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印報稱:印度“烈火-3”導彈可攻擊中國腹地 -------------------------------------------------------------------------------- 2004年01月13日來源: 印度"烈火"III型導彈射程為3000多公里,可打擊西安、武漢、成都、重慶、昆明、烏魯木齊等中西部城市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記者郝文崢報道2004年1月1日,印度最大的英文報章《印度時報》披露:印度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主席、印度國防部科學顧問阿特雷在2003年12月31日表示,印度將在3到4個月內試射"烈火"III型導彈。《印度時報》同時指出,"烈火"III導彈可以攻擊中國的腹地。 導彈試射步步升級 "烈火"導彈的印度名字叫做"阿格尼"(Agni)。在古代的印度神話中,阿格尼是地界中地位最為崇高的火神,所以,印度人以此來命名他們引以為自豪的地對地導彈。 在印度政府的核武器開發項目中,"烈火"系列導彈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烈火"I型導彈是印度走向"地地導彈俱樂部"的第一步。1989年"烈火"I型導彈進行首次試射后,又分別于1992年和1994年進行了兩次試射。但在美國的巨大壓力下,印度政府不得不中止了導彈試射。 從軍事意義上來講,"烈火"I型導彈使印度初步掌握了彈頭再入載具技術,但是這種導彈的射程只有1500公里,而且光準備就得花去1天半的時間。很顯然,"烈火"I遠遠不能滿足印度的要求。1998年3月,印度人民黨領導全國民主聯盟政府上臺后不久,馬上就宣布開發射程更遠的"烈火"II型導彈。 "烈火"II型導彈使用了固體火箭發動機。對于印度來說,"烈火"II型導彈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首先它的精度由于采用了更先進的導航系統而得到提高;其次準備時間縮短到了短短15分鐘,反應速度更快;最后這種導彈還有個優點就是可以通過鐵路和公路進行機動發射,生存性大大提高。在南亞局勢動蕩不安的日子里,"烈火"II型導彈在1999年4月的成功發射簡直就是令所有印度人為之激動的"興奮劑"。 但是,"烈火"II的軟肋依然是射程。盡管印度聲稱"烈火"II型導彈可以攜帶1000公斤的彈頭,但是射程依然只有2200公里,只能對巴基斯坦起到"威懾(deterrence)",而對中國的主要大城市沒有威脅,連起碼的"勸阻(dissuade)"都談不上,印度于是致力于研制更新型的"烈火"導彈。 中程導彈瞄準中國 從導彈的射程上來說,"烈火"III還算不上洲際彈道導彈(ICBM),只能算是中程彈道導彈(IRBM)。不過,根據國外權威資料,"烈火"III型導彈的射程將達到3300~3500公里,能夠打擊中國中西部的廣大地域。如果印度擁有了這種導彈,將能夠攻擊中國烏魯木齊、西安、武漢、成都、重慶、昆明等西部大城市。 而且,"烈火"III將全部采用固體火箭推進,繼承了"烈火"II的快速反應的優點,再加上鐵路/公路機動發射技術,"烈火"III可以有效逃脫偵察衛星的跟蹤,出其不意地把"蘑菇云"種在他國的土地上。 對于印度正在建設中的"三位一體"核威懾體系而言,"烈火"III將是極為關鍵的一環。在空射核武器方面,印度雖然有"美洲豹"、米格-27、米格-29、蘇-30、幻影-2000等戰斗機具備核武器的投射能力,但是從戰略威懾的需要來講,需要載機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在空中攜帶核彈進行巡邏(冷戰時的美蘇即是如此),顯然印度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另一方面,印度還沒有擁有戰略導彈核潛艇,進行核反擊的能力極弱。印度人情急之下,竟然破天荒的在一艘護衛艦上安裝了"長弓"艦載對地彈道導彈,真可謂開歷史之先河,只是這種所謂的"海基"核威懾戰斗力實在有限,只能是充數。所以算來算去,印度真正能夠拿出手的就只有地對地導彈了。 "烈火"III還上不了天 "中國威脅論"在印度一直有市場,印度的國家安全戰略也一直把中國視為潛在威脅。如何保持對中國的"可靠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懾能力"是印度安全戰略中考慮的一大問題。在印度的核威懾力量方面,特別是對中國的核威懾上,印度將"烈火"III型導彈被擺到了舉足輕重的位置上。 然而,此間觀察家們注意到,早在2003年初,還是這位阿特雷先生,就曾經宣布印度要在1年之內試射"烈火"III型導彈,但是至今,世人并沒有看到騰空而起的導彈。 同世界上所有第三世界國家一樣,印度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極為薄弱的基礎工業。"烈火"III型導彈遲遲不能試射,也反映了印度還沒有充分掌握遠程地地導彈的跟蹤、制導、彈頭突防及低溫火箭發動機等關鍵技術。(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