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糖尿病診治新概念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紀立農近年來,糖尿病的患病率明顯增加,而且其臨床面貌也在發生變化,診治概念也在變遷。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紀立農教授就糖尿病的分型、病因、癥狀及預防發表了精辟的闡述。一、新的糖尿病診斷指標如何?糖尿病的診斷指標在幾年前已經得到修正,新的糖尿病的診斷指標如下:1. 有典型糖尿病癥狀 (多尿、多飲和不能解釋的體重下降)者,任意血...
熱心網友
糖尿病診治新概念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紀立農近年來,糖尿病的患病率明顯增加,而且其臨床面貌也在發生變化,診治概念也在變遷。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紀立農教授就糖尿病的分型、病因、癥狀及預防發表了精辟的闡述。一、新的糖尿病診斷指標如何?糖尿病的診斷指標在幾年前已經得到修正,新的糖尿病的診斷指標如下:1. 有典型糖尿病癥狀 (多尿、多飲和不能解釋的體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 ;或2. 空腹血糖(FPG)≥7.0毫摩爾/升(126毫克/分升) ;或3. 糖耐量試驗中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如空腹血糖<5.6毫摩爾/升(100毫克/分升),糖耐量試驗中2小時血糖 <7.8毫摩爾/升(140毫克/分升)屬糖代謝正常。注意:糖耐量試驗中2小時血糖不是餐后血糖 (如吃饅頭后),而是特指在口服了75克葡萄糖后2小時的血糖值。此外,在血糖水平正常和糖尿病之間還有兩種不正常狀態,也叫糖尿病前期。1. “糖耐量損傷(IGT)”,指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試驗 (OGTT) 中2小時血糖>7.8 毫摩爾/升(140毫克/分升)但<11.1 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2. “空腹血糖損傷 (IFG)”, 指空腹血糖≥5.6 毫摩爾/升(100毫克/分升),但<7.0毫摩爾/升(126 毫克/分升)。二、新的糖尿病診斷指標有哪些意義?首先,新診斷指標主要修改點是降低了原空腹血糖的診斷水平,從原來的 7.8 毫摩爾/升(140毫克/分升)改為現在的7.0毫摩爾/升(126毫克/分升)。主要是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當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126毫克/分升)時,發生糖尿病并發癥的危險性就會明顯增加。其次,新增加了IFG,與IGT不一樣,前者表示空腹血糖受損異常,后者(IGT)則表示餐后(服糖后)血糖異常。這兩種糖尿病前期狀態的意義是有IGT或IFG的個體發生糖尿病的危險性增高并且還容易有高血壓、血脂紊亂等伴隨情況,比血糖正常的人更易發生心血管疾病。人群中以單獨IGT者最為多見。年齡越大,出現IGT和餐后高血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年齡較大 (>40歲)者,除了要查空腹血糖外,還應檢查2小時血糖來早期發現糖尿病。三、對哪些無癥狀或診斷者需要復查空腹血糖或作OGTT?屬于糖尿病高危人群者, FPG正常者應每年復查FPG或每3年查OGTT一次。下列情況應查OGTT,如果只查空腹血糖,可能會有一些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增高的人被漏診。①IGT或IFG;②肥胖(超重20%或體重指數≥27) ;③一級親屬中有糖尿病者;④有妊娠糖尿病或分娩巨大嬰兒(>4千克)史;⑤有高血壓,BP≥140/90 毫米汞柱) ;⑥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HDL)≤0.91毫摩爾/升(35毫克/分升),甘油三酯 (TG)>2.83毫摩爾/升(250毫克/分升) ;⑦年齡>45歲;⑧服用一些藥物如皮質醇激素、利尿劑等。四、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的新觀點如何?胰島素抵抗是指體內胰島素作用減低的一種病理生理改變。代謝抵抗綜合征 (過去稱為胰島素抵抗綜合征) 是指一組共同具有胰島素抵抗這種病理、生理特點的代謝性疾病的總和。有人將胰島素抵抗綜合征比喻為一座巨大的冰山, 這座冰山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 比如高胰島素血癥、高血壓、高甘油三酯血癥、動脈粥樣硬化、高尿酸血癥、微量白蛋白尿等, 而糖尿病只是這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有胰島素抵抗的人即使血糖增高不明顯,也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如現在人們體力活動明顯減少而攝入的熱量卻明顯增多,這就造成了體內能量的過剩。這種生活方式改變的一個不良的結果,就是超重和肥胖的人增多了。在超重和肥胖的人當中,有許多都有代謝綜合征的表現。但前者許多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實際上是代謝綜合征的一部分。對這些患者的治療如果僅注重血糖則只能減少微血管的并發癥,但卻不能明顯減少心血管病變。當前糖尿病學界已經充分認識到,糖尿病是一種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為結局的疾病,提出了在糖尿病的研究和防治中要“超越高血糖”的口號。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但要注意自己的高血糖,還要通過化驗檢查來了解自己有沒有高血壓和血脂紊亂。如有上述異常,一定要像重視高血糖一樣,重視高血壓和血脂紊亂的控制。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NCEP-ATPIII,2001)的治療指南中提出,糖尿病患者與冠心病患者在10年內發生的心臟病事件發生率相近,糖尿病的心血管危害性與冠心病等同,并且強調,必須早期干預代謝綜合征。該指南也提出了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即空腹血糖≥5.6毫摩爾/升(100毫克/分升)、血壓≥130/85毫米汞柱、三酰甘油≥150毫克/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40毫克/分升(1.04毫摩爾/升)(男性)或<50毫克/分升(1.29毫摩爾/升) (女性) ;腹圍>102厘米 (男性)、>88厘米 (女性),5項中有3項達到該標準即可診斷。最新文獻報道,據此標準,美國成人中超過20%存在代謝綜合征。應用上述標準比較中國與美國的20歲以上人群各項代謝指標差異發現,年齡校正后,中國人群平均腹圍遠低于美國人群,而高甘油三酯血癥患病率明顯高于美國人群,低HDL-C血癥、高血壓與高血糖患病率與美國人群相近。減少胰島素抵抗的手段,包括運動、飲食控制、減肥和藥物治療。胰島素增敏劑,如文迪雅可通過改善胰島素抵抗來改善血糖和其他的心血管病變的危險因子。 在飲食、運動及糖尿病教育的基礎上,應使用減輕胰島素抵抗的藥物,以改善胰島素抵抗,保護B細胞,延緩2型糖尿病的進展及大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發展,降低其病死率。胰島素增敏劑針對胰島素抵抗的治療,可望成為2型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的基礎治療藥物。五、能否通過干預來終止或逆轉糖尿病的發展? 在英國的UKPDS研究中曾觀察到,糖尿病是一個進展性的疾病。 但是大規模的研究,如DCCT及UKPDS研究表明,對糖尿病患者予以嚴格代謝控制可以減少或延緩并發癥發生。更重要的是,近年來,對糖尿病前期者采取干預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試驗和藥物治療,可以減少糖尿病發生的危險性。如生活方式干預,可使糖尿病發生的危險性減少60%左右。因此,糖尿病的進程是可以通過減少胰島素抵抗而得到延緩。我們自己的研究顯示,即使是在血糖明顯增高的初發糖尿病患者中,采取嚴格的血糖控制,減少了高血糖對分泌胰島素的B細胞的毒性作用。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以依靠飲食控制和運動,使血糖長期得到良好的控制。這些都說明,在糖尿病的前期和早期,也可通過強化的控制手段延緩糖尿病的進展。至于糖尿病能不能被終止,目前還沒有研究證據。六、為什么說防治糖尿病,開展糖尿病教育是關鍵?以上簡單回顧近年來國際上糖尿病防治觀念的新進展,實際上就是圍繞如何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和如何減少糖尿病并發癥這兩個中心問題。 如前所述,降低糖尿病發病率的關鍵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關鍵是嚴格控制血糖和其他的代謝異常和高血壓。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的嚴格治療才能達到減少并發癥的目的。但糖尿病患者與醫生在一起的時間畢竟有限。因此,要通過糖尿病教育讓糖尿病患者在平時的生活中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糖尿病。如目前國際上推崇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輔導”就是糖尿病教育的最高級形式,在這種糖尿病教育中,糖尿病患者掌握了自我管理糖尿病的方法之后,就可以和醫生配合更好地治療糖尿病。 紀立農: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常委兼秘書長,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委員,《中華糖尿病雜志》副主編,《家庭用藥》雜志編委。
熱心網友
糖尿病診治新概念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紀立農近年來,糖尿病的患病率明顯增加,而且其臨床面貌也在發生變化,診治概念也在變遷。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紀立農教授就糖尿病的分型、病因、癥狀及預防發表了精辟的闡述。一、新的糖尿病診斷指標如何? 糖尿病的診斷指標在幾年前已經得到修正,新的糖尿病的診斷指標如下:1. 有典型糖尿病癥狀 (多尿、多飲和不能解釋的體重下...
熱心網友
糖尿病診治新概念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紀立農近年來,糖尿病的患病率明顯增加,而且其臨床面貌也在發生變化,診治概念也在變遷。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紀立農教授就糖尿病的分型、病因、癥狀及預防發表了精辟的闡述。一、新的糖尿病診斷指標如何? 糖尿病的診斷指標在幾年前已經得到修正,新的糖尿病的診斷指標如下:1. 有典型糖尿病癥狀 (多尿、多飲和不能解釋的體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 ;或2. 空腹血糖(FPG)≥7.0毫摩爾/升(126毫克/分升) ;或3. 糖耐量試驗中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 如空腹血糖<5.6毫摩爾/升(100毫克/分升),糖耐量試驗中2小時血糖 <7.8毫摩爾/升(140毫克/分升)屬糖代謝正常。 注意:糖耐量試驗中2小時血糖不是餐后血糖 (如吃饅頭后),而是特指在口服了75克葡萄糖后2小時的血糖值。 此外,在血糖水平正常和糖尿病之間還有兩種不正常狀態,也叫糖尿病前期。1. “糖耐量損傷(IGT)”,指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試驗 (OGTT) 中2小時血糖>7.8 毫摩爾/升(140毫克/分升)但<11.1 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2. “空腹血糖損傷 (IFG)”, 指空腹血糖≥5.6 毫摩爾/升(100毫克/分升),但<7.0毫摩爾/升(126 毫克/分升)。二、新的糖尿病診斷指標有哪些意義?首先,新診斷指標主要修改點是降低了原空腹血糖的診斷水平,從原來的 7.8 毫摩爾/升(140毫克/分升)改為現在的7.0毫摩爾/升(126毫克/分升)。主要是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當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126毫克/分升)時,發生糖尿病并發癥的危險性就會明顯增加。其次,新增加了IFG,與IGT不一樣,前者表示空腹血糖受損異常,后者(IGT)則表示餐后(服糖后)血糖異常。這兩種糖尿病前期狀態的意義是有IGT或IFG的個體發生糖尿病的危險性增高并且還容易有高血壓、血脂紊亂等伴隨情況,比血糖正常的人更易發生心血管疾病。人群中以單獨IGT者最為多見。年齡越大,出現IGT和餐后高血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年齡較大 (>40歲)者,除了要查空腹血糖外,還應檢查2小時血糖來早期發現糖尿病。三、對哪些無癥狀或診斷者需要復查空腹血糖或作OGTT?屬于糖尿病高危人群者, FPG正常者應每年復查FPG或每3年查OGTT一次。下列情況應查OGTT,如果只查空腹血糖,可能會有一些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增高的人被漏診。①IGT或IFG;②肥胖(超重20%或體重指數≥27) ;③一級親屬中有糖尿病者;④有妊娠糖尿病或分娩巨大嬰兒(>4千克)史;⑤有高血壓,BP≥140/90 毫米汞柱) ;⑥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HDL)≤0.91毫摩爾/升(35毫克/分升),甘油三酯 (TG)>2.83毫摩爾/升(250毫克/分升) ;⑦年齡>45歲;⑧服用一些藥物如皮質醇激素、利尿劑等。四、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的新觀點如何?胰島素抵抗是指體內胰島素作用減低的一種病理生理改變。代謝抵抗綜合征 (過去稱為胰島素抵抗綜合征) 是指一組共同具有胰島素抵抗這種病理、生理特點的代謝性疾病的總和。有人將胰島素抵抗綜合征比喻為一座巨大的冰山, 這座冰山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 比如高胰島素血癥、高血壓、高甘油三酯血癥、動脈粥樣硬化、高尿酸血癥、微量白蛋白尿等, 而糖尿病只是這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有胰島素抵抗的人即使血糖增高不明顯,也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如現在人們體力活動明顯減少而攝入的熱量卻明顯增多,這就造成了體內能量的過剩。這種生活方式改變的一個不良的結果,就是超重和肥胖的人增多了。在超重和肥胖的人當中,有許多都有代謝綜合征的表現。但前者許多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實際上是代謝綜合征的一部分。對這些患者的治療如果僅注重血糖則只能減少微血管的并發癥,但卻不能明顯減少心血管病變。當前糖尿病學界已經充分認識到,糖尿病是一種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為結局的疾病,提出了在糖尿病的研究和防治中要“超越高血糖”的口號。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但要注意自己的高血糖,還要通過化驗檢查來了解自己有沒有高血壓和血脂紊亂。如有上述異常,一定要像重視高血糖一樣,重視高血壓和血脂紊亂的控制。 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NCEP-ATPIII,2001)的治療指南中提出,糖尿病患者與冠心病患者在10年內發生的心臟病事件發生率相近,糖尿病的心血管危害性與冠心病等同,并且強調,必須早期干預代謝綜合征。該指南也提出了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即空腹血糖≥5.6毫摩爾/升(100毫克/分升)、血壓≥130/85毫米汞柱、三酰甘油≥150毫克/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40毫克/分升(1.04毫摩爾/升)(男性)或<50毫克/分升(1.29毫摩爾/升) (女性) ;腹圍>102厘米 (男性)、>88厘米 (女性),5項中有3項達到該標準即可診斷。最新文獻報道,據此標準,美國成人中超過20%存在代謝綜合征。應用上述標準比較中國與美國的20歲以上人群各項代謝指標差異發現,年齡校正后,中國人群平均腹圍遠低于美國人群,而高甘油三酯血癥患病率明顯高于美國人群,低HDL-C血癥、高血壓與高血糖患病率與美國人群相近。 減少胰島素抵抗的手段,包括運動、飲食控制、減肥和藥物治療。胰島素增敏劑,如文迪雅可通過改善胰島素抵抗來改善血糖和其他的心血管病變的危險因子。 在飲食、運動及糖尿病教育的基礎上,應使用減輕胰島素抵抗的藥物,以改善胰島素抵抗,保護B細胞,延緩2型糖尿病的進展及大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發展,降低其病死率。胰島素增敏劑針對胰島素抵抗的治療,可望成為2型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的基礎治療藥物。五、能否通過干預來終止或逆轉糖尿病的發展? 在英國的UKPDS研究中曾觀察到,糖尿病是一個進展性的疾病。 但是大規模的研究,如DCCT及UKPDS研究表明,對糖尿病患者予以嚴格代謝控制可以減少或延緩并發癥發生。更重要的是,近年來,對糖尿病前期者采取干預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試驗和藥物治療,可以減少糖尿病發生的危險性。如生活方式干預,可使糖尿病發生的危險性減少60%左右。因此,糖尿病的進程是可以通過減少胰島素抵抗而得到延緩。我們自己的研究顯示,即使是在血糖明顯增高的初發糖尿病患者中,采取嚴格的血糖控制,減少了高血糖對分泌胰島素的B細胞的毒性作用。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以依靠飲食控制和運動,使血糖長期得到良好的控制。這些都說明,在糖尿病的前期和早期,也可通過強化的控制手段延緩糖尿病的進展。至于糖尿病能不能被終止,目前還沒有研究證據。六、為什么說防治糖尿病,開展糖尿病教育是關鍵?以上簡單回顧近年來國際上糖尿病防治觀念的新進展,實際上就是圍繞如何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和如何減少糖尿病并發癥這兩個中心問題。 如前所述,降低糖尿病發病率的關鍵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關鍵是嚴格控制血糖和其他的代謝異常和高血壓。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的嚴格治療才能達到減少并發癥的目的。但糖尿病患者與醫生在一起的時間畢竟有限。因此,要通過糖尿病教育讓糖尿病患者在平時的生活中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糖尿病。如目前國際上推崇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輔導”就是糖尿病教育的最高級形式,在這種糖尿病教育中,糖尿病患者掌握了自我管理糖尿病的方法之后,就可以和醫生配合更好地治療糖尿病。 紀立農: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常委兼秘書長,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委員,《中華糖尿病雜志》副主編,《家庭用藥》雜志編委。
熱心網友
糖尿病沒有什么特效療法的,只有及早預防和堅持吃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