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常人所謂的“公公”,其實是“宮宮”的誤寫和諧音。“宮宮”兩個字,應該分開來理解------第一個“宮”字是動詞,就是閹割的意思;第二個“宮”字是名詞,是“皇宮”的意思。加在一起,就是“閹割以后又進宮”的男子。

熱心網友

我是江西省南城縣人,我們那里的方言和北方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實也是北方遷過的的客家人,南方很多地方都是北方遷過來的。我們小時候叫年長的男子都是叫公公的,內含尊敬,甚至有巴結的意味。叫自已的祖父也是叫公公。叫太監為公公,是對他們的尊稱,意為年長的男子,內含尊敬,甚至有巴結的意味。

熱心網友

呵呵 ~~~~~~~` 沒有語言了~

熱心網友

類似京劇中的反義稱呼,一表忌諱,二為尊重。如唱嬌媚女子的稱為“旦”,滿臉畫得像個花西瓜反而叫做“凈”。宦官不再是“公”,越要尊他為“公公”,一來避當事人之諱,二來表示還像尊敬男人一樣尊敬他。

熱心網友

我想當初如果把太監叫“母母”你今天也會來問為什么要叫母母~

熱心網友

“太監”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不過那時的宦官并非全是閹人,“悉用庵人”是東漢以后的事情 。“太監”一詞,遼代才出現,明代,太監和宦官才發生聯系;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級宦官;充任太監的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到了清朝,太監才成為宦官的同義語。公公是對太監的尊稱,因為太監,特別是高級太監最接近皇帝,權勢極大,最了解皇帝的心思,在朝為官者有些時候不得不依靠太監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借助大太監的權勢往上爬,要是直呼其為太監,那是在侮辱他,所以尊稱為公公,以示尊敬。至于“公公”的稱謂到底何時開始,由何而來,這個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