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了,求解多時,未得。
熱心網友
總督、巡撫是明清時期地方軍政首長。總督的地位聲望約高于巡撫。但就其設置而言,卻是先有巡撫,后有總督。巡撫之名,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標“巡撫”陜西。后來每年都要派中央官員巡撫地方。這一時期,巡撫性質問于“欽差”,本身不是官號,沒有品級,可兼中央監察、組織部門的都御史和吏部尚書、傳郎等官銜,以便主掌地方官吏考察和軍民安撫。因為屬中央官,所以有事派出,事畢返京。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以后,由于地方動亂,開始常設巡撫,并開始了以省為管轄單位的巡撫制。巡撫職權不斷擴大,不僅掌政,而且掌軍,實際上已成為地方軍政首長,但其中央官性質未變,還必須經常上京匯報地方軍政事務。清代康熙(1662—1722年)以后,全國除直隸、四川外,每省都設一員巡撫,規定了巡撫品級。至此,巡撫才正式成為地方官。但仍遵行舊的兼銜制。戰亂時期,各地巡撫互不統屬,往往貽誤軍機。為統一調度,就設立了專管軍事的總督。總督性質同于前期的巡撫,兼銜一樣,也不常置。自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常設兩廣總督以后,才開始了正規的跨省總督制。從此,總督職權日益擴大,兼掌民政,實際上也成為地方軍政首長。但其獲得品級,正式成為地方官,也是清康熙以后的事。其時全國共設直隸、四川、兩江、湖廣、閩浙、兩廣、云貴、陜甘八員總督。我國封建官制的發展有一個特點,即中央監察官容易演變為地方軍政首長。這是因為,歷代封建王朝為強化中央集權,經常派出中央監察官巡視地方,這些官代表皇帝,挾制地方,逐漸奪取地方軍政大權。如漢刺史、魏晉都督、唐節度假都是由中央監察官演變為地方軍政首長的。巡撫、總督由中央監察官演變為地方軍政首長,則是這一特點在明清官制中的反映。。
熱心網友
巡撫多為一省的統治著,為文官,級別稍低于總督,管行政,司法,文化,衛生等,無兵權;總督多管轄幾省的軍務,級別比巡撫高,統轄兵權。
熱心網友
古代職官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3)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于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
熱心網友
巡撫是文官,總督是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