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資料中的天氣預報的背景音樂只有一分鐘,但是我想要完整的電子版的漁舟唱晚,作曲者是讓-米歇爾-雅爾,英文名:Jean Michel Jarre,作品收錄在1982年發行的<中國紀念>

熱心網友

下載地址: 法國著名合成器演奏大師讓·米歇爾·雅爾作品    真正最早帶給中國人比較有影響的輕音樂既不是理查德·克萊德曼,也不是詹姆斯·拉斯特,而是著名電子合成器演奏家讓·米歇爾·雅爾。如果我們以今天的標準和常識來重新判斷雅爾,會認為他是一個電子樂手、實驗音樂家。他1981年在北京和上海舉行的兩場音樂會,實際上讓中國人對這種音樂的接受提早了至少10年。在雅爾中國音樂會的VCD中,我們能看到,中國觀眾對他的音樂及電子合成器乃至西方音樂知之甚少。演出中,報幕員對每一首曲子都要做些文字上的解釋,以免大家聽不懂。其實,文字對雅爾的音樂實在多余,但在那個年代,我們還習慣從任何一首作品中尋找出“意義”或“作用”。即便如此,大家還是不知道如何欣賞雅爾那種詭異的合成器音樂。     后來,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引進了三盤雅爾的磁帶,包括他最經典的專輯《氧氣》,但畢竟這種音樂對中國人太陌生,所以,一直沒有流行起來。直到80年代中后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立體聲調頻節目開始介紹雅爾的音樂,雅爾的磁帶才開始脫銷。     顯然,在電臺的節目中,雅爾的音樂被歸在輕音樂范圍,當時通過電波聽到雅爾音樂的人會有一種詫異:他的音樂節奏強烈,音色古怪,缺少旋律性(其實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三盤磁帶已經是雅爾最有旋律的音樂了)。     雅爾的音樂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中國,顯得那么不和諧。雅爾是因中法文化交流才作為文化大使來中國演出的,而直到多年后,我們才認清了雅爾音樂的價值及他在西方音樂界的地位。但他終究沒被大多數中國人熟知,我們可能很熟悉一些電視節目的片頭曲旋律或背景音樂,卻不知道這些旋律出自改革開放后第一個來中國的西方流行音樂家讓·米歇爾·雅爾之手。 ”雅爾先生在《中國紀念》(1982年)里還有根據中國民樂改編的的一首合成器演奏曲-----Fishing Junks At Sunset ,想必大家不會不熟悉的,它的名字就是“漁舟唱晚”!在這支曲子里面,雅爾先生用電子合成器合成了中國民族樂器古琴,盡管不能和我們的任何一把古琴相提并論(因為它不是古琴嘛),但是可見雅爾先生在來到中國以后對中國民樂的興趣程度,不管他有沒有像中國人一樣在融合了中國文化演奏,但是他確實認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