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先有蛋。如果特指雞蛋,那就沒有準確答案了,因為沒人說得清楚鳥是什么時候進化成雞的。這個問題爭論了好久,本來是應該讓生物學家和歷史學家來解決的,但咱們這些沒專業(yè)知識的人,不妨耍點小聰明,把這個問題蒙蔽回去,大家看怎么樣:問法一:世界上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答:先有蛋!不用說原因,因為對方沒有提到“為什么”問法二:世界上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為什么?答:先有蛋!原因:對方問的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而“蛋”有好多種,在沒有出現雞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早就存在其他卵生動物的“蛋”了吧?好象揚子鱷就有上億年的歷史了。問法三:上面的兩個答案有偷換概念的嫌疑,對方一定會接著問:世界上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為什么?答:先有雞!原因:什么叫雞蛋?那一定是雞下出來的蛋才能叫雞蛋!而雞呢?不一定非由雞蛋孵化,或許是由其他動物進化而來的,就好比爬行動物由魚進化的道理一樣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一個“先”字決定了整個問題的性質,如果它指時間上的先后,就屬于事實問題,如果指邏輯上的先后,就屬于概念問題。比如說,你問我先有汽車還是先有汽車輪,我的回答是事實上先有汽車輪后有汽車,因為在時間順序上,不先做好汽車輪子,完整的汽車就做不出來。但是在概念上,先有汽車,后有汽車輪子。因為在邏輯上只有先理解了什么是汽車,才能理解什么叫汽車輪子。那么在雞與蛋的問題中,我們問的是事實問題還是概念問題呢?如果把它理解成事實問題,那么只要你設想自己的壽命很長,從既無雞蛋又無雞的遠古活到今天,一直不斷地觀察有關的過程,似乎你就能明白無誤地回答這個問題了。其實呢,問題要復雜得多。雞和雞蛋從無到有的過程,無非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像進化論所說的那樣,動物從低級生物演變而來,這樣的演變可以是緩慢漸進的,或者是突變的。第二種可能,就是直接創(chuàng)生的(比如上帝創(chuàng)造出來的),也即在第一個雞或第一個雞蛋出現之前,沒有導致其出現的從非生物狀態(tài)而來的中間狀態(tài)。先討論進化的漸進過程。因為是漸進,過程中任何一天和與其相鄰的另一天之間不會讓你看到任何物種進化的明顯跡象。這樣的話,你的壽命再長,從遠古無雞無蛋時期活到現在,你就能知道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嗎?不一定。想想看,由于在沒有雞和雞蛋的時候你還沒有機會形成何為雞何為雞蛋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就是你一刻不停地觀察進化的整個過程,你都沒有可能在某一天的某一時刻猛然斷定第一只雞或第一只雞蛋出現了,所以這條現場斷定的思路是行不通的。那么,可以換一種想法。按照今日我們對雞和雞蛋的定義或一組斷定什么是雞什么是雞蛋的充要條件,設想一下進化過程中當時是雞蛋先出現還是雞先出現。其實,只有這樣的思路,才可能有某種可行性,因為當時不存在給雞蛋下的定義,定義只能取今日的。也就是說,我們要用今日的概念理解過去的事情。那么,我們今日要如何給雞蛋和雞下定義、或采用何種判別標準才最自然合理呢?定義可能比較復雜,但雞蛋一定是要在雞的身體中長成的。今日,如果一個母雞下出一個其他方面都像雞蛋但沒有蛋黃的東西,我們仍可以將其稱作雞蛋,但是如果某個科學家在實驗室造出一個與雞蛋不可分別的東西,我們也可以拒絕稱其為雞蛋。如此看來,按照這種自然的定義,沒有雞就沒有雞蛋。對比之下,雞是如何定義的?判定一個東西是不是雞,是否必然要看它是否從雞蛋中孵化出來?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有人在實驗室里用某種遺傳工程技術繞過蛋的階段培養(yǎng)出一只各方面都與一般的雞不可分別的東西,我們沒有理由拒絕把它稱為雞。其實這里已把事實問題暫時轉換成概念問題了:在概念上是先有雞后有雞蛋。概念澄清后,我們還是回到事實問題上來,繼續(xù)討論進化過程中的情形。這里,我們可以試圖采取一種不符合原則、但也可以從某種角度理解的用詞方法。按照這種方法,只要世界上出現了一個與我們今日的雞蛋在物理上不可分別的東西,不管它是如何產生的,我們都稱之為雞蛋。也就是說,我們用今日對雞蛋物理性能的內涵描述,去指稱雞蛋概念產生之前的相符的對象,從而“雞蛋”可以指稱不是雞下的蛋。這樣的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呢?假設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在第一只雞出現以前,第一個在物理上與現在的雞蛋相同的東西出現了,我們現在就把它稱作“雞蛋”。進一步假設這只雞蛋是受精蛋(有點奇怪,但如沒受精這第一只雞蛋也就永遠不會變成雞了),于是,這只雞蛋在適當的溫度等客觀條件下就很快變成了小雞:這哪是什么進化呀,這完全是奇跡!因為雞蛋與雞在物理上幾乎沒有什么相似處,前者只是承載著后者從無到有的發(fā)展過程的控制程序再攜帶必要的營養(yǎng)物質,把這樣的先有控制程序(基因)后有物理過程的序列理解成自然進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如果在進化過程中首先成型的是雞,而雞經過自然選擇慢慢進化成能把自己的機體信息經產卵的方式傳給后代,倒是不那么費解了。這樣,雞也就在事實上先于雞蛋。現在再考慮進化過程中發(fā)生突變的情形,那就是,很久以前某只鳥(或任何其他會下蛋的東西)下了一個基因發(fā)生了突變的蛋,孵出來后,有了第一只雞。這樣的話,那個發(fā)生了基因突變的蛋能不能被稱為先于第一只雞的第一個雞蛋呢?從語言的使用看,把那叫做第一顆雞蛋也許有可以接受的理由,從而我們似乎可以想象雞蛋先于雞的情形。但是,這樣一來,問題的實質卻被掩蓋了。如果我們采取這樣的概念使用方式,一開始的問題,就應該是“先有鳥,還是先有鳥蛋”之類的了。人們對“雞”并沒有特殊的興趣,而是對產蛋動物與這種動物的先后關系感興趣。這里用“雞”這個詞,只是說起來更方便而已。所以,接受這種遺傳突變的可能性,并不影響我們剛才得到的結論的實質,只是把“雞”換成其他的什么東西就是了,如果說的是鳥,那么答案就變成:“先有第一只鳥,后有第一個鳥蛋”。也就是說,原本的問題相當于:“先有X還是先有X的蛋?”至于X是雞還是其它會下蛋的東西,是無關緊要的。現在我們再思考非進化的創(chuàng)生的可能性。不管創(chuàng)造的力量是源于上帝還是其他我們不知道的什么東西,事情都要簡單得多。雞蛋有兩種,受精的和沒有受精的。先創(chuàng)蛋,這個蛋就必須是在沒有公雞參與的情況下達到受精,而且由于蛋造出來時沒有母雞,還要創(chuàng)造適宜的條件將蛋孵化。接著,還要重復整個過程,造出第二個受精狀態(tài)的雞蛋,孵出一只異性的雞。然后,讓兩只雞交配,母雞下蛋孵小雞,才能讓繁殖的循環(huán)過程開始并繼續(xù)下去。這樣的創(chuàng)造過程,雖然不是絕對不可能,但顯然是笨拙混亂、事倍工半的。但是,如果先造雞就是事半工倍了。一開始就造兩只雞,一只公雞一只母雞,創(chuàng)造即告完成。它們交配后下蛋再孵出小雞,循環(huán)往復樂此不疲… … 這兩個創(chuàng)造過程,到底哪個是實際上發(fā)生過的,靠單純的推理是得不出結論的。但是,很顯然,第二個過程,即造了雞再讓雞生蛋育子,要合乎情理得多。不過,無論是第一還是第二個過程為實際發(fā)生的過程,我們都可以最后堅持先有雞后有雞蛋的說法。這是因為,如上所述,我們今日定義中的雞蛋不是能孵出雞的蛋,而是雞下的(至少是雞體內產生的)包括沒受精的因而孵不出雞的蛋,也就是說,不能孵出雞的雞蛋還是雞蛋,而不由母雞體內產生的東西不管與雞蛋多么相似,我們還是有理由堅持不把它叫做雞蛋。就是上帝先造出像雞蛋那樣的東西,我們也不必把它稱作雞蛋。這樣的話,還是先有雞,后有雞蛋。所以,說到底,這主要還是一個概念問題,其次才涉及到事實問題。在概念上,先有雞,后有雞蛋;在事實上,如果我們允許在概念上做些松動而有了繼續(xù)討論的余地,也是先有雞后有雞蛋比反過來的情形要合理得多。所以,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先有雞,后有蛋。。

熱心網友

先有的蛋雞 后有的雞蛋 經典不?

熱心網友

請先告訴我什么是蛋,什么是雞?有答案后請問之前不是蛋是什么,不是雞是什么?

熱心網友

腦筋急轉彎嗎?

熱心網友

一切生命形態(tài),是無始無終的,但對本期生命來說,是先有蛋而后有雞。如證悟到生命不生不滅的本性,則一切言語及爭論將化為烏有,雞與蛋的問題只是戲論而已。

熱心網友

開心一下,以上問題的答案是先有蛋,因為////???“”“”“”“”“問題是:“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明擺著,在問題中,蛋在雞前面,當然是先有蛋了。對嗎?嘿嘿。

熱心網友

樓上的敘述太復雜。一般認為:生物產生史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異變階段(橫向發(fā)展),就是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產生了很多物種,是由基因組合形成的:一個是進化階段(縱向發(fā)展),就是一個特種在,外部環(huán)境下發(fā)展成為多種生物。無論是哪個階段,都是先產生生物機體本身,再產生機體的生殖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先有雞、后有蛋。因為,雞存在于自界的時間遠比蛋存在于自界的時間長其化和被進化的可能性遠遠大于雞蛋;雞蛋本身有良好的蛋殼作為保護,與自然界相對隔絕,發(fā)生異變和進化的可能性非常小,而雞直接生活在自然環(huán)境中,發(fā)生異變和進化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科學家認為先有雞,后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