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能明確的告訴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真正含義?萬物皆自然,其實淚也甜

熱心網友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里?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樓上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

熱心網友

空空空!!!

熱心網友

超脫物外,四大皆空。

熱心網友

有道是:佛在心中不遠求靈在心中佛自留佛曰:不可說

熱心網友

四大皆空。重要的是“空”。不能執著哦!切忌“貪、嗔、癡”。

熱心網友

熱心網友

本來純潔的,不需多說的

熱心網友

菩提樹和明鏡臺都具有空間形象,凡有空間形象者,則必然是相對的,所以不可用以比喻自性。自性無所謂修,無所謂得,它本身就是一個絕對的境界。光明自性人人都有,只要不污染,就能自然顯露,所以明心見性不可由修持入,自性本就是“無修無證,無得無失”的。這一境界,要求一悟到底,單刀直入,見性成佛,這就是“頓悟”。這首偈是慧能針對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那首偈而寫的,本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 (638-713),一作惠能。俗姓盧,新州(今廣東新興)人。唐高宗咸亨年間入黃梅東禪寺,參禪宗五祖弘忍。因所作偈受到弘忍賞識,得其法衣。十年后,在廣州法性寺剃發受戒,為眾說法,歷三十余年,影響甚大,創建了南宗禪。后人尊之為禪宗六祖。今存詩偈二十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