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黃魚怎樣做
熱心網友
紅燒黃魚海鮮之珍品——黃魚王云祥 -------------------------------------------------------------------------------- 黃魚有大黃魚和小黃魚之分,因為它們的頭腦里有二粒潔白的石狀粒子,古代常被稱作石首魚。據《兩航雜錄》中講,黃魚的“石頭”可以檢驗食品中是否有毒,只要將“石頭”放到食物中,有毒的話就會立即自動爆炸。又說“石頭”可以醫治鼻出血癥,將“石頭”燒成灰,再吹入到鼻中,就可以立即停止出血。這些“民間秘方”是否靈驗不得而知了。黃魚以其色澤黃而得名,但是盛產黃魚的福建并不叫它為黃魚,而叫作“黃瓜”。在福建各級別飯館菜單上你可以看到如“松子黃瓜”、“糖醋黃瓜”之類的菜單名:不知情者常將其認為蔬菜中的黃瓜,而實際上福建人是把黃魚講和寫作“黃瓜”或“黃瓜魚”的。據清道光年間曾任過甘肅和江蘇巡撫、原藉福建侯官(福州)的大學問家梁章矩的《浪跡叢談》中講,黃魚大量上市時正是黃瓜上市的季節,由于黃魚和黃瓜是同時上市的,于是被叫“黃瓜”或“黃瓜魚”。黃魚是一種海洋魚,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深海中,約春后集群由深海游到沿海產卵。以黃魚最大的銷售市場而言,福建產的黃魚大概在農歷三月就逐漸上市、南方人稱之“南洋鮮”,也叫作“春魚”、“古堂鮮”,三月至四月上市的主要來自呂泗面,稱之“北洋鮮”。捕撈到的黃魚立即用冰塊致冷,以防止腐爛變質,并馬上運到附近城市銷售,叫作“冰鮮”,實際上就是剛捕撈到的黃魚,而不是現代人講的從冰庫中出來的“冷氣黃魚”;汛期時黃魚集中上市就很有可能一部分黃色遲銷而變質,漁民遂將一部分黃魚腌制,經腌制后的黃魚就會變為青紅色,所以也被叫作“咸鮮”、“仔鲞”、“黃魚鲞”等。黃魚要分為鮮食,或加工成淡鲞、咸鲞、瓜筒、醉瓜等。黃魚烹飪:其鮮食主要紅燒、清燉、或做成咸菜大湯黃魚、糖醋黃魚、松鼠黃魚等。咸菜大湯黃魚,是南方沿海地區至今仍為盛行的一種傳統烹飪饌食方式。燒法:先在鍋內爆熟少量素油,根據黃魚大小配以適量咸菜,與清水一起下鍋,不用輔其他佐料。其特點是保持黃本色鮮美柔嫩之口味,而且咸菜憑借黃魚之鮮味,也變得鮮美可口,其湯則兼融魚、菜鮮美之優。紅燒黃魚,和清燉黃魚與咸菜大湯黃魚一樣也是江南的家常菜。先在鍋內爆熟適量素油放入食鹽,然后將洗凈之黃魚放入鍋,再加適量醬油、料酒和水、加蓋燒熟,撒上蔥即可。紅燒黃魚的特點,是外紅內白,味香濃而不膩口。 清燉黃魚,先將黃魚剖洗干凈,在魚背上用刀輕勒出淺溝,抹上少許鹽花,再澆上料酒、姜片或蒜泥、蔥花,入鍋加蓋燒熟,其味清淡可口,純真鮮嫩。糖醋黃魚,剖洗干凈的黃魚背上輕勒淺溝,晾至一定干度,入沸油鍋內炸脆酥后起出,再將糖醋佐料包括水、淀粉、糖水等調均燒熟,澆在已置于盆中魚上,撒上蔥花、紅綠相映可謂色香味俱全。松鼠黃魚,是近年來興起的黃魚菜式。先將黃魚除鱗鰓與內臟后,由鰓處下刀剁下魚頭、再將魚頭從下面劈開(頂部仍連著)。平刀順魚身脊骨剔下兩片凈肉(尾亦對開)魚皮朝下平放,剔除魚腹刺由魚肉的一面斜切交叉花刀,深度接近魚皮但勿切斷,撒少許鹽和料酒腌一會,用冬菇、冬筍和切成豌豆大小的胡蘿卜與去皮的鮮豌豆料作配料。然后在鍋內將花生油燒至六成沸,再將已掛水淀粉的魚肉,下油鍋炸至表面熟透,魚頭亦同時炸熟,撈入盤中,再把另一鍋燒熱,注入少許油,油沸時下配料蔥花、姜末、蒜末稍炒,隨即加蕃茄醬、料酒、白糖、鹽、味精和水調勻色味(以深紅色、甜咸味為佳),燒開并勾以水淀粉成汁、再加醋,同時燒沸少量油,將汁沖入油內澆在魚身上。關于黃魚鲞加工大致可分為三類,即瓜鲞、潮鲞與餐鲞。瓜鲞亦稱瓜筒。制法簡易,先在魚體背部直劃一刀側面橫劃兩刀,取出魚內臟,再將鹽抹滲刀劃之處,經漬約二三日后,在日光下爆曬二三日即可收入。經過放涼散熱即可包裝出運銷售。瓜鲞因魚體大小不一,即可分為大瓜、中瓜、小瓜三種。潮鲞、餐鲞加工方法,基本與瓜鲞相同。黃魚鲞以鲞體色白者為佳,古稱白鲞。黃魚鲞燒食不僅風味獨特,而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李時珍曰:“鲞能養人,人恒想之,故字從養”黃魚肉味甘平無毒,與莼菜合作魚鲞,可開胃益氣。黃魚鲞藥用功能,可消爪成水,治暴痢;治消化不良、腹脹;患痢疾者最忌油膩、生冷,而吃黃魚鲞最為適宜,因鲞性不熱,且無脂不膩,消食而利腸胃。 。
熱心網友
你問的是不是紅燒黃魚?因為這么多人瀏覽還沒回答,我想很可能都沒明白你的提問。你可以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