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上能排的上第幾?在亞洲的地位怎樣?

熱心網友

國防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從建國起就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事業而努力,堅持永遠不稱霸、不做超級大國、不侵略別國。   國防政策是鞏固國防抵御外敵侵略,捍衛國家統一和安全。強調 國防體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領導機關是中央軍事委員會,它一方面是中國******中央委員會的軍事領導機關,另一方面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機構的組成部分。黨的中央軍事委員會負責黨和國家的最高軍事決策和軍事指揮,根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安全與發展需要,確定國家軍事戰略,領導和組織國防與軍隊建設;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最高統帥機關,其組成人員由中國******中央委員會決定。國家的中央軍事委員 會實施對全國武裝力量的領導,由主席、副主席、委員組成,實行主席負責制;主席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其他成員由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根據主席提名決定;任期與每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任期相同。   各級人民武裝委員會是群眾武裝建設的專門機構,其主要任務是研究貫徹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有關民兵建設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指示;根據上級地方黨委和軍事機關的批示,結合本地區情況,研究解決民兵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研究貫徹有關民兵動員和復轉、退伍人員安置工作的方針、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是國務院的軍事部門,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凡需由政府負責的軍事工作,經國務院作出相應決定后再通過國防部或以國防部的名義組織實施,并由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分別辦理。國防部在接受國務院領導的同時,也接受中央軍委的領導。   總參謀部是中央軍委領導下負責組織武裝力量建設和作戰指揮的軍事領導機關。   總政治部是中央軍委領導下負責軍隊政治工作的領導機關。   總后勤部是中央軍委領導下負責軍隊后勤工作的領導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及民兵三部分組成。解放軍是武裝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武警是擔負國內安全保衛任務的武裝部隊;民兵是人民解放軍的助手和后備力量。中國武裝力量的基本任務是鞏固國防,抵抗侵略,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參加國家建設事業,努力為人民服務。   實行義務兵役制為主體的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F役士兵由義務兵和志愿兵組成,陸軍服役期限為3年,海、空軍服投期限為4年,其中陸軍可超期服役 l一2年,海、空軍可超期服役1年。志愿兵包括軍士和軍士長,其服役期限為服滿5年現役后,從改為志愿兵之日起再服8一12年。軍官服役最高年齡分別為:排級30歲、連級35歲、營級40歲、團級45歲、師級50歲、軍級55歲、大軍區副職63歲、軍區正職65歲。   軍官軍銜為3等10級。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分上尉、中尉、少尉。文職干部是軍隊編制定額內不授予軍銜的干部,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力量,是國家干部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由現役軍官改為文職干部的均保留軍籍。   中國武裝力量總數是250萬人。從其部署的主要武器系統數量來看,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事力量之一。但是,中國龐大的武庫不論從使用年限還是從技術水平來說都已經非常陳舊。許多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就開始服役的武器系統至今還在使用之中,并且這些武器系統使用的都還是五十年代從蘇聯引進的技術。中國正在實現常規軍力的現代化,新武器開始加入現役,但相對于陳舊的武裝力量的總體規模而言,其速度是相當低的。經過未來十年的發展,當所有的老式武器都完全退役之后,中國的常規軍力規模將可能會有大幅度的縮減。   陸軍   陸軍有180萬人,地面部隊被分為7個軍區和27個軍分區。7大軍區內部署著21個集團軍,每個集團軍有大約6萬人。這些集團軍下轄有44個步兵師,13個步兵旅,10個裝甲師,12個裝甲旅,5個炮兵師,20個炮兵旅,7個直升機團。此外還有5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1個裝甲旅,1個炮兵師,3個炮兵旅,3個防空高射炮旅為獨立部隊,不隸屬于任何集團軍。另外還有3個空中機動師歸屬于解放軍空軍控制。   還有不少預備役部隊和準軍事部隊,其中一些并不直接接受解放軍的指揮。解放軍預備役部隊有大約120萬人,編為50個步兵師、炮兵師和防空師。另外,大約有110萬人在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服役,該部隊包括內務安全部隊和邊防部隊,有大約45個師的兵力。根據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和結構調整計劃,一些現役部隊將轉變為預備役,因此預計未來預備役部隊和武警部隊的規模將會擴大。   估計中國截止到2000年的坦克數量是10,100輛。   59式:約6000輛,蘇制T-54坦克的仿制型,后期進行了改進。   62式:是59式的縮小型。   63式:從蘇聯的PT-76水陸坦克發展而來   63A: 69式: 79式: 88B: 88C: 98式:   海軍   潛艇   中國自六十年代起著手開始了一項包括許多柴電動力潛艇和一些核潛艇在內的龐大潛艇建造計劃,該計劃在八十年代末逐漸停止下來。許多在那個時期建造的柴電動力潛艇現在已經轉為預備役。最近一段時間,新型潛艇的建造和采購開始密集起來。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潛艇艦隊將會變的規模更小,但更加現代化。   在其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潛艇艦隊由小型的海岸巡邏潛艇以及國產型號的蘇聯“羅密歐”級潛艇組成。本來就缺乏反潛戰能力的“羅密歐”級(033型)現在已經被中國的鄰國所部署的任何一種反潛系統所超越。從1962年到1987年12月總共為中國海軍建造了73艘羅密歐級潛艇,其中有大約38艘目前仍然保持現役狀態,盡管它們每年僅僅出海幾天時間。另外有30艘狀況不同的潛艇處于預備役狀態。有一艘羅密歐級潛艇被改裝為攜帶六枚“鷹擊一號”(C-801)反艦導彈,但必須浮到水面發射。   在七十年代,中國開始了國產設計潛艇的大批量建造計劃。其中第一種是“明”級(035型),生產于1971年到1979年之間,并于1987年再次恢復生產。盡管明級的結構更新,但在作戰能力方面明級并不比其前輩好很多。隨后的宋級(039型)比明略大,采用流線型外殼以獲得更好的減噪性能。第一艘宋級于1999年交付使用,另有兩艘正在建造之中,后期型號可能會借鑒采用基洛級潛艇的某些設計。宋級潛艇可能裝備了具備水下發射能力型號的C-801或C-802反艦導彈。此外,中國還從俄羅斯購買了四艘基洛級潛艇。2002又增加定購八艘新型的“阿穆爾”級潛艇,更多的基洛級或者更新型的“阿穆爾”級潛艇的采購計劃取決于宋級工程的進展情況。   正如夏級導彈核潛艇一樣,中國對自行建造攻擊型核動力潛艇的嘗試結果是令人失望的。“漢”級(091型)于1974年開始服役。同樣地,這級潛艇也飽受核反應堆的問題的折磨,該級的下一艘潛艇直到1980年才開始服役。第五艘和最后一艘一直到1990年才服役。盡這些潛艇問題重重(有可能已經被解決),以及建造中的長期延遲,中國似乎還是部署了建成潛艇中的5艘。預計后續093型的建造將會基于漢級的建造經驗以及俄羅斯潛艇技術人員的幫助。該級潛艇的性能將會與俄羅斯于1978年首次部署的維克多III型核潛艇相似。第一艘093型按計劃將在2004年開始服役。   水面戰艦   自1972年以來,中國水面作戰艦艇的數目和總噸位以穩定的速度上升。這種上升預計還將再持續五年的時間,但之后可能將下降,如果沒有更新的艦艇建造和購買計劃付諸實施。中國海軍最新的擴軍是兩艘俄羅斯建造的“現代”級驅逐艦。這些軍艦是中國海軍曾經操縱過的最大、最有威力的軍艦,其中第一艘于2000年2月交付使用。這些軍艦最令人敬畏的武器是其攜帶的8枚SS-N-22“日炙”超音速掠海反艦導彈?,F代級還裝備有SA-N-7“牛虻”防空導彈,它們能夠給予中國海軍有限的海上防空能力。到目前為止,中國還只擁有短程的法制或國產型號防空導彈。   中國建造的最新型的驅逐艦是6000噸的“旅洋”級。該級的第一艘于1999年年底服役。   中國還運行著另外兩大級別的18艘驅逐艦。4200噸的“旅滬”級是“旅海”級原型,一共建造了2艘,盡管它們在1985年就被訂購,但分別于1994年和1996年才服役(建造計劃被推遲以便完成泰國海軍的護衛艦訂單)。旅滬級裝備了八枚C-802反艦導彈;一個國產的“響尾蛇”防空導彈發射架,其原型是法國在八十年代提供的;反潛魚雷和火箭發射器;以及許多火炮。它們還能夠攜帶兩架哈爾濱的直九直升機,用于執行反潛和反艦任務。   數量最大的一級驅逐艦是16艘“旅大”I/II/III級(3679~3730噸)。這些軍艦裝備有6枚C-201反艦導彈;反潛魚雷和火箭;以及重型的火炮。旅大II級用直升機甲板和機庫取代了尾部的130毫米炮塔和37毫米炮塔。唯一的一艘旅大III級用C-801導彈取代性能較差的C-201導彈。該級中的兩艘改裝了一座響尾蛇導彈發射架,其它軍艦也應該會進行改裝,但新艦的建造被放在了更優先的位置。   其余的主要水面戰艦包括37艘護衛艦。和驅逐艦的情況一樣,這些護衛艦也主要被設計用來進行反艦作戰,并缺乏任何有意義的自我防衛(防空戰和反潛戰)能力。最新最有效的護衛艦是6艘“江衛”級軍艦(2250噸)。它們的武器裝備與旅滬級類似,但是火炮和導彈的數目較少。它們能夠攜帶一架海豚直升機。這些軍艦中的第一艘于1990年開工建造,另有三艘目前在建造之中,并計劃再建造2艘。   此外還有31艘屬于另外一種級別的護衛艦正在服役之中,即1702噸的“江湖”級。該級護衛艦分成四大種類:江湖I級(現役27艘)攜帶4枚C-201反艦導彈,2門100毫米炮,外加一些不同口徑的輕型火炮;唯一的一艘江湖II級用直升機庫取代了尾部的武器裝備;3艘江湖III級和IV級用8枚C-801或C-802取代了C-201導彈。   兩棲戰艦   中國的兩棲作戰能力非常有限。截止2000年初,中國僅有49艘滿載排水量1000噸以上的兩棲戰艦(另外還有三艘在建造之中),其中42艘的排水量在2000噸以下,而且沒有一艘超過4800噸。許多軍艦已經非常陳舊,包括3艘于1942年到1945年期間建造的前美國海軍登陸艦。   這支艦隊的規模之小使得中國任何通過兩棲登陸奪取臺灣的企圖變為不可能。此外,沒有跡象表明中國正在或計劃建造大規模兩棲攻擊所需的更大型的部隊與物資運輸艦船。同樣地,中國的小型海軍陸戰隊(大約5000人)表明兩棲登陸作戰能力的增強是不太可能的。   支援補給艦   福清級補給艦:   是中國海軍第一型自行研制的海上補給艦,自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先后制造了4艘,1號艦于1979年服役,但后來4號艦于1987年賣給了巴基斯坦,3號艦于1989年改裝成一艘民用油船,現役為1號艦(北運575)和2號艦(東運615)兩艘。該艦可以裝載10550噸燃料以及400噸淡水,滿載排水量21750噸,全長168。2米,寬21。8米,吃水9。4米,主機為一臺柴油機,單軸推進,功率15000馬力,航速18節,裝有4座雙聯37毫米炮,艦員180人。   “南倉”號補給艦:   是中國最大的補給艦(南運953),滿載排水量近40000噸,原來是一艘烏克蘭制造的油船,后來于1993年被中國購入并在大連造船廠改裝為補給艦,1996年服役,配給了預想作戰海域較遠的南海艦隊。該艦裝有大量現代化的補給裝備,并能使用橫向和縱向兩種方式供給油水。對錨地補給也很重視,總共裝有6臺吊車,4個油水補給站和2個干貨補給站,能夠裝載9630噸燃料?!澳蟼}”號滿載排水量37000噸,全長178。9米,寬25。3米,吃水11米,主機為一臺柴油機,單軸推進,功率116000馬力,航速16節,可攜帶一架直8型直升機,艦員125人。   此外,南海艦隊還擁有2艘大運級運輸艦,可運載4艘小型登陸艇,主要用于島嶼補給,無法進行海上補給。   “南康”號醫院船:   在1980年左右服役的瓊沙級運輸艦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共有兩艘。排水量2150噸,全長86米,寬13。5米,吃水4米,主機為一臺柴油機,三軸推進,功率3960馬力,航速16節,裝有4挺14。5毫米機槍,艦員59人,可容納100?130名傷病員。   大江級潛艇支援艦:   1號艦于1976年服役,滿載排水量11975噸,可以在前甲板上裝載兩具救生潛艇(DSRV),可以潛入水下600米深度,并在200米以內深度實施作業。在艦尾設有直升機平臺和機庫,可以裝載2架大型直升機。艦上沒有武器,在必要時可以加裝3座雙聯37毫米炮。大江級共有3艘,1號艦“長興島”號(北救121,即南極考察建立長城站的J-121打撈救生船,當年除了建站外,還有我海軍遠航培訓艦員的目的),2號艦“崇明島”號(東救302),3號艦“永興島”號(南救506),分屬北海、東海、南海艦隊。   訓練實驗艦只   “鄭和”號訓練艦:   1987年服役的專用訓練艦只,舷號“81”,屬于大連海軍艦艇學院。該艦滿載排水量5470噸,全長119米,寬15。8米,吃水4。8米,主機為兩臺柴油機,功率7800馬力,航速15節,續航力5000海里,裝有2座雙聯57毫米炮和2座39毫米炮,還有2具5聯裝火箭深彈發射器,艦員170人,可容納30名教師和200名實習人員。   “世昌”號訓練艦:   1997年服役的專用訓練艦只,舷號“82”。該艦主要側重于直升機海上使用方面的培訓。該艦滿載排水量10000噸,全長120米,寬18米,吃水7米,主機功率6000馬力,航速17。5節,可以攜帶2架直升機,艦員170人,可載200名實習人員,并可裝300多個集裝箱。   “試驗970”號試驗艦:   1997年服役,該艦主要是對研制中的艦載設備??包括導彈、艦炮和電子設備進行海上測試。該艦滿載排水量6000噸,全長132米,寬17。7米,吃水7米,主機為兩臺柴油機,雙軸推進,功率不詳,航速20節,艦員80人。   總之,海軍獲得了中國近年來軍費支出增加的大部分份額。潛在的最雄心勃勃的海軍計劃是購買或者建造航空母艦的可能性。由于中國不能獲得類似于英國“海鷂”式之類的垂直起降戰斗機,如果中國獲得了一艘用于實際部署的航空母艦,那么它很可能將是一艘常規起降類型。目前世界上在役的最小的常規起降型航母是巴西海軍的Minas Gerais號,排水量20000噸。但是,中國可能會希望在其航母上使用新型的蘇-27/殲11型,可能還有殲10型戰斗機,這就需要比巴西航母更長的飛行甲板。目前估計需要大約45000~50000噸的水平,從而使其與俄羅斯的庫茲聶佐夫級和法國的戴高樂級航母處于同一水準。中國的航母項目向俄羅斯尋求幫助,中國還研究了原屬于澳大利亞并被拖往中國用于拆除的“墨爾本”號航空母艦。中國還于2000年5月購買了前蘇聯“基輔”號航母。預計中國建造的航母將能夠攜帶24架戰斗機,以及用于支援的直升機。由于中國僅僅在潛艇方面擁有有限的核動力技術經驗,該艦可能會使用常規動力。根據新聞界的報道,中國的第一艘航母將在2005年服役,第二艘將在2009年服役,此后每三年會建造一艘新航母   中國也計劃通過從俄羅斯購買驅逐艦來加強其水面艦隊。除了已經購買的兩艘“現成”的現代級之外,中國計劃增購另外兩艘改進的現代級,其具體交貨日期不詳。   空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目前擁有大約4350架飛機,其中大部分是作戰飛機,截止到2000年初中國擁有的作戰飛機包括:1900架殲6和米格-19(包括各種用途的型號:戰斗機、偵察機、教練機);1900架殲7和米格-21(包括各種用途的型號:戰斗機、偵察機、教練機);222架殲8I/II/III型;55架蘇-27SK(殲11);440架強5(米格-19改進型);307架轟5和伊爾-28;142架轟6和圖-16。少量的殲轟7(約30架)和K-8也許也在服役。在這些型號中,占絕大多數的(殲6和殲7)是1972年以前就開始服役的型號。除了10架伊爾-76型運輸機之外,中國空軍的空運能力僅限于老式蘇聯飛機的中國專利生產或測繪仿制型號,例如運5(安-2)、運7(安-24)、運8(安-12)。   在未來的十年里,中國將以從俄羅斯獲得專利生產的方式制造蘇-27戰斗機,其國產型號是殲11。蘇-27的產量可能多達200架,但如果中國又獲得了比蘇-27有不少技術進步的蘇-30的專利生產許可,其總數也有可能減少。中國目前已購買和計劃購買近100架蘇-30MK。此外,中國將會繼續努力發展自己的航空計劃。最新型的殲8將會繼續小批量生產。如果解放軍海軍和空軍在其機群中為殲轟7找到合適的用途,它可能也會大量生產。殲10將會于2005年左右開始服役,最初報告預計其產量為300架(部分取決于蘇-27項目的進展)。不管怎樣,殲10和殲11(蘇-27)將會構成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空軍的主力陣容。   中國也在空中加油技術方面獲得進展,幾架轟6(圖-16)和運8(安-12)已經被改裝為空中加油機。   二炮和戰略核力量   中國的核武庫的規模大概在400枚核彈頭左右。報告估計其中有大約20枚核彈頭被部署用于洲際核打擊用途,還有大約230枚被部署(貨可以被部署)在戰機、導彈和潛艇上用于地區核打擊。剩下的150枚核彈頭被保存起來用于“戰術”用途(短程導彈、低當量飛機投擲炸彈,可能還有火炮炮彈和爆炸破壞裝置)東風-5型液體燃料洲際導彈最早于1981年部署,射程1萬3千公里,攜帶一枚百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據信有20枚這種導彈被部署在北京西北方向的中國內地。同存儲在山洞中、并需要移動到洞外發射的中國早期彈道導彈不同,東風-5型導彈可以直接從地下豎井中發射--但必須在經過兩個小時的加注燃料過程之后。為了增加東風-5型導彈的生存能力,真正的發射井附近還建設了一些偽裝發射井。東風-5型導彈的射程可以覆蓋亞洲和歐洲的全部,以及美國的大部分地區。美國東南部的幾個州位于這種導彈射程的邊緣。   另外兩種遠程彈道導彈,射程8千公里的東風-31型和射程1萬2千公里的東風-41型,正處于發展階段。兩種導彈估計都是固體燃料,由機動發射車發射。目前既不清楚中國準備部署多少這些導彈,也不清楚每枚導彈可以攜帶多少個核彈頭,但是可以肯定中國正試圖發展多彈頭導彈和輔助突防技術,這可能是集束式多彈頭技術,或者甚至是更先進,但技術難度也更大的分導式多彈頭技術。東風-31型導彈的首次實戰部署可能在2005年以前,東風-41型可能在其之后,大約2010年左右。   中國的海軍核力量目前僅限于一艘092型夏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其航行記錄中存在著反應堆和噪音的問題。夏級可以攜帶12枚巨浪-1型潛射彈道導彈,這種導彈能夠攜帶一枚200-300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射程1千7百公里。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夏級從未部署到近海以外的地方。   據稱中國計劃建造4~6艘新型的094型彈道導彈核潛艇。094型核潛艇將裝備一個更安全、更安靜的核反應堆和更優秀的總體性能。它預計將裝備16枚巨浪-2型導彈,每枚這種導彈最多可以攜帶6枚核彈頭(估計是沒有分導能力的集束式)。導彈的首次試射時間預計在2002年,但估計巨浪-2型的實際研發進展可能會更長一些。原因是該導彈的陸基型原型東風-31導彈迄今為止僅試射了一次。如果中國打算部署一個類似于美國海軍導彈核潛艇的輪換體系(每個預定作戰區有三艘核潛艇,其中一艘處于待命狀態;一艘在出航或返航途中;一艘在港內檢修),那么6艘核潛艇將能夠使中國隨時保證在太平洋有2艘核潛艇處于待命狀態,并能夠打擊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全部范圍。如果計劃中的6艘潛艇攜帶的導彈都能夠達到最大的載彈量(6枚),那么中國部署的潛基核彈頭數目將增加到576枚。即使這些核彈頭不具備分導能力,它們也至少能夠打擊192處位于美國的目標,這也足以使美國擬議建設的國家導彈防御體系(NMD)超過飽和狀態,這個體系目前正促使中國加速它的核武器現代化和核擴軍計劃。 中國也部署了三種中遠程和中程彈道導彈。這些導彈足以對諸如日本和印度等亞洲國家形成戰略威懾,但對于俄羅斯所構成的威脅要小一些,對美國所構成的威脅則主要是其在日本和南韓的易受攻擊的海外基地。   中國最早部署的核導彈是射程2800公里,半機動發射的東風-3A型。估計仍在服役的大約40枚液體燃料的東風-3型導彈目前正被東風-15型和東風-21型導彈所取代。接下來是使用液體燃料的東風-4型,其最大射程4750公里。大約有40枚由固定發射架發射東風-4型導彈仍在服役之中。中國的區域彈道導彈能力隨著東風-21型導彈的服役而大大增加。這種導彈是中國的第一種固體燃料中程彈道導彈。   由于早期東風系列導彈時間漫長、并存在潛在危險的燃料加注過程被省略,固體燃料設計使中國大大節省了導彈的發射時間。東風-21導彈是從巨浪-1型潛射彈道導彈發展而來,最早于1986年部署,射程為1800公里,由機動導彈發射車發射。   早期的液體燃料導彈攜帶一枚當量大約為330萬噸的核彈頭,新型的固體燃料則裝備一枚最大當量為數十萬噸的核彈頭。   中國的轟炸機部隊還是基于最早于五十年代部署的蘇聯飛機的本地生產型號。隨著轟-5(伊爾-28)型轟炸機的退役,轟-6(圖-16)成為中國武器庫中唯一具備核打擊能力的轟炸機。圖-16轟炸機最早于1955年加入蘇聯空軍服役,并于六十年代開始在中國生產。轟-6(圖-16)可以攜帶1~3枚核炸彈,作戰半徑1800~3100公里。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有大約120架轟-6(圖-16)可以執行核打擊使命。另外還有大約20架轟-6(圖-16)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不用于核戰任務。在近期的將來還沒有取代轟-6(圖-16)的計劃。殲-7(米格-21),更新型的國產殲轟-7,以及俄羅斯出口的蘇-27和蘇-30都能夠執行核打擊任務,但相信它們還沒有被部署用做那種用途。   解放軍空軍有大約20~40架強-5“番攤”攻擊機用于執行核打擊任務。最早于1970年部署成軍的強-5實質上是米格-19的一種升級改進型號,米格-19最早于1954年在蘇聯服役,并于晚些時候在中國生產,代號殲-6。強-5可以攜帶一枚自由落體的核炸彈,作戰半徑400公里。強-5過短的作戰半徑限制了其戰場效能的發揮,甚至攜帶常規武器的時候也是如此。   兩種短程彈道導彈于1995年左右加入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服役。它們是射程300公里的東風-11(M-11)和射程600公里的東風-15(M-9)(“東風”是在中國服役的導彈的型號代號,M是用于出口的型號代號)。理論上兩種導彈均能夠攜帶核彈頭。到2000年,有幾百枚東風-11和東風-15已經服役,但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都裝備的是常規彈頭。

熱心網友

政府再壞。。至少滲透進軍隊的還不多。。。要打還是可以,,不過領導的同意與否就說不定了,,,一些所謂的專家鼓吹和平,限制軍備的發展。。可到頭來只是自己遭別人臉色

熱心網友

俄羅斯是歐洲的老大。

熱心網友

no1

熱心網友

單就物資能力而言是很不錯的了,不過軍隊的戰爭意志和凝聚力就不好說了,現在的政府好腐?。?/p>

熱心網友

簡單說防御力亞洲第一,可以說無人敢欺?。?!攻擊力就差點了?。?!

熱心網友

請問一樓的,難道你不把俄羅斯看在眼里嗎???日本的軍力超過了俄羅斯了嗎??還有印度呢???..!!!你是聽誰說的????

熱心網友

間諜?。。。?!

熱心網友

亞洲老二,比不過日本。世界呢,美、俄、歐、日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