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失戀了,所以覺得很不開心。可以用什么來解脫自己?

熱心網友

既然你喜歡看書,不如從書中找到安慰,失戀真的沒有什么啊,很多人都經歷過,你就把它當成人生的一場閱歷,時間會撫平一切,也會沖淡傷口的,傷心當然在所難免,畢竟是一段真摯的感情,可不能因為逝去的過去,而停止去追求新的美好的生活!從孤寂中走出來,別讓沉默伴隨你!!!1:你可以去做做美容,給自己一個嶄新的面貌!2:可以去重新設計個發型,改變一下自我!3:可以去旅游,風景能改變一個人的心境!4:可以看書啊,把以前想看而又沒看過的書,統統買回來看一遍!5:可以偶爾瘋狂的去買一些以前沒舍得買的衣服,可以去和朋友多聯系一下,久違的感覺也會很溫馨,也可以大哭一場,但哭過后必須擦干眼淚。6:早上不如起來慢跑,清新的空氣可以讓人思維變的活躍,也讓人變的精神抖擻,也可以做做深呼吸,把煩惱拋到腦后。希望我說的一切都對你有用,也真心的希望你能快樂,有一個嶄新的開始!!!畢竟明天是美好的!!!。

熱心網友

是不是很想他(她)啊,如果想的話千萬不要壓抑自己,經常想想在一起的時候的日子,過一段時間就覺得不會再那么想了,還有就是找點你感興趣的事做做

熱心網友

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當你投入其中的時候,就可以慢慢的解脫自己。

熱心網友

失戀很快就會過去的。在這一段感覺無聊的日子里,你可以做一些自己往日喜歡做的事。可以學書法繪畫,能修身養性;可以旅游散心;也可以寫文章,把你的感情經歷寫下來,發表到報刊上去。總之,有很多可以既能打發時間,又能幫助你有所作為的路子,試一試吧!

熱心網友

可以做很多事啊,賣力工作,逛街,看電影,和朋友聊天,如果你喜歡運動,可以去跳舞,健身,就是不要讓自己一個人呆著,胡思亂想就行。隨便找個能說話的好朋友陪你,應該有效的。

熱心網友

愛  愛的價值在于它自身,而不在于它的結果。結果可能不幸,可能幸福,但永遠不會最不幸 和最幸福。在愛的過程中間,才會有"最"的體驗和想像。  愛情的發生需要適宜的情境。彼此太熟悉,太了解,沒有了神秘感,就不易發生愛情。當然 ,彼此過于陌生和隔膜,也不能發生愛情。愛情的發生,在有所接觸又不太稔熟之間,既有 神秘感,又有親切感,既能給想像力留出充分余地,又能使吸引力發揮到最滿意的程度。  我不知道什么叫愛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張臉龐沒有使你感覺到一種甜蜜的惆悵,一種依戀 的哀愁,那你肯定還沒有愛。  人們常說,愛情使人喪失自我。但還有相反的情形:愛情使人發現自我。在愛人面前,誰不 是突然驚喜地發現,他自己原來還有這么多平時疏忽的好東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獻 給愛人,于是他尋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獻的愿望導致了發現。沒有呈獻的愿望,也許一輩 子發現不了。  與其說有理解才有愛,毋寧說有愛才有理解。愛一個人,一本書,一件藝術品,就會反復玩 味這個人的一言一行,這本書的一字一句,這件作品的細枝末節,自以為揣摩出了某種深長 意味,于是,"理解"了。  愛情是靈魂的化學反應。真正相愛的兩人之間有一種"親和力",不斷地分解,化合,更新 。"親和力"愈大,反應愈激烈持久,愛情就愈熱烈鞏固。  最強烈的愛都根源于絕望,最深沉的痛苦都根源于愛。 幸福是難的。也許,潛藏在真正的愛情背后的是深沉的憂傷,潛藏在現代式的尋歡作樂背后 的是空虛。兩相比較,前者無限高于后者。  一切終將黯淡,惟有被愛的目光鍍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谷里永遠閃著光芒。  愛情與事業,人生的兩大追求,其實質為一,均是自我確認的方式。愛情是通過某一異性的 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事業是通過社會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  人在愛情中自愿放棄意志自由,在婚姻中被迫放棄意志自由。性是意志自由的天敵嗎?  也許,性愛中總是交織著愛的對立面--恨,或者懼。拜倫屬于前者,歌德屬于后者。  情種愛得熱烈,但不專一。君子愛得專一,但不熱烈。此事古難全。不過,偶爾有愛得專一 的情種,卻注定沒有愛得熱烈的君子。  愛一個人,就是心疼一個人。愛得深了,潛在的父性或母性必然會參加進來。只是迷戀,并 不心疼,這樣的愛還只停留在感官上,沒有深入到心窩里,往往不能持久。  凡正常人,都兼有疼人和被人疼兩種需要。在相愛者之間,如果這兩種需要不能同時在對方 身上獲得滿足,便潛伏著危機。那慣常被疼的一方最好不要以為,你遇到了一個只想疼人不 想被人疼的純粹父親型的男人或純粹母親型的女人。在這茫茫宇宙間,有誰不是想要人疼的 孤兒?  愛就是對被愛者懷著一些莫須有的哀憐,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怕她(或者他)凍著餓著,擔 心她遇到意外,好好地突然想到她有朝一日死了怎么辦,輕輕地撫摸她好像她是病人又是易 損的瓷器。愛就是做被愛者的保護人的沖動,盡管在旁人看來這種保護毫無必要。  "我愛你。"  "不,你只是喜歡我罷了。"她或他哀怨地說。  "愛我嗎?"  "我喜歡你。"她或他略帶歉疚地說。  在所有的近義詞里,"愛"和"喜歡"似乎被掂量得最多,其間的差異被最鄭重其事地看待 。這時男人和女人都成了最一絲不茍的語言學家。  給愛情劃界時不妨寬容一些,以便為人生種種美好的遭遇保留懷念的權利。  讓我們承認,無論短暫的邂逅,還是長久的糾纏,無論相識恨晚的無奈,還是終成眷屬的有 情,無論傾注了巨大激情的沖突,還是伴隨著細小爭吵的和諧,這一切都是愛情。每個活生 生的人的愛情經歷不是一座靜止的紀念碑,而是一道流動的江河。當我們回顧往事時,我們 自己不必否認、更不該要求對方否認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條支流或一朵浪花。  愛情不論短暫或長久,都是美好的。甚至陌生異性之間毫無結果的好感,定睛的一瞥,朦朧 的激動,莫名的惆悵,也是美好的。因為,能夠感受這一切的那顆心畢竟是年輕的。生活中 若沒有邂逅以及對邂逅的期待,未免太乏味了。人生魅力的前提之一是,新的愛情的可能性 始終向你敞開著,哪怕你并不去實現它們。  我不相信人一生只能愛一次,我也不相信人一生必須愛許多次。次數不說明問題。愛情的容 量即一個人的心靈的容量。你是深谷,一次愛情就像一道江河,許多次愛情就像許多浪花。 你是淺灘,一次愛情只是一條細流,許多次愛情也只是許多泡沫。  不要以成敗論人生,也不要以成敗論愛情。  現實中的愛情多半是失敗的,不是敗于難成眷屬的無奈,就是敗于終成眷屈的厭倦。然而, 無奈留下了永久的懷戀,厭倦激起了常新的追求,這又未嘗不是愛情本身的成功。  說到底,愛情是超越于成敗的。愛情是人生最美麗的夢,你能說你做了一個成功的夢或失敗 的夢嗎?  愛情既是在異性世界中的探險,帶來發現的驚喜,也是在某一異性身邊的定居,帶來家園的 安寧。但探險不是獵奇,定居也不是占有。毋寧說,好的愛情是雙方以自由為最高贈禮的灑 脫,以及決不濫用這一份自由的珍惜。   在崇拜者與被崇拜者之間隔著無限的距離,愛便是走完這個距離的沖動。一旦走完,愛也就 結束了。  比較起來,以相互欣賞為基礎的愛要牢靠得多。在這種情形下,距離本來是有限的,且為雙 方所樂于保持,從而形成了一個彈性的場。  性愛是人生之愛的原動力。一個完全不愛異性的人不可能愛人生。  人大約都這樣:自己所愛的人,如果一定要失去,寧愿給上帝或魔鬼,也不愿給他人。  正像戀愛者夸大自己的幸福一樣,失戀者總是夸大自己的痛苦。  在失戀的痛苦中,自尊心的受挫占了很大比重。  我愛她,她成了我的一切,除她之外的整個世界似乎都不存在了。  那么,一旦我失去了她,是否就失去了一切呢?  不。恰恰相反,整個世界又在我面前展現了。我重新得到了一切。  未經失戀的人不懂愛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你是看不到我最愛你的時候的情形的,因為我在看不到你的時候才最愛你。  愛情是人生最美麗的夢。倘用理性的刀刃去解析夢,再美麗的夢也會失去它的美。弗洛伊德 對夢和性意識的解析就破壞了不少生活的詩意。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生活本身使夢破滅了 ,這時候,對夢作理性的反省,認清它的美的虛幻,其實是一種解脫的手段。我相信毛姆就 屬于這種情況。  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是最近的,也是最遠的。  到世上來一趟,為不多的幾顆心靈所吸引,所陶醉,來不及滿足,也來不及厭倦,又匆匆離 去,把一點迷惘留在世上。  "生命的意義在于愛。"  "不,生命的意義問題是無解的,愛的好處就是使人對這個問題不求甚解。"  食欲引起初級革命,性欲引起高級革命。  一切迷戀都憑借幻覺,一切理解都包含誤解,一切忠誠都指望報答,一切犧牲都附有條件。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周國平  人活世上,除吃睡之外,不外乎做事情和與人交往,它們構成了生活的主要內容。 做事情,包括為謀生需要而做的,即所謂本職業務,也包括出于興趣、愛好、志向、野心、 使命感等等而做的,即所謂事業。與人交往,包括同事、鄰里、朋友關系以及一般所謂的公 共關系,也包括由性和血緣所聯結的愛情、婚姻、家庭等關系。這兩者都是人的看得見的行 為,并且都有一個是否成功的問題,而其成功與否也都是看得見的。如果你在這兩方面都順 利,譬如說,一方面事業興旺,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婚姻美滿,朋友眾多,就可以說你在社會上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說你的生活是幸福的。在別人眼里,你便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幸運兒 。如果相反,你在自己和別人心目中就都會是一個倒霉蛋。這么說來,做事和交人的成功似 乎應該是衡量生活質量的主要標準了。  然而,在看得見的行為之外,還有一種看不見的東西,依我之見,那是比做事和交人更重要 的,是人生第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做人。當然,實際上做人并不是做事和交人之外的一個 獨立的行為,而是蘊涵在兩者之中的,是透過做事和交人體現出來的一種總體的生活態度。  就做人與做事的關系來說,做人主要并不表現于做的什么事和做了多少事,例如是做學問還 是做生意,學問或者生意做得多大,而是表現在做事的方式和態度上。一個人無論做學問還 是做生意,無論做得大還是做得小,他做人都可能做得很好,也都可能做得很壞,關鍵就看 他是怎么做事的。學界有些人很貶薄別人下海經商,而因為自己仍在做學問就擺出一副大義 凜然的氣勢。其實呢,無論商人還是學者中都有君子,也都有小人,實在不可一概而論。有 些所謂的學者,在學術上沒有自己真正的追求和建樹,一味趕時髦,搶風頭,惟利是圖,骨 子里比一般商人更是一個市儈。  從一個人如何與人交往,尤能見出他的做人。這倒不在于人緣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種人 際關系是否和睦。人緣好可能是因為性格隨和,也可能是因為做人圓滑,本身不能說明問題 。在與人交往上,孔子最強調一個"信"字,我認為是對的。待人是否誠實無欺,最能反映 一個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個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對其中一個朋友有背信棄義的 行徑,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懷疑他是否真愛朋友,因為一旦他認為必要,他同樣會背叛其他 的朋友。"與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時之私欲,卻是做人的大失敗。  做事和交人是否順利,包括地位、財產、名聲方面的遭際,也包括愛情、婚姻、家庭方面的 遭際,往往受制于外在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應該成為人生的主要目標。一個人 當然不應該把非自己所能支配的東西當作人生的主要目標。一個人真正能支配的惟有對這一 切外在遭際的態度,簡言之,就是如何做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 不論幸福還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嚴。我確實認為,做人比事業和愛情都更重要。不 管你在名利場和情場上多么春風得意,如果你做人失敗了,你的人生就在總體上失敗了。最 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據什么位置,和誰一起過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 人。 成為你自己 周國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滿美好理想的時期。如果我問你們,你們將來想成為怎樣的人, 你們一定會給我許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說,想成為拿破侖那樣的偉人,愛因斯坦那樣的大科 學家,曹雪芹那樣的文豪,等等。這些回答都不壞,不過,我認為比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 首先應該成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別崇拜拿破侖,成為像他那樣的蓋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問你 :就 讓你完完全全成為拿破侖,生活在他那個時代,有他那些經歷,你愿意嗎?你很可能會激動 得喊起來:太愿意啦!我再問你:讓你從身體到靈魂整個兒都變成他,你也愿意嗎?這下你或 許有些猶豫了,會這么想:整個兒變成了他,不就是沒有我自己了嗎?對了,我的朋友,正 是這樣。那么,你不愿意了?當然嘍,因為這意味著世界上曾經有過拿破侖,這個事實沒有 改變,惟一的變化是你壓根兒不存在了。  由此可見,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最寶貴的還是他自己。無論他多么羨慕別的什么人,如果讓 他徹頭徹尾成為這個別人而不再是自己,誰都不肯了。  也許你會反駁我說:你說的真是廢話,每個人都已經是他自己了,怎么會徹頭徹尾成為別人 呢?不錯,我只是在假設一種情形,這種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說的方式發生。不過,在 實際生活中,類似情形卻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發生著。真正成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世上有許多人,你可以說他是隨便什么東西,例如是一種職業,一種身份,一個角色, 惟獨不是他自己。如果一個人總是按照別人的意見生活,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總是為外在 的事務忙碌,沒有自己的內心生活,那么,說他不是他自己就一點兒也沒有冤枉他。因為確 確實實,從他的頭腦到他的心靈,你在其中已經找不到絲毫真正屬于他自己的東西了,他只 是別人的一個影子和事務的一架機器罷了。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自己呢?這是真正的難題,我承認我給不出一個答案。我還相信,不存 在一個適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說,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真切地意識到他的"自我" 的寶貴,有了這個覺悟,他就會自己去尋找屬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間,每個人都只有一 次生存的機會,都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存在。正像盧梭所說的,上帝把你造出來后 ,就把那個屬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聲、財產、知識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 得之,但沒有人能夠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 意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來。你 的人生是否有意義,衡量的標準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對人生意義的獨特領悟和堅守,從 而使你的自我閃放出個性的光華。  在歷史上,每當世風腐敗之時,人們就會盼望救世主出現。其實,救世主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耶穌是基督教徒公認的救世主,可是連他也說:"一個人得到了整個世界,卻失去了自我 ,又有何益?"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永遠牢記。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周國平   我們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擔各種責任,小至對家庭、親戚、朋友,對自己的職務, 大至對國家和社會。這些責任多半是應該承擔的。不過,我們不要忘記,除此之外,我們還 有一項根本的責任,便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每個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機會,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這惟一的一次 人生虛度了,也沒有任何人能夠真正安慰他。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怎么能 不產 生強烈的責任心呢?在某種意義上,人世間各種其他的責任都是可以分擔或轉讓的,惟有對 自己的人生的責任,每個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來承擔,一絲一毫依靠不了別人。  不止于此,我還要說,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心是其余一切責任心的根源。一個人惟有對自己 的人生負責,建立了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發,自覺地選擇 和承擔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正如歌德所說:"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 。"因為這種愛,所以盡責本身就成了生命意義的一種實現,就能從中獲得心靈的滿足。相 反,我不能想像,一個不愛人生的人怎么會愛他人和愛事業,一個在人生中隨波逐流的人怎 么會堅定地負起生活中的責任。實際情況往往是,這樣的人把盡責不是看做從外面加給他的 負擔而勉強承受,便是看做純粹的付出而索求回報。  一個不知對自己的人生負有什么責任的人,他甚至無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責任是什么。有一 位小姐向托爾斯泰請教,為了盡到對人類的責任,她應該做些什么。托爾斯泰聽了非常反感 ,因此想到:人們為之受苦的巨大災難就在于沒有自己的信念,卻偏要做出按照某種信念生 活的樣子。當然,這樣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這是一種情況。更常見的情況是,許多人對責 任的關系確實是完全被動的,他們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視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出于自覺的選擇 ,而是由于習慣、時尚、輿論等原因。譬如說,有的人把偶然卻又長期從事的某一職業當做 了自己的責任,從不嘗試去擁有真正適合自己本性的事業。有的人看見別人發財和揮霍,便 覺得自己也有責任拼命掙錢花錢。有的人十分看重別人尤其上司對自己的評價,謹小慎微地 為這種評價而活著。由于他們不曾認真地想過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責任問題上也 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 ,并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之所 在,因而關于責任的種種虛假觀念都不能使他動搖了。我還相信,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的人 生負責,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內的一切社會關系上,他對自己的行為都會有一種負責 的態度。如果一個社會是由這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成員組成的,這個社會就必定是高質量 的有效率的社會。  20017人 生 周國平   人生的一切矛盾都不可能最終解決,而只是被時間的流水卷走罷了。  人生中的有些錯誤也許是不應當去糾正的,一糾正便犯了新的、也許更嚴重的錯誤。  生命是短暫的。可是,在短暫的一生中,有許多時間你還得忍,忍著它們慢慢地流過去,直 到終于又有事件之石激起生命的浪花。  人生中輝煌的時刻并不多,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對這種時刻的回憶和期待中度過的。  人永遠是孩子,誰也長不大,有的保留著孩子的心靈,有的保留著孩子的腦筋。誰也不相信 自己明天會死,人生的路不知不覺走到了盡頭,到頭來不是老天真,就是老糊涂。  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她是一個對我們從一而終的女子。我們不妨盡自己的力量引導她, 充實她,但是,不管她終于成個什么樣子,我們好歹得愛她。  人生是一場無結果的試驗。因為無結果,所以怎樣試驗都無妨。也因為無結果,所以怎樣試 驗都不踏實。  有人說,人生到處是陷阱,從一個陷阱跳出來,又掉入了另一個陷阱里。 可是,盡管如此,你還是想跳,哪怕明知道另一個更深的陷阱在等著你。最不能忍受的是永 遠呆在同一個陷阱里。也許,自由就寓于跳的過程中。  人人都在寫自己的歷史,但這歷史缺乏細心的讀者。我們沒有功夫讀自己的歷史,即使讀, 也是讀得何其草率。  對于人生,我們無法想得太多太遠。那越過界限的思緒終于惘然不知所之,不得不收回來, 滿足于知道自己此刻還活著,對于今天和明天的時光作些實際的安排。  歷史是無情的,數十年轉了個小小的彎子,卻改變了個人的一生。歷史可以重新納入軌道, 人生卻不可能從頭開始了。所謂歷史的悲劇,犧牲掉的是無數活生生的個人。  有的人總是在尋找,凡到手的,都不是他要的。有的人從來不尋找,凡到手的,都是他要的 。   各有各的活法。究竟哪種好,只有天知道。  只有一次生命,做什么都可惜了,但總得做點什么。于是,我們做著微不足道的事情。  在人生的某個時期,行動的愿望是如此強烈,一心打破現狀,改變生活,增加體驗,往往并 不顧忌后果是正是負,只要絕對數字大就行。  在有些人眼里,人生是一碟乏味的菜,為了咽下這碟菜,少不了種種作料,種種刺激。他們 的日子過得真熱鬧。  假如海洋上那一個個旋生旋滅的泡沫有了意識,它們一定會用幻想的彩虹映照自己,給自己 涂上絢麗的顏色,它們一定會把自己的迸裂想像成一種悲壯的犧牲,覺得自己是悲劇中的英 雄。我贊美這些美麗而崇高的泡沫。  夢是虛幻的,但虛幻的夢所發生的作用卻是完全真實的。弗洛伊德業已證明了這一點。美、 藝術、愛情、自由、理想、真理,都是人生的大夢。如果沒有這一切夢,人生會是一個什么 樣子啊!  敏感與遲鈍殊途同歸。前者對人生看得太透,后者對人生看得太淺,兩者得出相同的結論: 人生沒有意思。  要活得有意思,應該在敏感與遲鈍之間。  最凄涼的不是失敗者的哀鳴,而是成功者的悲嘆。在失敗者心目中,人間尚有值得追求的東 西:成功。但獲得成功仍然悲觀的人,他的一切幻想都破滅了,他已經無可追求。失敗者僅 僅悲嘆自己的身世;成功者若悲嘆,必是悲嘆整個人生。  在社交場合我輕易不談人生。只要一聽到那些空洞的感嘆,我就立即閉口。越是嚴肅的思想 ,深沉的情感,就越是難于訴諸語言。大音稀聲。這里甚至有一種神圣的羞怯,使得一個人 難于啟齒說出自己最隱秘的思緒,因為它是在默默中受孕的,從來不為人所知,于是便像要 當眾展示私生子一樣的難堪。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重感情就難免會軟弱,求完美就難免有遺憾。也許,寬容自己這一點 軟弱,我們就能堅持;接受人生這一點遺憾,我們就能平靜。  命運是不可改變的,可改變的只是我們對命運的態度。  人生沒有一個終極背景,這一點既決定了人生的荒謬性,又決定了人的自由。猶如做夢,在 夢中一切都是荒謬的,一切又都可以隨心所欲。當然,只有知道自己是在做夢的人才能夠隨 心所欲。但在夢中知道自己是在做夢的人太少了。所以,一般人既不感到人生是荒謬的,也 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就后者來說,他們是不幸的。就前者來說,他們又是幸運的。  人生的內容:a+b+c+d+……  人生的結局:0  人生的意義:(a+b+c+d+……)×0=0  盡管如此,人仍然想無限制地延長那個加法運算,不厭其長。這就是生命的魔力。  目的只是手段,過程才是目的。對過程不感興趣的人,是不會有生存的樂趣的。  人生的終點是死,是虛無,在終點找不到意義。于是我們只好說:意義在于過程。  然而,當過程也背叛我們的時候,我們又把眼光投向終點,安慰自己說:既然結局都一樣, 何必在乎過程?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要依戀另一個生命,相依為命,結伴而行。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不屬于另一個生命,像一陣風,無牽無掛。   每一個問題至少有兩個相反的答案。  近代浪漫哲人多從詩走向神,但他們終究是詩人,而不是神學家。神,不過是詩的別名。人 生要有絕對意義,就必須有神,因為神就是絕對的同義詞。但是,必須有,就真有嗎?人生 的悲劇豈不正在于永遠尋找、又永遠找不到那必須有的東西?   我不相信一切所謂人生導師。在這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誰敢說自己已經貫通一切歧路和絕 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尋找了?  至于我,我將永遠困惑,也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敢。  在這世界上,誰真正嚴肅地生活著?難道是那些從不反省人生的淺薄之輩,哪怕他們像鐘表 一樣循規蹈矩,像石像一樣不茍言笑,哪怕他們是良民、忠臣、孝子、好丈夫、好父親?在 我看來,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任,就無嚴肅可言,平庸就是最大的不嚴肅。  狂妄的人自稱命運的主人,謙卑的人甘為命運的奴隸。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人,他照看命運, 但不強求,接受命運,但不卑怯。走運時,他會揶揄自己的好運。背運時,他又會調侃自己 的厄運。他不低估命運的力量,也不高估命運的價值。他只是做命運的朋友罷了。  塞涅卡說:愿意的人,命運領著走;不愿意的人,命運拖著走。他忽略了第三種情況:和命 運結伴而行。  習慣的定義:人被環境同化,與環境生長在一起,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所謂環境,包括你所 熟悉的地方、人、事業。在此狀態下,生命之流失去落差,漸趨平緩,終成死水一潭。  那么,為了自救,告別你所熟悉的環境吧,到陌生的地方去,和陌生的人來往,從事陌生的 事業。  人一生中應當有意識地變換環境。能否從零開始,重新開創一種生活,這是測量一個人心靈 是否年輕的可靠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