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學院是不是二本的人考的?他們都指什么啊?

熱心網友

問:一本、二本和三本院校是怎么區分的?  答:進入“211”工程項目的高校和經省批準的一些院校的本科專業在本科一批錄取;其他普通院校的本科專業和藝術、體育的專科專業在本科二批錄取;獨立學院、民辦學院、對外合作辦學及聯合辦學院校的本科專業在本科三批錄取。    問:各大學辦的獨立學院是否有資格自己頒發文憑?是否經過教育部認定?  答:獨立辦學、獨立法人、獨立財務,還有獨立頒發畢業證,這樣的二級學院稱為獨立學院。經省招辦正式錄取的,畢業證國家承認。問:三本院校會降分嗎?如果降分,一般允許降多少?  答:如某學校生源不足可以降分,一般控制在40分之內。  問:如果二本調劑不想上,能調回檔案嗎?  答:如果同意調劑,并被調劑到其他院校后,不能調回檔案,也不能上三本。我國過去將高等教育分為“一本”與“二本”總是大家認同的吧,現在到了“三本”,什么學校都能來“泡”了,是不是前二類學生身價高,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后一類學生無所謂,可以“以校為本”,誰收編由誰去“泡”都可以?除了這樣理解,筆者還再找不出個合理解釋。雖然有許多問題還需探討,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公辦院校目前從獨立學院那兒得到的還只是可觀的收益,所以,還只是一個勁兒地在拉近它和獨立學院的母子關系,“獨立”的需要還未產生。獨立學院的最大弊端就在于類名和具體的校名尖銳對立。類名叫獨立學院;指新學院與公辦母體“獨立”,具體校名卻叫“××大學(學院)××學院”,獨立學院儼然是公辦大學(學院)這個母體的下屬單位。下屬單位如何獨立!筆者遇到學生與家長,最多的一個問題是,“是大學的一個學院,為什么叫獨立學院?”,現在造假多了,他們擔心誤入陷阱。其次,獨立學院的類名有開脫公辦母校責任的嫌疑,具體校名卻有收編、侵吞新編學院的嫌疑,從類名到具體校名對合作者都不公平。可以設想,出了問題,公辦院校可以“獨立”為由,一推了之;公辦院校哪一天高興了,要收編獨立學院,獨立學院創造的無形資產給合作方一點兒也留不下。在市場經濟社會炮制這種類似“城下之盟”的名稱能長久維系雙方的平等友好合作嗎?說了這么多,具體的類名也就呼之欲出了,比如叫做“合作學院”。當然,也可叫做其他名稱,只要沒有單邊偏執的意蘊,名符其實,人民就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