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現階段也不必有QFII的19。5億美元資金投資并不活躍是賭人民幣升值的投機行為的擔憂。因為QFII的資金是有機會成本的。我認為,如果不是QFII的制度安排對QFII的資金的進出有額度和特別的時間管制,在目前中國市場并沒有很大資產配置比例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逐漸淡化的情況下,QFII更愿意調動資金到收益更高的市場上去而不愿意放在托管銀行的賬戶上。監管當局需要控制的是沒有通過正常途徑進入中國,而且盯住房地產行業的“熱錢”和沒有通過QFII就投資證券市場的外來資金。這些是有可能以人民幣升值為目標,中國經濟一有風吹草動就可能迅速外流的資本,這樣的資本的積累才是金融危機的隱患。 據報道管理當局正在考慮放松QFII的準入資格,使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中小機構投資者也可以名正言順的參與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活動,這應該是中國市場的進一步的開放。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和充分利用QFII為了賺錢而從全球各金融市場移植過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我們一定會得到比手續費更有價值的無形資產。當然,我相信沒有人認為對QFII的進一步資格的放寬可以解決中國市場的根本問題。 。
熱心網友
對QFII不要“瞎子摸象”,要一通百通!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對QFII不要“瞎子摸象” 證券時報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 自2002年12月1日QFII的管理條例開始實施以來, QFII在國內證券市場的業務一直受到各方人士的密切關注。市場對QFII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失望,包括QFII不甚活躍的市場參與,一些QFII選擇在宏觀調控市場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減少持倉比例,以及相對于去年7月進場的高調而現在保持比較沉寂的低調的不積極的狀態,認為QFII并不如期望的那樣堅持“價值投資理念”,也有炒作之嫌,有可能是賭人民幣升值。認為他們也不比國內的投資者高明,大家都在賠錢。 “風險-收益對稱”是核心 對于QFII的投資行為,我認為不要犯一個歷史悠久廣泛流傳的“瞎子摸象”的寓言所警示的錯誤。對于QFII是否堅持“價值投資”,至少對于已經參與市場的前12家QFII來說,如果僅僅站在國內A股市場的角度來觀察他們的投資行為,從而結論他們的投資理念,可能會有失偏頗,不利于我們從QFII的開放中取其精華,也非常不利于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 要注意QFII的所謂“價值投資理念”,不論QFII是用自己的資金還是背后客戶的資金甚至在國內市場的概念中與“投機”同名的對沖基金的資金,核心是風險-收益對稱為基礎,其基本工具是資產配置,只不過是配置的風格和使用的配置工具不同而已。不要忘記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國際金融市場的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是全球資產配置,既能達到分散投資防范風險也可以分享全球各地區的經濟成長。在各個市場的資產配置比例大小和變化,與各市場的經濟表現,風險指標,投資環境,市場化水平以及不確定性的程度緊密相關。一般根據過去的信息做出資產配置的分布,如果現在的信息發生變化,原有的配置分布比例就會被修正。由資產配置比例修正引起的減持和增持,正是“價值投資理念”的體現,不必大驚小怪。當然要區別正常配置比例的調整與經濟危機引起的倉惶的資本外流。 推廣“價值投資理念” QFII功不可沒 回顧國內市場的QFII的投資過程,去年7月第一批QFII進入證券市場,市場津津樂道和追隨的“五朵金花”,以及“大盤股”,“藍籌股”的概念,不能不說是在QFII“價值投資理念”的實踐過程中形成并得到推動。事實上,中國市場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市場走勢的恢復,與QFII制造了中國市場一直冷落的“大盤藍籌”的流動性有關是有目共睹的,QFII的“價值投資理念”對本地機構投資者的影響也功不可沒。但是當今年四月中央銀行兩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以后,A股市場對一些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過剩導致的宏觀調控的經濟局勢還“麻木不仁”而是驚惶失措地應對證監會關于“債券回購”和“挪用客戶保證金”的查處的時候,香港股票市場立即反應,H股股票大舉下滑,幾乎所有QFII的中國市場的經濟學家都對中國經濟和市場的預測做了調整。中國證券市場由于宏觀調控前景不確定因素增大,按照“風險分散”的全球資產配置原則,中國市場的配置比例理所當然地被減小,QFII資金或QFII客戶的部分資金離場轉而配置到風險小收益穩定,特別是前景相對確定的市場上去是完全有道理的。QFII在中國市場上一年來的投資行為,如果僅僅從中國股票市場的角度,似乎看起來也是“短期行為”,也是“投機”和“炒作”,不排除個別QFII的客戶有投機行為,但是從全球市場來看,QFII正是在堅持“風險-收益”對稱的“價值投資理念”和努力地按照既定方針實施資產配置的全球化的投資策略。 在最新的資產配置理論中,隨著跨國公司和信息產業的發展,以行業的全球配置成為某些資產配置的主流思考。將來QFII的資產配置風格也可能會以行業的地區分布調整,或者以跨國公司的戰略布局而變化,我們不可因為他們在某一局部的行為來評估他們的原則,否則我們可能取不到QFII之“真經”,還可能固執地保留自己的“糟粕”。 不可“神化”QFII 同時我們不要一廂情愿地希望QFII像圣誕老人一樣給我們送來“價值投資理念”的禮物,像天使一樣維護“金融市場的公平和正義”,像救世主一樣解救中國證券市場與危難之中。QFII是要賺錢的,所有其在中國市場上倡導的投資理念、投資策略都是為了規避風險賺更多的錢設計制造出來,而且是在成熟市場和其他新興市場得到反復印證而順理成章地移植到中國市場上來的,絕對不是為了虛張聲勢。我們不能僅僅從字面上或想當然地理解QFII的投資理念和行為,更不能企圖QFII按照我們的思維定式所理解的那樣去做。比如當中興通訊H股的價格低于其A股的股價,如果認為堅持高價持有A股,而不是賣掉A股轉而投資H股,才是正確投資理念的表現,否則就是“投機”。這樣的認知對所謂正確投資理念就是大錯特錯的誤解了。價值投資就是要通過價值發現機制去發現價值,通過上市公司的分析發現被市場低估股票,然后用各種投資工具去抓住機會實現投資價值。價值投資理念的簡單定義應該可以表述為,集合所有的合規合法的手段和金融工具,不斷創造新的金融投資方式,達到把風險降到最小,收益增到最大的目的。價值投資機制和理念不是簡單的不加選擇的“低買高賣”,也不是不顧風險的“逐利”,更不是違規違法不擇手段地損人利己,但是其核心內容和最終目標是要利潤最大化。市場不可漠視QFII的影響,也不可把QFII“神化”。 現階段也不必有QFII的19。5億美元資金投資并不活躍是賭人民幣升值的投機行為的擔憂。因為QFII的資金是有機會成本的。我認為,如果不是QFII的制度安排對QFII的資金的進出有額度和特別的時間管制,在目前中國市場并沒有很大資產配置比例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逐漸淡化的情況下,QFII更愿意調動資金到收益更高的市場上去而不愿意放在托管銀行的賬戶上。監管當局需要控制的是沒有通過正常途徑進入中國,而且盯住房地產行業的“熱錢”和沒有通過QFII就投資證券市場的外來資金。這些是有可能以人民幣升值為目標,中國經濟一有風吹草動就可能迅速外流的資本,這樣的資本的積累才是金融危機的隱患。 據報道管理當局正在考慮放松QFII的準入資格,使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中小機構投資者也可以名正言順的參與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活動,這應該是中國市場的進一步的開放。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和充分利用QFII為了賺錢而從全球各金融市場移植過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我們一定會得到比手續費更有價值的無形資產。當然,我相信沒有人認為對QFII的進一步資格的放寬可以解決中國市場的根本問題。 。
熱心網友
對QFII不要“瞎子摸象” (核心內參,免費查看) 對QFII不要“瞎子摸象” 證券時報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 自2002年12月1日QFII的管理條例開始實施以來, QFII在國內證券市場的業務一直受到各方人士的密切關注。市場對QFII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失望,包括QFII不甚活躍的市場參與,一些QFII選擇在宏觀調控市場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減少持倉比例,以及相對于去年7月進場的高調而現在保持比較沉寂的低調的不積極的狀態,認為QFII并不如期望的那樣堅持“價值投資理念”,也有炒作之嫌,有可能是賭人民幣升值。認為他們也不比國內的投資者高明,大家都在賠錢。 “風險-收益對稱”是核心 對于QFII的投資行為,我認為不要犯一個歷史悠久廣泛流傳的“瞎子摸象”的寓言所警示的錯誤。對于QFII是否堅持“價值投資”,至少對于已經參與市場的前12家QFII來說,如果僅僅站在國內A股市場的角度來觀察他們的投資行為,從而結論他們的投資理念,可能會有失偏頗,不利于我們從QFII的開放中取其精華,也非常不利于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 要注意QFII的所謂“價值投資理念”,不論QFII是用自己的資金還是背后客戶的資金甚至在國內市場的概念中與“投機”同名的對沖基金的資金,核心是風險-收益對稱為基礎,其基本工具是資產配置,只不過是配置的風格和使用的配置工具不同而已。不要忘記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國際金融市場的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是全球資產配置,既能達到分散投資防范風險也可以分享全球各地區的經濟成長。在各個市場的資產配置比例大小和變化,與各市場的經濟表現,風險指標,投資環境,市場化水平以及不確定性的程度緊密相關。一般根據過去的信息做出資產配置的分布,如果現在的信息發生變化,原有的配置分布比例就會被修正。由資產配置比例修正引起的減持和增持,正是“價值投資理念”的體現,不必大驚小怪。當然要區別正常配置比例的調整與經濟危機引起的倉惶的資本外流。 推廣“價值投資理念” QFII功不可沒 回顧國內市場的QFII的投資過程,去年7月第一批QFII進入證券市場,市場津津樂道和追隨的“五朵金花”,以及“大盤股”,“藍籌股”的概念,不能不說是在QFII“價值投資理念”的實踐過程中形成并得到推動。事實上,中國市場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市場走勢的恢復,與QFII制造了中國市場一直冷落的“大盤藍籌”的流動性有關是有目共睹的,QFII的“價值投資理念”對本地機構投資者的影響也功不可沒。但是當今年四月中央銀行兩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以后,A股市場對一些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過剩導致的宏觀調控的經濟局勢還“麻木不仁”而是驚惶失措地應對證監會關于“債券回購”和“挪用客戶保證金”的查處的時候,香港股票市場立即反應,H股股票大舉下滑,幾乎所有QFII的中國市場的經濟學家都對中國經濟和市場的預測做了調整。中國證券市場由于宏觀調控前景不確定因素增大,按照“風險分散”的全球資產配置原則,中國市場的配置比例理所當然地被減小,QFII資金或QFII客戶的部分資金離場轉而配置到風險小收益穩定,特別是前景相對確定的市場上去是完全有道理的。QFII在中國市場上一年來的投資行為,如果僅僅從中國股票市場的角度,似乎看起來也是“短期行為”,也是“投機”和“炒作”,不排除個別QFII的客戶有投機行為,但是從全球市場來看,QFII正是在堅持“風險-收益”對稱的“價值投資理念”和努力地按照既定方針實施資產配置的全球化的投資策略。 在最新的資產配置理論中,隨著跨國公司和信息產業的發展,以行業的全球配置成為某些資產配置的主流思考。將來QFII的資產配置風格也可能會以行業的地區分布調整,或者以跨國公司的戰略布局而變化,我們不可因為他們在某一局部的行為來評估他們的原則,否則我們可能取不到QFII之“真經”,還可能固執地保留自己的“糟粕”。 不可“神化”QFII 同時我們不要一廂情愿地希望QFII像圣誕老人一樣給我們送來“價值投資理念”的禮物,像天使一樣維護“金融市場的公平和正義”,像救世主一樣解救中國證券市場與危難之中。QFII是要賺錢的,所有其在中國市場上倡導的投資理念、投資策略都是為了規避風險賺更多的錢設計制造出來,而且是在成熟市場和其他新興市場得到反復印證而順理成章地移植到中國市場上來的,絕對不是為了虛張聲勢。我們不能僅僅從字面上或想當然地理解QFII的投資理念和行為,更不能企圖QFII按照我們的思維定式所理解的那樣去做。比如當中興通訊H股的價格低于其A股的股價,如果認為堅持高價持有A股,而不是賣掉A股轉而投資H股,才是正確投資理念的表現,否則就是“投機”。這樣的認知對所謂正確投資理念就是大錯特錯的誤解了。價值投資就是要通過價值發現機制去發現價值,通過上市公司的分析發現被市場低估股票,然后用各種投資工具去抓住機會實現投資價值。價值投資理念的簡單定義應該可以表述為,集合所有的合規合法的手段和金融工具,不斷創造新的金融投資方式,達到把風險降到最小,收益增到最大的目的。價值投資機制和理念不是簡單的不加選擇的“低買高賣”,也不是不顧風險的“逐利”,更不是違規違法不擇手段地損人利己,但是其核心內容和最終目標是要利潤最大化。市場不可漠視QFII的影響,也不可把QFII“神化”。 現階段也不必有QFII的19。5億美元資金投資并不活躍是賭人民幣升值的投機行為的擔憂。因為QFII的資金是有機會成本的。我認為,如果不是QFII的制度安排對QFII的資金的進出有額度和特別的時間管制,在目前中國市場并沒有很大資產配置比例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逐漸淡化的情況下,QFII更愿意調動資金到收益更高的市場上去而不愿意放在托管銀行的賬戶上。監管當局需要控制的是沒有通過正常途徑進入中國,而且盯住房地產行業的“熱錢”和沒有通過QFII就投資證券市場的外來資金。這些是有可能以人民幣升值為目標,中國經濟一有風吹草動就可能迅速外流的資本,這樣的資本的積累才是金融危機的隱患。 據報道管理當局正在考慮放松QFII的準入資格,使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中小機構投資者也可以名正言順的參與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活動,這應該是中國市場的進一步的開放。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和充分利用QFII為了賺錢而從全球各金融市場移植過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我們一定會得到比手續費更有價值的無形資產。當然,我相信沒有人認為對QFII的進一步資格的放寬可以解決中國市場的根本問題。 。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對QFII不要“瞎子摸象”
熱心網友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