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性格如果是后天形成的,那我想培養我寶寶外向性格我現在該做些什么(寶寶已9個月了)寶寶的性格如果是后天形成的,那我想培養我寶寶外向性格我現在該做些什么(寶寶已9個月了)
熱心網友
你好,給你一點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何培養嬰幼兒的優良性格 什么叫做性格?心理學認為:性格是一個人的“典型性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一個較成熟的人在各種行為中,總貫串著某一種典型的方式,這是經常的,而不是偶然的,這就是性格。 多年實踐證明,性格開朗樂觀的孩子成年后具有較強的處事能力,敢于直面人生,勇往直前,豁然大度,與社會愉快地融于一體。下面是與影響性格有關的幾個要素: 第一,環境要素。如果一個幼兒生長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而又沒有好的教養,只是從小被嬌縱慣了,那么,他就會產生“輕浮”、“散漫”一類的性格;如果他的家庭環境很困難,迫使他從小就得幫助家庭做事,應付各種各樣的人物,于是他就會形成“機智”、“靈敏”等等性格。 第二,教育要素。我在這里說的教育要素泛指一切教導與影響。例如,當一個幼兒不幸處在十分艱難的境遇中,如果他受到的教育是勸他逆來順受,久而久之,這些幼兒便可能養成安分守舊的甚至是奴性性格;如果他受到的教育是鼓舞他堅忍不拔戰勝困難,久而久之,他可能養成樂觀的、堅強的、充滿自信的性格。 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一般把性格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根據性格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學特征來確定性格的類型,可以分為理智型、情緒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特征是冷靜、沉著、善于思索,觀察問題精細,喜歡用理智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情緒型的人感情豐富、強烈,做事積極、主動,熱情高,但情緒容易波動。而意志型的特征是堅定、頑強、勇敢、果斷,具有自制力和恒心。 2。如果以個人的心理特點是傾向于外部世界,還是傾向于內部世界作為劃分的依據,又可以把人的性格分內向型(感情內在、多思多疑、行為孤僻)和外向型(性格開朗、活潑、感情外露)。 3。如果按個人獨立性的程度來劃分性格類型,還可分為順從型和獨立型兩種。前一種類型的人,容易順從別人的意見,往往屈服于他人的權勢,或者比較溫順,易受暗示干擾,不能適應緊急情況。后一種類型的人,具有個人信念的堅定性和獨立性,喜歡獨立活動和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自尊心和自信心較強。 由上可知,性格類型的劃分只是相對而言。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純粹屬于某一類型的人,更多的情況是幾種類型的混合。家長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某個人就其性格來講有些古怪,但正是由于這種古怪性格,尤其是其中某一方面的作用,使他在某一項工作和事業上作出重要的貢獻,而在其他方面則有可能一塌糊涂。相反,有些人的性格看起來合乎人意,但在工作和事業中卻一事無成。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性格以固執、內向而出名,這種性格使他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生活的細節方面,常常表現出驚人的幼稚,但是這種性格特征和他在事業上的成功不無關系。又如,古代的張飛、李逵,以直爽、大膽、勇敢、剛烈和火爆而著稱,在戰場上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將,但如果今天讓他們去站柜臺、做服務性的工作就很有可能出洋相。同樣,溫順、和氣、慢條斯理、易受暗示的性格,在處理家庭和同志關系上較為有利,如果做服務行業工作也有可能成為一名受人稱道的服務員,但是如果讓他去搞科研,就不一定能取得創造性的成果。 我們應該有一種共識,無論哪一種類型的性格都有可能產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關鍵要有相適應的工作。如果父母明白了這一點,在教育孩子時就應當注意不要制定一個框框強迫孩子去套,而應順其性格的特殊發展規律,及時地加以正確引導,防止反常性格的產生,如果出現了就及時幫助加以糾正。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生存過程是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過程,其中包含著從性格的不完善、不成熟到性格的完善、成熟的發展過程。為使更多的人具備完善、優良的個性品質,我們應當對孩子從小著手培育。當然,這種培育不可不顧嬰幼兒的實際情況而操之過急,而應當依靠科學的方法循序漸進達到目的。 獨生子女的培養方略 來源:媽媽寶寶 據《文匯報》報道:我國自1979年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一度曾由于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以及有些獨生子女在行為上和性格上表現出了某種特異性,人們對獨生子女的前途十分擔憂,并有過一些不正確的看法和說法,認為獨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陽”,擔憂他們成為“被抱大的一代”、“被寵壞的一代”,擔憂他們無法托起明日的世界。 如今第一代獨生子女已步入青年期,有的正在大學校園深造,有的已踏上工作崗位。華東師范大學聯合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四所高校采用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量表對1468位大學生(其中獨生子女861名,非獨生子女607名)的個性特征進行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在16種個性特征中,兩者基本上具有共同的個性特征,僅有5個特征存在著顯著差異。而且,這些差異,又是以獨生子女占優勢的。它具體表現為:獨生子女大學生具有比非獨生子女大學生更合群、開朗、外向,更加輕松愉快、敢作敢為,特質焦慮更低,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等優點。 獨生子女大學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具有諸多共同的個性特征,再次證實了社會大環境、時代特征和學校教育對大學生的個性形成有著強烈的影響。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某些個性特征優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這主要可能與獨生子女家長更有時間和精力傾注他們的愛撫、關懷和教育,不會出現多子女家庭中可能存在的對某一孩子忽視或虐待的現象,以及他們對子女寄予較多且較高的期望有關。 生活在營養多、安撫多、知識多、期望多的環境里,使他們形成了活潑、開朗、自信、好學上進、對成人充滿信任的性格特征,智力發展水平也較高。也就是說,獨生子女具有更好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條件和可能。研究充分證明,獨生子女所處的家庭環境并不是他們產生自私、任性、神經質等性格上缺陷的必然條件。 獨生子女的家庭條件,既有不利的方面,也有有利的方面。其主要取決于家長的教育方式和素質條件。大多數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對于他們的成長有著良好的影響。如果以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來區分他們行為上和性格上的優劣,這顯然是不客觀的,也是不公正的。簡單地把獨生子女看成是“被寵壞的一代”,更是一種沒有科學根據的擔憂或偏見。凡是處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條件下的獨生子女,完全能夠被造就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跨世紀優秀人才。 獨生子女發展應對策略對于獨生子女的健康發展,國內外的專家形成了以下一些觀點: 1、加強兒童間的友好往來,貫徹互教原則。整齊劃一的單元樓房,加之繁重的課業負擔,作為獨生子女,難以與外界進行正常的聯系。因此,必須幫助孩子解除孤獨的生活,鼓勵孩子到群體中去。日本教育家山下俊朗強調要以“兒童教育兒童”,即互教。他認為這是對獨生子女進行教育的根本原則。兒童是從模仿開始他的學習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對象是兒童伙伴。尤其是從一些優秀的兒童身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因為他們之間往往是無所不談的,一旦形成一個健康、活潑、向上的學習共同體,最容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成長階段良好的同伴關系,是他們一生的財富。家長要鼓勵孩子出去找伙伴,并且尊重他們的活動圈子。同時,也要歡迎他的伙伴進家門,給他們固定的活動范圍。 美國家庭教育專家史蒂文先生認為:“家教最基本的內容不是教孩子掌握多少知識,而是教會孩子怎樣與他人建立聯系,怎樣面對困難,怎樣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難題。”因此,家長要放心地讓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鍛煉,培養強烈的自主精神,這種能力將會隨著他們的成長遷移到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 2、改善親子關系,提高家教水平。綜觀近來的獨生子女教育,已經淡化了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概念。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差異越來越小。由此更加凸顯了家庭教育的價值,特別是親子關系的改善的重要性。日本學者詫摩武俊曾指出:“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論,在從嬰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人格形成(其中特別是社會化)過程中,父母子女的關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會把較多的時間、精力投在孩子身上,這無疑將增加父母與子女直接接觸的機會,容易使親子關系表現出更為親密的傾向。家長要充分利用這種優勢,同時改變自己的角色,從照料者、培養者、教育者,轉變為孩子的伙伴和引導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很多時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他們希望別人考慮自己的感受,渴望自己的一方天空。對于獨生子女,要尊重他們的選擇;重視情感交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避免空洞說教;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理解而不溺愛,民主而不放任,疏導而不壓制,做到嚴有度、愛得法。 從獨生子女性格研究中的兩極分化現象也可以看出,決定兒童個性品質的主要不是獨生與非獨生,而是家長的教養態度和方式。大包大攬或放任不管,都是極為危險的。 3、鍛煉堅強意志,培養健全人格。如今,電視上充斥著針對青少年的補鈣廣告。然而廣大父母在煞費苦心為孩子補充生理上的鈣質的同時,卻忽略了人的成長所必須的另一種更為重要的“鈣”質,那就是精神上的“鈣”質。它不是金錢所能買到的,也不是各種輔導班里所能學到的。這種“鈣”質卻是人成長的至關重要的元素。這就是自立、自強、自尊、自愛和自信;就是擁有堅強的信念,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樣的孩子才會勇于面對生活帶來的壓力,才不會被困難所擊倒。一旦孩子形成自己的主體意識,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他就不會因一時的失敗而自暴自棄,也不會因一時的成功而迷失自己。而是敢于承擔責任,表現自我,突出自我,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風采,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學會表現,形成認識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的良性循環。完善自由的個性,挺拔的人格,正是將來迎接挑戰的根本,同時,逐步建立起自我設計和人生規劃的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發表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里,提出了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在教育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人們普遍認識到,學生應該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人,一個“清晰而有效的溝通者,自我指導的終身學習者,創造性和實際的問題解決者,負責任的和參與的公民,合作的和優秀的工作者,整體的且富有信息的思考者。”無疑,它為獨生子女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方向。 “吃自己的飯,淌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或許,這應該成為獨生子女的成長宣言。 。
熱心網友
多接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