合適的水平。作為發展中國家,從國際金融市場籌措資金時要被強加風險溢價,從而必須支付高昂的利息。而把外匯儲備投向流動性高的“安全資產”美國國債,則只能獲得不足2%的回報率。。

熱心網友

具體問題我也不太清楚了,一年前學的東西都忘的差不多了,但我還是查了書,下面是結果:(在書上不是重點) 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用于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對外金融實力的具體體現。 巨額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實力增強的一個重要標志,它有利于提高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在我國和周邊國家的民間交易中,人民幣已成為通用的結算貨幣。 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和政治地位越來越高,巨額的外匯儲備也有力地支持著我國的國際地位。 巨額的外匯儲備也給國內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堅強后盾。 綜上所述,我認為外匯儲備是越多越好。(個人意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