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外匯管理方式悄然生變 如果你有過因出國而需要到銀行購買外匯的經歷,你一定會感到十分不便,因為你只能在中國銀行有限的營業網點得到這一服務。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為了能及時購買到外匯,不少人需要花費數個小時才能趕到售匯網點。 如今這種狀況正在得到改善。 從4月1日開始,工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在幾個省市的網點也開始提供這一服務,中國銀行也增加了因私售匯網點。而從6月1日起,三家銀行已將因私購匯業務推廣到了全國,目前各地經營因私售匯的營業網點已經達到上千家。不少人感嘆,現在出國購買外匯的確方便多了。 人們也許沒有意識到,這種方便的背后,實際上是國家外匯管理手段的一種改變。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外匯管理正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對國人。 外匯管理無疑是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屏障。即使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他們對外匯也有一定的管理,只不過他們管理的方式更為市場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積極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減少行政干預,加大外匯分配領域的市場調節力度。外匯管理的方式、手段都在向更加科學、規范、市場化的方向逐步發展。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客觀環境出現了較大的變化。企業的進出口活動及各類對外交往活動日益頻繁,這也要求外匯管理方式適時進行調整和改變。 比如,指定一家銀行辦理因私購買外匯業務,容易造成購匯網點少、異地無法購匯,同時也不符合國民待遇的原則,不利于銀行之間的公平競爭。一些獲準在國內開辦外匯業務的銀行都提出申請要辦理這一業務,更多的中資銀行對此也早就有所企盼。 更為重要的是,良好的國際收支形勢已經為放開這些業務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提供了有利時機。 去年我國國際收支和外匯收支繼續保持了良好態勢。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實現"雙順差",全年外匯儲備增加466億美元,到今年4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2338億美元,較上年末增加216億美元。 在這種背景下,改變以往的外匯管理方式已是大勢所趨。 外匯管理思路和方法的調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匯管理手段的改進,關鍵是技術手段的提高。以個人售匯業務為例,過去是靠手工管理,無法有效防止個人重復購匯,在外匯管理上不具備放開的條件。去年,國家外匯管理局開發了境內居民個人購匯管理信息系統,通過這一系統,外匯管理部門可以對每一筆在銀行的交易進行監控,自動識別重復售匯行為,有效地防止了重復售匯現象的發生。 正是有了這一高科技手段的保證,多家銀行才有可能加入到辦理因私購買外匯業務行列。目前,外匯局已經制定了統一的市場準入程序和條件,開始向各家銀行開放,符合條件都可以得到這一業務的授權。 對于企業來講,他們在經常項下真實、合理的用匯,都可以憑有效憑證和商業單據辦理購匯,但手續比較繁瑣,企業感到有所不便。目前,高科技手段的采用,使管理部門既能保證有效監管,又簡化了企業的辦事手續。為進一步簡化手續,管理部門還提出,要將監管的重點逐步從企業轉向銀行,通過銀行監督外匯收支活動,從事前審批轉向事后監管。比如,可以對企業進行分類管理,讓那些合法企業在使用外匯上享受到更多方便。 據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外匯管理工作會議披露的信息,外匯監管部門將積極推進外匯賬戶管理制度改革,支持企業對外貿易發展,加強外匯收支監測。他們將允許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中資企業,經外匯局核準后開立外匯結算賬戶;賬戶限額按企業經常項目外匯收入的一定比例來確定,并可進行調整;擴大外匯賬戶信息管理系統的試點,逐步實現實時監管。 同時,有關部門將簡化進出口核銷手續,方便企業經營,加強事后監管。在去年實行口岸電子執法系統的出口收匯子系統及差額備查等制度的基礎上,放寬遠期收匯備案的期限,進一步簡化出口收匯核銷優秀企業的核銷手續;取消部分進口付匯備案登記手續,等等。 顯然,外匯管理上的這些變化將給企業和個人帶來實惠。讓守法者用匯方便、讓正常需求能得到滿足,無疑是外匯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標。但是這些減少審批、簡化手續的政策措施并不是放棄管理,而是監管和服務并舉,實質上是管理更加科學、有效和適應市場運行要求的體現。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正當的市場供求關系得到充分的反映,并有效防范國際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這也是外匯管理當局順應形勢發展作出的重要抉擇。 。
熱心網友
外匯管理方式悄然生變 如果你有過因出國而需要到銀行購買外匯的經歷,你一定會感到十分不便,因為你只能在中國銀行有限的營業網點得到這一服務。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為了能及時購買到外匯,不少人需要花費數個小時才能趕到售匯網點。 如今這種狀況正在得到改善。 從4月1日開始,工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在幾個省市的網點也開始提供這一服務,中國銀行也增加了因私售匯網點。而從6月1日起,三家銀行已將因私購匯業務推廣到了全國,目前各地經營因私售匯的營業網點已經達到上千家。不少人感嘆,現在出國購買外匯的確方便多了。 人們也許沒有意識到,這種方便的背后,實際上是國家外匯管理手段的一種改變。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外匯管理正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對國人。 外匯管理無疑是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屏障。即使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他們對外匯也有一定的管理,只不過他們管理的方式更為市場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積極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減少行政干預,加大外匯分配領域的市場調節力度。外匯管理的方式、手段都在向更加科學、規范、市場化的方向逐步發展。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客觀環境出現了較大的變化。企業的進出口活動及各類對外交往活動日益頻繁,這也要求外匯管理方式適時進行調整和改變。 比如,指定一家銀行辦理因私購買外匯業務,容易造成購匯網點少、異地無法購匯,同時也不符合國民待遇的原則,不利于銀行之間的公平競爭。一些獲準在國內開辦外匯業務的銀行都提出申請要辦理這一業務,更多的中資銀行對此也早就有所企盼。 更為重要的是,良好的國際收支形勢已經為放開這些業務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提供了有利時機。 去年我國國際收支和外匯收支繼續保持了良好態勢。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實現"雙順差",全年外匯儲備增加466億美元,到今年4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2338億美元,較上年末增加216億美元。 在這種背景下,改變以往的外匯管理方式已是大勢所趨。 外匯管理思路和方法的調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匯管理手段的改進,關鍵是技術手段的提高。以個人售匯業務為例,過去是靠手工管理,無法有效防止個人重復購匯,在外匯管理上不具備放開的條件。去年,國家外匯管理局開發了境內居民個人購匯管理信息系統,通過這一系統,外匯管理部門可以對每一筆在銀行的交易進行監控,自動識別重復售匯行為,有效地防止了重復售匯現象的發生。 正是有了這一高科技手段的保證,多家銀行才有可能加入到辦理因私購買外匯業務行列。目前,外匯局已經制定了統一的市場準入程序和條件,開始向各家銀行開放,符合條件都可以得到這一業務的授權。 對于企業來講,他們在經常項下真實、合理的用匯,都可以憑有效憑證和商業單據辦理購匯,但手續比較繁瑣,企業感到有所不便。目前,高科技手段的采用,使管理部門既能保證有效監管,又簡化了企業的辦事手續。為進一步簡化手續,管理部門還提出,要將監管的重點逐步從企業轉向銀行,通過銀行監督外匯收支活動,從事前審批轉向事后監管。比如,可以對企業進行分類管理,讓那些合法企業在使用外匯上享受到更多方便。 據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外匯管理工作會議披露的信息,外匯監管部門將積極推進外匯賬戶管理制度改革,支持企業對外貿易發展,加強外匯收支監測。他們將允許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中資企業,經外匯局核準后開立外匯結算賬戶;賬戶限額按企業經常項目外匯收入的一定比例來確定,并可進行調整;擴大外匯賬戶信息管理系統的試點,逐步實現實時監管。 同時,有關部門將簡化進出口核銷手續,方便企業經營,加強事后監管。在去年實行口岸電子執法系統的出口收匯子系統及差額備查等制度的基礎上,放寬遠期收匯備案的期限,進一步簡化出口收匯核銷優秀企業的核銷手續;取消部分進口付匯備案登記手續,等等。 顯然,外匯管理上的這些變化將給企業和個人帶來實惠。讓守法者用匯方便、讓正常需求能得到滿足,無疑是外匯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標。但是這些減少審批、簡化手續的政策措施并不是放棄管理,而是監管和服務并舉,實質上是管理更加科學、有效和適應市場運行要求的體現。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正當的市場供求關系得到充分的反映,并有效防范國際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這也是外匯管理當局順應形勢發展作出的重要抉擇。 。
熱心網友
外匯管理方式悄然生變 如果你有過因出國而需要到銀行購買外匯的經歷,你一定會感到十分不便,因為你只能在中國銀行有限的營業網點得到這一服務。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為了能及時購買到外匯,不少人需要花費數個小時才能趕到售匯網點。
熱心網友
如果你有過因出國而需要到銀行購買外匯的經歷,你一定會感到十分不便,因為你只能在中國銀行有限的營業網點得到這一服務。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為了能及時購買到外匯,不少人需要花費數個小時才能趕到售匯網點。 如今這種狀況正在得到改善。 從4月1日開始,工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在幾個省市的網點也開始提供這一服務,中國銀行也增加了因私售匯網點。而從6月1日起,三家銀行已將因私購匯業務推廣到了全國,目前各地經營因私售匯的營業網點已經達到上千家。不少人感嘆,現在出國購買外匯的確方便多了。 人們也許沒有意識到,這種方便的背后,實際上是國家外匯管理手段的一種改變。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外匯管理正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對國人。 外匯管理無疑是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屏障。即使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他們對外匯也有一定的管理,只不過他們管理的方式更為市場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積極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減少行政干預,加大外匯分配領域的市場調節力度。外匯管理的方式、手段都在向更加科學、規范、市場化的方向逐步發展。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客觀環境出現了較大的變化。企業的進出口活動及各類對外交往活動日益頻繁,這也要求外匯管理方式適時進行調整和改變。 比如,指定一家銀行辦理因私購買外匯業務,容易造成購匯網點少、異地無法購匯,同時也不符合國民待遇的原則,不利于銀行之間的公平競爭。一些獲準在國內開辦外匯業務的銀行都提出申請要辦理這一業務,更多的中資銀行對此也早就有所企盼。 更為重要的是,良好的國際收支形勢已經為放開這些業務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提供了有利時機。 去年我國國際收支和外匯收支繼續保持了良好態勢。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實現"雙順差",全年外匯儲備增加466億美元,到今年4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2338億美元,較上年末增加216億美元。 在這種背景下,改變以往的外匯管理方式已是大勢所趨。 外匯管理思路和方法的調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匯管理手段的改進,關鍵是技術手段的提高。以個人售匯業務為例,過去是靠手工管理,無法有效防止個人重復購匯,在外匯管理上不具備放開的條件。去年,國家外匯管理局開發了境內居民個人購匯管理信息系統,通過這一系統,外匯管理部門可以對每一筆在銀行的交易進行監控,自動識別重復售匯行為,有效地防止了重復售匯現象的發生。 正是有了這一高科技手段的保證,多家銀行才有可能加入到辦理因私購買外匯業務行列。目前,外匯局已經制定了統一的市場準入程序和條件,開始向各家銀行開放,符合條件都可以得到這一業務的授權。 對于企業來講,他們在經常項下真實、合理的用匯,都可以憑有效憑證和商業單據辦理購匯,但手續比較繁瑣,企業感到有所不便。目前,高科技手段的采用,使管理部門既能保證有效監管,又簡化了企業的辦事手續。為進一步簡化手續,管理部門還提出,要將監管的重點逐步從企業轉向銀行,通過銀行監督外匯收支活動,從事前審批轉向事后監管。比如,可以對企業進行分類管理,讓那些合法企業在使用外匯上享受到更多方便。 據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外匯管理工作會議披露的信息,外匯監管部門將積極推進外匯賬戶管理制度改革,支持企業對外貿易發展,加強外匯收支監測。他們將允許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中資企業,經外匯局核準后開立外匯結算賬戶;賬戶限額按企業經常項目外匯收入的一定比例來確定,并可進行調整;擴大外匯賬戶信息管理系統的試點,逐步實現實時監管。 同時,有關部門將簡化進出口核銷手續,方便企業經營,加強事后監管。在去年實行口岸電子執法系統的出口收匯子系統及差額備查等制度的基礎上,放寬遠期收匯備案的期限,進一步簡化出口收匯核銷優秀企業的核銷手續;取消部分進口付匯備案登記手續,等等。 顯然,外匯管理上的這些變化將給企業和個人帶來實惠。讓守法者用匯方便、讓正常需求能得到滿足,無疑是外匯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標。但是這些減少審批、簡化手續的政策措施并不是放棄管理,而是監管和服務并舉,實質上是管理更加科學、有效和適應市場運行要求的體現。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正當的市場供求關系得到充分的反映,并有效防范國際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這也是外匯管理當局順應形勢發展作出的重要抉擇。 。
熱心網友
外匯管理方式悄然生變 如果你有過因出國而需要到銀行購買外匯的經歷,你一定會感到十分不便,因為你只能在中國銀行有限的營業網點得到這一服務。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為了能及時購買到外匯,不少人需要花費數個小時才能趕到售匯網點。 如今這種狀況正在得到改善。 從4月1日開始,工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在幾個省市的網點也開始提供這一服務,中國銀行也增加了因私售匯網點。而從6月1日起,三家銀行已將因私購匯業務推廣到了全國,目前各地經營因私售匯的營業網點已經達到上千家。不少人感嘆,現在出國購買外匯的確方便多了。 人們也許沒有意識到,這種方便的背后,實際上是國家外匯管理手段的一種改變。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外匯管理正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對國人。 外匯管理無疑是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屏障。即使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他們對外匯也有一定的管理,只不過他們管理的方式更為市場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積極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減少行政干預,加大外匯分配領域的市場調節力度。外匯管理的方式、手段都在向更加科學、規范、市場化的方向逐步發展。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客觀環境出現了較大的變化。企業的進出口活動及各類對外交往活動日益頻繁,這也要求外匯管理方式適時進行調整和改變。 比如,指定一家銀行辦理因私購買外匯業務,容易造成購匯網點少、異地無法購匯,同時也不符合國民待遇的原則,不利于銀行之間的公平競爭。一些獲準在國內開辦外匯業務的銀行都提出申請要辦理這一業務,更多的中資銀行對此也早就有所企盼。 更為重要的是,良好的國際收支形勢已經為放開這些業務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提供了有利時機。 去年我國國際收支和外匯收支繼續保持了良好態勢。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實現"雙順差",全年外匯儲備增加466億美元,到今年4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2338億美元,較上年末增加216億美元。 在這種背景下,改變以往的外匯管理方式已是大勢所趨。 外匯管理思路和方法的調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匯管理手段的改進,關鍵是技術手段的提高。以個人售匯業務為例,過去是靠手工管理,無法有效防止個人重復購匯,在外匯管理上不具備放開的條件。去年,國家外匯管理局開發了境內居民個人購匯管理信息系統,通過這一系統,外匯管理部門可以對每一筆在銀行的交易進行監控,自動識別重復售匯行為,有效地防止了重復售匯現象的發生。 正是有了這一高科技手段的保證,多家銀行才有可能加入到辦理因私購買外匯業務行列。目前,外匯局已經制定了統一的市場準入程序和條件,開始向各家銀行開放,符合條件都可以得到這一業務的授權。 對于企業來講,他們在經常項下真實、合理的用匯,都可以憑有效憑證和商業單據辦理購匯,但手續比較繁瑣,企業感到有所不便。目前,高科技手段的采用,使管理部門既能保證有效監管,又簡化了企業的辦事手續。為進一步簡化手續,管理部門還提出,要將監管的重點逐步從企業轉向銀行,通過銀行監督外匯收支活動,從事前審批轉向事后監管。比如,可以對企業進行分類管理,讓那些合法企業在使用外匯上享受到更多方便。 據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外匯管理工作會議披露的信息,外匯監管部門將積極推進外匯賬戶管理制度改革,支持企業對外貿易發展,加強外匯收支監測。他們將允許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中資企業,經外匯局核準后開立外匯結算賬戶;賬戶限額按企業經常項目外匯收入的一定比例來確定,并可進行調整;擴大外匯賬戶信息管理系統的試點,逐步實現實時監管。 同時,有關部門將簡化進出口核銷手續,方便企業經營,加強事后監管。在去年實行口岸電子執法系統的出口收匯子系統及差額備查等制度的基礎上,放寬遠期收匯備案的期限,進一步簡化出口收匯核銷優秀企業的核銷手續;取消部分進口付匯備案登記手續,等等。 顯然,外匯管理上的這些變化將給企業和個人帶來實惠。讓守法者用匯方便、讓正常需求能得到滿足,無疑是外匯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標。但是這些減少審批、簡化手續的政策措施并不是放棄管理,而是監管和服務并舉,實質上是管理更加科學、有效和適應市場運行要求的體現。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正當的市場供求關系得到充分的反映,并有效防范國際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這也是外匯管理當局順應形勢發展作出的重要抉擇。 。
熱心網友
外匯管理方式悄然生變 如果你有過因出國而需要到銀行購買外匯的經歷,你一定會感到十分不便,因為你只能在中國銀行有限的營業網點得到這一服務。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為了能及時購買到外匯,不少人需要花費數個小時才能趕到售匯網點。 如今這種狀況正在得到改善。 從4月1日開始,工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在幾個省市的網點也開始提供這一服務,中國銀行也增加了因私售匯網點。而從6月1日起,三家銀行已將因私購匯業務推廣到了全國,目前各地經營因私售匯的營業網點已經達到上千家。不少人感嘆,現在出國購買外匯的確方便多了。 人們也許沒有意識到,這種方便的背后,實際上是國家外匯管理手段的一種改變。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外匯管理正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對國人。 外匯管理無疑是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屏障。即使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他們對外匯也有一定的管理,只不過他們管理的方式更為市場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積極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減少行政干預,加大外匯分配領域的市場調節力度。外匯管理的方式、手段都在向更加科學、規范、市場化的方向逐步發展。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客觀環境出現了較大的變化。企業的進出口活動及各類對外交往活動日益頻繁,這也要求外匯管理方式適時進行調整和改變。 比如,指定一家銀行辦理因私購買外匯業務,容易造成購匯網點少、異地無法購匯,同時也不符合國民待遇的原則,不利于銀行之間的公平競爭。一些獲準在國內開辦外匯業務的銀行都提出申請要辦理這一業務,更多的中資銀行對此也早就有所企盼。 更為重要的是,良好的國際收支形勢已經為放開這些業務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提供了有利時機。 去年我國國際收支和外匯收支繼續保持了良好態勢。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實現"雙順差",全年外匯儲備增加466億美元,到今年4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2338億美元,較上年末增加216億美元。 在這種背景下,改變以往的外匯管理方式已是大勢所趨。 外匯管理思路和方法的調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匯管理手段的改進,關鍵是技術手段的提高。以個人售匯業務為例,過去是靠手工管理,無法有效防止個人重復購匯,在外匯管理上不具備放開的條件。去年,國家外匯管理局開發了境內居民個人購匯管理信息系統,通過這一系統,外匯管理部門可以對每一筆在銀行的交易進行監控,自動識別重復售匯行為,有效地防止了重復售匯現象的發生。 正是有了這一高科技手段的保證,多家銀行才有可能加入到辦理因私購買外匯業務行列。目前,外匯局已經制定了統一的市場準入程序和條件,開始向各家銀行開放,符合條件都可以得到這一業務的授權。 對于企業來講,他們在經常項下真實、合理的用匯,都可以憑有效憑證和商業單據辦理購匯,但手續比較繁瑣,企業感到有所不便。目前,高科技手段的采用,使管理部門既能保證有效監管,又簡化了企業的辦事手續。為進一步簡化手續,管理部門還提出,要將監管的重點逐步從企業轉向銀行,通過銀行監督外匯收支活動,從事前審批轉向事后監管。比如,可以對企業進行分類管理,讓那些合法企業在使用外匯上享受到更多方便。 據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外匯管理工作會議披露的信息,外匯監管部門將積極推進外匯賬戶管理制度改革,支持企業對外貿易發展,加強外匯收支監測。他們將允許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中資企業,經外匯局核準后開立外匯結算賬戶;賬戶限額按企業經常項目外匯收入的一定比例來確定,并可進行調整;擴大外匯賬戶信息管理系統的試點,逐步實現實時監管。 同時,有關部門將簡化進出口核銷手續,方便企業經營,加強事后監管。在去年實行口岸電子執法系統的出口收匯子系統及差額備查等制度的基礎上,放寬遠期收匯備案的期限,進一步簡化出口收匯核銷優秀企業的核銷手續;取消部分進口付匯備案登記手續,等等。 顯然,外匯管理上的這些變化將給企業和個人帶來實惠。讓守法者用匯方便、讓正常需求能得到滿足,無疑是外匯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標。但是這些減少審批、簡化手續的政策措施并不是放棄管理,而是監管和服務并舉,實質上是管理更加科學、有效和適應市場運行要求的體現。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正當的市場供求關系得到充分的反映,并有效防范國際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這也是外匯管理當局順應形勢發展作出的重要抉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