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且不談功德如何如何,且說說念經的功能。總體說,律、經、論三藏是成就戒、定、慧三學的資量:律藏 -- 成就戒學的資量。經藏 -- 成就定學的資量。論藏 -- 成就慧學的資量。分別說,念經的主要功能:1、隨文入觀,提供“止觀”修持中“觀”的“境”。據記載,天臺宗祖師智者大師虔誦《妙法蓮華經》多年,一次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身心寂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入“法華三昧”。從此大開圓解,辯才無礙,終于成就一代宗師,創立中華本土第一個宗派--天臺宗。又如《觀無量壽佛經》乃是歷代眾多大德觀行成就之境,也是成立凈土宗根本經典之一。至今,誦經仍是一種修觀行的最方便、穩健的法門。2、智慧熏習,“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例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未出家時,不識一字,暫聞他人誦《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心即開悟,發心出家,乃至聽五祖解《金剛經》而大悟,終于成就肉身菩薩,開創以“中華禪”、“祖師禪”為特色的禪宗。此皆由其宿世曾誦般若經典,熏習至深,故能聞即悟入。3、對治意惡,滋生善念,“自凈其意”。例如,當誦持《地藏菩薩本愿經》等強調因果報應的經時,自然發生止惡、行善之念;誦持《優婆塞戒經》、《梵網經》、《虛空藏菩薩經》、《決定毗尼經》等強調戒律的經時,自然發生懺悔、持戒之念;當誦持《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回向品》時,隨著連綿不絕的大慈大悲的至善回向偈語,即時生起舍身忘我,利樂有情的殊勝心念。大家不要小看潛伏心底的“意惡”,也不可小覷剎那一閃的“善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善惡之業萌于念中。4、進入角色,獲得加持,“生佛不二”。當我們誦經至非常投入之境界時,渾然忘我,完全融入佛經的情境;在此情境中,佛菩薩對話不就是我們自己自問自答嗎?我們扮演著“佛”,扮演著“菩薩”,扮演著“羅漢”,扮演著“凡夫”,扮演著“外道”,扮演著“魔王”;當下一心開顯十法界,妙不可言。在此情境下,我們進入地藏菩薩角色,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之悲愿;我們進入阿彌陀佛角色,發接引十方眾生的四十八大愿;我們進入藥師佛角色,發利益有情資生的十二大愿;我們進入普賢菩薩角色,發遍修一切善法無盡之愿;我們進入善財童子角色,參訪種種善知識,而這種種善知識不也是由此一心包辦。正如《楞嚴經》中說道:“……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5、記憶佛學名相,在自心中建立修學完整大綱。例如,在我們誦《大般若經》、《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之時,讀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之時,實際上是告訴我們應當修學“十二因緣”法,但最終要站在般若的高度,以“否定之否定”的高度辯證思維超越名相之束縛,深達法相之本質;當我們誦到“無苦集滅道”之時,實際上是告訴我們應當修學“四圣諦”法,但最終要站在般若的高度,以“否定之否定”的高度辯證思維超越名相之束縛,深達法相之本質,如此等等“破一切法,成一切法”,“不破不立”,“善用一切法而不住于相”,“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此乃般若之真諦,佛法之大綱。總之,念經功德不可思議,調心功能亦數不可盡。有人凈心念了幾天《華嚴經》,結果一出門,發現大地樹木皆如寶樹,晶瑩剔透。相信每個人用心去誦經,都會得到不可思議的感應和悟境。。
熱心網友
支持秦少龍的答案,經文作為一種工具,對于不同的學佛人來說,可能有不同的作用,說它只有某一種作用,那肯定是有問題的。
熱心網友
清心,就這么簡單
熱心網友
為自己超度啊 要、是過會兒死了 誰為你念了 自己的是還是自己做比較好
熱心網友
幫助記憶,相當于瘋狂英語。
熱心網友
一定要說有用的話,那就是打發時間.你年齡多大?怎么會想起這個問題?有時間多讀點書,看看報,參加一些高雅的娛樂活動,不比念經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