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宋朝的周敦頤
熱心網友
周敦頤
熱心網友
宋朝的周敦頤我肯定,因為我們學過。
熱心網友
周敦頤,字茂叔。原名敦實,因避宋英宗舊諱改名敦頤。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謚號元,稱元公。他曾建書堂于廬山之麓,因堂前有一溪,乃以其家鄉濂溪為之命名,又將其書堂取名為濂溪書堂,晚年定居于此,故后人又稱他為濂溪先生,把他創立的學派稱為“濂學”。其父周輔成,賜進士出身,官至賀州縣令,于周敦頤15歲時去世。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年少的周敦頤隨其母從營道到京師開封,投靠舅父龍圖閣直學士鄭向,在鄭的撫育下成長。24歲時,因其舅父的蔭子關系,被朝廷任命為洪州分寧縣主簿。到任后,該縣有一疑案久不能決,周敦頤在解決此案中便初次顯示了他的才能。慶歷四年(1044年)調南安軍司理參軍,第二年,南安有一獄四,法不當死,而轉運使王逵卻決定嚴加處理,眾官雖覺不當,但他們懾于王的權勢,不敢出面講話,惟敦頤獨能據理力爭,王逵不聽,他便棄官而去,氣忿地說:“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宋史·道學一》本傳)王逵終于省悟,放棄了原來的意圖,囚犯免于死刑。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年),二程的父親大理寺臣程響在南安認識了周敦頤,見他“氣貌非常人”,與之交談,更知其“為學知道”,同他結為朋友,隨即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至南安拜敦頤為師受業。是年冬,移郴州郴縣(今湖南郴縣)縣令,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改任桂州桂陽(今湖南桂陽)令。因其在郴州和桂陽皆有治績,得到了達官們的賞識和推薦,于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到任時,當本地人得知他就是當年在分寧做官時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頤,就高興地說:“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同上)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簽書署合州判官,共計五年。嘉祐六年(1061年),遷國子監博士,通判虔州。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轉虞部郎中,擢提點廣南西路刑獄,次年移知南康軍。熙寧五年(1072年)定居于廬山濂溪書堂,次年六月病死于此,終年57歲。 縱觀周敦頤的政治生涯,其官階并不顯達,始終是地方官吏,如主簿、縣令、州判官、知州軍等,主要是做司法工作,其政績亦表現在司法工作之中,在當時算得是一位清官。后來黃庭堅稱頌他“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于取名而銳于求志,薄于徽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同上)。又《年譜》記載說:“先生素貧,初入京師,鬻其產以行,擇留美四十余畝,畀周興耕之。”潘興嗣說周敦頤在洪州南昌做官,得過一場大病,去看望他時,“視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篋,錢不滿百。”(《濂溪先生墓志銘》)。《年譜》又說:“先生平日俸祿,悉以周宗族,奉賓友,乃分司而歸,妻子囗粥或不給,曠達不以為意。”這些評語,不免有溢美之辭,但至少反映了周敦頤在精神生活上不失為一光明、正直的清高的君子儒,在物質生活上確實是比較清寒的。 在30年的政治生涯中,周敦頤一面做官,一面潛心于儒家學說的研究和傳授,他既是一個官員,又是一位出色的儒學大師。據《年譜》說,他在郴縣為縣令時,“至縣,首修學校,以教人”;在合州五年,與士大夫廣為交結,“士之從學者甚眾”。在代理邵州時,更是大開講學之風。當時的荊湖北路轉運史孔延之在《邵州新遷學記》中贊頌他說:“周君好學博通,言行政事,皆本之六經,考之孟子,故其所設施,卓卓如此。異時宋史書周君之善,以為后世法,未必不以邵學為先”(《周子全書》卷17)至此,周敦頤已被看作是一位應當青史留名的儒學大師了。周敦頤在邵州還寫了《邵州新遷學釋祝文》,其中稱頌孔子說:“惟夫子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施其道,澤及生民者,代有之,然而夫子之宮可忽歟!”(同上)。這說明他也認為自己是復興儒學、施行孔子之道的一代大師了。二程兄弟在周敦頤門下受業,為時不到一年,受其薰陶極深。《宋史·道學傳》稱程顥“自十五六時,與弟頤聞汝南周敦頤論學,遂厭科舉之習,慨然有求道之志。”程顥亦有自述云:“昔受學于周茂叔,令尋顏學仲尼樂處,所樂何事”。(《宋元學案·明道學案》)所謂“尋顏學仲尼樂處”,就以追求學做圣人的樂趣,把學做圣人作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后來,周敦頤又把自己著的《太極圖說》傳給二程。二程所學雖不完全出自周敦頤,但受周的啟迪確實很深。南宋時期的胡宏也贊譽周敦頤“啟程氏兄弟以不傳之妙”。這個說法是有其根據的。 在周敦頤的傳道講學活動中,表現出他是一位善于啟人心智的高明導師。據《宋史》記述說:“侯師圣學于程頤,未悟。訪敦頤,敦頤曰:‘吾老矣,說不可詳。’留對榻夜談,越三日乃還。頤驚異之,曰:‘非從周茂叔來耶?’其善開發人如此。”程頤的學生侯師圣聽不懂老師所講的道理,就去向周敦頤請教,經周的開導與啟發后,茅塞頓開,程頤知道后,立即猜測到,這個學生一定向周敦頤請教過了。這件事不僅說明周敦頤啟發了侯師圣,同時也說明程頤當年受周的開發教導記憶猶新。另據周敦頤《年譜》記載,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王安石為提點江東刑獄時,聞周敦頤之名,特向他請教,二人相遇“語連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寢食。”由此可見,周敦頤不僅善于開導人,同時也說明他當時在學者中具有很好的社會影響。 周敦頤的著作,流傳于今的有《太極圖說》、《易通》(又名《通書》)、《愛蓮說》、《拙賦》等。據考證,已佚亡的著作還有《娘說》、《同人說》各一篇。《垢說》和《同人說》都是對《周易》六十四卦中娠、同人兩卦的解說,它們是獨立于《易通》之外的兩篇著作。在上述著作中,以《太極圖說》和《易通》之影響為最大,這兩部書集中體現了周敦頤所開創的宋明理學的思想基礎,塑造了兩宋理學的雛型,為爾后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學的建立提供了核心的骨架,所以周敦頤被譽為“得圣賢不傳之學”的理學開山。 。
熱心網友
周敦頤
熱心網友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世稱“濂溪先生”,謚“元公”,著有《太極圖說 》和《通書》《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
熱心網友
周敦頤
熱心網友
北宋的理學的開山祖師——周敦頤(注意頤的寫法,很容易錯的)
熱心網友
周敦頤
熱心網友
我覺得你能上網就應該自己去google,baidu搜一下,何必浪費時間在這里問一些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呢?
熱心網友
宋 周敦頤
熱心網友
周敦頤
熱心網友
北宋的周敦頤.
熱心網友
(宋)周敦頤
熱心網友
周敦頤,宋朝。立意是借花喻人。
熱心網友
周敦頤
熱心網友
宋代的周敦頤
熱心網友
周敦頤 宋
熱心網友
愛 蓮 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熱心網友
(宋)周敦頤
熱心網友
(宋)周敦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