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研制經歷,航程,載彈量,以及各項空戰指數。
熱心網友
資料太多,告訴我郵箱,我給你發過去.先給你前半部分.我們認識殲十的過程! 最近網上公布了新殲10的照片,證實了我國將量產殲10A。新機的研制經歷了15年漫長的過程,我們也是在近幾年才得知這個消息的,我自己也收集了不少相關圖片,仔細整理起來發現有不少值得回味的東西,特發表出來與大家共享!注:這篇文章只代表個人觀點并不代表證實什么消息。圖片的順序是按照我的感覺安排的,并不代表原來實際的發表順序。由于時間久遠不少圖片已經無法找到出處,沒有注明的就不再另行說明了!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color=Red]消息[/color]:香港《東方日報》1月12日報道國產最先進的“殲—10”戰斗機定型圖片首次曝光,有消息指“殲—10”已完成最后測試,即將量產及服役。 內地軍事網站近日貼出一幅“殲—10”定型機圖片,機身編號顯示已是第6架原型機。“殲—10”戰機研制時間超過15年,屬國產第4代戰機。“殲—10”屬多用途、單引擎、單座、戰術戰斗機,造型及材質新穎,空中隱蔽性佳,設計目的之一在于對抗臺灣空軍的“幻影”戰機。 據專家指出,中國研制“殲—10”初期,曾試圖根據巴基斯坦提供的一架美制F—16戰機為藍本,并由以色列“雄師”戰機計劃的工作人員協助。以色列提供了雷達及火力控制系統,尤其是以色列自制的ELM—2021系統。 據指出,這種系統可以同時跟蹤6個目標,并選定其中最具威脅的4個目標,加以鎖定摧毀。 除了引擎、雷達、電子、火控等系統,“殲—10”還具備其他特點,諸如采用三角翼,確保高速飛行時的穩定。 俄羅斯先進的戰機引擎AL—31—FN,將在今年內交運中國,安裝在“殲—10”上,顯示中國即將量產此一新型戰機。 “殲—10”性能估計 機長/翼展14。57米/8。78米 最大起飛重量19277公斤 最大速度2。0馬赫 最大升限18000米 作戰半徑1100公里 最大航程2500公里 主要武器PL8、PL10、R73、R77空對空導彈及其他空對地、空對艦導彈。 殲十的原型 以色列“雄師”戰斗機 美國F-16戰斗機 殲10全尺寸樣機模型(Mockup)[/color] 網上對于殲10的各種猜測 ] ] 各種真假照片 首次暴光 最新暴光 目前為止最清晰的樣機圖片! 相關新聞 江主席視察殲-10 or FC-1的整體化前風擋 殲-10A使用Zhem chung 多功能雷達,Zhem Chung 雷達來源于Zhuk-M。 圖為后者。 殲-10A使用的俄制AL31FN發動機 可能的殲-10座艙布置 另據漢和消息:中國今年將生產首批殲十A型殲擊轟炸機 中國參考消息轉載的J10A 圖片。本刊引用此圖并不意味著確認其真實性,依然是“參考消息”。KANWA 的情報專家不排除此圖是J10A 全尺寸樣機模型(Mockup) 的可能性。 鑒于J10A 已經具備多功能戰斗機尤其是精確對地攻擊的特征,因此,KANWA 正式將其分類為“殲擊轟炸機”。這也是第三、四代殲擊(轟炸) 機的發展方向。依照J10A 應該擁有的航電技術判斷,其雷達性能目前暫時優于正在中國空軍服役的SU27SK 殲擊機。 與F16C/D 的命運相同,J10A 已經不是一種低檔次的戰斗轟炸機。與未來改良之后的SU27SK 的關系可能只能稱作“高中搭配” 漢和情報評論評論莫斯科-多倫多專電:KANWA 發言人平可夫今天正式證實中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以及第132 廠將從今年開始生產首批J10A 殲擊轟炸機。第一批次的產量大約在50 架。 莫斯科權威的軍事工業界消息來源對KANWA 記者表示54 臺AL31FN 發動機已經從去年年底開始運交中國,運交過程完全按照合同進行。KANWA 獲悉,一架J10 試驗機使用了AL31FN 發動機。 同消息來源強調2001 年10 月25 日,中國航空技術代表團一行12 人到達莫斯科正式驗收Zhem chung 多功能雷達。它可能與J10A 的批量生產有直接關系。Zhem chung 的前視搜索距離120 公里,尾追搜索距離50 公里。可以邊跟蹤邊掃描20 個目標,并鎖定其中最危險的2- 4 個目標。搜索范圍正負90 度。J10A 開放型的火控系統使其可以使用大部分俄式、中式空對空、空對地導彈。包括正在研發之中的PL12 主動雷達誘導導彈和Kh 系列電視制導炸彈。 平可夫強調,盡管J10 雷達性能距離歐美標準還有相當距離,但是,飛機的超前設計,使其擁有很大的改良余地。J10A 的出現,極大地縮短了中國戰斗機與俄式、歐洲戰斗機的距離。為新一代隱性戰斗機的設計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由其優化的氣動外型設計和使用俄式發動機表明,J10A 擁有非常好的空中機動性。 J10A 的定型,標志著中國戰斗機工業結束了一味仿制的時代。考慮到歐洲戰斗機、日本次期支援戰斗機出現的時間,J10A 的服役并不算過晚。(漢和情報評論莫斯科-多倫多專稿) “殲-10”戰斗機的戰略意義 有位搞航空的長輩跟我說過,殲-10并不一定是如何了不起的“超級戰斗機”,作為國產第三代超音速戰斗機來說,殲-10的技術水平和綜合作戰能力當然比殲-8II和FBC-1強得多,但也沒到一些人所說的什么世界準第五代戰斗機水平。但不可否認的是,殲-10的發展對于中國航空工業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殲-10的關鍵意義在于我們通過該機的開發掌握了現代大型復雜高科技武器的研制經驗和手段,充實了技術儲備提升了制造工藝水平并鍛煉了一批能打硬仗的工程技術人員。最重要的是,通過殲-10的研制表明我們中國具備了發展現代化作戰飛機的能力。為中國航空工業的下一步騰飛奠定了基礎。 過去的什么殲-9、殲-11、殲-12、殲-13,什么垂直起降戰斗機、什么遠程戰略轟炸機我們都搞過,可以說是型號上的不少,可真正投入使用的除了個殲-8之外幾乎一個都沒有成功。就是怎么個殲-8,還搞的時間拖的如此之長,搞出來之后還是如此之不遭人待見。考慮其中問題,主要是我們的基礎工業太差,在不具備技術力量和資金的情況下亂上馬。 結果要么是因為制造工藝跟不上,或者動力系統有問題而下馬(例如殲-9、殲-13),要么是還沒搞出來就是落后的東西而停止(殲-11、殲-12),要么就是在設計之初就沒有考慮技術儲備不足而遲遲無法上天最后導致中途夭折(垂直起降戰斗機和遠程戰略轟炸機)…… 有人總是希望殲-10是什么“超級飛機”,就好象杜撰出什么“8810工程”的那位仁兄。其實誰不想中國能造出最好的飛機。但過去的教訓告訴我們不可好高務遠,否則將落得個一事無成的下場! 中國的航空人是汲取了過去的經驗教訓,而鉚足了勁頭干殲-10的。有些朋友經常是看飛機的技術指標,但就沒有想到制造飛機的需要用什么技術,什么工藝,沒有想到其中的關聯和意義。就說99年一月/二月號的《兵器知識》中關于FBC-1的介紹,里面提到的關于FBC-1的機翼是采用一體成型技術做出來的,幾乎沒有人注意過。要知道這是相當的高科技,老美的F-22和日本的三菱F-2才剛剛用上,我們能夠掌握說明了什么已經是不言而喻的。 看看《中國航空報》、《兵器知識》、《軍工報》、《航空知識》等過去關于成飛建設的報道,關于從CAD/CAM的采用,到超塑成型和擴散連接技術的廣泛應用,再加上這幾年和老毛子合作,特別是雙方在先進航空動力系統上的密切合作(這一點一向是我們的弱中之弱),以及中國在航空電子技術方面的長足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殲-10絕對是一種各方面性能都非常優良的好飛機,絕非殲-8II可比。 但飯要一口口的吃,你要求人家從殲-7一下子就跳到JSF的水平是不可能的,我個人估計殲-10與F-16C/DBlock40/42水平相近。相對于過去的殲-7、殲-8,這可以說是相當了不起的進步,殲-10的首飛成功本身就代表著我們在軍用飛機研制領域取得了大躍進式的成功。 你會說:“才和F-16一個水平?人家的F-22都要服役了!”不錯,你可以想想,當初人家F-15和F-16服役的時候,我們的殲-7還造不好,和人家的差距何止30年。(國產殲-7到八十年代才過關)到殲-8II定型的時候(《航空知識》說是1988年),人家的ATF計劃已經進行到高級發展階段了,YF-22和YF-23都已經開始進行工裝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殲-10搞了出來,這說明我們一直沒有放棄趕超的努力,而且做的不比別人差。在殲-10之后,我們必然將繼續更新一代作戰飛機的研制,不管他叫J-12還是什么XXJ。就是殲-10本身,我們也可以通過不斷的改進,提高它的綜合性能。要知道F-16剛搞出來的時候連中程導彈都帶不了,更別提對地攻擊能力,到如今F-16C/D已經是出色的多用途戰斗機。 通過殲-10,我們不但積累了現代戰斗機發展的先進技術和工藝,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發展現代戰斗機的路數和經驗,這樣的話,我相信不出10年,我們在軍事航空技術領域將和現在的航天技術一樣,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至少不會比英、法、日等國家差)到那個時候,如果有什么中國發展隱形超級戰斗機的消息才是真正激動人心的。因為我們可以肯定那不是玩笑。。。。。。 我想常在各軍事網站游走的發燒友們一定沒有幾個還不曾聽說過“J-10”的吧?它既代表 了我國在研的殲-10型 (J-10)單發,鴨翼三角翼多功能戰斗機 (注:內部代號“十號工 程”),也飽含了無數人對它的憧憬、期待、焦急之情的甜酸苦辣。 “十號工程” “十號工程”自1988年正式立項以來已走過了12載春秋,可是“只聞樓梯聲,不見伊人來”。1994年11月,美國NBC電視臺公布了CIA通過間諜衛星在閻良飛機城上空攝得的圖 片,電腦合成出據說就是“J-10”的三維構想圖,“十號工程”這才首次被擺到了聚光 燈下。這之后的一段時間一直沒有再聽到有關J-10的消息了,有人干脆認為該計劃難以突破技術瓶頸,已經流產了。直到96年臺灣情報機構傳出一架J-10原形機已經墜毀的消息,人們才意識到這個計劃從來不曾停止過。消息雖然真偽難辯 (注:希望不是真的),不過因為線傳操縱系統的暇次,造成原形機安全事故的新聞卻并不陌生。 Typhoon就因 為線傳系統的問題延誤了兩年的時間,鷹獅也因此掉了兩架飛機,91年四月,二號YF-22原形機在降落時因機身俯仰過大,擦撞起火,事故調查報告顯示又是線傳系統的軟件在作崇。如果誰跟我講J-10在發展過程中不曾遇到線傳系統的問題,我倒有些懷疑了。 1998年3月,某西方駐京武官透露第一架裝配俄制AL-31F渦扇發動機的J-10A已經完成了組裝并剛剛首航成功。這一消息確認了“十號計劃”不但沒有流產,而且已經進入了工程發展的高級階段。J-10A 從臺灣傳出來的消息顯示,在一號機試飛成功后,又有5架J-10A原形機被打造出來,其中 ,第一、二號機被用于氣動力布局的驗證工作,三、四號機裝有整套航電設備,五號機被則用來測試武器系統的整合。就是保守的估計,到2000年 1月止,這五架J-10A加起來也 飛了至少198次,累計飛行時間近400小時,這還沒算上第一代J-10技術驗證機可能已經完 成的試飛活動。 。
熱心網友
我知道, 殲十戰斗機性能參數全機長:14.57米 全機高:5.3米 翼展:8.78米 全機空重:8840千克 高空最大速度:2.0馬赫 低空最大速度:1.2馬赫 作戰半徑:1100千米 最大航程:2500千米 起飛重量:19277千克 載彈量:70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