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姓韋的?韋姓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區(qū)?歷史上出過什么名人?
熱心網友
壯族韋氏族源《高州黃塘韋氏族譜》聲稱高州韋氏先祖為漢族的韋賢。韋賢,山東鄒縣人,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王朝做過丞相,有了這樣的先祖,我們當然是覺得十分風光有面子的事情。但是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這是事實,歷史不能這樣憑空創(chuàng)造。不僅遠至漢朝所謂的先祖,即使族譜前言所說一千年前宋朝時從北方來到廣西的韋氏一世祖韋莊,我認為應該也是臆造出來的。族譜是記錄家族成員間血緣關系的簿書,。中國人很早就對家族世系有詳細的記錄。據史載,國史、方志、譜牒都肇始于奴隸社會的西周時代。族譜有其重要的社會、政治功能,儒家學說的宗旨就是用“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維系家庭關系,通過家庭的穩(wěn)定以調節(jié)社會的道德秩序,取得全社會對皇權的忠順。所謂“三綱”,君臣、父子、夫妻也。因此一個社會就由國家、宗族和家庭三個秩序層次構成。一個國家若要尋求穩(wěn)定,家庭和宗族的管理就十分有效和有用。于是族譜和氏姓、郡望、堂號等姓氏文化的其它內容一樣,成為宗法制度的重要條件。所以說族譜緣起的歷史條件,是宗法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在文明開始發(fā)達的周代掌握文化的王族階層就有需要開始編纂族譜,以明確自己家族成員的血統及等級,以致編族譜成為他們的特權。至東漢恒帝,“詔責太邱長呈家狀姓譜,以齊貴賤之由來,品源流之優(yōu)劣,德懋懋官,功懋懋賞”。從而促使全國望族競相修譜。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完全以門第高下作為做官大小的標準。士族成為社會上層,統治了整個社會,門閥保證保證了士族成員的社會政治地位、仕途和家族的勢力,使社會產生對士族的崇拜。士族就是采用族譜來表明自己純正的貴族血統,國家也嚴格考查士族的族譜來取士命官,因而修譜是士族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社會對族譜修訂有嚴格的規(guī)定,寒族以致很難冒入豪門。到唐朝,這種門閥制度仍然十分重要,但唐朝統治者較為開明,為了招攬國家可用之才,采用了科舉取仕的制度,寒族得以進入高級領導層,門閥制度才在門閥官僚階層與寒族官僚階層的斗爭中逐漸衰弱。隨著唐朝的滅亡,士族門閥在農民起義的屠殺之下更加迅速衰落,族譜失去了政治功能,譜學漸漸式微,至北宋,譜學又重新興起,卻又成為濫觴,修撰族譜成為民間一件平常的事情,國家社會也無法再嚴格管理,而出現宗族為光耀門楣,往往不顧事實,找一個名人作自己的祖先,混淆了歷史真實。年代久遠后,再也很難辨識事實之真相。其實在門閥制度十分嚴格的魏晉南北朝也已出現偽造族譜的現象,掌握特權的寒族就想方設法修改族譜使自己的家族搖身變得高貴,而在后世民間偽造族譜的情況那就更嚴重。因此我們必須客觀實際地對待族譜的資料,不能以之為事實之全部。我也對我家族修訂的族譜有一個客觀的分析,不會因面子問題而不顧事實。我又做一項對壯族韋氏的族源作一個分析的工作,列舉了一些資料,表達一些研究方法和一些論點。這不是個結論,因為我和大家一樣沒有充足的資料和證據來完成這項工作。學術界有何光岳先生在中華民族源流史上做了很多工作。何光岳先生是我國研究中華民族源流史的學術權威,他所著有《南蠻源流史》、《楚源流史》、《百越源流史》、《夏源流史》等,俱有突破性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則以歷史地理學、考古、古文字、古聲韻學與歷史相結合。他的一些著作,存在不少的爭議,但很值得借鑒。“姓者所謂系統百世使不別,氏者所以別子孫所出,族者氏之別名也。”(《名義考》)姓,是表明家族系統的字,氏,也指姓,是一個姓里發(fā)展出來的分支。而姓、氏制度發(fā)展到漢代姓氏便合而為一不分了。姓氏的來源,何光岳則很重視原始社會人類氏族的演變發(fā)展,氏族是人類社會最原始之血緣集團,姓、氏開始是氏族集團的符號。何光岳的研究很有真知灼見。所以在研究壯族韋氏的來源時,對何氏方法的有所重視。先來看東方民族網 對“韋氏族”的解釋:壯族的大姓之一,分布廣西、云南、廣東、貴州等地壯族之中。俗語說:“有壯就有韋”,足見其分布之廣。唐宋時,韋氏已為嶺南望族。。。。。。韋氏族是兩廣土著居民,“韋”,壯語音譯,與“懷”音近,意為水牛,這是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時期“水牛”氏族遺留下來的氏族名稱,后演變?yōu)樾帐?然民間卻廣泛傳說,嶺南韋氏是“韓信之后。。。。。。”之說為后人偽托。吳偉峰在《壯族圖騰概述》稱:壯族大姓韋氏之“韋”是從壯音而來,壯族稱水牛為“Vaiz”,部分壯族有養(yǎng)牛的職業(yè),遂自命其姓為“Vaiz”,后來成漢字就是韋姓,這時壯族姓氏漢化情形。。。。。。韋姓可能原來以水牛為圖騰。雖然目前尚無充分的理論根據證實其準確性,但有一定價值。此解釋,有何氏的研究方法的體現。我對此并不全部贊同。在《壯族論稿》一書中有龔永輝的一篇文章《“土話漢人”與“漢裔”觀念》,他討論到壯族韋姓的“漢裔”觀念,講述壯族韋姓的來源:壯語稱水牛Vaiz,是借用中原漢族上古典籍中的文字,《爾雅》釋畜有“犩”字,“音魏,如牛而大,肉數千斤,出蜀中(“犩”也是一種牛)”。由此而見壯語水牛借用的漢字并非為“韋”字。是否后來壯族姓氏漢化,再始于近音漢姓文字的借用,不得而知。而壯族創(chuàng)世史詩《布洛陀》對許多姓氏稱謂的民族原義有解釋,據其敘述,韋姓原是主持分姓的卜黃分給一個討厭的遲到者的丑姓——男性生殖器,這個人愿意改正不好的陋習,眾人勸卜黃給他一個美姓,才改成無貶義的“韋”。男性生殖器是原始性崇拜的對象,在原初的觀念中并不為丑。但史書所敘述人們卻視此為丑姓,本族族人也不喜歡,可見那種原始觀念已淡化,人們只是用封建時代的禮義廉恥觀念去看這一個姓氏名稱,該姓氏族人群體歸屬意識已陷入迷惘。在這種情況下又出現了該姓氏的漢寫,于是有人借用“京兆韋氏”的金牌子來遮丑。“京兆韋氏”對“丑姓”Viz的取代,說明土姓漢化已經實現。但韋姓土人仍操壯語,行土俗,與當時的漢人還有明顯的差異,因此未能成為現實中的漢人,便成了想象中的“漢人后裔”。以上對壯族韋氏來源的一些觀點,我也將列舉一些資料來說明一下壯族韋氏可能的來源。我先從漢族韋氏的來源來進行一番敘述。漢族韋姓屬于姬姓黃帝族的演變姓氏之一。黃帝的孫子中有顓頊氏族部落,善于農耕和飼養(yǎng)家畜,威望較高。黃帝去世后,顓頊被推為華夏部落聯盟最高軍事首長,稱高陽氏。顓頊帝的第五代孫子中有彭祖(亦稱大彭或彭伯),是善于養(yǎng)豕(豬)和用豕皮做大鼓的氏族部落長。他又擅長做雉肉湯,肉味鮮美,并把湯獻于帝堯。堯品嘗后大加稱贊,遂封彭祖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后世人稱之為彭伯國或大彭、老彭國(實為部落大聚邑或部落古國)。彭祖的兒子有彭壽,繼任彭祖的部落長職務,和夏部落長禹的關系親密。禹建立夏朝(公元前2070年)后,封彭壽為伯,國稱彭伯國。傳到孫子一代時,因幫助少康從東夷人手中奪回王位,少康又封彭壽的另一孫子元哲于韋(又稱豕韋),建立諸侯國,稱韋國或豕韋國(邑城在今河南滑縣)。其國名、地名,均因元哲族的姓氏而得名。商湯滅夏(公元前1600年)時,韋國被滅,貴族在四散時約定以國為姓。而韋國余民淪為奴隸,故無姓氏。到了商朝末年,逃亡于雍州??川(今陜西扶風縣)的韋姓平民,在周諸侯國(邑城今扶風縣與歧縣交界的周原)的輔助下才建立韋方國,韋遐為國君。韋國在周武王滅紂時有功,被周武王封為伯國,韋遐遂稱為韋伯遐。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記載有“韋伯”。韋伯遐奉周武王詔率軍討伐叛亂的宣伯國,取得勝利,周武王以功將韋伯國封遷于其祖先故國地韋。武王后的成王,又封遷韋伯國于防(今山東成武)。史學界一般以韋伯遐為韋氏受姓的本族祖先。韋伯國傳至春秋初期(公元前770年),被魯國逼迫,又遷回彭祖故地彭城。韋伯國傳至戰(zhàn)國時代周郝王(公元前314年—前256年)時,被滅。彭城韋遐傳至二十四代韋孟,為漢楚王傅,舉家遷于鄒,以詩書傳家,其第四代孫韋賢,第五代孫韋玄成相繼為漢丞相。遷于長安杜陵,后代子孫成為顯貴于漢唐的京兆韋氏望族。那么壯族韋氏的族源與漢族韋氏有淵源關系嗎?從客觀上說,我沒找到十分全面的材料。同樣,不只是韋氏如此,其他姓氏都是如此,否則何光岳先生不用那么辛苦去探討民族源流了。首先我從韋氏族的“韋”字說開來。韋,熟治之獸皮也。元哲的氏族是以豕為圖騰的,又善于制造大鼓,故改姓為豕韋氏,因而其封國便以豕韋(或韋)為名,韋、韋城或豕韋、豕韋城之名,均以豕韋氏封立于此而得名。而東方民族網對壯族“韋氏族”的解釋,認為“韋”是壯語音譯,與“懷”音近,意為水牛,是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時期“水牛”氏族遺留下來的氏族名稱。龔永輝則說明壯語水牛借用漢族上古典籍《爾雅》中的“犩”字,是一種蜀中的一種牛,如牛而大,重千斤。而從古文字學上來說,漢語“韋”和壯語“韋”也有相近意思,皆指畜。中原韋氏族部落和壯韋氏族部落有可能是在夏商周時代就有接觸和融合在一起了,有可能在那時,中原夏朝時的韋氏族部落因被商湯消滅,除部分遷住今陜西外,也會有部分向南遷移,與南方的土著居民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了壯族的韋氏族。唐朝壯族韋氏族與寧氏族、儂氏族、黃氏族等集團都有較明確的族號、明顯的氏族特色和勢力范圍,而且韋氏族的中原文化味是十分濃厚的(見廣西上林縣《六合堅固大宅頌碑》),這可能與中原民族文化有深刻的淵源,或至少說明中原文化對韋氏族有深刻的影響。《明史》列傳第二百五,廣西土司一 說:“初,桂林、古田(今廣西永福)僮種甚繁,最強者曰韋、曰閉、曰白,而皆并于韋。賊首韋朝威據古田。。。。。。”這是“韋”作為氏族集團出現在社會歷史舞臺。而我認為一個氏族應具有多元一體性,其實這是費孝通先生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性”理論的延伸,一體指中華民族的實體,多元指56個民族,即中華民族是具有多源性,而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各民族已經有血緣關系了,是一個集合體了。就每個民族來說也是多元一體的。漢族的源流是多元性的,那么家族的源流也多元的。壯族韋氏族主要來自于百越民族,也有來自中原華夏民族,還有瑤族、苗族等等。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是古越人的一支駱越人、西甌人發(fā)展而來的。古越人分布在今廣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南部、安徽南部、貴州南部、云南東部、湖南南部、江西等省區(qū),分支很多。而他們的發(fā)展與中原華夏族有著很大的聯系。據早期古籍記載,早在華夏民族形成以前的傳說時代,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區(qū)一些著名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首領堯、舜、禹,就頻繁地同嶺南越族先民有所接觸(見《尚書·堯典》《禮記·少問篇》《史記·五帝本記》等)。夏末商周,華夏民族的形成并迅速向四周擴張,和周圍的原始氏族部落、部落聯盟或古代民族發(fā)生交往,和嶺南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也是很多、很頻繁的(見《逸周書·王會解》《說文》《竹書紀年》等)。這在廣西、廣東發(fā)現的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以青銅器、陶器等與中原地區(qū)特征相同或接近表現出來。在語言方面,越人與華夏人之間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也是很明顯,從而形成如今的粵語、閩語、吳語、客家話、平話、湖南江永語等。而古越人和華夏人的融合同化更是明顯,古為越人居住的地方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都成了漢族居住地,并不是越人遠走高飛了,而是古越人和華夏人融合形成了新漢族共同體。秦始皇統一嶺南,便對嶺南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移民,秦以后的朝代更是如此。從秦始皇開始,就有韋氏移民嶺南的記載。《全唐文》卷八百一十六載韋昌明《越井記》:“秦徙中縣之民于南方三郡,使與百越雜處,而龍川有中縣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陜中人來此,已幾三十五代矣。”韋昌明為唐朝進士,此史料應有真實性。在三國吳國末期,韋賢九世孫江蘇云陽人韋昭被吳帝孫皓殺害而流其族于湖南零陵。而在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廣東恩州陽春人韋君載中了進士,共同說明此時廣東已有不少韋氏人分布,但不清楚他們的族屬。《防城文史》(查閱網絡超星圖書館)有一篇文章寫到防城各民族的來源,講到馬留人,引用有這樣的資料:“(漢馬援)留裨將黃萬定、禤純旺等領林、簡、梁、劉、凌、陸、韋七姓謫遣者及所部士卒戌守邊境,所謂馬留人也。”這些馬留人(中原漢族人)在此與壯族人雜居,經過長期融合,而演變?yōu)樾碌膲炎澹Q為村人。還有一個此較能說明壯族韋氏族源的資料,現在還保留下來的文物,廣西上林縣的《六合堅固大宅碑》。碑撰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碑文如下記載:“澄州無虞縣清泰鄉(xiāng)都萬里六合堅固大宅頌一首,詩一篇,并序。嶺南大首領鶼州都云縣令騎都尉四品了韋敬辦制。維我宗祧,昔居京兆,流派南邑,上望無階。列牧諸邦,數封窮日。。。。。。”譯文為“嶺南大首領,鶼州都云縣令騎都尉四品子韋敬辦刻制。我遠祖祠廟,從前是在京師的,現在我們被流放到南方,再想回去是不行了,自從我們統領這些地方以來,受到恩封已達極限,能安心做縣官,不可有怨言了。我繼承父位后,就馬上到任就職,著手設集市,擴充地方和自行劃分州界,領地一直到高山之上去。。。。。。”這是一個唐朝壯族上層人物用漢字和壯俗字書寫的碑文,講述自己的先祖從京都長安流放來的,至于有沒有臆造的成份,尚可探討。但碑文也說明壯族韋氏來源的多元性。現在廣西壯族韋氏許多族譜記述他們韋氏的祖先是宋朝跟隨狄青征儂志高而遷移來,或是韓信的后裔,俱不可信。這是壯族各姓氏的族譜都有的普遍的謬誤現象。《壯族論稿》中有龔永輝的一篇文章《壯族韋姓“漢裔”考》,他認為之所以壯族韋姓認為韓信是其先祖或認為西安漢族韋姓是其先祖,是壯族韋姓先民歸屬意識在被動扭曲中產生了最初以漢寫韋字和京兆祖籍、韓信后裔相結合為標志的“漢裔”觀念。為什么壯族有這種意識,主要是歷代封建皇朝實行民族歧視和強迫同化政策的結果。。。。。。特別是壯族土官在政治上受限制。精神上受壓抑。為了擺脫這種卑微的地位,在他們看來,托裔炎黃華胄,冒充漢人,偽稱狄青部將佐之后,將是一條出路。也提高自己的地位,與漢族平等化。這就是“漢人后裔意識”形成的原因。我再從貴州布依族韋氏和海南韋氏的情況來做例證。貴州明朝有韋番長官司,《清史稿》說:“唐韋四海守此土,明洪武四年改設韋番長官司,傳至韋璋,清順治十五年歸附,仍準世襲。”可以看到,唐朝韋四海是鎮(zhèn)守此地的官,《辭海》謂“守土”為保守土地也,凡地方官皆稱守土,似乎守土的并不是本地人,而朝廷委派的官員,而韋四海可能是漢族人,其后裔最終布依族化,且世襲為官。現韋氏仍為布依族的大姓,當然許多布依族韋姓是從姓,原本的布依族居民沒有姓氏,是隨漢族的姓氏而取姓,本身成分是布依族的原居民。而又有傳說歷史上馬殷派遺馬平、龍得壽率領邕管八姓龍、方、石、程、韋、洪、盧、張兵計兩江溪洞而留在貴州據守,后來演變成為宋元時代的“八番”長官司。那么這個韋姓是壯族了,但與《清史稿》謂韋四海唐朝守此土不符。布依族與壯族其實是同一族源的親近民族,它的姓氏發(fā)展也應是相似的。另有宋李?P《太平廣記》卷二六九說到唐朝韋公干,也是一個由漢官而越族化的奴隸主,而瓊山韋氏就是流放到海南島的唐朝宰相韋執(zhí)誼的后裔。我們也能看到,落后少數民族原先是沒有姓氏的,接受漢文化后,就有可能改用漢姓,所以壯族韋氏也有大部分是原住民,取用了漢族韋氏的姓氏,即所謂從姓。也不一定是什么水牛部落采用相近漢字來取漢姓而來的。《隋書》、《新唐書》等記載了歷史上隋唐兩朝有不少中原漢族韋姓官員治廣西廣東的情形,唐代入嶺南做官的多達30多人,便有可能使民教化當中令當地的土著接受漢文化而就近取所教化的有影響的官員的姓氏。這有影響的官員有:隋朝的廣州總管韋?病K宄奈と適伲煨D夏荻級劍厥Ю錚悶咧菔逑兀鹺辣齜L瞥さの葜荽淌罰堂窀茍櫨巍⑿搜#焱吞錚討植杪螅駛笮小Nさぷ游ぶ媯鑫樂荽淌罰嚶姓āL瞥こ澹夏葑芄埽嗍骨П齜Nに等午吖芫允埂Nかd任容州刺史。韋悅、韋弘表任容管經略使。韋灌任容管觀察使。還有韋荷、韋琳任廣州都督。以及眾多的韋氏流官如:唐太宗御史大夫韋挺流放于廣西象州,唐玄宗流放刑部尚書韋堅四兄弟及家屬于廣東封開,韋子春流放于廣東肇慶,韋月將流放于廣東潮州,宰相韋執(zhí)誼流于海南崖州,宰相韋方質流于海南儋州,五代十國后唐宰相韋說流于廣西合州。這也是韋氏來源多元性的一個方面。但總的來說,壯族韋氏的血緣源流是以古駱越族為主的,其他民族如漢族、苗族、瑤族等為比較次要的源流,而文化上則以漢文化為主。我不強調韋氏的純正血統,其實中國上下幾千年,民族、家族經過不斷的融合發(fā)展,彼此間早已是親緣相連了,即使壯族、漢族韋氏不是同一個祖先血統,但也是具有交叉旁系血緣關系了,都是融合在中華大民族文化中去的。 參考資料:高州黃塘《韋氏族譜》何光岳《百越源流史》楊東晨《韋姓史話》《上林文史》(第一輯 1987年)《防城文史》《清史稿》《壯族論稿》(范宏貴 顧有識 編 1989年版)《壯族通史》(張聲震 1997年版)《宜州文史》(1995年第一輯)《辭海》。
熱心網友
韋小寶!
熱心網友
韋姓出自大彭 苗裔以國為氏 關于韋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出自顓頊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韋,苗裔以國為姓,家彭城。” 另外,《唐書宰相世系表》中,對于韋姓的出處也更加詳細的說明:“夏時封顓頊孫大彭為諸侯,少康時封其別孫元哲于豕韋,苗裔以國為氏。” 由此看來,韋姓也是千古人瑞彭祖的后氏,傳到4000多年以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的時候,又把彭祖的一支別孫封在一個叫做豕韋的地方,這一支子孫后來也依照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統統改姓為韋,而子孫世代繁衍到今天。因此,韋姓與彭姓,在4000多年以前原本是一家人,兩姓之間有著十分微妙的血緣關系! 韋姓的最初發(fā)源地“豕韋”,據后世考證,大致是在今江蘇省銅山縣的附近,因為,當初彭祖的封地是在大彭,大彭就是現在的江蘇銅山,而《姓纂》上指出“家彭城”,彭城也就是今江蘇徐州的古稱,所以,當初豕韋的位置,也應該不離江蘇銅山的附近。 第一個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韋姓杰出人物,就是把家從彭城遷到鄒的韋孟。據史書記載,他精于魯詩,他的子孫傳到韋賢,五世都是鄒、魯的大儒,當時,為詩并有韋氏之學,足見韋氏一門詩學的造詣之高。 唐代長安城南的韋氏,被稱為“去天尺五”,當時韋氏所享權勢直逼霄漢,可以想像得到。而這份權勢的得來,主要是靠當時曾破吐蕃48萬大眾,軍功彪炳非凡的一代名將韋皋。據《唐書》記載,韋皋當四川安撫史前后經略滇南十一載,曾大破吐蕃48萬,取鐵橋16城,俘其五王,把南詔打得獻地圖和上貢求降,并且為他立紀功碑,威武之至。憑著這樣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為南康郡王,他給韋氏帶來的榮耀,使世代子孫享用不盡,而終于成為了當時“離天尺五”的名門鉅族。這位使吐蕃望風披靡的大將,治績也很高明,據說,他治理四川11年,載譽于道,當地的老百姓見其像必拜,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