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怎么樣啊?大家談談!

熱心網友

2001年,中航一集團和中航二集團分別到南航,北航和西工大設立“航空報國獎學金”和“航空科技獎學金”。我在一家單位的展臺前翻閱他們的資料。景德鎮直升機設計研究所的宣傳資料上有這樣一個圖片,我猜想是正在實驗中的WZ-10。    直10計劃是展自直-9B的中型專職武裝直升機。采用縱列式座艙布局,窄機身,后3點式防沖撞起落架;繼承了直-9式的涵道式尾槳和飛行傳動系統。動力裝置采兩臺歐洲MTR出品的MTR390渦軸發動機。航電設備采國產和法制數字化系統。    機身兩側的短翼可掛載包括57/90毫米多管火箭,23毫米機炮吊艙,紅箭-8反裝甲導彈等對地武裝,對空自衛有PL-5和TY-90兩種空空導彈。

熱心網友

殲10飛機可謂近年來最神秘的中國武器,其神秘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我們現在甚至無法證實這個型號的存在。然而近年來有關于這種飛機的傳聞和圖片卻一再曝光,這在不斷激發網友們興趣的同時,也更加加深了這種飛機的神秘色彩。現在,讓我們以時間為順序,大體總結一下這架如同見首不見尾的神龍一般的飛機在媒體上曝光的情況。  比較早的關于殲10飛機曝光的消息來自2002年珠海航展,航展前殲10飛機是否亮相 成為媒體和群眾關注的焦點,雖然確定航展上將沒有飛行表演,但觀眾們依然寄希望于殲10飛機能夠在航展期間被公開,甚至不少外國軍事專家專程趕來,就為了一睹這種飛機的風采。然而,大家都失望了……  航展上僅出現了一個粗糙的模型,其外形特點與傳說中的殲10飛機類似,然而,這不是殲10……   正是因為不了解,因此猜測和傳言如同傳染病一般開始蔓延,國內外媒體紛紛刊出以猜測為主的評論性文章,殲10飛機成了一個搶眼球的熱點。然而,從這些文章中我們根本不能切實的了解這種飛機,倒是網絡上流傳出來的一張疑為殲10照片的圖片引起了眾人的關注。  國內最早的關于殲10飛機可能裝備中國空軍的報道出自2002年12月5日的參考消息。一篇文章援引國外媒體的內容,稱10架殲10A戰斗機已經裝備中國空軍,并且將殲10飛機與美國F-16戰斗機作了比較。然而這篇文章缺乏官方公布數據等最基本的資料,因此其真實性和客觀性都值得懷疑。這篇報道在國內也被廣泛引用,成為國內關于殲10飛機為數不多的報道之一。   到了2003年2月,國內軍事刊物《坦克裝甲車輛》當月號刊登了一張照片,圖片說明是“掛裝‘霹靂-8’的殲-10A戰斗機”。這是國內官方軍事刊物首次登載殲10飛機的照片,雖然這張圖片及相關報道依然轉自國外媒體。有趣的是,國內航空類雜志卻沒有登載相關的信息和圖片。   2個月后,中國航空報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雖然這篇報道的主體內容為某空軍試訓基地舉行某國產新機交付部隊后的開飛儀式,通篇沒有提到該新機的型號,但是一些航空愛好者們根據文章內容判斷,認為這種飛機正是國產新殲:殲10戰斗機。  參加開飛儀式的人員包括成都飛機工業公司新上任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羅榮懷一行,有航空產品部型號辦王昕海處長和總部科技部、質量部、政治部的幾位領導,還有新機總設計師宋文驄和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師楊偉等,可謂場面隆重。9點27分,01架新機英姿颯爽,停在起飛線上,等待起飛的命令。這架戰鷹是由試訓基地李副司令員親自駕駛的,9點30分,只聽一陣轟鳴,新機像箭一般沖出起跑線,“500米,600米,拉起來了!”,在觀禮臺首長的注目下,01架新機已經直沖藍天,緊接著,第2架新機05號由空軍某團嚴團長駕駛也呼嘯升空。經過4次模擬著落動作后,兩架飛機結束了開飛表演。兩位飛行員一走下新機,就被首長和專家圍了個水泄不通,鮮花和掌聲也掩蓋不住飛行員的喜悅之情。“好極了,比現有飛機高了一個檔次。”飛行員向劉高倬總經理伸出了大拇指。有專家問:“原計劃作1次模擬著落動作,為什么做了4次?”“油太多了,再說,飛機性能好就想多飛幾個起落。”  開飛儀式上,新機總設計師宋文驄發表了精彩的演講:“今天是個好日子,新機18歲了,今天終于參軍了。從1984年的一張草圖,到今天噴上‘八一’軍徽,飛上了藍天,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此番話確實激動人心,這恐怕是國內關于此型新機最官方的表述,證實該機確已交付部隊。不過此番報道也證實此前國外媒體的推斷并不正確。  有關領導對新機成功開飛作了鼓舞人心的總結:“新機交付部隊,領先試驗,今天實現首飛成功,開創了高新工程研制新里程,是航空史上的一次創舉,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首長特別強調,要充分認識適應性訓練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完成高新工程任務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高新工程具有突出的戰略意義;要深刻認識任務特點,加強領導和管理,科學求實,打破常規,嚴密組織,把工作做實做細,確保任務完成。  航空報的評價是:“是啊,我們成功了,這成功充滿著艱辛,充滿著磨難,這沉甸甸的碩果,是來自沉甸甸的付出。如果說18歲新機是個孩子,那么,沒有誰比宋文驄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成長的日日夜夜了。這是航空人“航空報國、追求第一”理念的結晶;這是航空人用心血和汗水哺育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生兒;這是航空人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的成果。在國內飛機研制中,首次采用了四大關鍵新技術,在80年代就領先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達到50%以上,同時還采用了大量的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新成品配套達到280項,占全機成品配套的58%。在管理上采取了系統工程的設計思想,自頂向下設計,自下而上綜合。創新迎來了高新工程能力的提升,正如劉高倬總經理說的,現在我們和世界先進水平比,可以望其項背了。”   隨后的一年中,關于殲10飛機的消息極少出現在媒體上,直到2004年7月,關于中國空軍邁向戰略空軍建設的言論開始出現的時候,《新快報》一篇題為“中國磨劍10年擬建戰略空軍”的文章再度提到了殲10戰斗機,并且配上了一張極為清晰漂亮的殲10飛機圖片。   令人遺憾的是,2004年珠海航展上依然沒有出現任何殲10飛機的公開消息,我們只能在一些產品的相關介紹上尋覓到一些蛛絲馬跡。  2004年12月5日晚上的電視中出現了令所有航空迷振奮的畫面。在CCTV7的一個關于搶救戰機英勇迫降的紀實節目中,出現了一架鴨式戰斗機飛過天空的畫面。雖然僅有短短幾秒,但仍有愛好者眼疾手快地將屏幕畫面抓了下來。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在外形特征上與世界上任何公開的戰斗機都不同的戰斗機,航空愛好者們認定,這就是殲10戰斗機。這恐怕是這種飛機第一次出現飛行中的視頻。與此同時,一些國外媒體透露,中國殲10戰斗機將命名為“猛龍”,并將出口國際市場。如果此情況屬實,那么在國際市場上將會出現FC-1“梟龍”和殲10“猛龍”雙龍爭霸的局面……   雖然出現了如此多的信息,但到今天為止,中國也沒有公布自己有一種型號為殲10的新型戰斗機,關于這架神秘而又漂亮的飛機,依然有很多謎團縈繞在航空愛好者的心中。或許我們還需要更長時間的等待,才能看到這架飛機撩開其遮掩了18年的神秘面紗。   。

熱心網友

相當了得,集幾十研究之大成。

熱心網友

不會比別國先進的直升機差到哪里,因該差不多.

熱心網友

我看我們國家的直-10外形好像和蘇聯米-24有點向

熱心網友

中國同歐洲直升機合作的「專武10」計劃(注:西方稱之為"Z-X")目前進展順利,如不出意外的話,WZ-10將于明年9月前完成試飛任務,2000年左右量產。現在所有5架原型機都在我國直升機測試設備最完善的南昌直升機研究中心進行高級試飛項目。 「專武10」計劃主要由哈爾濱飛機制造總公司(HAMC)負責,于1992年責成全國四十余家相關院所立項開發,為陸軍「9。5」計劃重點攻關項目,得到軍方總裝部領導的重視。總裝部副部長徐懷中中將數度到該公司視察項目進度。 「任務定義」 WZ-10為發展自Z-9B的中型專職武裝直升機,全機凈重約5,543公斤。其主要任務為樹梢高度戰場遮斷,消滅包括敵地面固定和機動的有生力量,并兼具一定的空戰能力。WZ-10未來配合設有頂置瞄具的Z-11輕型直升機取得目標,可完全在接敵隱蔽處發動進攻,故戰場生存能力極強。該機除部份光電瞄準系統可見于WZ-9外,更配有FLIR,因此具有有限復雜天氣和夜間作戰的能力。 「氣動布局」 直升機全約長14。15米(旋葉轉動時),高約3。84米,最寬處(注:包括短機翼)約4。35米,采國際流行的縱列式座艙布局,窄機身,后3點式防沖撞起落架;基本繼承了Z-9式的涵道式尾槳和飛行傳動系統。主槳由4片全復合材料槳葉構成,直徑約為12米,尾槳為11片彈性玻璃纖維寬葉。采傳統布局的WZ-10同美制RAH-66相比,不具備雷達隱身的氣動結構,而是通過大量采用吸收雷達波長的復合材料和涂裝來縮短被敵人發現的距離,同時也達到減輕飛機重量的目的。 「動力裝置」 動力裝置采兩臺歐洲MTR出品的MTR390渦軸發動機(turboshaft),具體數據不詳。 「飛行性能」 具體數據不詳,估計大致與意大利A129同級。 「航電設備」 航電設備采國產和法制數字化系統。導航系統為3軸gyrolaser+RadioAltimeter+Doppler Radar+GPS。座艙內前后都有平顯(HUD)和3具多功能低頭數顯(MFD),(外加一些主要飛航儀表的指針式backup)結合HOTAS的模式切換控制系統,大大減輕了飛行員的負荷,也使的飛行員得以花更多時間觀察周圍地理,戰術環境而不是眼花撩亂的各式儀表。這正是當代戰場戰術運用的最大特點之一,「事態意識」(Situational Awareness),也是一代和二代武直技術上的分水嶺! 「武器配備」 WZ-10最大武器外掛約1,500公斤,機身兩側的短翼約長4。32米,可掛載包括57,90毫米多管火箭,23毫米機炮夾艙,紅箭-8反裝甲導彈等對地武裝,對空自衛有PL-5和TY-90兩種空空導彈。同時,配合「專武10」計劃研發的激光制導半主動反裝甲導彈,「閃電-2」也接近完成。火控系統為類似法國「星夜」(Starry Night)的數字一體化設計。后座武控官可利用國產頭盔瞄準具,結合機鼻球形FLIR,為機頭下方的30毫米機炮和外掛武器標定目標。拜美國1553B數據總裝線所賜,WZ-10同樣勝任掛載各類北約制式機載武器,為將來飛機升級,出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戰場生存能力」 作為專職武裝直升機,WZ-10的戰場生存能力被看作是同攻擊能力一樣重要的項目指標。其設計人員充分考量了當代武直運用的實例和其未來科技發展趨勢,使WZ-10基本具備了未來高科技戰場的生存能力。除了前面提到的防撞毀起落架和復合材料的使用外,其完整的電戰系統也功不可沒。專為武裝直升機研發的「浴火96」由垂尾前后端的一組雷達警告接收器和發動機上方的激光告警接收器與機載有源,無源干擾器自成一體,有自動保護程式,也可由駕駛員人為控制。其它電戰裝置還包括安裝在座艙前的IFF敵我識別器。在受到敵無制導武器的攻擊時,其座艙防彈玻璃可抵抗7。62毫米彈藥的傾徹,座艙下的復合裝甲可抵御12。7毫米機槍的射擊。前后座艙中間有防火,防彈墻,以防敵人「一石兩鳥」,同時,飛航,武控等主要系統的冗度設計使得當一名駕駛中彈時,另一名駕駛可馬上恢復對戰機的操作。在最壞的情況下,還有類似Ka-50操作方式的零零彈射座椅作為最后一根救命草。 「未來發展潛力」 未來WZ-10A升級計劃將包括頂置毫米波雷達,電腦中央處理能力提升,加裝紅陀嗯氣抑制裝置,電戰夾艙和艦載能力。

熱心網友

確實有直-10啊 真的 ,我在書刊上看了只不過我見的哪個還沒武裝 是昌河公司制造的 已經開始試飛了

熱心網友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