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自從1950年開展這項運動以來,國際汽車聯合會曾對規則進行過無數次的修改。為了確保安全,一級方程式車賽組織者曾不止一次地探索如何挖掘那些把改進賽車性能作為第一目標的工程師們的創造才能。錦標賽的技術規則僅用了20多葉來明確規定工程師的工作范圍,翻開一看就能發現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定義為“一種至少有四個不在一條線上的輪子的車輛,其中至少有兩個輪子用于轉向,至少有兩個輪子用于驅動”。對于規定,工程師們應盡量做到什么程度,以便獲得那極為重要的百分之幾秒,這個基本定義非常重要。   一、立法者  技術委員會的14名委員是由國際汽車聯合會的最高權利機構世界理事會(WORLD COUNCIL)選出的。由這些資深技術人員、工程師中的一位起草規則,然后提交世界理事會批準   二、F1賽車基本規格  1、鼻錐:賽車前段與前軸中心線間的距離不得超過1200MM,寬度限制在1400MM以內。   2、雙管路制動系統:制動系統分為兩條獨立的管路。當一條管路發生故障,另一條仍能繼續起作用。   3、耐沖擊車身:象普通汽車一樣,每種新款賽車的樣車都必須經受破壞試驗。   4、安全油箱:油箱必須是可變形又刺不破的,這個象“膀胱”一樣的東西是用凱夫勒(KEVLAR)強化橡膠制成,油箱的出油管必須是自動端油式。   5、最多為12缸:發動機排量限制為3000毫升,汽缸數不超過12個。不允許采用渦輪增壓,只允許用往復式活塞發動機,此條款禁止使用旋轉(即轉子發動機)技術。   6、四輪:一級方程式賽車必須有四個輪子,其寬度不能超過360MM,車身不能蓋住輪子。   7、后翼板:后懸不能超過1000MM,寬度限制在500MM以內,而高度不超過800MM。   8、變速器:前進檔至少有4個,最多為7個。必須要有倒檔。   9、懸架:不允許采用鍍鉻的懸架橫臂和拉桿。   10、座位與全裝備安全帶:六點安全帶是法定必備的,并須經國際汽車聯合會(FIA)的批準。   11、減重的限度:一級方程式賽車規定最小重量(包括車手)為595千克。沒有長度限制,但規定前懸和后懸的最大值。寬度不得超過1800MM。從車駕最低部分算起的總高度不得超過950MM。   三、改進規則  立法者與工程師之間就一級方程式賽車一直進行爭論,前者往往試圖限制后者的創造才能。而比賽的組織者的任務是使賽車處于合理的限度以內。例如,翼板制動器(1968年)、6輪的使用(1976年)以及渦輪推進賽車(1978年)均已被禁用。如果不是這樣,安全將很難得到保障。   四、從初期到現今   50年代:裝備前置發動機,大梁式車架,“雪茄”狀流線型車身、窄輪子、車手坐得筆直,在一級方程式比賽的光輝時代的賽車,其設計類似于戰前的汽車。   60年代:車手開始戴頭盔和穿放火套裝,坐姿向后傾斜。發動機移至后部并采用承載式車身。一級方程式已進入了現代化時期。為安全起見,最小重量第一次被提高到450千克,然后又到500千克   70年代:前部的散熱器被移到兩邊后,一級方程式賽車更象一個榫子了。60年代末就已出現的翼板,是一些反過來裝的飛機翼板,以產生將汽車向下壓的壓力。   80年代:限制利用地面效應,而且為使賽車底部產生低壓區的裙狀結構也在80年代初期被禁用。為提高賽車的速度,車隊轉而采取其他措施,主要是采用功率高達1200馬力的增壓式發動機。   90年代:1995年國際汽車聯合會規定只準使用自然吸氣式3升發動機。   2004賽季最新規則   原來被宣布取消的加拿大大獎賽重新被安排進賽歷,暫定在6月13日舉行。首次舉辦的巴林大獎賽和中國大獎賽將分別在4月4日和9月26日舉行。    車手數量: 車隊可以使用第三車手。   自由賽變化: 周五將分別在11至12時和14至15時進行兩次自由練習賽,周六的上午安排兩次自由練習賽,從14時開始進行排位賽。   排位賽改變: 排位賽改為在周六進行新的排位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發車順序是按照世錦賽積分(首次比賽按照2003年的世錦賽積分),單圈計時,但賽車不返回維修站;第二階段的發車順序是按照前一部分的成績出發,單圈計時。未能完成第一階段的賽車,不得參加第二階段。   更換車手新動向: 在世錦賽車隊積分排名前四名以外的車隊,可以在賽季的任何時候更換車手。   更換輪胎的標準: 一個車手在一次比賽中可以使用10套干地輪胎,但其中的3套僅限在周五練習賽中使用。車手可使用的濕地輪胎為28個(14個前輪、14個后輪)。   維修通道的時速: 由原來的每小時80公里,提高到100公里。但這項規定對不同的賽道將做出相應的調整。 。

熱心網友

其實樓上的回答都不全面,F1的規則多達幾百條,我在《F1車迷進階必讀》上面看到過

熱心網友

樓上的各位說的真是全面啊,厲害!

熱心網友

瓦,大家好認真哦!恩,是這樣的

熱心網友

上面這位一定是F1迷吧!嘿嘿!

熱心網友

自從1950年開展這項運動以來,國際汽車聯合會曾對規則進行過無數次的修改。為了確保安全,一級方程式車賽組織者曾不止一次地探索如何挖掘那些把改進賽車性能作為第一目標的工程師們的創造才能。錦標賽的技術規則僅用了20多葉來明確規定工程師的工作范圍,翻開一看就能發現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定義為“一種至少有四個不在一條線上的輪子的車輛,其中至少有兩個輪子用于轉向,至少有兩個輪子用于驅動”。對于規定,工程師們應盡量做到什么程度,以便獲得那極為重要的百分之幾秒,這個基本定義非常重要。   一、立法者  技術委員會的14名委員是由國際汽車聯合會的最高權利機構世界理事會(WORLD COUNCIL)選出的。由這些資深技術人員、工程師中的一位起草規則,然后提交世界理事會批準   二、F1賽車基本規格  1、鼻錐:賽車前段與前軸中心線間的距離不得超過1200MM,寬度限制在1400MM以內。   2、雙管路制動系統:制動系統分為兩條獨立的管路。當一條管路發生故障,另一條仍能繼續起作用。   3、耐沖擊車身:象普通汽車一樣,每種新款賽車的樣車都必須經受破壞試驗。   4、安全油箱:油箱必須是可變形又刺不破的,這個象“膀胱”一樣的東西是用凱夫勒(KEVLAR)強化橡膠制成,油箱的出油管必須是自動端油式。   5、最多為12缸:發動機排量限制為3000毫升,汽缸數不超過12個。不允許采用渦輪增壓,只允許用往復式活塞發動機,此條款禁止使用旋轉(即轉子發動機)技術。   6、四輪:一級方程式賽車必須有四個輪子,其寬度不能超過360MM,車身不能蓋住輪子。   7、后翼板:后懸不能超過1000MM,寬度限制在500MM以內,而高度不超過800MM。   8、變速器:前進檔至少有4個,最多為7個。必須要有倒檔。   9、懸架:不允許采用鍍鉻的懸架橫臂和拉桿。   10、座位與全裝備安全帶:六點安全帶是法定必備的,并須經國際汽車聯合會(FIA)的批準。   11、減重的限度:一級方程式賽車規定最小重量(包括車手)為595千克。沒有長度限制,但規定前懸和后懸的最大值。寬度不得超過1800MM。從車駕最低部分算起的總高度不得超過950MM。   三、改進規則  立法者與工程師之間就一級方程式賽車一直進行爭論,前者往往試圖限制后者的創造才能。而比賽的組織者的任務是使賽車處于合理的限度以內。例如,翼板制動器(1968年)、6輪的使用(1976年)以及渦輪推進賽車(1978年)均已被禁用。如果不是這樣,安全將很難得到保障。   四、從初期到現今   50年代:裝備前置發動機,大梁式車架,“雪茄”狀流線型車身、窄輪子、車手坐得筆直,在一級方程式比賽的光輝時代的賽車,其設計類似于戰前的汽車。   60年代:車手開始戴頭盔和穿放火套裝,坐姿向后傾斜。發動機移至后部并采用承載式車身。一級方程式已進入了現代化時期。為安全起見,最小重量第一次被提高到450千克,然后又到500千克   70年代:前部的散熱器被移到兩邊后,一級方程式賽車更象一個榫子了。60年代末就已出現的翼板,是一些反過來裝的飛機翼板,以產生將汽車向下壓的壓力。   80年代:限制利用地面效應,而且為使賽車底部產生低壓區的裙狀結構也在80年代初期被禁用。為提高賽車的速度,車隊轉而采取其他措施,主要是采用功率高達1200馬力的增壓式發動機。   90年代:1995年國際汽車聯合會規定只準使用自然吸氣式3升發動機。   2004賽季最新規則   原來被宣布取消的加拿大大獎賽重新被安排進賽歷,暫定在6月13日舉行。首次舉辦的巴林大獎賽和中國大獎賽將分別在4月4日和9月26日舉行。    車手數量: 車隊可以使用第三車手。   自由賽變化: 周五將分別在11至12時和14至15時進行兩次自由練習賽,周六的上午安排兩次自由練習賽,從14時開始進行排位賽。   排位賽改變: 排位賽改為在周六進行新的排位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發車順序是按照世錦賽積分(首次比賽按照2003年的世錦賽積分),單圈計時,但賽車不返回維修站;第二階段的發車順序是按照前一部分的成績出發,單圈計時。未能完成第一階段的賽車,不得參加第二階段。   更換車手新動向: 在世錦賽車隊積分排名前四名以外的車隊,可以在賽季的任何時候更換車手。   更換輪胎的標準: 一個車手在一次比賽中可以使用10套干地輪胎,但其中的3套僅限在周五練習賽中使用。車手可使用的濕地輪胎為28個(14個前輪、14個后輪)。   維修通道的時速: 由原來的每小時80公里,提高到100公里。但這項規定對不同的賽道將做出相應的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