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一語文的研究性學習 我要寫一篇研究報告歡迎大家提供線索!原文在 里有。 謝謝
熱心網友
魯迅先生1881年出生于浙江紹興一大戶人家,祖父周福清才華橫溢,在朝廷任內閣中書。其父周伯宜是一個秀才,母親魯瑞出身于官宦之家,雖沒有正式上過學,但通過自修,通曉古典文學,知識豐富,性格開朗,魯迅的成長與他母親的影響極有關系。以“魯迅”為筆名,據考證與其母有關。魯迅家庭衰落的直接原因是祖父周福清考場作弊。魯迅的父親周伯宜屢試不中,周福清想通過關系通融一下,卻被告發打入死牢,周家變賣了家產,才換來周福清的一條命,周伯宜也被革掉了秀才,周家從此衰敗。其父一蹶不振,1894年得重病,1897年亡故,這件事在魯迅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時的魯迅,再也不想在本地讀書,走父輩之路了。他只帶了八塊錢到了南京,寄居在叔父家中。在叔父的激勵下,1898年,他考入洋務派開辦的“江南水師學堂”,但此學堂陳舊腐敗,所以1899年,他又考入礦務鐵路學堂。在此,他接觸了物理、化學、數學、醫學,接觸到了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思想和文化,尤其是進化論。這一切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并從家庭遭遇和封建教育思想中解脫了出來。而父病也為他道路的選擇奠定了基礎。1921年1月他從礦務學堂畢業,被公費派到日本留學。在日本,魯迅先生懷著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到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和理科課程,并遇到孫中山和章太炎,接受了先進思想,并堅定了學醫報國的決心。后他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并碰到藤野先生。但由于幻燈事件的刺激,魯迅先生意識到以醫報國思想的幼稚,決定棄醫從文。這之后他從仙臺來到東京,并投入到新文化運動的倡導活動之中,發表過許多論文,翻譯過許多進步作品,非常崇拜雪萊、普希金、萊蒙托夫,這實際上標志著他已走上文學創作之路。但《新生》的流產,使他備感思想啟蒙無望?;貒?,辛亥革命的失敗,中國的黑暗、混亂,使他處于苦悶、彷徨之中,他身居簡出,以抄古碑為消遣,但卻從未放棄過追求,《新青年》問世后,魯迅先生毅然應索稿,作文吶喊?!丁磪群啊底孕颉芬晃囊舱且贼斞杆枷氚l展的歷程為序說明著書緣由的。魯迅先生在《南腔北調集•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寫到:“在中國,小說不算是文學,做小說的也決不能稱為文學家,所以并沒有人想在這一條路上出世。我也并沒有要將小說抬進‘文苑’里的意思,不過想到用他的力量,來改良社會?!薄丁磪群啊底孕颉芬晃囊灿∽C了此點。所以他創作小說始于“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更重要的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為其吶喊助陣,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魯迅先生創作小說的目的非常明確:慰藉猛士,喚醒民眾。文章出現“寂寞”一詞的地方達九處之多。魯迅先生的這種“寂寞”之感是出現在棄醫從文之后的。所以我們認為:作者年輕時夢想的相繼破滅是他陷入無邊寂寞的主要原因。魯迅先生想通過學洋務救國,學醫救國,搞文藝救國,而這些理想之夢一個一個破滅,使他陷入寂寞。因此這種寂寞并非真的無聊,更不是無事可做,而是一種“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也還沒有人來反對”的孤獨,是愛國者報國無門的憂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正如他在《題〈彷徨〉》一詩中所寫“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笔墙鹦漠惖膩碓L使寂寞中的作者看到希望,于是振筆吶喊。這種寂寞是對黑暗統治的極度不滿,是憂國憂民思想的具體體現。魯迅先生自始至終緊扣《吶喊》來由這一中心著筆。第1自然段以“夢”為文眼,統帥全篇,交待了結集《吶喊》的來由。接著將紹興侍疾、南京求學、仙臺學醫、東京治文、北京蟄居等一系列生活經歷按時間順序敘述,最后表明創作動機。文章有條不紊,層次清晰,環環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