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嗎?
熱心網友
獵潛艇使用的聲納有兩種工作方式:接收噪聲和追蹤回聲。 噪聲主要是指潛艇在運動中自身的發動機和其他機械發出的聲音。回聲是指獵潛艇自身的聲納向海底發出某種脈沖波,這些脈沖波遇到海底的各種東西反射回來后,經過儀器的一系列處理后產生的聲音。這些脈沖波遇到海底的所有東西都會產生回聲。 獵潛艇上的聲納兵通過接收噪聲和追蹤回聲的方式發現、鎖定目標后,槍炮部門即選用適當的方式對目標進行打擊。 18世紀末,愛爾蘭裔的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建造了一艘小巧玲瓏的潛艇,取名為“魚工魚號”。此后,各式潛艇層出不窮,從材料、動力、外形到武器配置都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到20世紀初,很多國家都開始建造潛艇,潛艇的排水量越來越大,性能不斷得到提高,而且數量激增。 但在一戰前,很多國家的海軍將領仍然迷信“大艦巨炮制勝”的觀念,對潛艇這個新艦種在海戰中處于何種地位、能起到多大作用并不了解。 1914年,一戰爆發。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戰爭一開始,德國海軍就非常重視潛艇的作用,派出大量U級潛艇活躍在英國的海上交通線上。9月5日,英國“開拓者”號軍艦被一枚德國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全艦250多名官兵還沒來得及搞清楚攻擊者是誰,就和“開拓者”號一同葬身海底了。17天后,3艘1。2萬噸的英國巡洋艦又葬身于一艘老式的德國潛艇之手。 這一戰例撼動了當時的交戰各國海軍。 潛艇戰不僅給交戰國在軍事上和經濟上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而且給參戰官兵帶來了巨大的恐懼和精神壓力。面對潛艇日益嚴重的威脅,交戰各國開始針對敵方潛艇展開大規模的反潛戰。 最初,各國主要通過在己方的基地、港灣和航道中布設防潛網和水雷障礙來阻止敵方潛艇活動。同時,依靠軍艦上的士兵在航行時,用目力觀察附近是否出現潛艇伸出海面的潛望鏡,以及海面上有沒有潛艇排出的廢物。但是,這些發現潛艇的方法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人的目力范圍很有限,而且受天氣和海況的影響很大。 從武器方面來看,當時對付潛艇的惟一武器就是深水炸彈,而這種深水炸彈是下沉式的,即只有當潛艇運動到艦艇的正下方時,將深水炸彈投入海中才有可能擊中潛艇。這種反潛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遠不能應付潛艇對各種艦艇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從此,交戰各國開始積極設計制造專門的反潛艦艇。獵潛艇應運而生。 獵潛艇發現和追蹤潛艇的主要工具是聲納。具有現代意義的聲納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在二戰期間,一些國家的海軍已經裝備了艦艇聲納。在二戰被擊沉的千余艘潛艇中,有60%是由聲納發現的。 獵潛艇和潛艇的較量是一種在茫茫大海上無聲的較量。如果兩者都處于海面之上,常規潛艇是很難對抗得過獵潛艇的。因為獵潛艇是一種相對輕便、航速較快的艦艇,而常規潛艇的運動速度比一般的艦艇都要慢很多,更不要說跟獵潛艇比了。獵潛艇往往利用其速度快、機動性強的優勢,來打擊常規潛艇。 一般來講,與獵潛艇相比,潛艇所配備的聲納要先進很多,而且潛艇攜帶的導彈、魚雷,也比獵潛艇的攻擊武器先進。所以,如果潛艇先發現了獵潛艇,獵潛艇本身就將面臨非常大的危險。 但在一般情況下,潛艇不會輕易地攻擊獵潛艇。因為潛艇偷襲的一般是相對重大的目標,比如航空母艦、大型驅逐艦等。而如果它主動出擊獵潛艇,潛艇本身就暴露了。這對于造價極高的潛艇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獵潛艇的主要使命是保護艦隊編隊中的大型艦艇,以及保護港口安全等。 獵潛艇最早出現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它最重要的任務是:發現潛艇、追蹤潛艇并最終對其進行打擊。 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及時地發現潛艇、判斷出潛艇的型號和位置、準確跟蹤潛艇的行蹤,是最后對潛艇實施打擊的基礎。而獵潛艇發現和追蹤潛艇的“武器”就是聲納。所以,對一艘獵潛艇來說,最重要的部位就是聲納部位了。而聲納兵,就成了獵潛艇上最重要的角色。 獵潛艇使用的聲納有兩種工作方式:接收噪聲和追蹤回聲。 噪聲主要是指潛艇在運動中自身的發動機和其他機械發出的聲音。回聲是指獵潛艇自身的聲納向海底發出某種脈沖波,這些脈沖波遇到海底的各種東西反射回來后,經過儀器的一系列處理后產生的聲音。這些脈沖波遇到海底的所有東西都會產生回聲。 獵潛艇上的聲納兵通過接收噪聲和追蹤回聲的方式發現、鎖定目標后,槍炮部門即選用適當的方式對目標進行打擊。 潛艇自1620年誕生后,經過200年的發展,已逐漸成為各國海軍的一個新的作戰兵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法、德、意、俄、奧等國海軍有近190艘潛艇。 1914年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大戰中,大多數國家海軍仍然按照傳統的海戰模式進行兵力部署,唯獨德國海軍反其道而行之,對英、法、俄等國展開了大規模的潛艇戰。在開戰初期,盡管德國海軍潛艇出于政治上的考慮(主要顧及中立國的態度)而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克制,然而潛艇戰仍然很快產生了明顯的戰果。特別是1917年2月1日之后,德國無視國際法準則和國際協定,宣布潛涎攻擊之前不需要對受攻擊的艦船發出警告就可進行攻擊,同時,潛艇在水面狀態也可攻擊敵方艦船,從而使潛艇戰的戰果迅速增加。 潛艇越來越嶄露頭角,給水面艦艇和商船帶來了極大的威脅。為了抑制敵方潛艇帶來災難,各國海軍開始研制對付潛艇的法術。 首先是派出以驅逐艦、護衛艦為主的護航隊為商船隊和艦艇編隊護航,并對水上交通線、重要航道、基地、港口等海域加強反潛警戒、巡邏和偵察。這些護航隊和巡邏隊的艦艇,除了用傳統的魚雷、火炮進行攻潛外,1915年發明的深水炸彈很快就裝備到所有軍艦上,連有些商船也裝上了深水炸彈和火炮。同時,飛機也用來參加反潛斗爭,它與反潛艦艇配合,使反潛的效果更大。 獵潛艦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先出現于英國,后來其他國家也相繼建造。在瀕陸海區使用的是排水量為20~100噸的獵潛艇,在較遠海區使用的是排水量達600噸的獵潛艦;獵潛艦艇大多采用柴油機或汽油機作動力,航速一般為12~30節;武器有1~6門20~76毫米口徑的火炮、2~6挺大口徑機槍、深水炸彈發射炮和深水炸彈投擲器;到大戰末期,有的獵潛艇上還裝備有定向水聽器,使搜潛和攻潛的效果大大提高。除了專門建造的獵潛艇外,交戰各國還將大批漁船、捕鯨船和其他船只改裝成獵潛艇。 1915年2月,英國海軍部與美國新澤西州的貝榮電動艇公司交涉,建造50艘22。9米長的快艇作為獵潛艇,4月9日雙方正式簽訂了建造合同。然而,因為美國沒有參戰,美國決定在力峰大建造這批獵潛艇。同年底建成交給英國海軍服役。 意大利海軍在大戰初期從英國購買了幾艘CMB型沿海摩托艇。按照這些艇的樣式制造了一批自己的魚雷艇,艇上裝有槽式魚雷發射器,但使用起來不方便。于是意大利海軍對這種艇進行改裝設計,增大艇的尺寸,拆掉魚雷發射管,裝上50毫米口徑的火炮和深水炸彈投擲器,雖然失去了一點速度,但改善了適航性能,將這型艇定名為MAS艇,并建造了一批,成為意大利早期的獵潛艇。 大戰中,美國建造過33。5米長的獵潛艇,這種艇的航速雖然比18節航速的ML型艇慢一些,但續航力大。其他國家也建造過獵潛艇。 獵潛艇通常編成艦艇群(如2~8艘)或者與其他艦艇和航空兵協同執行搜索和攻擊潛艇的任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不僅建造了以上介紹的獵潛艇,還建造了一種偽裝成商船或漁船以消滅敵潛艇的特種獵潛艇。后來,人們將這種獵潛艇稱為偽裝獵潛船,又稱誘潛器。 1915年7月英國首次使用這種船擊沉過德國的運輸潛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偽裝獵潛船裝有火炮、機槍,有的還裝有魚雷發射管。與潛艇相遇時,偽裝獵潛艇則停止行駛,船員佯裝慌亂,企圖棄船。當處于水上狀態的敵潛艇進入武器有效射程時,即突然開炮、發射魚雷。有時,偽裝獵潛艇拖曳一艘位于水下負責實施突然攻擊的己方潛艇。1915~1917年,英國的偽裝獵潛艇共擊沉德國12艘潛艇。 1917年2月,德國宣布無限制潛艇戰之后,潛艇可不必事先提出警告就可襲擊商船。此后,使用偽裝獵潛艇便失去了作用。 除此之外,人們還研制了另一種更為濁特的獵潛艇——潛艇式獵潛艇,簡稱為反潛潛艇。 反潛潛艇是專門建造或經過改裝用于對付敵潛艇的一種水下艦艇。反潛潛艇裝備有搜索和消滅潛艇用的完善的探測器材。主要探測器材是專門的綜合聲納系統,它能在遠距離上相當準確地發現水下目標,并進行分類、識別、跟蹤水下目標,反潛兵器是魚雷,有時也用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始,德國海軍就開展了潛艇戰。到戰爭末期,英國早期的潛艇擊沉了17艘德國潛艇,因而導致了英國海軍專門設計建造執行反潛任務的潛艇——R級潛艇。這種潛艇較小,艇長163英尺,水面排水量為410噸,只有一個螺旋槳。在水面用柴油機作動力航速可達9節,水下用蓄電池作動力航速可達15節,并能連續航行2小時,因此它既靈活,速度也比一般潛艇快;艇上安裝了先進的水下監聽器——聲納,艇首裝有6個魚雷發射管。盡管這些艇出現得太晚,在大戰中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它為以后潛艇的發展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踐,充分顯示了潛艇在海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國海軍在戰后都積極研究和大批建造新型潛艇,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國海軍已有452艘潛艇,其中,意大利為105艘,美國為99艘,法國為77艘,英國為58艘,德國為57艘,日本為56艘,其數量僅次于驅逐艦,占第二位,二次大戰爆發后,交戰各國海軍更是大量制造潛艇,開展規模更大、范圍更廣的潛艇戰,其潛艇數量也比戰爭爆發前翻了幾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使用的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建造的獵潛艇。前蘇聯海軍的“MO-4”級獵潛艇,排水量56噸,武器有45毫米炮2座、機槍2挺。深水炸彈投擲器,航速25節。意大利海軍的“特爾”級獵潛艇,長32米,滿載排水量63噸,吃水0。6米,559。5千瓦的柴油機4臺,航速34節,武器有機槍3挺、魚雷發射管4具、深水炸彈12枚。美國海軍有“pTCI”至“pTCI2”共12艘高速獵潛艇于1940年服役。德國海軍中有“MAS568”和“MAS573”等反潛快艇。英國海軍的“MTBI05”等一批快艇裝上了深水炸彈投擲器可執行反潛任務。美國海岸警衛隊快艇不是專門設計的護航艦艇,但卻證明是理想的反潛艦艇。在英國,用摩托艇對沿海運輸隊進行護航和對反潛海區進行巡邏是很有效的,這樣可以把其他裝備精良的艦艇省出來用作遠洋護航艦只。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潛潛艇的性能有了較大的提高,普遍裝備了聲納和雷達,特別是大戰末期裝備自導魚雷后,使反潛的效果增大。 二次大戰初期的反潛武器仍用傳統的深水炸彈,戰術使用方式是用尾投式(深水炸彈投擲器和發射炮)的“過頂轟炸”方法。這種方法有不少缺點: (1)從聲納或雷達發現敵潛艇時起,到進行“過頂轟炸”時止,這段時間較長,敵潛艇容易規避溜掉,或者駛出深彈散布橢圓區; (2)在己艦駛到離敵潛艇距離200米以內時,是聲納的“死界”,即失去聲納與目標的接觸,使“過頂轟炸”形成“瞎子摸魚”方式,降低了命中率; (3)由于潛艇性能提高(如航速提高、下潛深度加大、聲納性能改進等),也降低了“過頂轟炸”的效果; (4)深彈裝藥量不大。實戰經驗證明,這種艦尾投彈方式的命中公算只有3%左右。 為了提高艦尾投彈方式的命中率,對深水炸彈做了一些改進。如:將裝藥量增加到800公斤TNT,并開始使用烈性炸藥;改善了液壓引信,并在1941年開始使用感應引信;外形改成帶穩定器的水滴形,使下沉速度提高到每秒11米等。采取上述措施后,使攻潛的命中公算有所提高,但還達不到成倍、幾倍、十幾倍提高的目的,必須尋求新的攻潛方法。 為了克服艦尾投彈的缺點,人們很自然地想到采用艦首發射方式。專家們建議設計一種像迫擊炮那樣的發射器。這種發射器有45°的固定仰角,能用機械使其向垂面兩側傾斜約20°,以防艦船左右搖擺;每座有6個發射管,要能同時發射,使深水炸彈落水時形成環形散布,并以高速度垂直落向目標。這種發射器安裝在首部上甲板上向艦首方向發射。 1940年底,研制一種更精確的反潛武器已成為燃眉之急。曾試驗過向艦首前方發射MKⅦ型深水炸彈,但要把這種410公斤重的深水炸彈發射到300米遠,其發射藥所產生的后座力使小型艦只的甲板構架承受不了,且不能垂直地很快下沉。 1942年英國海軍發明了“刺猬”深水炸彈發射,能從艦首把24枚“刺猬”彈齊射到艦首前方約180米遠。不久,美國海軍也使用了自己帶有陀螺儀穩定器和加大射擊面的改良型“刺猬”彈發射炮。這種“刺猬”深水炸彈發射炮,命中潛艇的概卒1944年中期提高到8%,到1945年大戰結束時提高到10%。“刺猬”彈裝鋁未混合炸藥14。5公斤,水中下潛速度6。7米/秒,采用觸發引信。這種發射炮的原理:“刺猬”彈不是從炮管里發射出去的,而是放在一個金屬插桿之上,發射管的外殼套在插桿外面,起到與炮管相似的作用;彈體由電路控制發射,每次發射2枚彈,間隔0。1 秒,24枚彈發射后形成10米直徑的環形散布,只要有一枚“刺猬”彈碰到潛艇爆炸,則引起其他23枚彈同時爆炸。 1942年2月英國海軍使用這種武器成功地擊沉了德國U—581號潛艇。“刺猬”彈有一個缺點,就是需要準確和集中地發射,在緊急進行反擊的情況下,往往為了求快而做不到這一點。一顆沒命中的“刺猬”彈對德國潛艇沒有傷害,對潛艇艇員的士氣也不會造成影響,反倒使護航艦艇上自己的艦員感到掃興。在攻擊中經過10至15分鐘的密集射擊之后,出現的卻是沒有命中的寂靜時,是非常令人沮喪的。由于“刺猬”彈發射時后座力很大(每平方厘米約4000公斤),小型反潛艦艇不能裝備這種發射炮。 1942年2月英國人研制成一種新型的艦首投擲武器——“烏賊”型深水炸彈發射器。它由一座3個迫擊炮式的發射管組成,發射管的固定仰角為45°,能夠向垂面兩側傾斜15°,以防艦艇左右搖擺。“烏賊”彈落下時呈三角形散布。這種武器是與144Q測深聲納聯合使用,引信的定時裝置在臨發射之前裝定,使“烏賊”彈在預定深度上爆炸。“烏賊”彈每個重172公斤,裝鋁末混合炸藥45。4公斤,長175厘米。“烏賊”型發射器及其補充彈藥占去了很大重量和空間,因此在“堡”級輕護衛艦上只能裝一座,在“湖”級上能裝兩座。 1944年8月,英國海軍第二護航大隊的“基林海湖”號使用“烏賊”彈第一次擊沉了德國U—736號潛艇。 1942年美國海軍研制成艦首發射的“捕鼠器”型火箭式深水炸彈發射炮,一次能發射4~8個火箭式深水炸彈。這種發射炮的特點是發射時幾乎沒有后座力,因此在小型反潛艦艇上也能使用,并且每個彈的尺寸和重量比“刺猬”彈大。火箭式深水炸彈武器系統由火箭式深水炸彈、輸彈機、發射裝置、電力瞄準傳動裝置、火控系統、聲納等組成。該武器系統的攻潛過程如下: (1)發現目標、計算射擊諸元 由艦殼聲納發現目標后,報告指揮部位,由聯合操控臺指示各戰位做好戰斗準備。輸彈機向發射裝置裝彈完畢。當聲納跟蹤敵潛艇后,不斷將目標的方位、距離、運動要素等參數送往中心計算機部位,并使目標在操控臺上顯示。同時,己艦的運動要素、氣象、海情等參數均送入計算機。中心計算機部位經過分析計算后,即將對目標的瞄準、跟蹤參數等諸元輸送給電力瞄準傳動裝置和聯合控制臺。 (2)跟蹤、瞄準目標 當電力瞄準傳動裝置接到對目標的跟蹤、瞄準信號后,即將信號放大,并分別控制高低、方向執行電動機,帶動發射裝置進行俯仰、旋回運動,跟蹤、瞄準目標。 (3)調定引信參數 根據聲納測得目標的深度、位置和計算結果,將引信調到預定的爆炸深度。 (4)發射 當發射裝置跟蹤、瞄準目標并輸入提前量后,操縱臺射擊電路自動閉 合,或由指揮員按下射擊電鈕,并按規定的時間間隔接通每一發火箭式深水炸彈的發射電路,使火箭發動機點火。于是,各枚火箭式深水炸彈依次發射出去。 (5)濺落、下潛、起爆 火箭式深水炸彈飛行到預定距離時,即在海面濺落,其各發彈的落點形成一個散布橢圓,此橢圓覆蓋在深水炸彈與潛艇相遇點的上方。深水炸彈入水后,垂直下潛到預定深度與目標相遇,引信按預定條件起爆。當有一枚深水炸彈爆炸時,其余的深水炸彈跟著起爆,將位于橢圓柱體內的敵潛艇擊毀。 火箭式深水炸彈一般由戰斗部、火箭發動機、穩定器3大部分組成。戰斗部由殼體、裝藥、引信、壓蓋等部件組成,用來摧毀目標。火箭發動機用固體燃料,提供推力,由中間底、燃燒室、發射藥柱、點火器、傳火藥盒、前擋藥板、后擋藥板、噴嘴體等零部件組成。穩定器是一個薄鋼板焊接件,其作用是用來保持深水炸彈在空中和水中運動的穩定性,以減少其落點散布和水中散布。 1942年,美國海軍開始研制一種與聲納一道使用的空投音響自導魚雷,為了保密,這種魚雷的公開名稱是MK24水雷,但使用部門把它叫“漫游的安妮”或“菲德”。其音響裝置位于272公斤魚雷的圓錐形頭部,它能控制魚雷的舵,將魚雷導向發出噪聲的潛艇目標。音響自導頭的作用距離可達1400米,1943年投入使用。當潛艇剛剛下潛時,或潛艇以最大水下 航速驟然改變航向以盡可能遠離其下潛位置時,用音響自導魚雷攻潛的效果最好。“菲德”魚雷與聲納浮標一道使用不太成功。因為潛艇采用“靜默航行”(即最低噪聲航行)時,聲納浮標難收到噪聲信號。1943年5月14日,美國海軍反潛飛機空投“菲德”魚雷擊沉德國U—266號和U—657號潛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電子技術發展很快,觀察用的雷達、聲納不僅性能有較大提高,種類也成倍增加。各種反潛艦艇都普遍裝備了雷達和聲納,特別是回音(主動)聲納裝備反潛艦艇后,真是“如虎添翼”,使反潛的效果大為提高。這種回音(主動)聲納能主動發射超聲波,碰到潛艇后反射回來,由聲納接受回波信號來測定潛艇的方位、距離和深度等參數。這樣發射的深水炸彈就能提高命中的概率,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除了艦殼聲納外,還研制成了反潛飛機用的聲納浮標,反潛直升機用的吊放聲納。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潛艇特別是核潛艇的作戰性能大增,使潛艇不僅成為海上作戰力量,而且還成為具有威懾作用的戰略力量。為了增加獵潛艇的反潛能力,需要在獵潛艇上裝備更多的反潛武器和反潛設備,為此,獵潛艇的排水量有所增加。戰后,前蘇聯主要發展了“波蒂”級、“毒蜘蛛”級、“蜘蛛”級,“格里莎”級4類獵潛艇。其中,格里莎級獵潛艇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獵潛艇,分別由前蘇聯卡梅什布倫船廠和哈巴羅夫斯克船廠建造,共造46艘。其標準排水量950噸,滿載排水量1200噸,艇長72米,寬10米,吃水3。7米,航速30節,編制人數80人。艦上配有1座雙聯裝SA-N-4艦對空導彈發射架,帶彈20枚,1座57毫米雙聯裝全自動高炮,1座30毫米6管自動速射炮,2座RBU6000型12管反潛火箭發射器,2座雙聯裝553毫米魚雷發射管以及對空、對海、導彈制導、導航、炮瞄等多種雷達。美國海軍獵潛艇數量不多,大多數獵潛任務由其他艦艇代替,但其僅有的獵潛艇的性能卻十分突出,特別是“高點”號獵潛艇。該艇采用水翼艇型,艇體由鋁合金制造,在艇底裝有全浸式自控雙水翼,滿載排水量120噸,最高航速達50節,裝備有魚雷發射管4具,能發射反潛魚雷。另外還裝備有1門雙聯裝40火炮。這種獵潛艇,不僅航速高,而且具有較好的適航性,能在2米高的波浪上平穩前進。 此外,一些國家還計劃在獵潛艇上設計飛行平臺,以攜帶反潛直升機,從而增大獵潛艇的搜索范圍,增強獵潛艇的反潛能力。 我國獵潛艦為6XX、7XX獵潛艇,艦名以“縣”命名 。
熱心網友
找潛艇,并打
熱心網友
說實話我長這么大從來沒聽過這東西,反潛驅逐艦倒是有。
熱心網友
專門用于攻打潛艇的.
熱心網友
捕潛艇用的唄
熱心網友
發現潛艇消滅潛艇
熱心網友
現代獵潛艇已經發展成為以反潛武器為主要裝備的小型水面艦只,主要用于近海(200海里以內)搜索和攻擊潛艇。它的“獵物”主要是常規潛艇,它也能與竄犯到近海內的敵核潛艇展開海上較量。它既能單獨搜索和攻擊敵潛艇,也能與其他兵力協同去圍殲來犯的敵潛艇。具體來說,現代獵潛艇能擔負如下6大任務。 1。擔任海軍基地所屬海域內對敵潛艇的防御,搜索和攻擊敵人的潛艇。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前蘇聯的一支獵潛艇部隊,與其他艦艇協同配合,戰斗在芬蘭灣的海面上,殲滅了大批德國的潛艇、快艇和飛機,終于在海上保衛了列寧格勒,粉碎了德國人從芬蘭灣攻陷列寧格勒的企圖。 2。擔任水面艦艇和運輸船舶的護航、防潛警戒和對空防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前蘇聯的獵潛艇部隊經常為驅逐艦、炮艦、運輸船等護航。在護航中,經常碰到企圖攻擊被護送的艦艇和運輸船的德國潛艇、飛機和快艇,獵潛艇進行了有力的還擊,擊沉(或擊落)了多艘艦艇和飛機,安全地護送艦艇和運輸船舶到達目的地。 3。擔任近距離巡邏。 4。襲擊敵中、小型水面艦艇。 5。護送和迎接己方潛艇進出港口、基地。 6。在布雷艦艇缺乏的情況下實施布雷。 現代獵潛艇滿載排水量在500噸以下,航速24~38節(水翼獵潛艇可達50節以上),續航力700~3000海里,自給力3~10晝夜,在3~5級海況下能有效使用武器,5~8級海況下能安全航行。裝備有反潛自導魚雷發射管4~12具,多管火箭深水炸彈發射裝置2~4座,20~76毫米艦炮1~6座,以及電子對抗系統和艦艇指揮控制自動化系統等。探測系統有性能優良的小型艦殼聲納或拖曳式聲納和雷達等。主動力裝置采用柴油機或燃氣輪機。航速較高,機動靈活,搜索和攻擊潛艇的能力較強,但適航性較差,防護力較弱,續航力和自給力較小,適于在近海與其他兵力協同,以編隊形式與潛艇作戰。 看到這里,或許有人會問,既有專門的反潛航空母艦、反潛驅逐艦、反潛護衛艦、反潛航空兵,其他水面艦艇也都擔負一定的反潛任務,為什么還要專門建造小型的獵潛艇呢? 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看完我們下列介紹的獵潛艇的特點,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獵潛艇共有以下幾大特點: 1。體積小、機動靈活 我們知道,驅逐艦和護衛艦既能攻擊潛艇,同時也是潛艇攻擊的目標。在相互較量中,誰的性能好、武器強,戰術使用合理,誰就有可能取勝。所以,驅逐艦和護衛艦與敵潛艇遭遇時,可能戰勝潛艇,把潛艇“吃”掉,但也可能反過來被敵潛艇“吃”掉,而獵潛艇則不然。它體積小、吃水淺,機動靈活,不能構成潛艇上的導彈和魚雷攻擊的目標。即使潛艇用導彈和魚雷攻擊獵潛艇,由于命中率很低,弄不好攻擊不成,反而給獵潛艇造成良好戰機,被獵潛艇消滅掉。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潛艇碰上了獵潛艇,只有趕快躲避逃跑,否則被一群獵潛艇發現并圍攻,就很難脫身,有被消滅的危險。 2。具有較強的攻潛能力 別看獵潛艇的噸位小,它裝備的反潛兵器還是比較強的。它裝有性能較好的聲納,能對潛艇進行嚴密的搜索,及時發現潛艇,特別是以編隊對常規潛艇進行搜索,效果更佳;獵潛艇上裝有威力大、命中率高的反潛魚雷,裝有較多的反潛火箭、深水炸彈及其發射裝置,能單獨對敵潛艇進行猛烈而連續的攻擊。此外,獵潛艇還能與航空兵、其他水面艦艇和潛艇。海岸聲納站協同對敵潛艇實施搜索和攻擊。 3。能擔負多種戰斗任務 獵潛艇裝有比較完善的航海觀察通訊設備:在武器裝備方面,除裝有較多的反潛兵器外,還裝有小口徑自動炮,大型獵潛艇還裝有艦對空導彈發射架;此外還能裝載一定數量的水雷等。除能擔任搜索和攻擊敵方潛艇任務外,還可以擔負防潛警戒、護送和迎接潛艇、巡邏、襲擊小型水面艦艇和布雷等任務。 4。造價低、建造周期短 獵潛艇的造價低,只有驅逐艇造價的1/10左右。建造周期短,便于戰時大量生產以適應戰爭的需要。我們知道,進行反潛戰,需要動用大量的各種反潛兵力,消耗巨額的物資,戰爭經驗證明,一個國家,即使是海軍強國,單靠一些大中型的水面艦艇和航空兵來進行反潛戰是很不夠的,還必須建造大批小型獵潛艇參與近海的反潛戰,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然而獵潛艇的噸位較小,只能裝小型聲納,其回音工作距離比較小,一般只能在5~20鏈左右,甚至更小些,對搜索和攻潛受到一定限制。其次由于適航性也較差,超過4~5級海況,就很難出海執行戰斗任務。另外獵潛艇的航速不高、跑得也不很遠,對付核潛艇受到一定限制。 20世紀50年代以來,獵潛艇進入現代化階段,以自導魚雷為主要反潛武器;裝備有性能優良的艦殼聲納、拖曳聲納和指揮控制全自動化系統;采用輕型大功率柴油機一燃氣輪機聯合動力裝置或全燃動力裝置,最大航速40~60節;船體多采用鋁合金材料,在船形上運用水翼技術,其機動性、適航性、搜潛和攻潛能力大為提高。 (資料來源于人民網論壇)。
熱心網友
當然有拉,3大艦隊都有
熱心網友
獵潛艇通俗地說,就是獵殺潛艇的水面艦艇。它主要依靠自身攜帶的聲納系統,探測并發現敵人潛艇,并用深水炸彈、魚雷等武器進行攻擊。中國當然有獵潛艇。1974年1月,中國和南越在西沙進行了一場海戰,當時中國最早投入進去的軍艦,就是兩艘獵潛艇和兩艘掃雷艇。哈哈,沒想到吧。
熱心網友
獵潛艇 以反潛武器為主要裝備的小型水面戰斗艦艇。主要用于在近海搜索和攻擊潛艇,以及巡邏、警戒、護航和布雷等。獵潛艇的滿載排水量在500噸以下,航速24~38節(水翼獵潛艇可達50節以上),續航力700~3000海里,自給力3~10晝夜,在3~5級海況下能有效地使用武器,5~8級海況下能安全航行。現代獵潛艇裝有性能良好的聲吶、雷達,反潛魚雷發射管4~12個,多管火箭式深水炸彈發射裝置2~4座,20~76毫米艦炮1~6座,以及電子對抗系統和艦艇指揮自動化系統等,有的還裝有艦空導彈。獵潛艇航速較高,機動靈活,搜索和攻擊潛艇的能力較強,但適航性較差,續航力和自給力較小,防護力較弱,適于在近海以編隊形式與潛艇作戰。獵潛艇的發展趨勢是:提高航速和適航性,增強搜索潛艇的能力和反潛武器的威力,更多地建造全浸式自控雙水翼獵潛艇,發展噴水推進系統,進一步應用氣墊技術,普遍裝備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圖為我國南海艦隊的獵潛艇部隊。
熱心網友
獵潛艇最早出現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它最重要的任務是:發現潛艇、追蹤潛艇并最終對其進行打擊。 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及時地發現潛艇、判斷出潛艇的型號和位置、準確跟蹤潛艇的行蹤,是最后對潛艇實施打擊的基礎。當然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