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除了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大將就是魏延,魏延也算能夠驍勇善戰,屢建功勛。但為什么諸葛孔明非得說人家有反骨呢?僅是根據骨相來說的,有什么真憑實據呢?而且一直排斥人家,但魏延一直忠于蜀國,諸葛亮死后才起兵造反的,我覺得這都是諸葛亮一直認為他不忠不義而不把重任交給他的結果,如果諸葛亮一開始不對他抱有成見,而是像重用關張一樣重用他,試問,魏延還會造反嗎?! 一只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請大家多多指教!

熱心網友

魏延原系叛將,他“賣主求榮”是有前科的--這跟抵抗到底,最終被俘投降的嚴顏等人,是有本質區別的且不論三國,就說后來的成吉思汗也是這樣看待降人的--如果是純粹為一己私利而賣主求榮者,殺無赦;而那些忠誠于舊主,與成吉思汗血戰到底的人,他卻大加贊賞,并爭取為己所用。像其手下的猛將者別,曾參加敵人一方射傷過成吉思汗的坐騎,結果當他走投無路,最后跑來投奔成吉思汗,并“老實交待問題”后,鐵木真不但沒有他的罪,相反的卻聞言大喜,說“凡因戰敗而投降的人,沒有一個不掩飾自己的言行,也沒有一個不掩蓋自己所仇殺的記錄。然而今天這個小伙子,竟然將自己的所作所為全部坦誠說出,真是有大丈夫的氣概!這才是值得交朋友之人呀!”樓主以為,三國第一智者兼軍神諸葛孔明,一生閱人無數,他的見識難道還會次于“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草原英雄么?

熱心網友

魏延這個人有個致命弱點,就是眼睛長在頭頂上,太自以為是,做人不低調,如果他有本事能夠出任軍師也就算了,比如像龐統也是只往頭頂上看的人,但是人家有本事,諸葛亮甘拜下風,魏延在諸葛亮的眼里也就和五虎上將一樣,武將而已,沖鋒陷陣的,沒資格跟自己對著干,偏偏這個魏延呢,覺得自己滿懂兵法的,諸葛亮提出什么想法,他覺得不對就是要跟你講個明白,太高傲,所以諸葛亮對他比較頭疼,把大權交給他吧,打不了勝仗,不交給他吧,他又不滿意,那么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也就算了,壓得住他,我諸葛亮打仗就是比你厲害,你有什么意見??但是諸葛亮一死麻煩就來了,魏延肯定覺得自己天下無敵,要求獨掌大權,如果他比姜維強,那也無所謂,問題是真得讓他當上三軍統帥,蜀國滅亡估計還得提前,所以他是絕對不能掌大權的,可是蜀國除了諸葛亮實在找不出第二個資格比魏延老的,因此大權不交給他的話必然造反,諸葛亮也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就下密令一定要在自己死后殺掉魏延,傷十指不如斷一指,以此換得蜀國高層的太平。

熱心網友

那是羅貫中的小說家言,其目的樓上幾位已經說了

熱心網友

單從演義上來看,就純屬諸葛亮的誤解了

熱心網友

那是小說,歷史上不是這樣,魏延在入川和北伐中戰功很大,但葛亮死后魏延和楊儀爭權,失敗后被楊儀殺了,總的說是忠臣,可憐!

熱心網友

歷史上的魏延和小說中的魏延是不一樣的。 諸葛亮死后,丞相長史楊儀和魏延爭奪領兵權,楊儀認為諸葛亮死后,仗就沒法繼續打了,應該撤兵;而魏延認為,不能因為一個人死了就浪費國家準備數年才進行的戰爭準備,應該把仗打下去。 實際上,魏延一直受到諸葛亮的重用,五虎將死后,魏延一直是蜀國官職最高的將領,諸葛亮六伐中原,每次都帶著魏延,并始終委以重任。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實際上不過是小說家故意丑化魏延、美化諸葛亮的描述而已。 蜀國的人才主要有三部分組成,徐州集團、荊州集團和蜀中集團。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代表,而魏延是荊州集團最得力的將領,劉備死后,諸葛亮重用荊州集團,排斥蜀中集團,魏延正是諸葛亮的私人,諸葛亮怎么會故意排斥魏延呢?

熱心網友

小說是為了村托出諸葛亮的形象;可嫩不會

熱心網友

buzh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