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僂病是怎樣造成的是一種什么癥狀?
熱心網友
佝僂病的病因是日光照射不足,尤其在冬、春季紫外線不足,又因冬季寒冷戶外活動較少,故易發生佝僂病;另一個原因是小兒喂養不當,食物中鈣、磷含量較少,或比例不當,也會影響鈣、磷的吸收。另外,單純用谷類食物喂養時,因其中含有大量植酸,容易與小腸中鈣、磷結合成為不溶解的植酸鈣,而影響鈣、磷吸收。此外,生長過快、早產、雙胞胎也易發生佝僂病;慢性腹瀉、肝膽系統疾病、慢性腎臟病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及代謝;長期應用苯妥英鈉、魯米那等藥物,可加速維生素D的分解和代謝,均可引起佝僂病。一、 什么是佝僂病?佝僂病俗稱軟骨病,是嬰幼兒常見的營養缺乏病,尤其是一歲以內的嬰兒更為多見,不僅僅是嬰兒、成人也可患病稱之為骨質軟化病。二、 佝僂病的發病原因是什么?骨骼是支撐人體,使人具有特殊的形態,骨骼對保持人體形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構成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鈣,人體骨骼95%以上是鈣質。鈣缺乏可使骨骼鈣化發生障礙,骨質變軟而易變形,有人認為缺鈣可造成佝僂病,這有一定道理,可是對于嬰兒來講每日從食物中攝取的鈣并不少。一斤半奶中就含有600毫克的鈣,足夠嬰兒需要,為什么還易患佝僂病?這就與缺少維生素D(以下簡稱VD)有關。怎樣才能使吃進的鈣被機體吸收和充分利用,這就需VD在體內起作用,它可促進食物中鈣的吸收,提高血液中鈣的濃度,促進血液中的鈣、磷沉積到骨骼中去,還可減少鈣從尿中排出,從而有利于骨的鈣化。VD是保證嬰兒骨骼正常代謝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如果缺少便可引起鈣磷代謝紊亂和骨樣組織的鈣化障礙。因此更確切的說發生佝僂病的主要原因是VD缺乏。在北方寒冷地區,戶外活動少,雙胎、早產和發育快的嬰兒,喂養不合理及護理不當而常患腹瀉及呼吸道疾病等都是促使佝僂病發生的因素。三、 佝僂病的表現有哪些? VD缺乏性佝僂病是較常見的全身性疾病,最初表現為煩躁、無原因的哭鬧、夜啼、睡覺時常被不明顯的聲音驚醒,出汗多等植物神經紊亂的癥狀。由于出汗刺激頭部摩擦在枕骨周圍出現一圈脫發為“枕禿”。骨骼改變:頭骨:在前額及后頂呈方顱,或臀顱。由于顱骨軟化,用手按壓頭頂或枕部有壓乒乓球樣感覺為“乒乓頭”。前xi 閉合晚,出牙晚,胸部:兩側肋緣向外翻起稱“肋外翻”,兩側肋緣的上方呈水平線內陷呈溝狀稱“肋軟溝”或“郝氏溝”,胸骨前突而兩側內陷而似雞胸脯故稱“雞胸”,在每條肋骨和肋軟骨交界處向外突出呈球狀好象一串佛珠稱“串珠”。下肢:由于站立,行走時因體重的壓迫,骨骼較軟不能持重而彎曲呈“O”或“X”形腿。腹部:因患兒缺鈣肌張力低下,腹部膨隆呈“蛙腹”,以上癥狀與體征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如有發現,尤其是早期癥狀應盡早及時治療,以防骨骼畸形的發生。患有佝僂病的嬰幼兒,免疫機能低下,易患呼吸道疾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四、 佝僂病的治療和預防?總的原則是:早防、早治。治療:VD是治療小兒佝僂病的首選藥,直接有效,輕度患兒可一次肌注或口服VD20-30萬國際單位,同時每日服鈣劑1克。一個月后轉為預防量。較重者可酌情加大VD劑量。對佝僂病的預防應是多方面采取綜合措施:VD對預防佝僂病起重要作用,它促進胃腸道鈣、磷的吸收,使骨骼結實、變硬。可惜的是在食物中含VD很少,幾乎沒有。僅有蛋黃、牛奶、黃油、肝臟含有少量,既然不能從食物中攝取所需的VD,人類就從大自然的陽光中要營養,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到人的皮膚時,可使皮膚下面含有的7-脫氫膽固醇脂類變成VD,作為一種營養素物質被人體利用,這是生理過程,既經濟又安全。因此嬰兒滿月后就應該加強戶外活動,開始10分鐘再逐漸延長時間,最好每日堅持兩小時。預防佝僂病首先要從母親孕期作起。孕母應營養全面,適當吃含VD和鈣多的食物,從孕期開始多戶外活動,曬太陽,在孕期后三個月可服用魚肝油和鈣制劑。每日VD600-800單位。補鈣每日600毫克為宜。對嬰兒最好母乳喂養,母乳含鈣量雖沒有牛奶多,但由于鈣磷比例適宜,易于鈣的吸收。嬰兒在出生后15天或滿月加服魚肝油,VD每日400-800單位,或每月一次VD3---5萬單位,同時服鈣劑。母乳喂養的嬰兒要及時添加輔食,提供嬰兒生長發育全面的營養,進食一些含鈣多的食物。如牛奶、蝦皮、骨頭湯、魚類、豆制品等,此外要科學育兒,加強護理使嬰兒少患消化道、呼吸道疾病。對雙胎、早產兒要加強預防措施。定期(三個月)體檢,以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在給嬰兒服魚肝油或VD預防佝僂病時,不能多多易善。由于VD和VA都是脂溶性維生素,它可儲存于體內,如果口服過多,儲存過量就會發生中毒。在服VD預防時謹防中毒,給嬰兒帶來危害。 二:為何營養好還會得佝僂病? 這是由于食物中雖然含有各種維生素,但維生素D含量卻很少這一原因造成的。 維生素D有兩個來源:(1)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使皮內的一種物質(7-脫氫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在我國,這是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2)食物或含有維生素D的藥物。食物中維生素D的含量很少即使注意選用含維生素D較多的食物,每天攝入量也只能達到正常需要量的1/4。所以,預防佝僂病,陽光很重要。與北方比較,我國南方佝僂病較少且較輕,就是這個原因。但能否充分利用陽光是一個重要問題:日光中的紫外線必須照在皮膚上才能產生維生素D,空氣中的灰塵和媒煙,使紫外線被阻擋,不易達到地面;高樓遮住日光,住在高層的小孩,戶外活動較少,室內雖然光線充足,但玻璃阻擋紫外線通過;小兒衣著嚴實,皮膚暴露不多,等等。 預防佝僂病,要從小兒出生后半個月起,在嬰兒期口服預防量維生素D,讓孩子多曬太陽,多做戶外活動, 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三:佝僂病防治有誤區 小兒佝僂病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主要是由于維生素D缺乏致鈣的吸收不良引起的。對這種病,除了到醫院治療外,更重要的是家庭防治。但是,在家庭保健中,常犯有以下種種錯誤: 不重視母乳喂養 有些母親由于聽說母乳中的鈣、磷含量比牛奶低,就采用人工喂養,以牛奶作為嬰兒主食,這是非常片面的。她們忽視了母乳中鈣、磷比例適宜、易于消化吸收,利用率高的特點;還忽視了母乳中含各種免疫因子,可減少嬰兒的發病率。用母乳喂養嬰兒,即使患佝僂病,也很輕微。 隔著玻璃曬太陽 通常,由于怕熱怕冷或住高樓等原因,多數家長都不愿帶小孩到戶外活動,只是抱著小孩在室內隔著玻璃曬曬太陽。這樣,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是不能充分透過玻璃而進入人體的,因此就起不到作用。 專家們指出:小兒面部皮膚多曬太陽是補充體內維生素D的最好方法,即使冬天只要每周堅持曬3個小時,就不致患佝僂病。 誤選維生素AD滴劑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維生素AD滴劑有10比1、3比1或2比1的幾種,各有其用途,但家長們有時卻會誤選。這里有必要作一介紹:10比1的維生素AD滴劑,維生素A含量高,維生素D含量低,只能用于預防維生素A缺乏癥,不能用于預防和治療佝僂病。預防佝僂病應選3比1或2比1的維生素AD滴劑。 讓患活動性佝僂病的小兒久站立、早行走 這樣做并不有利于孩子骨骼的發育。尤其是患活動性佝僂病的小兒,讓他久站則易形成“O”型或“X”型腿,或使原有的畸形加重。大家都知道,小兒佝僂病俗稱“軟骨病”,患病時由于體內甲狀旁腺激素的調節作用為保持血鈣水平可使骨脫鈣,骨質變軟,當小兒受重力壓迫時,特別是胖小兒,骨胳就會彎曲變形,造成上述畸形。 佝僂病(Rickets) 佝僂病。尺橈骨遠側干骺端增寬,邊緣不規則模糊,呈杯口狀凹陷,骨骺輪廓模糊不清。 佝僂病。后遺膝內翻,“O”形畸形。 [病因病理] 正常骨組織是由生長軟骨成為骨樣組織,再經鈣鹽沉著而形成。佝僂病是在嬰兒和兒童期,由于缺乏維生素D而引起的鈣、磷代謝障礙,致使骨樣組織鈣化不良而產生骨質軟化。 維生素D的來源是食物和陽光。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使人體皮膚或皮下的膽固醇原基變為羥基維生素 D3,然后在肝臟中形成25-OH維生素D3,后者再在腎臟中轉化成為1,25-OH維生素D3,稱雙羥膽骨化醇,為有活性的維生素D。如母體極度缺乏維生素D時。胎兒在母體中即可發病。 [臨床表現] 患兒四肢常軟弱無力,腹壁膨隆,頭顱呈方形,壓之有乒乓球感。胸壁兩側有溝狀凹入,胸廓呈“雞胸”畸形,胸骨兩旁肋端呈串珠狀突起,雙下肢呈“O”形、“X”形成“弓”狀彎曲畸形。 [影像學表現] 1。佝樓病的特殊X線表現位于生長期骨組織形成最活躍的干骺端,最常見的檢查部位為尺、橈骨遠端。病變部位的軟骨按一定程序形成骨樣組織,但因缺乏充分的鈣化,骨化進行延滯且不規則,致先期鈣化帶模糊乃至消失。 2。干骺端向外展開而增寬,或形成側刺。 3。干骺端中央呈杯口樣凹陷,邊緣往往形成已鈣化的模糊刺狀骨影,呈毛刷狀。 4。同時骺軟骨板增厚,骨骼較小,使骨骺與干骺端距離明顯加大。 5。全身骨骼呈普遍性骨質疏松。長骨骨小梁粗疏而模糊,皮質薄而成層,亦可見層狀骨膜增生。骨密度可明顯減低,有時甚至與周圍軟組織相差無幾。骨質的軟化可使下肢長骨彎曲呈膝內翻,有時呈外翻畸形。 6。佝僂病的恢復現象為干骺端的骨化程序趨于正常。干骺端的杯口樣凹陷漸消失,邊緣密度增高,變為整齊。整個骨的密度和結構漸正常,干骺端與骨骺間距離趨于正常,但干骺端外展增寬現象要持續一較長時期才能消失。長骨的彎曲畸形在佝僂病痊愈后仍可長期存在。 [鑒別診斷] 佝僂病需與原發性甲狀旁功能亢進癥鑒別。后者在嬰兒和兒童極為少見。長骨骨干均有囊樣稀疏改變,再結合血液生化檢查,多有高血鈣可予區別。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嬰幼兒期常見的營養缺乏癥,一般人常稱本病為“缺鈣“,這是錯誤的,應是缺乏維生素D。 在人體骨骼的發育過程中,維生素D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嬰幼兒期生長發育旺盛,骨骼的生長發育迅速,因此需要足量的維生素D才能維持正常的骨骼發育。 [病 因] 當維生素D缺乏 時,即可引起本病,維生素D缺乏的常見原因是: ①陽光照射不足人體皮膚中的脫氫膽固醇經日光中紫外線照射后可轉變為維生素D,因此缺乏室外活動者,接觸陽光少易患本病。 ② 食物中含維生素D不足乳類中含維生素很少,如單純乳類喂養不另加維生素D制劑或少曬太陽,可發生維生素D缺乏。 ③ 某些嬰幼兒生長發育過快,維生素D供不應求。 ④胃腸、肝膽疾病可影響維生素D和鈣磷的吸收和利用。當維生素D缺乏時,血鈣、血磷下降,致骨骼鈣化過程發生障礙,骨樣組織在骨骼局部增生,堿性磷酸酶分泌增加而引起 本病。 [癥狀] ①早期常煩躁不安,愛哭鬧,睡不安,易驚醒,汗多,特別是入睡后頭部多汗,由于汗的刺激不舒服故頭常在枕頭上摩擦致頭后枕部半圈禿發。 ②以后逐漸出現骨骼改變,如前自門閉合延遲(正常應在1。5歲前閉合),出牙晚,可晚至1歲才出牙,頭較大呈方形,助骨下緣外翻,雞胸、“O“形腿等。 血鈣、血磷可降低、堿性磷酸酶增高,長骨X線照片在疾病活動期均有不同改變。 [治療] ①主要治療是補給維生素D,輕癥每日口服5000~10000單位(相當于濃魚肝油30~60滴),重癥每日1萬~2萬單位(相當于濃魚肝油60~120滴),連服1個月后,改用預防量,每日400~890單位(相當于濃魚肝油2。5~5滴);對重癥或不能口服的患兒可肌肉注射維生素D:40萬單位,或維生素D:30萬單位,2~4周后可重復注射一次,一般僅需注射1~2次,注射后2~3個月內不再口服各種維生素D制劑,2~3個月后再口服預防量。 ②如飲食中含鈣量不足,可適當口服活性鈣。注意不要長期過量服維生素D,以免維生素D中毒,但可服預防量至2~3歲,2~3歲后佝僂病已靜止,無須再用魚肝油預防。每日用維生素D治療量較大者,不宜用魚肝油(魚肝油中含維生素A與D)而用單純維生素D制劑,以免 發生維生素A中毒。 [預 防] ①孕婦及乳母多曬太陽,多吃含維生素D較多的肝、蛋等。 ②鼓勵母乳喂養。 ③小兒常到戶外活動。 ④自生后2周起口服維生素D預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