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1歲7個月了,現在吃“勁得鈣”每天兩袋。一直以來每3天吃一粒“伊可欣”請問現在還有必要再吃“伊可欣”嗎?多長時間一粒為好?她現在應該是不缺鈣。
熱心網友
繼續維持現在的用量到2歲半或三歲,夏天可不用“伊可欣”冬天3天一粒。
熱心網友
根據你介紹的情況,你女兒現在可能已經不再缺鈣了,但又吃不準,你應當帶你女兒去醫院檢查一下。如果不缺鈣,那就不必再補鈣了。因為,過度的補鈣容易造成該在體內的蓄積,最后導致鈣中毒,引起各種相關病癥,如:腎結石、尿結石、膽結石等各種結石癥。如果仍然缺鈣,那你應當注意此前使用的鈣劑是否適合你女兒使用。現在市場上的鈣劑五花八門,其實大部分的鈣劑中使用的是氧化鈣、碳酸鈣、甚至氫氧化鈣等無效鈣,目前市場上真正有...
熱心網友
根據你介紹的情況,你女兒現在可能已經不再缺鈣了,但又吃不準,你應當帶你女兒去醫院檢查一下。如果不缺鈣,那就不必再補鈣了。因為,過度的補鈣容易造成該在體內的蓄積,最后導致鈣中毒,引起各種相關病癥,如:腎結石、尿結石、膽結石等各種結石癥。如果仍然缺鈣,那你應當注意此前使用的鈣劑是否適合你女兒使用。現在市場上的鈣劑五花八門,其實大部分的鈣劑中使用的是氧化鈣、碳酸鈣、甚至氫氧化鈣等無效鈣,目前市場上真正有效的鈣劑不多,你可以試試以檸檬酸鈣為主成分的鈣劑,這類鈣劑在目前臨床實踐中的生物利用度最高,也是歐美國家普遍使用的鈣劑,如果與維生素D配合使用,可以進一步促進鈣在人體內的吸收,不該效果更好。當然,你在選用時一定要注意鈣劑中原本有沒有家如果維生素D,如果已經加了維生素D,你就不必再去加配,否則適得其反,可能造成維生素D過量。
熱心網友
你應該去醫院給孩子驗下體內的鈣含量。取頭發絲就行~過量補鈣也會有不好的效果,反而延遲孩子的骨骼發育,對牙齒也有損害(比如發育的比較發黃和比同齡的孩子牙齒發育的比較大)總之,記得凡事都有一個“度” ,過之必得其反。
熱心網友
當前慢性病及亞健康狀態已影響到我國大部分群眾的身體健康。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以努力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全民族“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的目標,作者嘗試提出一些觀點,希望有助于全民保健工作的開展。本文主要從慢性病和亞健康狀態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持人類身體健康、當前保健中的常見誤區、健身的主要原則方式等五個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衛生問題之一1.當前慢...
熱心網友
當前慢性病及亞健康狀態已影響到我國大部分群眾的身體健康。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以努力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全民族“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的目標,作者嘗試提出一些觀點,希望有助于全民保健工作的開展。本文主要從慢性病和亞健康狀態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持人類身體健康、當前保健中的常見誤區、健身的主要原則方式等五個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衛生問題之一1.當前慢性病患病、發病情況:據調查,目前我國1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12%。35~74歲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27.2%。35~74歲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5.5%。另外還有一大批糖耐量低減人群。專家估計,這部分人數與糖尿病患者數之比約為1:1。以此估計,當前我國高血壓患者和血糖不正常患者均已超過1個億。我國35~59歲人群腦中風發病率為3.2%。收縮壓大于150mmHg者腦中風發病率為17.2%。2.慢性病的發展趨勢: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慢性病患病、發病率明顯快速上升。當前,我國每年新增高血壓患者300多萬,新發生冠心病110萬、腦血管病150萬、腫瘤160萬。3.慢性病對健康的嚴重影響:高血壓控制不好會發生腦中風,重者死亡,輕者偏癱,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收縮壓在150mmHg以上者,中風的發病率是收縮壓在130mmHg以下者的10倍。有研究表明,100個腦出血患者中有93個伴有高血壓;100個腦血栓患者中有60人伴有高血壓;100個冠心病患者中50~60人伴有高血壓。血糖不正常,會逐漸發生心、腦、肝、腎、眼睛等重要器官的并發癥,造成這些器官功能喪失,甚至危及生命。冠心病會明顯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有時會引發心肌梗死,造成患者死亡。更為嚴重的是,已患病者對自身疾病狀況的了解和知識的掌握及疾病控制情況令人堪憂。據1991年調查,我國高血壓患者中知道自己患病的僅占25%,接受治療的為12%,有效控制率僅為3%。2001年調查表明,這幾個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知曉率為45%,治療率為28%,但有效控制率仍很低,僅為8%。另外,約70%多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特別需要知道的是,糖尿病的重要并發癥并不是患了糖尿病以后才發生,而是在糖耐量低減期就已經開始形成。同樣,肥胖雖然目前還不能被診斷為一種慢性病,但研究資料顯示,肥胖者冠心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2~5倍,高血壓發病率高2~4倍,糖尿病發病率約高4倍。這幾種慢性病互為因果,互相作用,加重病情發展,加劇其危害。這些慢性病造成的另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極大地影響勞動力人口的健康。據統計, 15~64歲的慢性病患者占慢性病總患病人數的52%;死亡人數占了30%。二、當前慢性病患者人數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1.平均期望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的增加,是慢性病發病數快速上升的基礎。雖然目前慢性病的發病年齡有所提前,但絕大多數慢性病仍然發生在45歲以后。我國人民預期壽命的延長,使大部分人存活到了慢性病的好發年齡,因而發病數較以前增加很多。據統計,45歲以上的慢性病患者占慢性病患者總人數的86%。2.具有危險因素(高血脂、高血壓、肥胖等)的人群大量增加。2002年對100位營養學家關于“國人十大營養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前五位的問題分別是肥胖(87%)、營養與心腦血管疾病(82%)、糖尿病(75%)、高血脂癥(71%)和熱量過剩(70%)。當前,我國20歲以上人群超重率已達18%,肥胖率為2.5%。預計今后10年中中國將有2億人發生肥胖。城市成人超重率已達40%,兒童超重率為20%。2001年底最新報道,我國肥胖癥患者已達7000萬。一些45歲以上的機關干部群體情況更為嚴重。據對北京的一些單位干部的體質測定,超重率達66%,肥胖或明顯肥胖者占40%,體能較差的達60%。國內外研究表明,當前完全符合健康標準者僅占人群的15%,亞健康人群約占70%,處于多種疾病狀態的人口占15%左右。應該說,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也遵循由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在身體沒有表現出癥狀或體征前,體內已發生了許多病理變化。有關研究機構已研制出檢查一些亞健康狀態的設備。這些檢查不但能早期發現人體內部的異常變化,而且能讓被檢查者自己直觀地看到這些變化,從而對健康行為的形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以前的醫學常規檢查最大只將血細胞放大100倍,而且自己沒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血液成分的直觀狀況。而現在用一種新設備進行一滴活血檢查,可以把血液細胞放大2萬倍。被檢者可以在電視屏幕上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血細胞的圖象,可了解其形態是否正常,運動狀況如何,血脂含量怎樣,有無脂質斑塊,血液是否粘滯等等。這種直接的觀察比只看醫學化驗單對被檢查者所形成的印象要深刻的多。3.造成高血脂和肥胖等因素的主要原因:造成高血脂和肥胖可能有多種原因,如遺傳、酗酒等,但這些因素只涉及部分人群。從宏觀角度講,大多數高血脂和肥胖是由于攝入和消耗的不平衡引起。也就是吃的過多而消耗過少。這是引致這類問題的主要矛盾。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動物性食品,也就是肉類食品的消耗量快速增長,1992年與1965年相比增長了3倍,20世紀90年代可能增長更快;而植物性食品大幅度下降,如1992年與1982年相比,薯類下降了50%,從而引致膳食結構失調。攝入過多和消耗過少這兩者中哪一個是造成高血脂和肥胖的更重要的原因呢?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中原有的一些活動都被現代化的工具所代替,身體消耗明顯減少。據調查,我國人群鍛煉率明顯下降,1983年為21.8%,1998年降為12.2%。消耗的減少,攝入的增加,使多余的熱量轉化為脂肪。當前基本運動消耗不足的人占了絕大多數,因此,現階段矛盾的主要方面應是消耗過少。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表明:每年全球有200多萬人因為缺乏體力活動而死亡。每個國家有65%~85%的成年人由于沒有足夠的體力活動而健康受損。人類是以肌肉運動為中心的機體,肌肉是體內糖和脂肪代謝的最大轉換者。肌肉也是體內重要的免疫和調節神經物質的主要來源。因此,運動過少會影響身體多方面的功能。三、與健康相關的原則及概念1.衛生工作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衛生工作的重點應放在讓人們少得病上,因為少得病不僅可節約大量的醫療費用開支,而且可減少疾病對人們健康的影響和對生命的威脅,減少群眾的病痛,延長壽命并使人們生活的更幸福。2.“預防為主”是衛生工作方針的重要內容。要做好預防工作,應格外注重健康促進工作。我國20世紀90年代前以預防傳染病為主。現在既要重視預防傳染病,也要重視預防慢性病。以前控制傳染病,采取“預防為主”的方針,消滅和基本控制了一些重大傳染病,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狀況。當前控制慢性病,也應采取這一方針。當今醫療技術水平對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尚無徹底治愈的辦法,對付這些疾病仍必須采取預防為主的方針。因此,作好健康促進工作十分重要。把預防知識交給群眾,及早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可預防一大部分慢性病的發生。有研究估計,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防止80%的冠心病、90%的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壓和1/3的腫瘤。輕度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糖耐量低減均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得到控制。我們的醫務工作者應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向群眾宣傳改變生活方式對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性。慢性病的預防包括一級(病因)預防、二級(發病)預防及三級(傷殘)預防。病因預防如戒煙、停止酗酒、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等;發病預防包括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控制耐糖量低減、降血脂、控制血壓等;傷殘預防中除生活習慣調整外,還包括了較多的醫療措施及并發癥的防治。如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與防止腦中風。腦中風的一個主要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在動脈硬化的病程中,動脈管壁上可形成沉積斑塊。一旦斑塊脫落形成栓子,栓子隨血流進入腦血管并堵塞某支血管,引致中風。這種栓子來源于頭顱以外部分的占75%,其中來源于頸動脈分叉處的占90%。此處的斑塊大、較脆、容易脫落。美國隨著此種手術的例數上升,中風的死亡率明顯下降。現此種手術已成為美國三大常規手術(闌尾疝氣、膽囊、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之一。2002年美國全年作這種手術15萬例。術后患者中風的危險降低75%。而我國去年僅做了不到100例。3.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新概念:原來大家普遍認為,不得病就是健康。現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作了全新的定義。世界衛生組織憲章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是人在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狀態”。我們必須爭取使每個人都能達到這樣一種狀態。4.體育鍛煉作為保健的重要內容普遍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在遠古時代,世界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曾經說過:陽光、空氣、水和運動,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青睞體育鍛煉。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已把體育鍛煉作為保健的重要內容之一,向社會和群眾提倡和宣傳。如2002年“世界衛生日”(4月7日)的主題是“體育鍛煉”,口號是“運動有益健康”。2002年“世界心臟日”(9月29日)主題是營養、減肥與鍛煉。說明在國際上衛生界也已十分重視體育鍛煉在維護身體健康中的作用。新近國際上對體育鍛煉作用的研究結果更令人鼓舞。醫學原認為,已發生的慢性病變(如脂肪肝、動脈硬化等)不可逆。而近期的研究證明,適量的鍛煉可使冠狀動脈內沉積的斑塊消退。德國海德堡大學醫院心臟病研究所的Hambrecht等人做了一項冠心病患者的運動干預試驗研究。他們把在該醫院就診的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加大其運動量,另一組維持原生活習慣作為對照。干預組每天作室內蹬車運動1h(分6次,每次10min),另每周作兩次運動訓練,每次0.5h,包括慢跑、體操和球賽。干預組和對照組運動量差別相當于每天多跑2200m(每周8英里)。研究開始前和1年后分別作冠狀動脈造影,比較狹窄程度的變化。結果發現運動干預組動脈內斑塊有消退者明顯多于對照組,而對照組中斑塊加重者明顯多于(每周運動消耗均在1022±142千卡)干預組。兩組綜合分析,每周運動消耗少于1533±122千卡者病變無消退。而每周運動量消耗在2204±237千卡者斑塊消退、病變減輕。這個運動量相當于每天快走1h或慢跑45min。美國心臟病學雜志已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另外一些研究,如對萬名哈佛校友16年追蹤研究、美國鐵路職工20年追蹤觀察也表明,健身鍛煉的運動量(而不是競技體育訓練的運動量)與死亡率的高低呈反向因果關系。我國近年來開展的社區干預項目中,也出現較多的例證。如濟南市天橋人民醫院開展的社區干預項目效果就非常顯著。他們按照每位2型糖尿病患者的不同情況,測算患者每日應有的攝入量和運動量,幫助患者制定食譜和確定適宜的運動方式并指導實施。一年后,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比例,由干預前的僅4.5%上升到了68.1%,而控制不好的比例由干預前的84.1%下降到11%;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較好的比例,由干預前的19.6%上升到83.7%,而血壓控制不良的比例由干預前的80.4%下降到16.1%,說明合理膳食和適量運動,對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有很好的作用。5.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它們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這是非常精辟的健康生活行為的總結。另外,本人認為還應該加上“充足睡眠”四個字,因為睡眠對健康的作用也非常重要,而此點常被人們忽視。在睡眠中,人體的免疫細胞大量再生,所以,睡眠不足會極大地影響肌體的免疫功能。當前吸煙的嚴重危害已被科學界所公認。大量飲酒也有害健康,可造成急性酒精中毒或慢性酒精性肝硬化。但少量飲酒,一般葡萄酒每日不超過一兩,白酒每周不超過一兩,對中老年人有一定好處。因此,健康行為被明確為“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就是要做到平時心情平和,把名利、地位、職務等看淡一些,順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適量運動可使身體各方面機能都有明顯提高。但有人說,工作學習都很忙,沒時間鍛煉。其實清華大學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了“8-1>8”的觀點。中國有句俗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說的是一個道理。每天抽出0.5~1h鍛煉,鍛煉后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完全可以把損失的時間補回來。偉大的文學家魯迅曾經說過:“時間就象海綿里的水一樣,只要你愿意擠,總還是有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狀況的改善,人們的存活時間明顯延長。但還應注重健康的存活時間,也就是要注重生命的質量(quality of life)。98年調查顯示,60歲以上老人殘疾率為25.2%。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很多老年患者癱在床上(絕大多數老人癱瘓是由慢性病引起),本人痛苦,家庭和社會承受著巨大負擔。這種生命的延長可以說無任何意義。四、當前保健中的常見誤區當前許多人已認識到飲食和鍛煉對自身的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不少人也已采取很多辦法,以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但由于以往我們對科學保健知識宣傳不夠,群眾往往是自發地采取保健行為,因而部分人進入了保健誤區,使得所付出的努力事與愿違,有些甚至得不償失。因此,要取得較好的保健效果,首先必須糾正當前保健中的常見誤區。下面讓我們對10種常見誤區進行分析,并說明其錯誤的原因。誤區之一:雞蛋內含有大量膽固醇,中老年人不宜食用。血液內膽固醇含量過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群眾對這點了解較多,但對膽固醇是維持人體生存的必須物質又缺乏了解,所以出現了這樣那樣的行為誤區。因此,對膽固醇應有全面正確的認識。人體每日要有大量的細胞死亡和新生。以血液中紅細胞為例,人體內約有25×1012個紅細胞,每天要更新0.8%。組成這些新生紅細胞的細胞膜,需要一定量的膽固醇。膽固醇是生物膜(細胞膜、神經鞘膜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合成腎上腺素、性激素的主要原料并參與維生素D的合成,因此,膽固醇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正常成人每日約需膽固醇1.1g,才能滿足維持上述功能的需要。膽固醇的來源分為內源、外源兩種。血液內的膽固醇水平主要取決于肝臟的合成。外源膽固醇的吸收和內源的合成具有互相制約的作用,這是機體的自身調節機制。同位素標記實驗表明,攝入膽固醇少于450mg時,吸收率為50%,吸收率隨攝入量升高而遞減。食物中膽固醇的吸收率還和膳食中的脂肪含量密切相關。脂肪含量高,則膽固醇吸收多,膳食中如無脂肪,膽固醇幾乎不吸收。因此,要防止膳食中膽固醇的過量吸收,主要應控制膳食中脂肪的含量,少進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當然,膳食中的脂肪含量也不能過低,過低也會影響健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許多維生素是脂溶性的,如維生素A、E、D、K等。膳食中脂肪含量過低,會影響維生素的吸收利用。我們常食用肉類的脂肪含量比例如下:豬肉40%,鴨肉30%,羊肉16%,雞肉 14%,牛肉13%,魚肉7%,兔肉2%,蝦肉2%,可供大家參考。在正常情況下,對于膳食中膽固醇的含量不要限制過嚴。目前,國內外普遍認為,正常人每日膽固醇的攝入量以不超過300mg為宜;低密度脂蛋白高和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每日攝入量不超過200mg。雞蛋內雖然膽固醇的含量較高,但它也含有許多人體必須的營養成分,如優質蛋白、多種維生素、礦物質,還含有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卵磷脂。卵磷脂內含有合成神經活動傳遞物質的原料,對維持記憶力、思維和分析能力有重要作用。以上重要成分,絕大部分都存在于蛋黃內。例如,100g蛋黃內含鈣112mg、磷240mg、硒 27.1mg、維生素A438μg,維生素C 5.1mg。而100g蛋清內僅含鈣9mg、磷18mg,硒 6.97mg、維生素C僅0.01mg,維生素A則沒有。因此,不吃雞蛋或只吃蛋清不吃蛋黃的做法是“因噎廢食”,不利于身體健康。因此,建議正常人每天吃1個雞蛋;低密度脂蛋白高、患糖尿病、心血管病者每兩天吃1個雞蛋比較合適。誤區之二:水果是零食,可吃可不吃。水果含有人體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礦物質,有強抗氧化作用、防止細胞衰老的維生素以及可以明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濃度的可溶性纖維——果膠等,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但中國人特別是男性,經常吃水果的比例很低。作者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分析了美國百萬人10年追蹤研究的資料,發現不吃或很少吃水果的人群,肺癌死亡率為經常吃水果人群的1.75倍。而且從45歲到74歲的每個5歲年齡組均出現類似的劑量反應結果,說明這種因果聯系非常可靠(表1)。美國癌癥協會壹百萬人前瞻觀察十年研究結果美國有句諺語叫:“1天1個蘋果,不用看醫生”(An apple a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說明他們很早就總結出了水果對疾病的預防作用。那么,到底是水果中的什么成分起到了這樣的作用?是不是維生素?服用市售維生素制劑是否可起到相同作用?作者又進一步分析了肺癌死亡與服用維生素制劑的關系(表2)。結果發現,經常服用維生素并不能起到類似的保護作 再專門分析重度吸煙者肺癌死亡率與進食水果和服用維生素制劑的關系,發現水果仍然起到保護作用,而服維生素卻沒有。 該研究的結論是人工合成的維生素不能替代水果對肺癌死亡的預防作用。后來的一些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芬蘭衛生部20世紀90年代對2萬9千人進行了8年隨機對照觀察。一組每日服用維生素A的前體--β胡蘿卜素和維生素E,另一組作為對照。結果服用組患癌人數比對照組高 18%, 患者死于冠心病比例高50%。2002年7月英國牛津大學在柳葉刀(The Lancet)雜志上公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對2萬多高危人群(患冠心病、動脈栓塞和糖尿病者)進行抗氧化維生素(C、E、β胡蘿卜素)作用的隨機對照研究,跟蹤研究對象5年。結果證明:這3種維生素制劑對研究對象的全死因死亡率、心肌梗死發病率、冠心病死亡率、非致死中風發病率、中風死亡率、腫瘤發病、死亡率的降低,無任何作用(表3)。 對此,營養、免疫學專家的解釋是:天然植物中的維生素并不是單獨起作用,而是與其他維生素和營養素相互聯合一起工作。一種維生素補充的過多或不足,均會影響和削弱其他營養素或維生素的作用。由于化學合成的維生素是與其他維生素和營養素分離的,復方的各成分間的比例也與天然的不盡相同,所以他們不能產生與天然維生素一樣的功效。有些國外的專家把這種現象稱作為“人造的不如神造的”。另外,蔬菜水果中還可能含有某些尚未被人類認識的生理活性物質。目前,天然食物的抗氧化作用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各國營養學家正在進行研究開發。研究已證實,有些蔬菜水果具強抗氧化作用,如大蒜、胡蘿卜、柿子椒、柑桔、獼猴桃等能提高體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發揮延緩衰老的作用。 美國心臟病學會最近指出,在一般情況下,只要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合理進食就不存在缺乏維生素問題,不必另行補充。同時還提醒人們注意從日常飲食中攝取必需維生素。誤區之三:植物油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不會造成動脈硬化,多吃點沒關系造成肥胖主要原因之一是營養過剩,攝入熱量過多。許多人知道吃肉不能多,卻忽略了過多食用植物油造成的問題。其實,相同重量的植物油所提供的熱量高于豬肉一倍多,是圓白菜的40倍。幾種食物提供的熱卡比較:植物油 899千卡/100g, 豬肉395千卡/100g, 鰻魚 181千卡/100g, 蘋果 52千卡/100g, 圓白菜 22千卡/100g。有的專家做過測算,如每天多攝入5g(1/10兩)油而不被消耗掉,10年后則多長20斤。平均每年多長2斤。因此,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中油脂類在最頂層,每天每人不應超過25g,奶類及奶制品 100g,豆類及豆制品 50g;畜禽肉類 50-100g,魚蝦類50g,蛋類25g(半兩);蔬菜類 400~500g,水果類 100~200g;谷類 300~500g。膳食寶塔顯示,碳水化合物(糧食)應是人類最基本的食物,是每天食物結構的主要成份。即使是糖尿病患者,每天進食谷物仍應占其攝入總熱量的50%~60%。糧食吃的越少,用肉類等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供給熱量越多,心腦血管并發癥就越多。誤區之四:每周一次大量劇烈運動,可替代其他幾天的運動鍛煉平常采取靜息生活方式的人,短時間內大幅度的體能付出有損身體健康,還有可能造成突發事件。如凌晨空腹或偶爾進行大運動量活動,還可能造成低血糖、心腦血管意外或猝死。美國最大的一家健身俱樂部(Valley健身中心),研究了325家健身俱樂部2年內71例正在運動時死亡者的醫學和法律記錄,發現一般會員來健身俱樂部鍛煉一年20~25次,而死亡者均不足1個月1次。研究發現,慣于靜坐生活的人突然作出大力氣的體力活動時,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性最大。因此,鍛煉必須堅持循序漸進,必須堅持經常。誤區之五:身體不胖不瘦,不要鍛煉判斷身體的胖瘦,要根據體重指數或體重與本人身高應有的標準體重的差別作出估計。體重指數的測算方法如下:體重指數=體重(公斤)/身高(米)2國際正常值21~24, 東方人正常值 21~23,WHO發布的亞太地區指標:BMI 23~24.9 為超重,25~29.9 一度肥胖,≥30 二度(重度)肥胖。簡易計算法:男性 體重(kg)=[身高(cm)-105]×0.9女性體重(kg)=[身高(cm)-107]×0.9簡易大致計算法:體重(kg)=身高(cm)-105。正常范圍:標準體重±10%,>10% 為超重,>20%~30% 為輕度肥胖,>30%~50% 中度肥胖,>50%以上 高度肥胖。體重指數可能在正常范圍內的人,體成份或其它健康指標如血膽固醇、甘油三酯、血糖、骨密度等可能不正常。體成分的不正常即體內脂肪的比重不合適。有些女同志外型看上去挺苗條,但一測成分,體脂占的比例仍過高。體脂比例過高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脂肪的絕對量較多,另一方面是肌肉成分少,因而脂肪相對含量較高。而苗條的女同志主要是屬于后一種情況。這種情況主要是鍛煉不夠和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年以后肌纖維逐漸減少造成的。對體重指數正常者,鍛煉可改變體成分及結構比,并提高肌體各方面的功能。誤區之六:哪個部位肥胖就集中鍛煉哪里,集中鍛煉一個部位可以局部減肥鍛煉是改變整個身體代謝的過程。鍛煉首先消耗內臟脂肪,然后才是皮下脂肪。皮下脂肪也是血流多的地方先消耗,如四肢、臉頰部等。所以,鍛煉減肥要看出身體外型的變化效果相對滯后,尤其是腹部脂肪的減少。必須堅持鍛煉一段時間后,才可以看出明顯變化。局部鍛煉可以增強局部肌肉的力量(使肌纖維增粗),但不能局部減肥。
熱心網友
以食補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