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已經有多年了,期間也通過西醫、中醫治療,但還是沒有根治,我想請教專家怎么辦?我已查出我是腦血管痙攣。

熱心網友

糖尿病是由于人體內胰島素絕對或相對缺乏而引起的血中葡萄糖濃度升高,進而糖大量從尿中排出,并出現多飲、多尿、多食、消瘦、頭暈、乏力等癥狀。進一步發展則引起全身各種嚴重的急、慢性并發癥,威脅身體健康。糖尿病通常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兩種。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和多發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也日益上升。世界衛生組織將它和腫瘤、心腦血管病一起列為世界范圍的三大難癥。 目前,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五的糖尿病患者屬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據估計,我國約有七十萬人新發生糖尿病,成了嚴重影響人們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積極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已迫在眉睫。 這種糖尿病似乎主要由肥胖、缺少運動和不好的飲食習慣所造成的。世界衛生組織(WNO)認為,肥胖狀態是一種慢性疾病,其中的50%要得糖尿病,17%會患高血壓。 糖尿病的典型癥狀是糖尿病患者比較有特點的表現,包括口渴、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體重下降),常常稱之為“三多一少”。出現典型癥狀,常常容易提示患者去醫院就醫,檢查并發現糖尿病。同時,有的男性糖尿病患者會發生陽痿,糖尿病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會同時出現腎病、尿毒癥、高血壓、腦血管病、皮膚病、心腦血管并發癥、眼部并發癥、肢端壞疽并發癥、神經病變、合并感染等并發癥。。

熱心網友

  我們平常經常說: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發癥,其中急性的并發癥就會造成病人的生命很快地受到很大的威脅,甚至造成死亡。那么慢性并發癥呢就會造成病人的殘廢或過早死亡,所以造成的結果都是很慘痛的。其中微血管并發癥包括腎臟和眼睛這樣的微血管并發癥造成的尿毒癥和失明比非糖尿病人要高20倍左右。大血管并發癥造成的心臟、血管、腦子也是增加了3-10倍。這樣大的增加率,并發癥的威脅確實很大。 糖尿病的急性并發癥有哪些   糖尿病的急性并發癥最常見是酮癥酸中毒。它是由于胰島素嚴重不足造成的。酮癥酸中毒大概占急性并發癥的80%,是最常見的一種急性并發癥。  另外一個就是糖尿病非酮癥的高滲性昏迷,高血糖、高滲性昏迷。這種往往發生在那些老年的,以前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病人,他們胰島素也缺乏,但不是很重,那么他們又出現什么表現呢?就是逐漸出現萎糜,昏迷,一查血糖已經很高很高了,但是他沒有糖尿病,反而有一些腦血管意外的表現。像口角歪斜、說不出話來、偏癱,一般家庭認為老年人以前沒有糖尿病,是不是個腦血管意外,實際他是糖尿病。他這個腦血管意外是可以控制的。你如果要是不當糖尿病治,再給他輸點糖(腦血管意外需要輸點糖),就把他給害了,這是急性并發癥比較常見的。  第三個就是糖尿病的乳酸酸中毒,這是非常嚴重的情況,死亡率也很高。  還有一些其它并發癥,比如感染也比較常見。那么對待急性并發癥酮癥酸中毒,只要是您有意識,及時地用胰島素,就可以救過來。當然第二種,老年人昏迷的用胰島素治療的也是可以的。(根據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向紅丁教授講話稿整理) 糖尿病致命的主兇:慢性并發癥   眾所周知,糖尿病對人類健康有極大的危害,但是如果讓您確切地說出糖尿病的危害表現在什么地方,有些患者也許一時還不能準確的說出,那是因為糖尿病的危害常是一種間接表現。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病,就疾病本身來說往往并不會給患者帶來多少不便,甚至有許多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病,因此許多患者即使知道自己患上了糖尿病也不以為然,平時不注意必要的檢查和正確的治療。殊不知長此以往必將引起糖尿病對人體的真正危害--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發癥。等到發生糖尿病并發癥時,后悔已經晚矣。每年都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因對糖尿病的無知,而付出沉重的代價。所以請患者牢記:糖尿病的危害不是多喝幾杯水、多上幾次廁所,而是它所帶來的各種急、慢性并發癥。急性并發癥重時可以危及生命,慢性并發癥重時可以致殘。 急性并發癥與慢性并發癥   糖尿病的急性并發癥包括糖尿病酮癥酸中毒(1型糖尿病常見)、糖尿病高滲性昏迷(2型糖尿病常見)、各種急性感染及乳酸酸中毒等。另外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低血糖癥也是最常見的嚴重的急性并發癥之一。乳酸酸中毒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大劑量雙胍類降糖藥物,特別是降糖靈(苯乙雙胍)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嚴重急性并發癥,發病率很低,但一旦發生死亡率很高。1921年胰島素發明以前,大多數1型糖尿病病人死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癥。隨著胰島素的臨床應用,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的預后大大改觀,只要患者不隨意停用胰島素或減少胰島素的劑量,發生急性并發癥后能及時到醫院看病,治療及時、正確,絕大多數患者都能治愈,死于急性并發癥的患者以明顯減少。本書重點介紹最常見的低血糖、酮癥酸中毒和高滲性昏迷。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包括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心腦肢體大血管病變、糖尿病足部及皮膚病變等。慢性并發癥是患者血糖長期控制不佳的一種日積月累的結果,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日后致殘、生活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臨床研究表明:患者如果能長期有效的控制血糖,將能阻止或延緩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本書重點介紹糖尿病眼病、腎病、神經病變、足部病變和心腦病變。 糖尿病腎病的“五步曲”   明顯的糖尿病腎病的特點有三:大量蛋白尿、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下降和高血壓。它是1型糖尿病病人發病和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包括美國、澳大利亞、歐洲的一些地區以及新加坡地內的許多國家中,糖尿病腎病是晚期腎功能衰竭的第一位原因。在病程超過15年的1型糖尿病人中,30%~40%會發生腎病。   對2型糖尿病病人的類似估計不易獲得,因為有許多因素可以使這些病人產生蛋白尿,包括原發性高血壓、常見的非糖尿病腎病、以及種族間的差異。不過,據估計,在2型糖尿病人中,有25%發生腎病。在美國,5%~10%的糖尿病病人為1型糖尿病人,其余90%~95%為2型糖尿病人。所以,大部分需要長期做血液透析的病人(約60%)是2型糖尿病病人。不管患哪型糖尿病,糖尿病人的腎臟病變都要經過“五步曲”,即分五期。每期表現如下: 第一期   表現為腎臟體積增大,B超發現腎臟體積增大25%。腎小球濾過率(GFR)增高(用同位素等方法檢測),大于120毫升/分鐘,甚至可達到150毫升/分鐘。其程度與血糖平行。腎活檢未見異常,血壓不高,見于糖尿病的發病初期。這些反應在經嚴格控制血糖和接受胰島素治療幾周到幾個月以后可以恢復正常。 第二期   表現為休息時尿白蛋白排泄無增高,但運動后尿白蛋白增加。如行踏車運動使心率達同齡人最大心率的75%,持續20分鐘1小時尿白蛋白排泄超過20微克/分鐘。腎小球濾過率恢復到接近正常水平。病人如果持續濾過過多就意味著發生糖尿病腎病的高危狀態。此期也可逆轉,血壓不高,腎活檢見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區基質增加。 第三期   又稱為早期糖尿病腎病。由運動后白蛋白尿轉化為持續性的尿白蛋白升高,達20~200微克/分鐘,腎小球濾過率維持相對正常。在后期,血壓可能輕度升高。假如不積極采取治療措施,90%以上的病人會發展成明顯的糖尿病腎病。 第四期   為明顯的糖尿病腎病,也稱臨床糖尿病腎病期:此期出現持續性蛋白尿,即尿常規可檢測出尿蛋白,尿蛋白定量大于0。5克/24小時,相當于尿白蛋白排泄率大于200微克/分鐘。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并伴高血壓。如果不很好地控制血壓,腎小球濾過率會以平均每月每分鐘下降約1~1。22毫升的速度不斷惡化,使病人會在5-8年內發展為末期腎功能衰竭。腎活檢提示腎小球硬化。此期即使經嚴格治療也不可逆轉。 第五期   為終末期糖尿病腎病,血壓明顯增高,尿蛋白并不象其它原因所致腎臟疾病那樣到了腎功能衰竭晚期會下降,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可達10毫升/分鐘以下,尿素氮及肌酐升高,水腫及高血壓進一步加重,出現低蛋白血癥。此期多同時伴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組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因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臨床以高血糖為主要標志,久病可引起多個系統損害。病情嚴懲或應激時可發生急性代謝紊亂如酮癥酸中毒等。   糖尿病主要臨床類型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DDM,Ⅰ型)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多發生于青幼年。   臨床特點是起病急,多食、多尿、多飲、體重減輕等癥狀較明顯,有發生酮癥酸中毒的傾向,必須依賴胰島素治療維持生命。起病初期血中胰島細胞自身抗體陽性率高。口服葡萄糖胰島釋放試驗可見基礎胰島素水平低于正常,葡萄糖刺激后胰島素分泌曲線低平,顯示胰島素缺乏。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Ⅱ型)也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多見于40歲以后中、老年。大多數病人起病緩慢,臨床癥狀相對較輕或缺如。無酮癥酸中毒傾向,但在一定誘因作用下,也可發生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性昏迷。依賴胰島素,但在飲食和口服降糖藥治療效果欠佳時,或因并發癥和伴發病的存在,有時亦需要用胰島素控制高血糖。胰島細胞自身抗體陽性。空腹血漿胰島素水平可正常、輕度降低或高于正常。胰島素對葡萄糖刺激的反應可稍低、基本正常或高于正常,分泌高峰延遲。 血糖的正常值   我們必須肯定糖尿病的診斷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血糖。你不能拿尿糖來診斷。尿里有糖是糖尿病,尿里沒糖不見得不是糖尿病。唯一的診斷是血糖 。   一般查血糖一查空腹的,二查飯后兩小時的。空腹血糖正常值是6。1或109毫克以下這么一個標準。那么空腹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7。0或者是126毫克這個標準,你可以看出正常值和糖尿病的空腹診斷是有差距的。有的人既不是正常的,也沒到糖尿病。我們管這種癥狀叫做空腹血糖增高。另外,飯后血糖也是很重要的,飯后血糖的正常值是:7。8或140m毫克以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11。1或200毫克以上。那么140和200之間也有一個差距。如果血糖在這個階段,我們管它叫做餐后血糖增高。不是糖尿病,也不是正常人。不是糖尿病的人血糖增高是很危險的,很容易得糖尿病。這種人一定要小心。帽子就懸在他的頭上。若不加注意,很快就會戴上糖尿病的帽子。   即使是血糖完全正常的,如果具備一些高危因素,還得要注意預防糖尿病。 誰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我們正常人的血糖,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應該是6。1或者是109毫克以下。但是空腹糖尿病的一個診斷標準是7。0或者是126毫克這么一個標準。你可以看出正常值和糖尿病的空腹診斷值之間是有差距的。有的人既不是正常的也沒到糖尿病。我們管這種人叫做空腹血糖增高。另外飯后血糖也是挺重要的。飯后血糖正常值是7。8或是140毫克以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11。1或者200毫克以上。那么140和200之間也有一個差距。如果血糖落在這個階段,我們管它叫餐后血糖增高。不是糖尿病也不是正常人。那么我們覺得呢不是糖尿病的人血糖增高是很危險很容易得糖尿病的,這種人一定要小心。 帽子就懸在你的頭上。若不加注意很快就會戴上糖尿病的帽子。   即使是血糖完全正常的,如果具備一些高危因素,我們還得要注意預防糖尿病。比如說年齡偏大的,四十歲以上的。這種人要小心得糖尿病。得糖尿病機會多,胖人容易得糖尿病。家里有糖尿病的,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有得糖尿病的,就是說有家族史的人也是高發人群。   還有人是曾經血糖高過,曾經尿糖陽性過,但現在查都是正常的。但是只要曾經高過就說明是很危險的,容易得糖尿病。還有就是生過大孩子,生過巨大兒的,什么叫巨大兒呢,就是四公斤以上,八斤以上的孩子。婦女生過這樣大的孩子的。估計她懷孕的時候,血糖曾經高過。那么沒查出來,孩子得到充足的血糖變得比較大,實際上母親有危險。   那么最后一個就是我們現在比較關注的代謝綜合癥,或者叫胰島素抵抗綜合癥。總的來說就是七個高吧: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體重,(包括超重和肥胖,不管怎么說,體重過高),高尿酸,高血粘,最后是高胰島素血癥。如果這七個里面有兩個高,我們可以說他是代謝綜合癥。這種人即使血糖不高,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比如有一個人很胖,血脂是高的,或者是很胖,胰島素是高的。或者很胖,血壓是高的,這種人血糖即使正常,也要小心。所以我們預防糖尿病不能說得了糖尿病以后再預防,而應該防患于未然。 糖尿病的早期癥狀是什么   首先需要知道糖尿病有什么癥狀,你才能從蛛絲馬跡中發現它。   有的人自我感覺是健康的。比如說體重下降,他覺得有錢難買老來瘦,能吃能喝身體好,可能就完全耽誤了。實際糖尿病的癥狀大概是兩大塊。一塊叫做三多一少,三多是什么意思呢?叫做尿得多,吃得多,喝得多。都比正常人或比原來的情況要多。同時又有體重和體力下降。體重和體力下降叫做一少。不見得是消瘦,多數糖尿病人不見得消瘦。就是體重比最重的時候下降一點。只要你發現你現在吃飯比原來多,喝水比原來多。但你體重體力并不好。吃得多應該是身體好的,你的體力又不好,體重有點下降,容易累,查一查!很多人這時候實際血糖已經到糖尿病的標準了。   那么第二個就是有的人餐前低血糖,他沒有什么口渴多飲多尿。但他就是飯前覺得餓得不行。這頓飯管不到下頓飯。不吃點東西就覺得餓得心慌。有人這樣說,他下班騎車的時候,路上走路上必須得買點東西吃,否則就到不了家了。這很可能是胰島素分泌遲緩了。胰島素分泌遲緩和血糖高不同步了。血糖低的時候胰島素反而高了而造成這個,這也是一個癥狀。   還有一些屬于并發癥的。比如皮膚搔癢,容易長癤子,還有一種叫做脛前黑斑的表征。腿上一碰黑一塊。很快消不掉,還沒消掉,又一塊,又是黑的。腿前面都是黑的。這糖尿病人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表現。那么還有是視力不好。遠處近處都看不清楚。它并不見得是眼科并發癥。而是因為血糖高了,眼睛受害的,病人總是看不清楚。當然也有一些并發癥,象白內障,視網膜病變。還有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小孩得糖尿病生長發育受到影響。有這些蛛絲馬跡千萬不要放棄,實際上只要有糖尿病只有想不到的,沒有查不出來的。想要查一滴血就能查出來,千萬不要耽誤。任何一種病,包括愛滋病,都說早晚有一天能根治。糖尿病早晚有一天會被根治的。但是不是現在。現在說它要是能根治,那是夸大其辭,或者就是巫醫假藥,就是騙人的。 糖尿病高滲性昏迷   高滲性昏迷是一種常發生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并發癥,在1型糖尿病病友身上比較少見,臨床表現與酮癥酸中毒相似,只是尿中沒有酮體,少有酸中毒。由于血糖和血滲透壓很高,患者很容易發生昏迷,一旦發病,死亡率也遠比酮癥酸中毒昏迷為高。處理和搶救的原則與糖尿病酮癥 酸中毒相近。 高滲性昏迷的預防   和任何一種糖尿病急癥一樣,高滲性昏迷的預防極為重要,因為一旦發生,即對病人的生命構成極大的威脅。   * 及時發現、正確治療糖尿病   * 平時注意都喝水,一定不要限制飲水   * 規律生活、合理起居,注意鍛煉   * 老年患者得了小病要及時治療防微杜漸   * 任何不適時均應加強血糖監測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乳酸性酸中毒是一種血液中乳酸堆積而引起的酸中毒疾病。糖無氧酵解后產生乳酸,正常時,身體產生乳酸量不大,對身體無害,大部分由肝臟轉化成糖原,多余的乳酸經過腎臟排出體外。如果糖尿病人合并心肺功能障礙或者血管阻塞造成氧氣供給不足,乳酸生成會明顯增加。降糖靈能增加葡萄糖無氧酵解,過量服用也會促使乳酸大量生成。特別是肝功能有障礙,不能將乳酸迅速轉化,或者腎功能不全,不能將多余的乳酸完全排出體外,都會造成乳酸在體內堆積,造成乳酸性酸中毒。此時,病人常出現嗜睡、乏力、惡心、嘔吐、呼吸深快,重者出現昏迷,嚴重者危及生命。對此病應以預防為主,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的老年人,應慎用或不用降糖靈。如果已經發現有乳酸性酸中毒,要盡快送醫院進行治療。 糖尿病心腦肢體大血管病變   糖尿病心腦肢體大血管病變、糖尿病心腦肢體大血管病變、腦血管病變和心血管病變不是糖尿病所特有,但糖尿病、特別是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是引起心、腦血管病變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的心、腦血管病變與非糖尿病者在臨床表現上很相似,但發生率更高,發病更隱蔽。 心腦血管病變的防治:停止吸煙、最理想的控制血糖、控制高血壓、治療高血脂、注意飲食(保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降低脂肪的攝入)、鼓勵運動、定期就醫檢查、發生嚴重的心、腦血管病變后,常常需要去醫院接受醫生的內科或外科治療。 糖尿病并發癥-“痛風”的飲食和治療   Ⅱ型糖尿病常見于肥胖者,有胰島素抵抗和血脂紊亂,約40%的病人發生高血壓,并易發生動脈硬化。痛風亦常見于肥胖者。上述的肥胖、Ⅱ型糖尿病、痛風、血脂紊亂、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組成一組病理生理狀態稱為代謝綜合癥,其共有的病理生理特點是胰島素抵抗。所以糖尿病患者(包括糖耐量異常者)同時伴有痛風的現象頗為常見。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特點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和中西醫結合防治糖尿病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研究水平從細胞水平發展到分子酶學、分子生物學水平;研究范圍從單純降糖發展到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環等。盡管新的口服降糖藥不斷涌現、胰島素廣泛應用于臨床,但中醫藥綜合療法對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治療,以療效穩定,無毒副作用,調節機體內環境,改善體質,減輕胰島素抵抗狀態,調節糖脂代謝,增強糖自穩等優點,在輕型、中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中占有一定優勢,特別是對于糖尿病并發癥的治療療效顯著。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與中醫學的相互滲透,糖尿病中醫藥治療機制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河南康復中心醫院糖尿病研究室對"證"的深入研究,建立了"辨證客觀化"、"診斷定量化"、"證候規范化"等與客觀指標的關聯體系,使糖尿病的中西醫結合研究進入更高層次,從臨床實踐中篩選出一批療效可靠的方藥,不論從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了新的水平,為中醫藥防治糖尿病走向世界,與世界醫學接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缺點:降糖作用慢,目前國內外還沒有研究出能在兩周內很快降糖的純中藥,市場上凡是能很快單獨降糖的所謂純中藥一般都加有西藥。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糖尿病的心血管并發癥包括冠心病、中風、周圍動脈疾病、腎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和心肌病。糖尿病的發病在不斷增加,應視為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從心血管醫學的角度,更恰當的說“糖尿病是一種心血管疾病”。

熱心網友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糖尿病的治療之基礎。  適當的運動療法被認為是治療糖尿病的三大基礎療法之一。它的臨床意義在于促進減肥、促進組織細胞對糖尿病的利用,增強體質,堅持鍛煉能改善新陳代謝、降低血糖、血脂,并可增加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因此,糖尿病患者可根據個人的具體狀況,愛好和客觀條件自選運動方式。病情不穩患者不宜參加鍛煉。  合理調整飲食結構,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法之一。它的臨床意義在于提高身體素質,或使肥胖者降低體重。不論有無糖尿病的中老年人群都應注重健康飲食,糖尿病患者更應注重科學營養,減輕各器官代謝負擔。  參考內容:(1)不宜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如:冰淇淋、糖果、蜂蜜、糕點等。(2)不宜吃含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腦、心、肝腎、動物油脂、蛋黃、煎炸烤等食品。(3)水果不宜食柿子、鮮棗、紅果、栗子、香蕉、葡萄等含糖量較高的水果。戒煙限酒。(4)根據病情,可適量食用的水果有:鴨梨、草莓、櫻桃、李子、西瓜、橙子、橘子、蘋果等。(5)建議多食纖維食物,如:粗糧(蕎麥、燕麥、玉米面等)、豆類和蔬菜(苦瓜、冬瓜、南瓜、黃瓜、洋蔥、海帶等)。飲食應根據患者生活習慣,科學營養合理取舍。  堅定治療信心,忘去年齡、疾病、恩怨、保持心情舒暢給自己創造一個愉快的生活空間是治療糖尿病的三大基礎療法之一。。

熱心網友

糖尿病自我控制模式 一、認清自己所處疾病的發展階段 (一)糖尿病發生、發展的規律 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流行都有其內在的規律性,糖尿病也不例外,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其發生、發展及流行也有規律性。成千上萬醫學專家及眾多患者,在與糖尿病進行斗爭過程中,不斷地對其發生、發展的規律進行總結、概括,業已總結出很多規律性的東西,并且已用于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實踐。包括胰島素的發現、降糖藥物的發明、糖尿病的飲食治療原則、糖尿病的運動處方及各種有效措施的綜合性應用等。這些都對糖尿病的控制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糖尿病的發生取決于其遺傳素質,在外界環境因素長期作用下,這種遺傳素質發生突變,由隱性變為顯性,從而發生糖尿病。如長期高脂肪、高蛋白膳食、飲食愈來愈精細,加之人們越來越舒適安逸,缺乏應有的體力活動或體育鍛煉,造成能量攝入過多,消耗過少,體重日趨增加,甚至發展到肥胖;肝細胞、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對胰島素變得不敏感,即發生胰島素抵抗。長期的胰島素抵抗狀態,機體為了達到平衡血糖的目的,會加倍努力分泌胰島素,這時出現高胰島素血癥,這樣胰島?細胞長期超負荷工作,以致于難以承受而發展到胰島?細胞功能衰竭,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而達到胰島素的絕對不足,即體內胰島素水平很低,同時胰島素活性也很差,必然進一步加重糖尿病癥狀。即使是2型糖尿病,也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胰島素治療。 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起作用。并且環境因素的作用須持續一段時間,3~5年或8~10年后才發病出現臨床癥狀。由于這些不良環境因素的作用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往往不會引起人們足夠重視;這種長期緩慢作用的后果是累積和疊加的,由量變而發生質變的過程。由于循序漸進,人們也未覺察,最后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發展到臨床糖尿病階段,等到醫生將診斷證明書擺到面前時,才可能會為之一驚!糖尿病真的離我們這么近?是的,糖尿病的確離我們很近,稍不留意,這只魔鬼之手真的會抓住我們不放,一直抓住我們到生命的終止。可以想一想,在我們周圍有多少人是糖尿病患者,可能是10人或者20人。但是20年前、30年前,我們周圍熟悉的人群中有多少人患糖尿病,可能是1人、可能無一人。這么20~30年來,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患病率迅速增加。有專家統計,從1979年至1997年患病率增加了38倍。可謂觸目驚心的數字。專家指出,中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流行趨勢仍然是快速增長。到2025年中國糖尿病病人可能達到1億人。到那時果真如此,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會造成巨大負擔,同時這種可怕的結果也將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悲哀。如何有效地扼制糖尿病快速發展的勢頭,如何卓有成效地控制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這不僅是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同時,也是廣大群眾和糖尿病患者的責任。 因此,醫務工作者與糖尿病患者緊密合作,共同與糖尿病作持久不懈的斗爭,在斗爭中認識糖尿病的規律,在斗爭中掌握一套卓有成效的辦法。這是我們不容推御的任務。 (二)糖尿病的不同發展階段 糖尿病的發生發展有其內在規律性,其疾病的進程是連續性的,發展的不同階段的界線不是那么明顯的。根據糖尿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將糖尿病劃分三個階段。 1、糖尿病亞健康階段:糖尿病的亞健康是介于正常人與糖尿病病人之間的階段。表現為血糖偏高,但又不足以診斷為糖尿病。葡萄糖耐量減低,餐后2小時血糖值大于或等于7。8mmol/L(140mg/dL),但小于11。1mmol/L(200mg/dL)。糖尿病的亞健康也有部分表現出易疲勞、乏力、頭暈、耳嗚、睡眠不良,心煩意亂等癥狀。糖尿病亞健康可以說是糖尿病的前期,是糖尿病的“預備役”。此階段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不可逆轉;也可以保持亞健康狀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如1~2年。如果認識到糖尿病的亞健康,并引起足夠重視,這非常重要,因為糖尿病只有這個段是可逆的,采取一些預防保健措施、調整飲食結構,科學適量運動、減肥控制體重等措施,完全可以使糖尿病亞健康狀態轉變為正常糖耐量。一旦錯過這一時機,聽之任之,進一步發展、演變成糖尿病初期,一旦確診為糖尿病則沒有回頭路,不可治愈,將會伴隨終生。因此,糖尿病亞健康階段是非常寶貴的時機,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值得重視的人群有:(1)糖尿病患者子女,特別是父母雙親都是糖尿病患者;(2)肥胖及超重者,尤其是年齡大于40歲者;(3)有過較大胎兒妊娠史者;(4)缺少運動、飲食結構不合理者,如高熱能、高脂肪飲食習慣者。對上述人群要定期檢測血糖,以便早發現、早采取措施,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2、糖尿病的初期 在糖尿病亞健康階段未能發現,或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疾病進一步發展演變到糖尿病階段。血糖進一步增高,達到診斷糖尿病的標準。(1)有糖尿病的癥狀,任何時間的靜脈血槳葡萄糖超過11。1mmol/L(200mg/dL);(2)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 mmol/L(126mg/dL);(3)在口服葡萄血糖耐量試驗中,服75g葡萄糖后2小時靜脈血槳葡萄糖濃度大于或等于11。1mmol/L(200mg/dL)。并且有糖尿病的癥狀,一旦突破亞健康階段進入糖尿病的初期階段,就意味著糖尿病要與您終身相伴,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對待之。因為患者的心情和精神狀態顯著地影響糖尿病發生發展的進程。患者如果對自己的治療充滿信心,保持樂觀、積極對待,那么,血糖一定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如果每天都郁郁寡歡,心事重重,精神壓力很大,對治療失去信心,那么血糖會隨情緒的波動而波動,對身體的危害是很大的。 在糖尿病初期盡管我們已失去了一次預防糖尿病的一次機會,但是值得我們慶幸的是,我們仍然面臨著新的機會,即積極主動地采取適宜措施,卓有成效地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我們照樣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走向健康之路。 3、糖尿病癥并發癥期 糖尿病初期,若未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治療措施不力,長期血糖波動,糖尿病進一步發展而出現各種并發癥,如眼睛損害、腎臟損害、神經損害、心腦血管病變等各種并發癥。如果在糖尿病初期,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此階段可以持續20~30年而不發生并發癥。若未能引起足夠重視,血糖波動較大,也許3~5年就會達到并發癥期。并發癥期主要指慢性并發癥。在糖尿病發展到并發癥期對病人是巨大痛苦,如失明、截肢、腎衰等。對家庭也是一種巨大的經濟負擔。有專家指出,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發癥。因此,糖尿病患者處于初期一定要預防糖尿病的并發癥發生發展。尤其控制好血糖,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的并發癥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 萬一糖尿病發展到并發癥階段,我們仍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與醫生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新的并發癥的出現,預防原有并發癥的加重,盡量少用藥物,減少藥物對機體的毒副作用。可以考慮使用確有保健效果的保健食品及適當飲食、運動等無害化的措施比較適宜,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走向健康之路。 (三)認清自己所處的發展階段 糖尿病的發生發展經歷亞健康、初期及并發癥期三個不同階段,對不同階段所采取的對策略和措施是不同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每位糖尿病患者,認真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分析一下自己的病情,對照自己屬于糖尿病的哪一階段,以便為采取個性化預防控制方案的擬定提供科學依據。糖尿病患者也應該提醒自己的子女注意早期預防,以免錯過糖尿病亞健康的階段。有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發現是在偶然一次的體檢中或者因其它疾病的診療中發現的,但發現使已經達到糖尿病的初期,實際上也是在不知不覺中發展成為糖尿病初期。在糖尿病的亞健康階段自己就沒有發覺,所以也就錯過了治愈糖尿病的時機。因為只有糖尿亞健康才可以徹底治好糖尿病,一旦進入糖尿病初期,糖尿病的控制與治療的成本將成10倍增加。如果一個糖尿病患者每年需要醫療費用4000元,而一個糖尿病亞健康者的保健費用,或者使糖尿病亞健康轉化為正常,則僅花費300~400元。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最新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并發癥治療費占總治療費的80%,與無并發癥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有心血管并發癥的患者每例費用增加531%,有腎病并發癥的患者每例費用增加1310%。 二、確定適合自己的糖尿病控制模式 (一)糖尿病的控制目標 良好 一般 不良 血漿葡萄糖 mmol/L 空腹: 非空腹: 4。4-6。1 4。4-8。0 ≤7。0 ≤10。0 7。0 10。0 糖化血紅蛋白 % 8。0 血壓 mmHg 130/80160/95 體重指數 Kg/m2 M1。1 1。1-0。9 4。5 (二)糖尿病亞健康階段的控制模式 在糖尿病亞健康階段如果采取適當的對策與措施,完全可以使亞健康階段轉化到健康狀態。 1、飲食控制: 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體重、勞動(活動)強度、查表得出自己一天攝入多少千卡的熱能是適宜的。在日常的飲食中,長期堅持每天熱能總量的攝入不超過此標準。 如劉女士,身高158cm,年齡43歲,體重65公斤,輕體力勞動(駕駛員)。為糖尿病亞健康。 表9-1 不同勞動強度熱能需要量表(千卡/公斤體重/日) 臥床休息 輕體力勞動 中等體力勞動 重體力勞動 超重 15 20~25 30 25 正常體重 15~20 30 35 40 體重不足 20~25 35 40 40~50 (1)查表——劉女士標準體重為58。6公斤 (2)實際體重65公斤,標準體重58。6,那么超重率為 (65—58。6)/58。6×100%=11% 在標準體重上下波動10%者為正常體重,超過正常體重的10%按超重計。劉女士達到超重標準。 (3)查表,在超重一行,從事輕體力勞動者每日每公斤體重所需熱能為20~25千卡。那么劉女士每日需要攝入總熱能為:58。6×25=1325千卡 (4)三大營養提供熱能所占比例 適宜的比例為:蛋白質占總熱量15% 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60% 脂肪占總熱能25% 那么劉女士每日總熱能的分配如下: 蛋白質應為1325×15%÷4=45克 碳水化合物應為1325×60%÷4=199克 脂肪應為1325×25%÷9=37克 (5)三餐熱能分配各按1/3或者按1/5、2/3、2/5分配。 通過以上計算我們可以知道劉女士每天總熱能控制在1325千卡左右,每天蛋白質攝入量約45克、碳水化合物約200克、脂肪(油)約37克。以此標準指導劉女士的日常飲食。 那么劉女士的具體飲食熱能攝入量與計算的結果是否吻合呢?可以將劉女士每天的飲食品種數量進行統計、計算,知道她每天攝入營養素的實際量。 (6)劉女士某一天的實際飲食如下:表9-2 早餐:①雞蛋 1個 60g ②饅頭 1個 80g ③面湯 1碗 20g 午餐:①米飯 3兩 150g ②雞蛋蒜苔 雞蛋 70g 蒜苔 50g ③紅燒肉 30g 晚餐:①米飯 3兩 150g ②魚 一條 80g ③青菜 150g ④榨菜肉絲湯 肉 15g 榨菜 10g 烹調油 15g (7)計算三大營養素攝入量: 將各種食物合計后填寫到下表(9-3),查食物成分表計算三大營養素的量 食物品種 重量(g)蛋白質(g) 脂肪(g) 碳水化合物(g) 雞蛋130g 面粉 100g 9。4 1。4 75。2 大米 300g 20。7 5。1 228。0 蒜苔 50g 0。6 0。15 4。5 青菜 160g 3。84 0。8 4。96 肥瘦肉 30g 3。9 9。0 0。3 魚80g 植物油 15g 0 15 0 67。94 47。35 315。2 劉女士這天攝入蛋白質68g,脂肪47。4g,碳水化合物315。2g。 折算成熱能為: 68×4+47。4×9+315。2×4 =272+426。6+1260。8 =1959。4千卡 (1克蛋白質在體內氧化供能4千卡,1克脂肪在體內氧化供能9千卡,1克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氧化供能4千卡。) 三大營養素所提供熱能的百分比: 蛋白質占272/1959。4×100%=14% 脂肪占426。6/1959。4×100%=22% 碳水化合物1260。8/1959。4×100%=64% (8)評價:根據劉女士的身高、體重及勞動程度,劉女士合適的能量攝入量應為1325千卡/日,但某日劉女士實際能量攝入量為1959。4千卡,超過634千卡。三大營養素合適的比例蛋白質應為15%、脂肪25%、碳水化合物為60%。實際情況來看,三大營養素攝入的比例還是比較合適的。總熱能攝入偏高,應該適量減少主食攝入,并減少一點脂肪多的食物。通過調整以后再進行相同的膳食記錄和計算,使其能量攝入的總量及三大營養素的比例逐步達到標準。 2、運動處方: 合理的飲食方案,另加運動處方,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可以控制體重,并且減輕體重,另一方面可以顯著地減輕胰島素抵抗。一般在糖尿病亞健康階段已有胰島素的抵抗。 運動量的計算和運動程度的估算: 表9-4 各種活動的熱量消耗 體重67。5kg 活動 熱量消耗(千卡/小時) 輕度體力活動: 臥床或睡覺 80 學習 90 休息、談話 100 吃飯 110 站立 140 洗衣(洗衣機) 160 家務勞動 180 中度體力活動: 散步(4千米/h) 210 自行車(8800m/h) 210 園藝 220 高爾夫球運動 230 保齡球運動 270 下樓梯 270 上樓梯 550 重體力活動: 擊劍 300 劃船(4000米/小時) 300 游泳(400米/小時) 300 散步(6000米/小時) 300 打羽毛球 350 騎馬小跑 350 集體跳舞 350 打排球 350 滑滾輪 350 打乒乓球 360 劇烈運動: 挖溝(手工) 400 滑冰(1600米/小時) 400 伐木 400 打網球 420 爬山丘(30米/小時) 480 滑冰(1600米/小時) 490 慢跑(9300米/小時) 600 騎車(20100米/小時) 660 賽跑(16000米/小時) 1000 除運動項目的選擇外還應有合適的運動強度,運動最大心率不超過(210-年齡)為宜。如40歲的糖尿病亞健康者,運動后最高心率不應超過170次/分,若超過170次/分,說明運動過大,要適當減少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待適應后可以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在運動中一定要循序漸進、注意運動安全。 3、唐美含片的正確應用: 對糖尿病亞健康者,每天舌下含服一片或2片即可達到平穩控制血糖的目的。一般在餐前15-20分鐘舌下含化,通過舌下及口腔粘膜毛細血管吸收直接入血發揮作用。 唐美含片的有效成分是植物降糖多肽。這種多肽與胰島素分子結構非常相似。所以吸收入血后可以發揮類似胰島素樣作用對血糖進行調節。有趣的是,近來有研究報道稱酪氨酸磷酸酶是影響胰島素活性的元兇,是這種酶與胰島素發生共價鍵結合,改變了胰島素的原有的分子空間結構,使胰島素活性受到抑制,即胰島素抵抗。根據生物學競爭性結合原理和物理學中萬有引力定理,植物降糖多肽一方面與胰島素分子結構近似,同時其分子量約為胰島素的三倍。這樣植物降糖多肽進入血液后,與酪氨酸磷酸酶有更強大的親和力,結果與胰島素分子相結合的酪氨酸磷酸酶被植物降糖多肽強力拉下,使胰島素又重新逐步恢復其原有的分子結構,從而使其生物活性也得到相應恢復,所以植物降糖多肽犧牲自己救活了胰島素分子,使機體胰島素分子重新活躍起來,也就是植物降糖多肽可以減緩或消除胰島素抵抗,大大改善糖尿病亞健康或糖尿病病人的血糖調節能力。 唐美含片為什么要舌下含服?靠口腔粘膜吸收呢?近來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胃粘膜蛋白質含有豐富的酪氨酸磷酸酶,植物降糖多肽如果吞服入胃很容易被胃粘膜上的酪氨酸磷酸酶捕獲,與之結合,使植物降糖多肽無法吸收入血與血液中酪氨酸氨酸磷酸酶結合而發揮解救胰島素的作用。所以唐美含片只能舌下含化吸收,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對糖尿病亞健康者通過飲食控制,運動處方及唐美含片的正確應用,一般在2個月至4個月就可以使高血糖狀態得到基本恢復。這三種措施進行科學合理組合,無需吃藥就可以解決糖尿病亞健康階段的高血糖問題。 自己掌握高血糖控制辦法,預防糖尿病的發生,遠離糖尿病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三)糖尿病初期的控制模式 在糖尿病亞健康階段若未能很好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突破亞健康,進入糖尿病初期。糖尿病初期的控制重點是:減輕或消除胰島素抵抗,控制高血糖、預防糖尿病并發癥。 1、堅持不懈地實施飲食控制,減輕肥胖控制總熱能攝入量,注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攝入的比例。具體操作參見(一)糖尿病亞健康階段的控制模式中的飲食控制。 2、運動治療:適當科學的運動是控制體重、消除胰島素抵抗、降低高血糖的重要方法,作為糖尿病初期理應堅持,一周安排4~5次。根據運動項目及持續時間計算由于運動所額外消耗的能量,在飲食控制的熱能計算時,需補充此部分熱能。具體操作參見(一)糖尿病亞健康階段中的運動處方。 3、唐美含片的正確應用: 當糖尿病亞健康進展到糖尿病初期,說明胰島素抵抗已達到相當嚴重程度,因此唐美含片的使用必須加大劑量,一般應該每日三餐前及睡覺前舌下含化一片,每日4片,若血糖們控制不理想,可以適當增加劑量,達到每日8~10片。唐美含片從藥用苦瓜籽中提取,為植物多肽無任何過敏反應,也不會造成低血糖,長期大劑量使用無任何不良反應。 4、少量藥物輔助: 對大約80%糖尿病初期患者,通過以上三種措施的綜合應用都能達到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目標。但有部分患者以上三種措施尚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其中有部分患者是因為以上三種方法并未嚴格按要求去做,故效果不理想,若能嚴格執行飲食控制、運動處方和唐美含片,還會有一部分病人達到控制血糖的理想效果。我們之所以主張糖尿病患者初期盡可能應用無害化的控制高血糖的措施。主要宗旨就是避免應用藥物去控制血糖,我們知道,任何藥物都是有毒副作用,長期藥物的應用及胰島素抵抗的持續作用盡管血糖得以控制,但是為糖尿病的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埋下禍根。 對以上三種措施綜合應用仍未能有效控制高血糖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少量應用藥物,對以上三種措施的起著輔助和協同作用。等到血糖控制平衡,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減少藥物用量,并適當增加唐美含片的用量。如有可能完全取消藥物的使用。 (四)糖尿病并發癥期的控制模式 糖尿病初期長期大劑量應用藥物或者過分依賴降糖藥物而忽視了飲食控制、運動處方及保健食品唐美含片的應用,藥物的毒副作用累積損害病人的肝腎功能,并造成眼睛、心腦血管病等并發癥。使糖尿病進入糖尿病并發癥期。在這個時期,病人不僅忍受著巨大的身體上的痛苦,同時還承擔著巨大的經濟負擔。復旦大學的研究指出,有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平均醫療費用增加531%~1310%。糖尿病并發癥期控制模式的主要宗旨是:積極采用無害化降糖措施,減少藥物用量,減輕并發癥的進一步發展,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同時減少病人醫療費用的支出。 1、飲食控制:糖尿病患者進入并發癥期,飲食控制顯得更加重要,同時飲食攝入量及計算需要更準確些,以免給機體增加負擔。具體操作參照(一)糖尿病亞健康階段的控制模式飲食控制的內容。 2、運動處方:糖尿病并發癥期,患者一些重要器官,如肝、腎、心、腦已有不同程度的病變,其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因此,為糖尿病并發癥期患者制定運動處方更應該慎重,根據每個病人的實際情況,結合病人的愛好、興趣,為病人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運動項目及運動時間限制。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進行適當調整,以求更切合實際,促進病人的康復。參照(一)糖尿病亞健康階段控制模式、運動處方。 3、唐美含片: 大量研究認為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相當一部分是由于長期大劑量降糖藥物的應用所致。唐美含片為一種消除胰島素抵抗的植物多肽類保健食品,與造成胰島素抵抗的元兇酪氨酸磷酸酶結合,以實現消除胰島素抵抗,有效調節血糖的目的。每日三餐前及睡前各舌下含化一片。血糖波動較大者可以每次舌下含化2片,每天用量可以達到4~10片。大劑量長期使用不會造成低血糖及其它不良反應。 4、藥物應用:在以上三種措施綜合應用2-3個月后,若血糖控制比較穩定,可以考慮在醫生指導下逐漸減少藥物用量,以減少藥物對機體的毒副作用。與此同時應考慮加大唐美含片的用量,以防血糖升高反彈。 在醫生的指導下,對自身的病情及身體狀況進行全面了解后,綜合應用、飲食控制、運動處方、唐美含片及藥物輔助幾項措施,消除胰島素抵抗,有效控制高血糖,預防或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在糖尿病的自我控制過程中,我們應該對降糖藥物的毒副作用引起足夠的重視,盡可能地減少藥物的用量,盡可能地采用無害化的控制血糖、控制糖尿病發展的措施。在糖尿病的控制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我們糖尿病患者本人,醫生及有關專家僅僅是起著指導輔助的作用。 糖尿病朋友自己掌握著自己的命運,走上健康之路要靠我們自己,掌握自我控制糖尿病的模式,探索出一套完全適合自己的糖尿病自我控制方案,過正常人的生活,向著健康出發! 。

熱心網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居民的疾病譜和死亡譜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一直呈上升的趨勢,并已成為威脅上海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因素。  我們知道,慢性病發病的原因與人們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這些慢性病的最有效的途徑。  為了幫助居民預防和早期發現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三種最主要的慢性病,和提高居民患病后的自我保健能力,我們編寫了這本《居民慢性病預防保健手冊》。希望居民能認真閱讀,主動了解和掌握這些慢性病的預防保健知識,以促進自己的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一、糖尿病及其危害    糖尿病是一種以血糖升高為主要特征,同時伴有體內糖、脂肪、蛋白質、水和鹽代謝紊亂的全身慢性疾病。如果長期不能把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將會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冠心病、中風和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  糖尿病主要分:胰島素依賴型,好發于年青人非胰島素依賴性,好發于中老年人。    二、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的發生主要與下列情況有關:  有糖尿病家族史  肥胖的人  患有高血壓和冠心病等疾病    三、如何發現糖尿病    早期  經檢查發現空腹和餐后血糖和尿糖升高  多飲——經常感到口渴,飲水多  多尿——排尿次數增加,尿量增多  多食——經常感到饑餓,食欲明顯增加  消瘦——體重明顯下降    晚期  眼睛——視力下降,甚至失明,也可能引起白內障、青光眼等疾病  四肢——上下肢尤其是下肢出現隱痛、刺痛、或燒灼樣痛,甚至出現麻木感,夜間或寒冷季節加重  皮膚——面色紅潤,皮下出血或淤血,甚至發現淺表潰瘍,多見于足部  其他——慢性腹瀉或便秘、陽萎、陰道炎;少數病人出現心律失常,導致猝死    四、患了糖尿病怎么辦    嚴格控制每天的進食量,尤其是食物攝入的總熱量要控制在生理需求的正常范轉之內。成年人每日每公斤體重給予30千卡左右熱量,休息日可適當減少,工作日可以適當增加。  三餐的熱量可以按1:1:1的比例分配  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少吃零食  注意休息和適當的鍛煉結合  保持愉快的心情 。

熱心網友

王保平是山東濟寧市老年血管病醫院院長,還是濟寧醫學院研究所我擔任所長,這樣的醫院屬于以擅長于治療心腦血管、腦血管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這類病,就是教學、研究、臨床三結合,教科研。可以寫信到山東濟寧市老年血管病醫院,或者濟寧醫學院研究所聯系王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