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國債與多發人民幣,還有借外債,不同嗎?

熱心網友

  “舉債”辦了大事  去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闖過1萬億美元大關,經濟增長勢頭良好,運行質量穩步提高。良好的經濟局面,是三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結果。  三年3600億元,這是新中國前所未有的“舉債”規模,財政部部長項懷誠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初之所以用“積極”而非國際上通用的“擴張”一詞來概括我們實施的財政政策,主要是考慮“擴張”、“舉債”等提法可能引起老百姓消極的體驗。但目前看來,這筆債“舉”得十分及時和必要,對于拉動經濟回升,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有效擴大了投資需求。1998年到2000年,累計發行3600億元長期國債,國債項目直接帶動地方、部門、企業投入配套資金和銀行安排貸款7500億元。  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在國債資金支持下,對大江大河大湖進行了大規模的堤防工程建設和水毀工程修復。  加快改善了交通運輸條件,1998年以來,是我國公路、鐵路、民航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  加快了企業技術進步,促進了產業升級。通過對880個技術改造項目貼息,啟動了一批對結構調整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安排了一批可大力替代進口、擴大出口的項目。  促進了地區生產力布局的調整和優化,使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  加強了環境保護和生態林建設,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改善了人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社會事業發展。在國債投資帶動下,各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電網改造項目使農村電價明顯降低,有助于農民提高生活質量。此外,78億元國債資金用于科技教育,改善了高校的科研和辦學條件。  實踐證明,新增的國債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據統計,1998年的千億元國債投資,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1999、2000年國債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分別為2個百分點和1。7個百分點。  發債仍是當前的必然選擇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以往政府投資的帶動和引導效應正在減弱,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仍然較低,難以形成持續增長態勢;新的消費熱點還沒有形成,導致需求不足的一些深層問題仍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制約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外需對經濟增長拉動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加入WTO日期臨近,我國企業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因此,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通過發行國債盡快建成一批投資項目,并引導和調動社會投資,是促進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國外經驗也說明,運用財政政策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往往不是一二年就能奏效的,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一定的連續性。  中央決定,作為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措施,2001年將繼續發行長期國債,以保證在建國債項目的如期竣工投產,保證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進藏鐵路等重大項目的順利進行。  或許有人存在這樣的疑問:在3年發行3600億元國債的基礎上,我們是否仍有“舉債”空間,會不會引發通貨膨脹?對此,專家指出:風險不可不防,但是就目前情形看,增發國債對于財政而言,只要操作得力,就沒有風險。  首先,國債將定向用于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短期內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又不會出現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對推動經濟長期發展也大有裨益。  其二,目前中國的國債負擔率大大低于國際警戒線,擴張的空間依然很大。  增發國債固然沒有多少風險,但國債資金一定要管好用好。幾年來,財政部、國家計委先后在全國范圍對國債項目進行了檢查,發現、糾正和查處了一大批挪用、貪污、浪費國債資金的違紀違法案件。這說明,在國債資金的管理和運用的各環節,還有許多工作亟待加強。今后,在項目安排上,各有關部門應加強合作,對重大項目實行聯合辦公,集體評審,提高資金安排的效率和水平;地方政府要真正落實配套資金,決不能再搞“釣魚工程”、“胡子工程”和“半拉子工程”;對已經安排的項目,要嚴禁挪用國債資金;要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杜絕“豆腐渣”工程,絕對不能為了地方利益而不顧工程質量,“唐僧肉”大家吃,后患無窮。最重要的是,對國債資金使用的管理和監督,一定要盡快做到規范化、法制化。。

熱心網友

發行國債是為了抑制通貨膨脹 刺激內需

熱心網友

籌措建設資金的一種手段。

熱心網友

為籌集資金搞建設

熱心網友

工商銀行能為您辦理境內境外多種形式的托收業務,款項收妥后可轉存外匯儲蓄存款,也可按規定支取外幣現鈔或匯出境外使用如您因工作調動或戶口遷移需要從異地調度外匯款項時,工商銀行可為您辦理儲蓄存款異地托收業務。 如您持有外幣本票、匯票及支票等,可委托工商銀行的營業網點辦理托收或貼現。如您擁有私人在境外的財產(如銀行存款、保險箱、房產、股金和債券等)或合法繼承的境外財產,工商銀行可根據您提供的有關證明材料,為其辦理財產繼承及財產托收手續。

熱心網友

為籌集資金搞建設 為了給國民更好的生存環境 為了強國、富民的長遠著想

熱心網友

為籌集資金搞建設

熱心網友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拋棄了以前用以向世人夸耀的“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幼稚主張,著手運用政府債券這一政策工具,籌集資金,發展經濟。1979年開始向國外舉債,1981年開始發行國庫券,到1998年底,累計發行國債11542。21億元。特別是本次經濟周期處于下行階段以來,國債發行規模逐年大增,從1994-1998年,累計發行國債10028億元,約占全部發行國債的87%。其中,1997和1998兩年共發國債5640。8億元,占近18年總發行額的48。9%。1998年,國債發行規模與當年GDP的比例為14。5%,與財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別為32。8%和30。0%。1999年的發行規模超過了4000億元,2000年的發行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及其增長速度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能否進一步擴大國債發行已經出現了不同的議論和主張。   既然國債發行已近20年,發行總規模超過萬億元,特別是近兩年來,增發國債已經成為政府啟動內需,擴張經濟,反通貨緊縮的主要宏觀政策工具,難道發行國債的目的還不明確嗎?現在提出為什么發債的問題,其實際意義究竟何在?這個似乎不成問題的問題,反而成了目前的重大問題。   從1998年的國債發行和使用情況來看,全年發行3228。77億元(用于彌補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的2700億元不包括在內), 其中,2245。79億元用于借新還舊,約占70%,其余982。98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999年的情況與此大致相同。可見,發債籌資的目在于增加政府支出,擴大建設規模。但是,必須指出,推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因素是消費和民間投資,而不是公共支出和政府投資,況且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拉動作用很小,既未能帶動民間投資,也未能擴大就業規模,相反卻出現了大量重復建設。如果說競爭性產品的重復建設難以避免,是發展競爭,走向集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和必要代價,那么,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則完全是一種浪費,且主要是由于制度因素和政府行為造成的。再加上投資質量不高,投資效率較差,此舉并未達到啟動內需,活躍經濟的目的。其所以如此,是由于我們對當前中國經濟問題的認識和判斷有誤。   中國當前發生的通貨緊縮,表面看來是有效需求不足,但是,這種需求不足并不是單純由于需求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體制障礙導致的供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國有企業不能正常退出造成成本大于價格,職工下崗和社會保障改革造成預期不穩,稅制不統一帶來投資稅賦過重等,都從供給方面抑制了需求。但是,很多人卻簡單地從需求方面作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判斷和結論,并據此實施了凱恩斯主義擴張需求的政策。面對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凱恩斯主義雖然有用,但對于處在市場化進程中的中國來說,必須是體制和政策聯動,而我們現實是政策性擴張伴之以體制性收縮,結果是,連續兩年大規模的政策擴張,時間并不算短,力度也不算小,甚至實施了政府托市之策,但政策效應卻不大,經濟至今仍在低谷中運行。   1999年投資增長的大幅下降表明,投資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問題。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樣,投資需求不足是由供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是投資的稅負過重。現行稅制是1993年制定和實施的,其目的之一在于壓縮投資,治理通貨膨脹。不僅如此,增值稅通常有三種類型:消費型、收入型和生產型,我們對投資實行的是生產型增值稅,投資品購進不抵扣,建筑安裝工程仍然沿用原來的營業稅。如果改生產型增值稅為消費型增值稅,投資品購進和建安工程都抵扣,那么,增值稅稅率就不是現在的17%,而是25%。因此,改革稅制,降低稅負,是啟動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的重要途徑和有效選擇。這樣做的結果是,短期內會減少政府稅收,但長期內會擴大稅基,增加政府收入,實現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這不僅有供給學派的理論支持,拉弗曲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且有美國通過投資減稅實現財政由赤字到盈余的實踐證明。中國目前的問題在于,政府調動的資源雖然不少,但正式的預算和稅收卻不多,占GDP的比例過低,已經處于入不敷出的境地,于是,政府的辦法不是減稅,而是千方百計地增加稅收,這也是近幾年稅收增長大大快于經濟增長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再實施減稅政策,政府日子就更難過。怎么辦?這就需要通過發債來解決。即通過擴大國債發行,彌補投資減稅帶來的政府收入減少,待投資啟動和增長以后,再用增加的收入來償還增發國債的本息。   在1999年增發的600億元國債中,有90億元作為技術改造貸款貼息,專門用于支持對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進行系統的技術改造。這樣做不僅可以帶動銀行和企業的配套資金投入,擴大投資需求,而且可以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據估計,90億元財政貼息可以拉動1800億元技改投資。這才是政策作用產生的乘數效應。不過,由于全部面向國有企業,技改投資的實際增長依舊緩慢。可見正確的政策措施還需要相應的制度條件來保證。   既然發行國債,集中投資的帶動作用不大,而社會保障和醫療改革又影響了人們的預期,為什么不能轉變政策思路,把增發的國債用于解決社會保障問題。過去,本該用于社會保障的資金,財政拿去作了新的投資,這筆帳遲早是要還的。把增發的國債用于建立社會保障基金,或者增發一部分社保國債,不僅可以穩定預期,啟動消費,而且可以通過保險基金入市作股權投資和股權抵押貼現,一方面擴大投資需求,另一方面發展資本市場,促進機制轉換。這樣就可以把短期的政策操作和長期的制度調整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政策和體制聯動。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政府大規模發行國債,直接投資于基礎設施,不僅過于短視,而且是資源的政府配置和集中配置。這必然會妨礙市場化的推進。其實,發債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直接擴張投資,而在于盈得時間,促進資本市場發育,轉換資源配置方式,從政府配置轉向市場配置,從集中配置轉向分散配置。鑒于國債的發行規模已經很大,國債的流通和交易就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今年有可能在這方面取得一些突破。關鍵是增加債券品種,放開國債利率,發展交易主體,擴大交易規模,把銀行間交易和證券市場交易、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都發展起來,適當實施混業經營,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建立起聯通的渠道。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資本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   應當看到,中國經濟的貨幣化進程出現了兩種情況,經歷了兩個階段: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經濟貨幣化是一般競爭性商品的貨幣化,雖然伴有兩度發生的通貨膨脹,卻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和高增長;現在進行的是住宅和醫療、教育等服務的貨幣化以及電信和金融等壟斷部門的市場化。這些部門的國家壟斷和政府管制與正在繼續的通貨緊縮,形成了一種互相強化的趨勢,它們的貨幣化和市場化,更意味著資源配置方式從政府集中配置到市場分散配置的轉化。這不僅需要調整和改變傳統的貨幣供應方式和規模,而且更需要信用基礎的建立和發揮資本市場的功能。特別是面對以新技術革命為基礎的IT產業和新經濟的發展,這一點就更加重要。如果說在傳統趕超時期,由于目標明確,政府集中配置資源是有效的,那么,隨著IT產業等新技術的發展,發展目標的不確定性將越來越大,政府集中配置資源將找不到著力點,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市場分散配置資源的功能將會突顯出來。   將以上分析歸結起來就是,增發國債,盈得時間,轉變資源配置方式,建立信用基礎和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方能真正啟動內需,奠定中國經濟長期穩定。 (中評網, 張曙光)      繼續擴大內需系列述評之二:為什么要繼續發行國債?  “舉債”辦了大事 去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闖過1萬億美元大關,經濟增長勢頭良好,運行質量穩步提高。良好的經濟局面,是三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結果。 三年3600億元,這是新中國前所未有的“舉債”規模,財政部部長項懷誠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初之所以用“積極”而非國際上通用的“擴張”一詞來概括我們實施的財政政策,主要是考慮“擴張”、“舉債”等提法可能引起老百姓消極的體驗。但目前看來,這筆債“舉”得十分及時和必要,對于拉動經濟回升,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有效擴大了投資需求。1998年到2000年,累計發行3600億元長期國債,國債項目直接帶動地方、部門、企業投入配套資金和銀行安排貸款7500億元。 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在國債資金支持下,對大江大河大湖進行了大規模的堤防工程建設和水毀工程修復。 加快改善了交通運輸條件,1998年以來,是我國公路、鐵路、民航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 加快了企業技術進步,促進了產業升級。通過對880個技術改造項目貼息,啟動了一批對結構調整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安排了一批可大力替代進口、擴大出口的項目。 促進了地區生產力布局的調整和優化,使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 加強了環境保護和生態林建設,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改善了人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社會事業發展。在國債投資帶動下,各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電網改造項目使農村電價明顯降低,有助于農民提高生活質量。此外,78億元國債資金用于科技教育,改善了高校的科研和辦學條件。 實踐證明,新增的國債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據統計,1998年的千億元國債投資,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1999、2000年國債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分別為2個百分點和1。7個百分點。 發債仍是當前的必然選擇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以往政府投資的帶動和引導效應正在減弱,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仍然較低,難以形成持續增長態勢;新的消費熱點還沒有形成,導致需求不足的一些深層問題仍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制約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外需對經濟增長拉動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加入WTO日期臨近,我國企業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因此,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通過發行國債盡快建成一批投資項目,并引導和調動社會投資,是促進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國外經驗也說明,運用財政政策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往往不是一二年就能奏效的,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一定的連續性。 中央決定,作為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措施,2001年將繼續發行長期國債,以保證在建國債項目的如期竣工投產,保證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進藏鐵路等重大項目的順利進行。 或許有人存在這樣的疑問:在3年發行3600億元國債的基礎上,我們是否仍有“舉債”空間,會不會引發通貨膨脹?對此,專家指出:風險不可不防,但是就目前情形看,增發國債對于財政而言,只要操作得力,就沒有風險。 首先,國債將定向用于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短期內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又不會出現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對推動經濟長期發展也大有裨益。 其二,目前中國的國債負擔率大大低于國際警戒線,擴張的空間依然很大。 增發國債固然沒有多少風險,但國債資金一定要管好用好。幾年來,財政部、國家計委先后在全國范圍對國債項目進行了檢查,發現、糾正和查處了一大批挪用、貪污、浪費國債資金的違紀違法案件。這說明,在國債資金的管理和運用的各環節,還有許多工作亟待加強。今后,在項目安排上,各有關部門應加強合作,對重大項目實行聯合辦公,集體評審,提高資金安排的效率和水平;地方政府要真正落實配套資金,決不能再搞“釣魚工程”、“胡子工程”和“半拉子工程”;對已經安排的項目,要嚴禁挪用國債資金;要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杜絕“豆腐渣”工程,絕對不能為了地方利益而不顧工程質量,“唐僧肉”大家吃,后患無窮。最重要的是,對國債資金使用的管理和監督,一定要盡快做到規范化、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