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wǎng)友

A:(1)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會生產(chǎn)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于爆發(fā)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nóng)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zhàn)。在混戰(zhàn)中,不僅董卓、李?嗟攘怪菥У醬ν郎比嗣瘢瀾儼莆錚褪譴蜃徘諭跗旌諾畝澆煲病白荼印薄R蚨氈槌魷至恕懊袢訟嗍常堇鏘秈酢鋇幕牧咕跋蟆U庵智榭齙腦斐桑擻Φ憊樽鎘詼和醭姆炊持甕猓蜓古┟衿鷚搴推蘋瞪緇嶸木В勻灰彩遣豢扇乃〉淖鍤住5嘍緣乃擔骶е洌暇夠故怯興畋鸕摹D貌懿倮此擔淙徽蜓構(gòu)┟衿鷚搴屠納憊薰既嗣瘢鈾謖巍⒕隆⒕酶鞣矯嫻謀硐擲純矗缺凰鸕哪切┚Щ故鞘す懷锏摹1熱縊菩型吞錚誦匏敵醒翁俾糝貧齲隕緇峋玫幕指春途玫惱倨鵒嘶饔謾U廡┒冀諤嘎劬檬痹俳檣堋?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quán)豪橫行的情況。但由于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quán)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術(shù)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于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衒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強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我們只要翻看一下《三國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統(tǒng)治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風氣都與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傾軋營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為而不受懲罰的官吏和豪強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并非無據(jù)。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jié)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于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zhuǎn)。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quán)于己,不容許臣下有結(jié)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盡忠于國,效力王事,雖私結(jié)好于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jiān)視群臣,設置“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quán);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于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日后孫權(quán)的話來回答。孫權(quán)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quán)也仿效操設校事一職,可知在當時情況下,設置監(jiān)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nèi)大臣結(jié)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quán)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置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quán)術(shù),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qū)俟拢诱取薄2龠€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tǒng)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jīng)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zhuǎn)。所以我們說操之統(tǒng)一北方及其相應采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  首先,操善于馭將;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東擊孫權(quán),退軍時,留下張遼、樂進、李典三將及護軍薛悌鎮(zhèn)守合肥。次年,操于出軍西擊張魯前,派人給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寫明:“賊至乃發(fā)”。不久,孫權(quán)親自率領(lǐng)大軍十萬來攻合肥,薛悌等開函看教,乃是:“若孫權(quán)至者,張、李將軍出戰(zhàn),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zhàn)”。這時合肥守軍總共才七千余人。敵眾我寡,如果分兵出戰(zhàn),是否上策,諸將疑惑。張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后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zhàn),諸君何疑!”李典聞言,當即表示贊同。于是遼、典當夜招募敢從之士八百人,殺牛犒饗。次日天亮,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shù)十人,斬二將,大呼己名,直沖至孫權(quán)麾下。權(quán)見遼來勢兇猛,大為驚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呼權(quán)下戰(zhàn),權(quán)不敢動,望見遼所將兵少,聚眾圍遼數(shù)重。遼一再突圍,權(quán)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早戰(zhàn)至日中,吳人奪氣。遼等乃還修守備,眾心遂安。權(quán)軍經(jīng)此一戰(zhàn),銳氣頓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軍退。大眾既去,權(quán)和數(shù)將尚留逍遙津北。張遼從高望見,即率步騎前來捉權(quán),極將甘寧、呂蒙、凌統(tǒng)等竭死格斗,權(quán)始乘駿馬逃去,幾被活捉。史家對操教令,頗為贊揚,胡三省認為操以“遼、典勇銳,使之戰(zhàn);樂進持重,使之守。”孫盛認為操之本意是勇怯調(diào)配,“參以同異”。我以為:張遼作戰(zhàn)固極勇銳,樂進也以“驍果”顯名,常先登陷陣,“奮強突圍,無堅不陷”。如果把樂進說成是“怯”者或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孫權(quán)來時必自恃人馬眾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驕忽輕敵。正可乘此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即如張遼所說“及其未合,折其盛氣”,如此而已。蓋兵貴神速,掩其不備,操之知將料敵,固極高明。  由于孫權(quán)經(jīng)常進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帶兵屯戍于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賈荽淌放崆鋇茸骱瞇芯急浮R蛘饈焙戲史矯娌⑽蘧縷眨逝崆鋇榷韃凰佟Q鎦荽淌肺祿職底遠耘崆彼擔骸按吮叵逖糝保爸病K圓晃被嵴擼揮噸凇R歡氈賾忻蓯櫬僨浣潰帕傻扔紙徽佟A傻人僦躋猓笳儐戎粒涫芷湓鷚櫻 庇謔橋崆備轄糇骱每燜儺芯急浮9徊瘓媒擁嬌燜俳拿睢=幼耪帕傻紉彩盞節(jié)欏K得韃俁災罱際躚希蝗縈瀉雎詈投鞒倩旱氖隆?  由上可知,操善于用將,對之要求也很嚴格,但能得到他們的擁護。甚至連孫權(quán)都說操之“御將,自古少有”。證明操是善于御將的。  曹操還富有韜略、足智多謀,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方面,常能應付裕如。操在戰(zhàn)斗時,常能根據(jù)敵我情況,臨機決策,變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對于毒農(nóng)民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zhàn)爭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方法,譎敵致勝,轉(zhuǎn)弱為強。在戰(zhàn)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屬智慧,擇善而從,少有失誤。例如當操與呂布爭奪?賈藎喑植幌率保熘菽撂漲∷潰儆嘶⌒熘藎緩笤倩髀啦肌\?白柚2倌爍謀渲饕猓勻靼藶啦跡蕉?賈蕁=幼判熘菀補楦攪恕=ò擦輳?01年),即官渡戰(zhàn)后下一年,操因糧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劉表。荀?擔骸敖襠馨埽渲誒胄模順似淅В於ㄖ歡?肌⒃ィ妒⒑海羯蓯掌溆嘟行橐猿鋈撕螅蜆氯ヒ印薄2俅又站科蕉思街蕁?  由上可知,荀?謖鉸躍霾叻矯媛糯尉勒俚囊晌笙敕ǎ蚨圓俚某砂艽嬙銎鵒撕芄丶淖饔謾F淥背既畿髫⒐蔚紉嚶型ρ偎樸W闃げ俁哉鉸圓渴鵂厥櫻孿榷加肴毫拋邢干燙幀K懿贍殺鶉說惱凡唄裕得魎吶卸狹κ嗆芮康摹?  當操與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時,紹問操:“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jù)?”操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jù)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操又對別人說:“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敵致勝,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說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發(fā)揮臣下的智慧和將士的戰(zhàn)斗積極性。所謂使“賢人不愛其謀,群士不遺其力”。  無論曹操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上做得怎樣出色,如果其軍隊沒有較強的戰(zhàn)斗力還是不行的。呂布的軍隊號稱勇悍;袁紹的軍隊人數(shù)最多,經(jīng)過多次較量之后,都為操所敗,說明操軍的戰(zhàn)斗力是很強的。操軍戰(zhàn)斗力之所以強,乃由于操一貫采取精兵、簡政、重視糧食生產(chǎn)及運輸?shù)却胧2僭f:“孤所以能常以少兵勝敵者,常念增戰(zhàn)士,忽余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為戰(zhàn)士愛馬也;不樂多署吏,為戰(zhàn)士愛糧也”。操自言當官渡會戰(zhàn)時,袁紹有鎧甲一萬領(lǐng),他只有二十領(lǐng);袁紹有馬鎧三百具,他連十具都不到。操軍人數(shù)雖少,裝備雖差,但操治軍帶兵,比較重視紀律,賞罰比較嚴明,結(jié)果打敗了袁軍。一次在行軍途中,操傳令不得讓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于是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了麥子。可是操自己所騎的馬卻因吃驚而踏了麥田。于是操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發(fā),做為處罰,這雖只是做做樣子,但也可說明操在軍中持法是比較認真的。操起兵初期,打過不少敗仗,但軍隊始終沒有潰散,就是因操治軍嚴整,而且在政治、經(jīng)濟各方面也能較好地配合和支持軍事。所以終能轉(zhuǎn)危為安、變?nèi)鯙閺姟F渌婇y如袁紹則“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呂布則“勇而無計”、“輕狡反復”;劉表則“不習軍事”、只“保境自守”;袁術(shù)則“奢淫放肆”、“無纖介之善”。所以操終能將他們各個擊破。  由此,我們說曹操可以稱得上古代卓越的軍事家。     (3)曹操的為人和作風。  操在中國歷史上是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們對他的看法紛紜錯雜,毀譽不一。毀者把他說成白臉的奸臣、專門玩弄權(quán)術(shù)、“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的極端利己者:譽者則目之為命世英雄、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關(guān)史書記載,既善惡錯出,真假難辨。我們?nèi)绻娴匾罁?jù)某些記述,斷章取義,縱然再多發(fā)表評論文章,亦無濟于事。評論歷史人物,應當從有關(guān)的可靠記述中歸納出居于主流的東西(如德、才、功、過、善、惡、作用、影響等),從而得出確切的結(jié)論。不僅要把這一人物與他同時的人相比較,也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與同一類型的人相比較,這樣便不難估計其在各方面的價值,以確定其歷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與奸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做過分析,曹魏政權(quán)是曹操在農(nóng)民起義的影響下,自己苦心經(jīng)營出來的。當時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漢朝還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奪呢?曹操確實是玩弄了一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這樣做,還是為漢朝延長了二十余年的名義上的國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話,那末,二袁、劉表、劉備、孫權(quán)……誰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個能維護漢政權(quán)的忠臣來,還能說操是奸臣嗎?  至于曹操對人是否奸詐?專門傾人利己呢?傳說中曹操所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是否真實呢?據(jù)《三國志》卷1《武帝紀》注引《魏書》: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xiāng)里,從數(shù)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字刃擊殺數(shù)人。  《武帝紀》注又引《世語》: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武帝紀》注又引孫盛《雜記》: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根據(jù)《魏書》的說法,操殺人系于被劫之后,這種殺人,不能說是負人,而只是懲罰歹徒的行為。《雜記》所說操夜殺人,乃是怕別人殺害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這還可以說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行為。但操過后,還是很快就感到?⑩肷嘶常得髡獯紊比聳鞘粲諼蠡幔⒎遣儔拘約窗燦謐齦喝酥隆6遙澳腋喝耍閎爍何搖敝錚患詿聳椋淥榫吹蘭啊?芍饣笆遣豢煽康摹4擁筆筆導是榭雎郟倏志宄霰跡教用幌荊材芮嵋鬃鏨比巳腔鮒隆K筆比縹啡送技海陀Τ萌宋薇甘碧幼擼偽厴比艘栽鱟錮鄱釁冢懇隕先樗譴笙嗑鍛ィ率偌炔徊捎茫嶙⑺湟觶粗悶潰霰敢盼擰K暈頤遣灰聳又媸擋牧希肫湓謖飧鑫侍饃隙嘧鼉啦恫蝗绱硬儺磯啾冉先吩淶男惺輪醒罷掖鳶浮1熱紓撼鹿詞怯蕩韃儻褐菽戀撓泄Υ笤保佟按緋嘧印薄5罄闖鹿貌俁饜熘菽撂漲剩巡俁啦嘉?賈菽粒共偌岡餉鴝ブ幀:罄闖鹿肼啦家黃鴇徊僨莼瘢骯刖托蹋儻欏保撓泄嗜艘懶抵欏9籃螅安僬傺淠鋼掌瀋恚奩澠悠浼遙院裼誄酢薄S秩緗ò彩拍輳?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舉,行之多矣,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言也”。可見操對死者的囑托,并無背負之事。王粲的兒子因參與魏諷謀反,為曹丕所誅,操聞嘆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后。”操以金璧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之事更為人所熟知。操還自言:“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負”,可知他是怕負人的,似不可能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呂思勉謂:“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這種講法,是符合事實的。那些述說操詐騙傾人的傳聞、軼事,多非歷史的真實。但這種講法從何而來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設奇,譎敵制勝”,呂布與操作戰(zhàn)時,曾告誡部屬:“曹操多譎”。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時的“多譎”,擴大到其為人和作風上;其次,陳壽說操“少機警,有權(quán)術(shù)”。“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權(quán)術(shù),趙翼言操用人系以權(quán)術(shù)相馭。操在用人上,確實有用權(quán)術(shù)的地方,但說他用人全靠權(quán)術(shù),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腦有幾個不用權(quán)術(shù)的?有幾個沒有濫殺過人?袁紹早就讓操殺楊彪、孔融、梁紹。就以孔融為例,他何嘗不隨意殺人!當他任北海相時,僅因“租賦少稽”,就一朝殺五部督郵。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鄰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勸他“自托強國”,僅因這個建議,就被孔融殺害。至于歷代開國帝王,因鏟除異己,而濫殺錯殺的更史不絕書,如果只責操譎詐負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點,首先是他參與鎮(zhèn)壓黃巾起義,關(guān)于此事,前面已多處提及,不再詳述。其次是他有過屠殺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說過。關(guān)于操攻徐州牧陶謙的原因,各書說法不一。即使操父真為陶謙所殺,操也不該大量屠殺無辜人民。陳壽于《三國志》中敘述曹操之事,從不做過分的貶抑,對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較他書為簡,然亦不能不承認:“所過多所殘戮”。操還曾有“圍而后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諸將常有“屠城”之事,這是不應寬恕的。其他如當操攻圍呂布于下邳時,關(guān)羽屢向操求取布將秦宜祿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張繡時,亦曾納張繡的從叔母,以致引起張繡的叛變。諸如此類的事,在當時雖算不上什么很壞,但總是欠缺的。陳壽在評論曹操時,極稱贊其謀略、權(quán)變、法術(shù)和用人、創(chuàng)業(yè)的功績,從無一語贊及他的品德。陳壽論到劉備時,認為備“機權(quán)于略,不逮魏武”。可是極力稱頌劉備的“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說明陳壽是善于抓住曹、劉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許多人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還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覺得有點偏高。因為曹操有過濫殺無辜人民的暴行。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應當不這樣。另外,在個人品德作風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為后世法。既然稱作歷史上的政治家,就應當對后世能起榜樣作用,曹操在這方面還不夠規(guī)格。B:1。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制了一發(fā)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qū)運輸?shù)哪九A黢R等作戰(zhàn)工具。并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zhàn)斗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后世傳揚。 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jié)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作戰(zhàn)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zhàn)力求速決;重視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chǎn);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4。戰(zhàn)略上,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對》對當時形式的分析可謂高瞻遠矚;而且善觀大勢,始終堅持聯(lián)吳抗曹,致蜀漢得與魏、吳鼎立。 5。諸葛亮擅于治政(見下文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不足之處 1。用人上的失誤。首先是讓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關(guān)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關(guān)羽失荊州,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變空,并使蜀國在今后的戰(zhàn)爭中始終處于背動地位。其次是用馬謖守街亭,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jīng)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cè)翼受威脅,整個作戰(zhàn)計劃遭到破壞,被迫撤軍。 2。對于人才的限制。諸葛亮輔政后,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fā)展。經(jīng)如任免一個縣官的小事,諸葛亮也要親自處理;軍中“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結(jié)果諸葛亮死后,蜀國人才青黃不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誤。“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謹慎,這是諸葛亮的優(yōu)點,也是他的缺點。用兵應以慎為主,以奇為輔。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時魏延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guān),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未同意。后鄧艾滅蜀,正是用偷襲之策。司馬懿在給其弟司馬孚來的信中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quán),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此話雖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實。 后人特別推崇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將其視為智慧化身。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將其神化,其情節(jié)更是廣布人口。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

熱心網(wǎng)友

都乃英雄之豪杰也.

熱心網(wǎng)友

都很聰明阿不過曹心胸太狹窄,諸葛太過愚忠

熱心網(wǎng)友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評曰: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nèi),?申、商之法術(shù),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熱心網(wǎng)友

……查辭海……要不查歷史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