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神六”是怎么能回到地球上的

熱心網友

火箭控制,改變航向,然后著陸地球。

熱心網友

航天器的返回過程大致可分為調姿段、制動段、過渡段、再入段及著陸段五個階段。調姿段是指航天器在原運行軌道上調整姿態,形成制動狀態。制動段是指制動發動機點火工作,航天器脫離原運行軌道,進入過渡軌道。過渡段是指航天器在過渡軌道上基本作無動力慣性飛行,這是進入大氣層前的階段。再入段是指從進入大氣層到距地面10-20公里高度的一段軌道。這一段是返回軌道的重點,航天器在再入段要經受高溫和較大過載的考驗。航天器再入時的軌道在再入走廊范圍內時,就能在地球表面降落并保證過載和起動加熱不會超過安全值。   降落段是指當返回器降落到10-20公里高度時具有亞聲速級的速度,即200米/秒左右,此時應采取進一步的減速措施以使返回器安全地在地面著陸。返回器著陸的方式可分為垂直著陸和水平著陸兩種,除航天飛機外絕大多數返回器采用垂直方式著陸,這種方式采用的是降落傘系統。我國的“神舟”系列飛船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

熱心網友

 回家:闖過死亡關口  飛上207公里的飛船就進入入軌軌道了。浩淼的太空離地球很遠,但并不意味著沒有危險。  一個可能是飛船失去控制,飛向更遠的太空回不了家;第二個可能是飛船的航天員座艙被流星或太空垃圾擊穿;第三個可能是飛船上的某個閥門泄漏。  1960年5月15日,前蘇聯首次發射了無人駕駛的衛星式飛船1號,飛船姿態控制系統故障,制動火箭點火后將返回艙推向了更高的軌道,1962年9月5日飛船才返回大氣層并燒毀。  回家和上天,一樣充滿風險。返回是載人飛船的事故多發段,不少航天員在回家途中死去。  飛船控制專家陳祖貴的四個摞起來有30厘米厚大本子上寫滿了計算公式。他要給飛船安上“眼睛”和“大腦”。他習慣了人們這樣和他見面打招呼:“飛船能不能回來?”  2001年1月,神舟二號飛船返回的前一圈,突然發生飛船發生震蕩,返回姿態不穩,軌道艙泄壓,此時距離飛船的返回只有一個半鐘頭了。指揮大廳的空氣幾乎凝固。陳祖貴拿出可信的數據,說明飛船完全在控制之中,可以發出“回收”命令。果然,一切如常。  神舟飛船的落點范圍精確在了正負10公里左右,這相當于打靶發十環的水平,而俄羅斯的水平是30多公里。  據說,為了讓攝影師拍攝到飛船在火紅的晚霞中徐徐降落的情景,制導導航專家們特意設計了偏航機動技術。按推算,神舟一號的最佳發射窗口時間是上午,那么飛船就會在漆黑的晚上返回。而使用偏航機動技術,就無需考慮發射窗口,它可以在任何時間發射。當神舟一號降落在晚霞中的大草原時,沒有人想到,科學和浪漫竟然會結合得如此完美。  假如返回座艙發生泄漏,神州五號的控制面板會發出壓力報警信號,航天員必須在10分鐘內穿好航天服,接通供氣管。航天服可連續6個小時保證航天員的氧氣供應。在這6小時內,飛船可以在10個應急著陸場中選擇著陸。  假如險情十分緊急,飛船可以啟動立即返回功能,設計師保證飛船有2個小時的時間,瞄準第一個來得及著陸的地區著陸。  假如2臺變軌發動機發生放障,另兩臺會立即補上;假如4臺發動機者停火,另有8臺小發動機,足以讓飛船完成自動調姿,順利返回。  假如著陸緩沖發動機不工作,返回艙底部安裝的Y高度儀會使緩沖發動機點火,給飛船一個向上抬的力,足以讓航天員安然著陸。萬一發動機不點火,航天員的座椅下部脹環式緩沖器,能夠起到“彈簧”的作用。  返回艙里為航天員準備了所有能夠想到的救生物品:遠距離呼救電臺、Cpp定位儀、信號槍、閃光標位器、太陽反光鏡、光煙信號管、海水染色劑,急救藥包、蛇傷自救盒、蚊蟲驅避劑、食品、飲水、指北針、抗風火柴、防塵太陽鏡、引火物、救生船、漁具、驅鯊魚劑、抗浸防寒飄浮裝備、救生手冊等、救生手槍、生存刀。  飛船落地后其頂端的閃光燈以每分鐘閃動55下的頻率發出白色的閃亮,可以連續閃光25小時;假如落在海里飛船上配備的染色劑會把飛船周圍的海域染成綠色熒光區,便于飛機搜索。  細節:洞開生之門  1967年1用月27日,美國阿波羅4A飛船和土星5號火箭進入了倒計時,突然通話器傳來密封艙員呼救:“著火了!”“快放我們出去!”但等救援人員跑去打開艙門時,飛船里的3名航天雖已全部被燒死。  這只是—次地面聯會模擬飛行試驗,就讓美國損失了3名航天員。阿波羅飛船座艙里氣壓較低,著火后,艙內形成負壓,無論里面還是外面在短時間里都無法打開門。  中國的神舟飛船的艙門無論從里面還是從外面,不超過3秒鐘就能迅速打開。  生之大門因為一個小小的細節而洞開。但是這個門可能有幾百上千種方案和樣式,你必須有能力和智慧選擇出最佳的一種。  這個門如果寬—點航天員逃生可能更為順利,但它可能因為大而密封不嚴從而造成隱患;這個門可能因為密封很好而讓人放心,但它可能因為過于密封而開啟困難。矛盾、蕪雜、紛亂,有時候可能你向左了就不能向右,這時候就必須在針鋒相對中進行趨利避害的選擇。  而選擇的智慧不是天生的,它來自于反復的實踐。神舟飛船的降落傘是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降落傘中最大的一種。它展開有1200平方米,它的每一個針腳都要求一致、細密,為了保持一致性,有的活必須一個人從頭到底。據說,一個縫紉女工一年只能縫一面傘。  降落傘對于航天員的生命是至關重要的。1948年6月11日,美國發射的—只猴子在回收過程中,由于降落傘無法張開被活活摔死。  大沙漠試驗場上,伊爾76大型運輸機從1萬米的高空把模擬返回艙拋下。主傘先開一個小口,慢慢地全部撐開,此時五彩繽紛的主傘鋪開在藍天上,返回船悠悠然地向下飄落。在落地的一剎那,返回艙上的切割器“咔喳”一聲切斷傘繩吊帶,1200平方米的降落傘如一片彩云隨風而走。  如此情景反復實驗了70多次,但科學家們還是不放心,特意配備了2名“大刀手”,一旦傘繩不能自動切斷,大刀手就要沖上前去飛刀斷繩。  如果返回艙落在水里,傘艙正在航天員頭部的上方,水就會涌進傘艙里,使返回艙沉沒。設計師妙思解難,設計出一種特殊的排水功能。傘艙底部被裝了一個氣囊,返回艙落水里氣囊就會自動充氣,膨脹成一個體積為150升的大氣包,不僅能把水擠出傘艙,還能24小時充當浮筏,讓返回艙漂浮起來。  一個細節和一個細節之間如連環鎖一樣緊緊相扣,它托起的是航天員的生命。  飛船環境:承載生命重量  內蒙古大沙漠,“神舟”五號空投實驗。飛船返回艙從高空拋下,濺起一股沙塵。  科技人員跑過去艙門,一股刺鼻的白煙竄出來。“像火藥燃燒的味道。”一位科技人員回憶。  這是一次偶然發現,但這個發現是致命的。返回艙艙內有害氣體嚴重超標,其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飛船必須給人提供一個像地球一樣的生存、生活和工作的小環境,否則,人在太空是連一分鐘也不能生存的,飛船艙內的空氣必須是新鮮的,這是第一要素。航天員所呼吸的空氣是由飛船自身攜帶有氧氣瓶和氮氣瓶提供的,通過艙內安裝的壓力調節系統,不斷地為座艙補充氧氣和氮氣。使艙內的大氣成分和壓力始終保持在適當的范圍內,同時,艙內的通風凈化設備不停地將航天員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廢氣進行過濾和凈化。  這股意外的臭氣從何而來,為什么神舟一號、神舟二號沒有發現?后來一分析。發射無人飛船時,返回艙要在落地一段時間后才開艙。那時味道已散開了,所以問題沒有進入研究的視野。  飛船總指揮袁家軍、總設計師戚發韌的親自帶領盤查,發現氣體來自兩處一是火工品工作時間艙內泄漏的燃氣,二是從艙內非金屬材料排泄出有害氣體。  改進是必然的,但這意味著所有的密封結構設計、墊圈選擇和安裝工藝等都要重新來過。  “堵”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有害的氣體排出去。他們在飛船返回艙身上鉆通一個個的小孔,這些小孔的奧秘是,既能把有害氣體排出艙外,又能保證艙外的氣體流不進艙內來,保持密封。  就這樣的一個問題,攻關小組竟工作了兩年才完全解決。  飛船上有了人,濕度問題隨之而來。人呼吸、排汗每天可產生1公斤多的水汽。這些水汽在飛船的艙壁、儀表表面凝成霧,電氣設備就會短路。  因為沒有載過人,所以沒有考慮到人的呼吸和汗氣會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原先的設計中,許多電纜接插件沒有防水功能。  所有電纜接插件都做了模擬結露結水試驗,以找出會出問題部位。有趣的是科技人員發現,嬰兒尿不濕的纖維織物對吸水吸濕很有作用,于是類似的材料被聰明的用在飛船上。  一個飛船有20多個“窗口”,它們有舷窗、傘艙、發動機艙口,每一個窗口都是一種考驗,都可能隱藏著一種危險。這些窗口必須是密閉的,又要是防熱的。  舷窗在設計者的手里變成了多層,最外層采用耐高溫的材料,這種外層玻璃只隔熱但不密封,中間多層玻璃之間采用真空密封設計,類似于暖水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