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出師表的關系如何?大致成文時間等等,越詳細越好。

熱心網友

出師表有二。前表,諸葛亮作于227年。蜀漢從猇亭(今湖北宜都)慘敗初步恢復過來,與東吳通好,免了東顧之憂,又平定了南方。在后方鞏固的情況下,諸葛亮決定伐魏。行前上表,寫了這篇文章。作者勸誡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統一中國的大業。表文第一部分寓精于議,談論形勢、賞罰、任賢教訓,希望后主劉禪繼承并完成先帝未竟大業。第二部分是通過敘述作者身世、迫隨先帝創業過程中,抒發對先帝托孤感激之情。最后一部分涉及表達了完成先帝遺愿的決心。文章表現了諸葛亮的抱負和忠誠。全文觀點鮮明,精辟透徹,感情真摯,披肝瀝膽,感人至深。《后出師表》是《前出師表》的姊妹篇,寫于建興六年(228)。由于《三國志》本傳中不載,《文選》里也不見選錄,而是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張儼《默記》,所以,有人認為此表是偽作。但也有人認為,從體例文風來看,后表與前表并無二致;而且《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中,諸葛恪說:“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所指可能即系后表。《后出師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后,大臣們對再次北出征伐頗有異議。諸葛亮立論于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事實,向后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愿,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正因為本表涉及軍事態勢的分析,事關蜀漢的安危,其忠貞壯烈之氣,似又超過前表。表中“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當時形勢下所表露的堅貞誓言,令人讀來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