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湖北名勝古跡 黃鶴樓 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十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葛洲壩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位于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即南津關以下2300米處。距宜昌市鎮江閣約4000米。大壩北抵江北鎮鏡山,南接江南獅子包,雄偉高大,氣勢非凡。全長2561米,壩頂高70米,寬30米。大壩中央有27個泄水閘,每秒可排泄11萬立方米特大洪水。大壩控制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千米,占長江流域總面積一半以上。 東湖 位于湖北武昌城東郊,故名東湖。水面遼闊,約三十三平方公里,幾為杭州西湖的六倍。萬頃碧波,清澈見底。湖岸曲折,東、西、南三面的陵起伏,層巒疊翠,湖山相映,綺麗多姿。全湖港汊交錯,向有九十九彎之稱,加以大湖之外連小湖,小湖左右又連湖,起伏隱現,不知何處才是盡頭。東湖水陸范圍共八十七平方公里,依自然環境可分為聽濤、磨山、落雁、白馬、吹笛、珞洪六區。 三峽 在湖北姊歸、宜昌兩縣境內,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約長七十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以灘多水急聞名。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西而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肝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 兵書寶劍峽在長江北岸,有一疊層次分明的巖石,看似一堆厚書,還有一上粗下尖的石柱,豎直指向江中,酷似一把寶劍,故得名。傳說是諸葛亮存放兵書和寶劍的地方。崆嶺峽內有崆峪灘,是長江三峽中「險灘之冠」。灘中礁石密布,枯水時露出江面如石林,水漲時則隱沒水中成暗礁,加上航道彎曲狹窄,船只稍一不慎即會觸礁沉沒,加而有民說,「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燈影峽又名明月峽,河谷狹窄,岸壁陡峭,峰頂奇石騰空,巖間瀑布飛泉。南岸馬牙山上,有四塊巖石屹立,形似「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 瞿塘峽 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紂長八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但最為雄偉險峻。瞿塘峽兩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門戶,名燮門,也稱瞿塘峽關,山巖上有「墜門天下雄」五個大字。左邊的名赤甲山,相傳古代巴國的赤甲將軍曾在此屯營,又因尖尖的山嘴活像一個大蟠桃,故有桃子山卜山桃山兩個別名。右邊的名白鹽山,不管天氣如何,總是迂出一層層或明或暗的銀輝。 巫峽 在四川巫山和湖北巴東兩縣境內,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里馀,包括金藍銀甲峽和鐵棺峽,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 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可以說處處有景,景景相連連。 龜山電視塔 湖北龜山電視塔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結合旅游的多功能電視塔,由前國家主席李先念親筆題寫塔名,并于是1986年12月下式對外開放旅游。 湖北電視塔座落在武漢風光秀麗的龜山之顛,矗立于長江與漢水的匯合之處,占據絕佳的地理環境,也是武漢市最高的建筑物。建在104m-135m間的塔樓設有旋轉餐廳,音樂茶座和眺望平臺,供旅游活動面積740平方米,能同時接待300人游覽。在這里俯視武漢三鎮,如登白云,臨空鳥瞰,令人流連忘返。 長江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在世界上位列第三,干流全長六千三百多公里,經青康藏高原、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區,注入東海,沿途匯集了七百多條支流,流域面積達一百八十多萬多平方公里,約占中國土地總面積兩成。古時簡稱江,六朝以後才有大江和長江之稱。 長江源于青康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與唐古拉山脈問,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這里冰川廣布,冰雪融水就是長江的源頭。從江源到人海口,可分為三大段。四川宜賓以上為上游;宜賓至湖北宜昌為中游;宜昌以下為下游。 神農架 湖北省西部的神農架山脈,一向以神奇、奧秘、幽深、荒僻著稱。自從那里不斷發現野人的蹤跡以來,更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山脈名稱的來歷 首先,神農架這個山脈名稱的來歷是個謎。相傳遠古時代,神農氏曾經在這里遍嘗百草,采藥治病。由于山高路險,神農氏也只好搭架而上。因此,就留下了神農架這個名字。 洪荒風光 神農架獨具風采的奇山異水,還保存了洪荒時代的風光。 在林區首府所在地的松柏坪,兩座大山南北對峙,南山活像一頭兇猛的雄獅,昂首翹尾,虎視眈眈;北山恰似一頭高大的古象,象鼻千丈,怒吼而伸。 小天門埡也是一座奇山:兩座山峰大小相似,并列著像兩塊板壁石門,擋住萬里云天。兩山中間又托著一座山峰,恰好形成一個“山”字。 沒有去向的河流 神農架山奇水也奇。這里有條河像一根銀線,把九個湖泊連在一起,從東南方向緩緩流到北頭的山腳下,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原來,這里有許多天然石縫,哪怕山洪暴發、大雨傾盆,整個盆地的積水,也只要三兩天就可以全部排完。更為奇怪的是潮水河,它每天早、中、晚要漲潮三次。 一千萬年前的古樹種 神農架的森林面積有二百四十二萬畝,生長著一千多個樹種,其中有離現在大約一千萬至八千萬年的第三紀殘留下來的珍貴古樹種水青樹、珙桐、香果樹、領春木、連香樹、鵝掌楸等,人們稱為“活化石”。可以說,這里的樹的確是“百代同黨”。 白色動物 在神農架的原始森林里,既有南方的蘇門羚、毛冠鹿、靈貓、云豹、太陽鳥,又有北方的庖子、青鼬、狐、貉和樹 牋?。至于在南北方都能生活的野豬、獐、青羊、黑熊等,就更多了。據調查,神農架的野生動物,一共有五百七十多種。 在神農架還有大量發現白熊、白松鼠、白金絲猴等白色動物的奇事。過去世界上認為除了北冰洋周圍的北極白熊以外,其他地方似乎不可能再有別的白熊。而今神農架連續捉到四只白熊。 不斷發現野人 在神農架,最奇異的莫過于[野人]的發現了。 一九七六年一個冬天的傍晚,和神農架毗鄰的房山縣中壩地方的農婦吳德蘭正急匆匆地趕路回家,走到松望峽一條長滿千年古樹的山谷,突然一個黑糊糊的特別高大的人影從林子里朝他撲來。她還沒來得及從驚駭中清醒,就被這個滿身長毛的家伙一把扭住,被拖到幾里路外的一座原始森林里。第二天中午,她才踉踉蹌蹌地逃回家中。二十天后便死去了。 這個頗似驚險小說的離奇事件,是發生在神農架原始森林中的真實報道。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三十多年來,這一帶親眼看到過野人的,不下二百多人次。人們甚至可以有聲有色地講出某某人看到野人的形狀、神態、毛發、腳印。這些光怪陸離而又不可思議的種種傳聞,給神農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引起了愈來愈多的科學家的濃厚興趣。于是,一支支考察隊開進了神農架原始森林,尋找野人的蹤跡。 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十堰市南,武當山最早的寺觀為唐代所建,明永樂年間,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宮后,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馬,浩浩蕩蕩開進武當山,共建造7宮,2觀,36庵和72崖廟等建筑群。 由于武當拳而出名的武當山,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名山。它在湖北省北部,北通秦嶺,南接巴山,連綿起伏,縱橫400多公里。宋代書法家米芾曾為武當山寫下了剛勁有力的“第一山”三個大字。作為旅游勝地,武當山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 神農溪 神農溪發源于神農架原始森林中的雞公山。 神農架橫亙于三峽以北的長江、漢水之間。方圓3250里最高峰海拔3052米,被稱作是“華中第一峰”。平方公里,地勢在海拔1000米以上。神農溪之所以四季都可以漂流,全賴于“神農泉”堤供了足夠水量。“神農泉”,源出神農架主峰西側的雞公山,其山海拔1180米,該泉不受雨旱影響,它不舍晝夜地從雞公山腹部噴涌而出,奪路而走,常年流量始終保持5.64立方米/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其壯美神奇天下無二。神農架遠眺,云海茫茫,煙樹蒼蒼:近看古樹無數,參天覆地,奇花異草,爭艷斗芳;遍覽暴布掛彩。巖洞獻奇,珍禽異獸伏出山林。谷深林密處,淙淙泉水,條條溪流,最后匯聚成奔騰不息的神農溪。 文武赤壁 乘船順長江而下,闖三峽,過宜昌,一日還千里江陵,便見南岸一山飛峙江心,宛如一把出鞘的利劍直指江北烏林。將近山崖,褐色的石劈上,一米見方的大字「赤璧」赫然入目。這里就是三國時期有名的赤璧之戰廝殺的疆場。 赤璧位于蒲圻縣境。東漢建安十三年(元二○八年),曹操率二十幾萬大軍南下,連克新野、襄陽數城,從江陵順江東下,與逆江西上的孫權、劉備五萬聯軍初戰于赤璧,曹軍失利,退回江北,屯兵烏林(今洪湖縣烏林公社),與孫、劉隔江相峙。后孫劉聯軍巧用火攻,乘東南風大起,向曹營舉火,火船借助風勢,直沖曹軍水寨。曹軍船只一時盡著,岸上營落,火逐風飛,烈焰沖天,一片火海,把南岸崖壁照得一派通紅,赤壁也因此得名。孫劉聯軍乘勢進攻,曹操領余部經華容小道(今鑒別縣西北)向江陵敗走,從而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 黃州赤壁 長江北岸的古城黃州(現在的黃岡市)是個有名的游覽勝地,著名的黃州赤壁(又叫東坡赤壁)就在這里。 為什么黃州赤壁又叫“東坡赤壁”呢?這就得從蘇軾講起。 黃州西北有座赤鼻山,靠江邊的巖石突出下垂,顏色赭赤,屹立如壁,所以又稱赤壁。赤壁背山面江,風景優美,蘇軾經常約請一些友人,到這里瀏覽。 公元一0八二年七月十六日晚上,蘇軾和幾個友人駕著小船,游覽赤壁。回來之后,蘇軾就寫了那篇有名的《前赤壁賦》。過了三個月,他和兩個友人再游赤壁,又寫了一篇《后赤壁賦》。這兩篇賦文非常優美。人們對這兩篇賦給予很高的評價,所以把黃州赤壁稱為東坡赤壁。 古隆中 過「古隆中」石牌坊,沿著林蔭小道而上,便來到了漢諸葛丞相「武侯祠」。這是紀念諸葛亮的主體建筑,為清代所建。「武侯祠」外古樹參天,松柏滴翠,祠內庭院錯,淡雅幽靜。「武侯祠」大廳的木匾上雕刻著董必武「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的題詞。正廳、西廳、后廳分別陳列著「諸葛亮生平簡介」,后廳里還存放著一尊諸葛武侯塑像,是人們憑吊祭祀的地方。 隆中的勝跡大都是以諸葛亮當年的遺址而定名,后來遂漸形成了十二景。「武侯祠」南側是「三顧堂」,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就在這里。踏進大門,一股花香樸面而來。院內花木清幽。兩旁廊璧上砌嵌著數十塊石碑,分別刻有隆中全景圖、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后出師表》和《隆中對》,還刻有一些古人詩詞,以示孔明一生功業。「三顧堂」背后有「草廬亭」,亭旁古樹纏藤、垂柳恢依,別是一番風光,當年諸葛亮就住在此處。亭上「草廬」二字據稱出自明代著名書畫家唐寅的手筆。「草廬亭」旁邊的「六角井」是諸葛亮的汲水井。從「草廬」順石級而上隆中山腰,有「野云庵」,這是后人按想象建筑的一座諸葛亮的臥堂,被人們稱為下臥龍深處]。 荊州古城 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假意哭荊州、關公大意失荊州的故事。我們的第一站就到了“兵家必爭之地。”的荊州。 這個著名的文化士城,座落在遼闊富饒的江漢平原的西沿。漢朝的時候,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州,道里因北有荊山而得名。東晉以後,有幾個皇帝在這里建都,使這座城池成了歷代王朝屯兵置府的重鎮、兵家必爭之地。 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邊是水城,中間是磚城,里面是土城。據說當年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腳條石縫中澆灌糯米漿,因而城墻特別堅固。傳說三國蜀將關云長鎮守荊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傳王母娘娘旨意,說荊州刀兵動得太多,要收回置于神地,不準凡人爭奪。關公忠于其兄不讓荊州,于是想了一個計策,說:“你們在西北,我在東南,各筑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雞鳴止,誰先筑好,誰就管理這個地方。,九仙女用衣裙兜土,關公伐蘆葦筑城。關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雞尚未鳴。關公振動雞籠蘆席,公雞啼鳴,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這就是現在荊州城北門外九女琢的來歷。又傳說張飛也挑擔土來幫二哥筑城,可是來晚了,便將土倒在東門外,現今人們都把這兩座小口山似的土叫“張飛一擔土”。這些都是神話傳說,然而關公為了防范東吳,在漢代舊城旁筑了一座新城,都是有歷史記載的。 秭歸屈原故里 屈原死后,人們為他建廟筑墳,長久地敬仰他、懷念他。他死在農歷五月初五日,人們把這一天當作一個節日,即端午節。屈原的家鄉和中國南方廣大地區有個風俗,每到這一天就要舉行盛大的劃龍舟比賽,據說劃龍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們每到端午節就要吃粽子,據說也同屈原有關。最初是泊羅江邊的老百姓為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進水里去喂魚,使魚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體;后來這習俗傳遍了全國,甚至還傳到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 有人說,就是「姊歸」這個地名,也是由于屈原而得名的。相傳屈原在流放中忽然回到家鄉,他的姊姊聞訊歸來看他,勸道他要放寬胸懷。全鄉的人都希望屈原能聽從勸道,因此取名秭歸(「姊」和「姊」是同音的)字,可以通用)。 興山明妃村 從秭婦順著秀麗的香溪,就來到西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興山縣西北的明妃村。 興山明妃村 王昭君是屈原的老鄉,漢朝昨與山屬秭歸。明妃村座落在興山縣城北七里的山臺上,三面臨水,,一面靠山,景色像畫一樣。美景出美人,在這里出生的昭君,因才貌出眾,被選入漢元帝宮中。傳說皇帝選美,先看畫像,一些宮中美女,便賄賂畫師把自己畫漂亮一點。照君不肯賄賂畫師,畫帥毛延壽就故意杷他的像畫畫丑,使她終不得寵。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上呼韓邪單于要求和漢朝結親,漢元帝答應了。王昭君自愿請求遠出塞外,嫁到那天寒地凍、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大不一樣的匈奴去。成親那天,漢元帝為他們送行。王昭君騎在馬上,袍著琵琶,彈奏著自己譜寫的曲子。自從昭君出寒以後,匈奴和漢朝長期和睦相處,六十多年沒有打過仗。昭君年老的時候,立下一個遺囑,要求她死后把她安葬在歸化(現在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外,墳慕要座北朝南,讓她能夠遙望自己的家鄉。 在昭君故鄉,有許多關于昭君的遣井水清澈,井旁立有宋代古碑。相傳昭君入宮的前一天早晨,曾把一根楠木枝投入井中,從此井水一直不干。井底現在仍然浸泡著一根干年不朽的楠木。 明妃村里還有梳妝臺、昭君臺、珍珠漂等舊址遺跡和新建的昭君宅。昭君宅座落在梳妝臺旁,房屋為磚木結構,彷明、清時期的樣式,古色古香。 興山明妃村 從秭婦順著秀麗的香溪,就來到西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興山縣西北的明妃村。 王昭君是屈原的老鄉,漢朝昨與山屬秭歸。明妃村座落在興山縣城北七里的山臺上,三面臨水,,一面靠山,景色像畫一樣。美景出美人,在這里出生的昭君,因才貌出眾,被選入漢元帝宮中。傳說皇帝選美,先看畫像,一些宮中美女,便賄賂畫師把自己畫漂亮一點。照君不肯賄賂畫師,畫帥毛延壽就故意杷他的像畫畫丑,使她終不得寵。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上呼韓邪單于要求和漢朝結親,漢元帝答應了。王昭君自愿請求遠出塞外,嫁到那天寒地凍、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大不一樣的匈奴去。成親那天,漢元帝為他們送行。王昭君騎在馬上,袍著琵琶,彈奏著自己譜寫的曲子。自從昭君出寒以後,匈奴和漢朝長期和睦相處,六十多年沒有打過仗。昭君年老的時候,立下一個遺囑,要求她死后把她安葬在歸化(現在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外,墳慕要座北朝南,讓她能夠遙望自己的家鄉。 在昭君故鄉,有許多關于昭君的遣井水清澈,井旁立有宋代古碑。相傳昭君入宮的前一天早晨,曾把一根楠木枝投入井中,從此井水一直不干。井底現在仍然浸泡著一根干年不朽的楠木。 古琴臺 古琴臺位于月湖之濱,龜山腳下,其名字來源于一個古老動人的傳說,相傳楚國音樂家伯牙因心中郁悶在此處撫琴彈奏《高山流水》,樵夫子期無意中聽到這高深而美妙的音樂,非常欣賞,兩人相見恨晚,引為知已。但當伯牙再次來到此處,子期已經病逝,伯牙萬分悲痛,從此再無人能理解他的心聲,遂毀琴發誓永不彈奏,為紀念這對知已,后人便修建了琴臺,古琴臺始建于北宋,其后多次被毀,多次重建。 軍政府舊址 湖北武昌蛇山南麓的閱馬廠,原為清軍馬隊操練之處。一九○五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四年后在北端建成「湖北省諮議局」大樓。 辛亥革命成功后在此組織革命軍政府。此樓為兩層磚木結構,面寬七十三公尺,進深四十二公尺,門窗制作及墻壁裝飾圖案均精美。上層正中有教堂式望樓,四周環以矮墻。門外鑄有孫中山銅像,衣長袍馬褂,右手持帽,左手執杖。 戰國長城遺跡 公元前五世紀末,春秋戰國之交的時候,諸候并立,各自稱王,互爭雄長,于是在自己的疆土上修筑城墻,以抵御敵人侵犯。根據歷史記載,楚國于公元前七世紀時現今河南、湖北一帶修筑城墻,稱為方城,是中國最早修筑的長城。后來,齊、魏、秦、燕、趙等國也在自己的疆士上修筑高大的地墻。囚為這種城墻很長,而且與一般城中的城墻有所不同,不是周圍封閉的,所以稱為長城或長垣。各國修筑的長城,自成起迄,橫七豎八,有東西走向的,有南北走向的,與今天所見的長城并不一致。有些已經從地面上消失了,有些至今還屹立。 戰國時代的長城,大多用土夯修筑,規模較小,互不連貫。齊長城是東西走向,西赳平陰,經泰山北麓,東達于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