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阿拉伯國家稱“六月戰爭”,以色列稱“六天戰爭”。1967年,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阿拉伯國家反控制、反侵略斗爭日益發展。以色列為了向外擴張并壓制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決定對埃及發動突然襲擊。 5月上旬?蘇聯向阿拉伯國家提供了以軍在邊境集結的情報。中旬,埃及要求聯合國部隊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并封鎖蒂朗海峽;同時命令進駐西奈半島的7個師約10萬人和近千輛坦克集結備戰。 6月5日晨,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松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作戰飛機襲擊阿拉伯國家25個空軍基地,擊毀埃軍絕大部分飛機于地面,給埃空軍以毀滅性打擊;同時擊毀敘利亞飛機50余架、約旦飛機約20架、伊拉克飛機10余架。以軍掌握制空權后,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四天內在西線占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東線占領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全部地區;10日又向東北出擊,占領敘利亞的戈蘭高地。8~11月,埃、約、敘先后同意停火。至此,以色列共侵占阿拉伯國家領土約6。5萬平方公里,把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猶太國版圖擴大五倍多;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阿、以矛盾更加尖銳。 戰爭中,阿方亡4300人?多數為埃軍?損失坦克約960輛?埃及約占700輛、作戰飛機440余架?埃及350余架,占埃機總數80%以上。 以軍進攻的主要特點是:先發制人,空中突擊,首先使用大量飛機襲擊阿方機場、雷達站等,把阿方飛機摧毀于地面,完全掌握制空權,使阿方地面部隊失去空中掩護,隨后裝甲部隊實施突擊,奪取戰場主動權。 戰后,阿、以對抗繼續發展,小規模交火事件經常發生。 1967年10月,埃及海軍使用“冥河”式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 1968年下半年,雙方進入“消耗戰”時期:埃軍炮兵部隊開始向運河東岸以軍陣地實施大規模炮擊;以軍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此外,雙方還經常派遣突擊隊偷襲對方。 1970年8月,雙方實現停火。停火后,阿、以雙方都為下次戰爭做準備,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飛機、坦克、火炮以及各種戰術導彈和電子對抗設備等武器裝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