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你們強,我只知道今年4月《尖端科技報道》曾介紹過
熱心網友
洲際導彈 是指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的導彈。是戰略核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這種導彈的國家,不必遠涉重洋就能直接對敵國實施戰略性攻擊。由于各國所處地理位置和軍事戰略意圖不同,對洲際導彈的射程規定不盡一致。例如,有的國家把洲際導彈射程定在5000千米以上,有的國家定在6000千米以上。按飛行彈道可分為洲際彈道導彈和洲際巡航導彈;按發射點與目標位置可分為地地洲際導彈和潛地洲際導彈。洲際彈道導彈通常為多級的液體推進劑導彈或固體推進劑導彈,采用慣性制導或復合制導,攜帶核裝藥單彈頭或多彈頭。它具有推力大,飛行速度快,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等優點。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多數尺寸大、笨重、不便機動,一般配置在導彈發射井內,采用自力發射(熱發射)或外力發射(冷發射)。潛地洲際彈道導彈配置在核動力潛艇內,采用水下冷發射。 最早的洲際導彈是1957年8月21日前蘇聯首次試射成功的SS-6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射程約8000千米。同年,美國研制成功射程為8000千米的"鯊蛇"地地洲際巡航導彈,性能較差,停止發展,爾后研制射程達12000千米的"宇宙神"地地洲際彈道導彈,于1959年開始裝備部隊,1965年退役。此后,洲際彈道導彈得到迅速發展。70年代,出現了潛地洲際彈道導彈。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幾經更新換代,戰術技術性能大大提高,命中精度(圓概率偏差)從數千米精確到百米左右;射程可達萬余千米;采取了抗核加固措施;發展了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提高了突防和摧毀目標的能力。美國現役洲際彈道導彈有" 民兵 "Ⅲ 、"和平衛士"等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前蘇聯裝備的洲際彈道導彈近20種,其中有SS-18、SS-19、SS-24、SS-25等地地洲際導彈和SS-N-20、SS-N-23等潛地洲際導彈。中國已擁有自行研制的洲際導彈。 洲際導彈總的發展趨勢是:在改進和完善大型導彈的同時,注重發展小型、機動的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增大潛地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研制新型洲際巡航導彈,采用機動式彈頭,進一步提高導彈命中精度、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我國 的洲際導彈有東風-4的改進型。東風-5,東風-31甲型,東風-41。東風-4共部署了30枚,主要部署在湖南、河南和青海等地的洞穴中,目標為美國、俄羅斯和日本;根據美衛星偵察,東風-5只部署了26枚,主要分布在河南洛寧和河北宣化的發射井中,但是,美國人對“長城工程”內東風-5的部署情況似乎了解的不多。中國還曾研制過射程為19,000公里和15,000公里的多彈頭洲際導彈,命名為東風-6,東風-7,但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有大量部署。我國新研制成功的東風-31甲型已經部署在福建地區,對象為美國西岸及其境外軍事基地;東風-21部署有50枚,發射陣地主要在吉林、云南和安徽,打擊對象有獨聯體、印度、蒙古共和國和日本。為在未來戰爭中爭取主動,中國加快了在太行山區部署東風-4和東風-5A的計劃,其中東風-4加裝了彈上計算機,導航精度有所提高;部份東風-5A被裝上了多彈頭分導彈頭。今后在該地區還將部署新一代的東風-31和,型洲際導彈。在1998年頭4個月,中國生產了4枚東風-5A,在年底生產線關閉前,至少又生產了2枚,使已知東風-5的部署總數達到了26枚,全部指向美國各大城市。東風-31甲型準洲際導彈已經定型并服役,為單彈頭設計,部署在福建仙游地區,更新的多彈頭衍型于今年8月試射成功,采更先進的星光加GPS導航。因為我東南部地區云層較厚,使得美國的ERS雷達影像衛星在該地區上空的偵察有所不及。這是二炮選在該地區部署東風-31的主因之一。另外,在去年二炮向該地區調動4個戰術導彈旅的時候,中國曾利用電子對抗手段對法國的SPOT衛星和美國的間諜衛星進行干擾,使得華南地區衛星云圖出現“黑洞”,這一“怪像”曾被當時國內媒體廣泛報道。從射程上來說,中國曾作過利用計算機模擬東風-5A從云南和湖南向美國方向發射攻擊的實驗,似乎只有非洲和拉美小部份不在攻擊范圍之內。雖然外界預估東風-31為準洲際導彈,但是要打到美國西岸應該不是什么問題。此外,英國和法國有從核潛艇上發射的洲際導彈,英國沒有空中和陸地核力量,法國沒有陸地核力量。中國,俄羅斯,美國有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 。
熱心網友
型號 北約代號 射程[km] 數量 DF-3 (東風3) 10,000 -- DF-5 (東風5) CSS-4 13,000 13 DF-6 (東風6) 15,000 -- DF-22 (東風22) -- -- DF-14 (東風14) -- 8,000 DF-31 (東風31) -- 8,000 DF-41 (東風41) -- 12,000 JL-1 (巨浪1 DF-21 ) CSS-N-3 1,700 24 JL-2 (巨浪1 DF-23 )CSS-N-4 8,000 0 (31?) 。
熱心網友
日前,路透社、俄通社—塔斯社、埃菲社等世界各大新聞機構紛紛報道了中國試射“東風—31”新型洲際導彈的消息,這條消息一時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據報道,媒體的消息來源均是俄羅斯航天監測部隊官員的談話。據俄軍官員表示,俄羅斯的航天和導彈監測機構于11月23日發現中國西部發射了一枚洲際導彈。從俄地面監測控制中心獲得的數據表明,中國此次發射的是一枚“東風—31”導彈(美國及北約稱之為CSSX—9),導彈發射地點是中國山西五寨的衛星發射中心。導彈經過大約1700公里的飛行,最終擊中了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目標。俄羅斯官員表示,中國目前尚未建立起事先通知其他國家進行導彈試射的體制,因而只有通過鄰近的地面監測中心或是導彈觀測船才能跟蹤觀察到。 中遠程彈道導彈很受青睞 無獨有偶,就在幾個月前,美國的情報部門也“跟蹤”到了中國發射的一枚中程彈道導彈,并認為這是中國在試驗尋找破解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的辦法。美國媒體報道說,中國二炮部隊于7月上旬試射了一枚“東風—21”型(DF—21/CCS—5)中程彈道導彈。據了解該項情報的美國官員表示,“東風—21”型導彈的試射是在中國南方一座導彈基地進行的。導彈從試射地點發射后,飛行大約2100公里,擊中了中國西部的一個靶場。彈著點附近的衛星照片顯示,除了主彈頭外,這種導彈還載有6到8個被五角大樓稱為“滲透輔導裝置”的假彈頭。這些假彈頭主要是用來欺騙對攔截導彈進行制導的傳感器系統,這表明中國軍方正在致力于尋找破解美國戰區導彈防御系統的有效辦法。 世界各國如此“關注”中國彈道導彈的發射并不是偶然的。依照現代戰爭和軍事技術的發展前景來看,大規模的武裝入侵、大兵團的戰場決戰局面出現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大力發展部分少而精的“殺手锏”武器已成為世界各國極力追求的目標。在諸多可以有效制敵的“殺手锏”武器中,中遠程的彈道導彈由于射程遠、威力大、成本低、易攻難守等優點而特別受到各國的青睞,這也正是中國彈道導彈的每一次試射都受到密切關注的原因。 美國用導彈防御系統監控洲際導彈 研制彈道導彈的過程中,為準確把握導彈技術性能和相關參數,通常要進行數次導彈試射。為了避免引起外界關注和安全起見,導彈發射國通常將導彈試射地點選在浩瀚的大洋或是偏僻的沙漠戈壁之中。但由于中遠程彈道導彈采取的均是返回大氣層式發射技術,西方發達國家的情報部門能通過空間預警衛星、地基探測雷達等設備對導彈發射情況進行監視和跟蹤。 美國目前用來監視洲際彈道導彈發射的主要是早期預警衛星和大型陸基相控陣雷達等高技術設備,這也是美國導彈防御計劃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中,地球同步軌道早期預警衛星上的紅外傳感器能對導彈發射后助推器發出的高溫高熱尾焰進行探測,特別是當洲際導彈穿過大氣層后更是“毫無保留”地暴露在預警衛星眼前。美國目前正在使用的導彈早期預警衛星被稱為“國防支援計劃”(DSP)衛星,它能夠探測到全世界范圍內的任何彈道導彈發射,并能夠確定發射點的大致方位,提供有關彈道的大致參數。 “國防支援計劃”衛星獲得的有關數據將先被傳輸到位于科羅拉多州夏延山的導彈防御系統戰斗管理中心。然后再由戰斗管理中心確定該導彈是否可能威脅到美國領土,以及是否需要進行攔截。俄羅斯等國的導彈預警技術也與此類似,只不過衛星的監測重點有所不同罷了。但從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來看,即使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陸基預警雷達也不能很精確地跟蹤目標和分辨彈頭、誘餌或是其它假目標,因而也就不能準確提供導彈彈著點信息和相關參數。要想準確掌握導彈發射的有關情況,還必須派出導彈觀察機、海洋測量船等專門力量實施抵近偵察和監控。 西方輿論認為,“東風—31”已成為中國軍隊的“殺手锏” 據報道,中國此次試射的“東風—31”導彈是中國目前最新型的洲際彈道導彈,其有效射程可達8000公里,可以攜帶一枚100萬噸級當量的熱核武器或3枚9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這使得“東風—31”導彈具備了同時打擊多目標,或是攜帶誘餌假彈頭的能力。 據西方軍事專家分析,此次中國試射的“東風—31”洲際導彈的整體技術已接近美國“民兵”Ⅲ、俄羅斯“白楊”—M等同類導彈水平,是中國目前生產的威力最強的導彈。 這種導彈理論上可以打擊的目標,除了大中城市、軍事基地和交通樞紐等外,還能打擊空軍機場跑道、船舶修理廠、彈藥倉庫等戰術目標。特別引起西方軍事專家關注的是,“東風—31”導彈具有很強的“限程”打擊能力,即指揮員可在導彈的最小射程(1000公里以上)和最大射程之間任意選擇目標,并采用調整燃料劑量、修正彈道參數等方式來“限制”導彈射程,從而使對手在導彈發射后難以確定打擊目標,并繼而采取有效的反制措施。“東風—31”導彈的潛射型(SLBM)被稱為“巨浪—2”型(JL—2)洲際導彈,由于可以通過戰略核潛艇機動到距離敵目標更近的位置上發射,因而具有更大的打擊范圍和威力。據西方軍事情報機構分析,中國的“巨浪—2”型潛射導彈在性能上已相當于美軍“三叉戟”C—4型多彈頭潛射洲際導彈的水平。 國外媒體認為,中國的“東風—31”導彈已經采取了各項先進技術:如改進的移動導彈發射系統、高強度彈體和高載荷技術、誘餌及假彈頭滲透技術以及高能量的固體推動燃料等。西方輿論認為,“東風—31”導彈是中國軍方近年來大力發展的“拳頭”項目,且種種跡象表明,該型導彈很快就將正式裝備部隊服役,成為中國軍隊的“殺手锏”。 西方一直想撈“機密情報” 長久以來,中國洲際彈道導彈的一舉一動都受到西方國家的密切關注。1980年5月18日,我國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射向南太平洋海域,同時我國一支由4艘導彈驅逐艦和1艘遠洋測量船組成的特混編隊也抵達彈著點附近海域觀察。然而,還沒等船隊抵達預定地點,數架外國偵察機就開始對我國船隊跟蹤和拍照,同時,還不停地向艦船兩側扔聲吶監聽器,妄圖撈到點“機密情報”。 另據外電報道,早在1992年4月中國首次進行“東風—31”導彈的組件試驗,就已經引起了西方情報部門的關注。1996年12月28日,中國成功進行了第四次導彈試射,基本完成了“東風—31”導彈的整體性能測試工作。1997年10月,美國偵察衛星發現中國山西五寨的導彈發射陣地已經建設完畢,其規模之大,讓美國人感到十分吃驚。 1998年末,中國再次籌備發射“東風—31”導彈的跡象被美國情報部門發現,于是美軍迅速向西太平洋地區派出“觀察島”號導彈跟蹤觀測船和RC—135S型導彈觀測機來監視此次發射活動,但令美國人感到失望的是,中國當時并沒有將導彈射向太平洋方向。1999年,“東風—31”導彈在國慶閱兵儀式上公開亮相,更引起了有關各方的極大興趣和種種揣測。個別西方國家甚至對中國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研制出技術先進的洲際導彈的能力表示懷疑,于是各種荒謬言論紛紛涌現,結果我國完全自行研制的“東風—31”導彈卻上了美國《考克斯報告》涉嫌“竊密”的“黑名單”。 更為荒唐的是,今年7月,美軍自身導彈預警情報系統的紊亂竟險些傳出“中國向日本發射彈道導彈”的假情報,這不能不說是美國人自己的“杞人憂天”。西方軍事觀察家相信,隨著可以公路機動的“東風—31”導彈的全面服役,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機動性和隱蔽能力都將大大增強,也使西方情報機構跟蹤監視導彈發射的難度大為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