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和麥有什么區別?

熱心網友

稻是水濕作物,需要在高溫多雨的氣侯條件下、在水田里栽培,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的熱帶亞熱帶地區,脫殼過后稱大米,有粘米和糯米之分。 麥是旱生作物,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在世界上的種植范圍很廣(溫帶地區種植最普遍),麥有大麥和小麥之分。

熱心網友

稻屬(OryzaL。)屬于禾本科稻亞科(Oryzoideae)、稻族(Oryzeae),由林奈(Linnaeus)于1753年命名,模式種為廣泛栽培的亞洲栽培稻( tivaL。)。在中國,栽培稻種為亞洲栽培稻( tivaL。),又分為秈亞種和粳亞種。此外,在南方地區還存在3種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 fipogon)、藥用野生稻(O。officinalis)和疣粒野生稻( ycriana)。 對于栽培稻,較為科學并得到廣泛應用的有以下四種分類系統:丁穎(1958)五級分類系統、程侃聲等(1984)五級分類系統、張德慈(1985)生態地理分類系統和全球栽培稻生態分類系統。 在生產上,依據品種特性和栽培方式的差異,對水稻品種的分類與上述系統有所不同。常見的分類方法有: 1。秈稻和粳稻 秈稻和粳稻主要是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同,在形態特征和生物學特性上存在顯著的差異。秈稻多分布在我國南方稻區和低海拔溫熱地區,在形態特性上表現出葉片寬大,葉色較淡,葉片多毛,劍葉開度較小,莖稈較粗而脆,容易打斷,穗多數無芒或短芒,谷粒狹長,米粒黏性小,脹性大;在生物學特性上表現為發芽快,分孽強,耐肥性較差,不大耐寒,但能耐熱、耐濕、耐強光,容易落粒。粳稻多分布在我國北方各省,或高海拔地區,生育期間的溫度一般較低,在形態特征上表現出葉片窄,葉色較深,葉片少毛或無毛,劍葉開度大,莖稈細而堅韌,穗以長芒為主,個別也有無芒的,谷粒短圓,穎毛長而密,米粒黏性較強,脹性小;生物學特性上表現為發芽緩慢,分蘗差,耐肥、耐寒性較強,耐弱光,不易落粒,脫粒較困難。 2。黏稻和糯稻 黏稻和糯稻主要存在米粒淀粉含量和性質的差異。黏稻米粒中含直鏈淀粉約10%-30%,支鏈淀粉相對較少,米粒斷面不透明或半透明,常有心白和腹白,淀粉的吸碘性大,遇碘溶液呈藍紫色反應,粘性較差,脹性大,出飯率高。糯稻米粒中淀粉幾乎全部是支鏈淀粉,米粒斷面呈蠟白色,不透明,淀粉吸碘性小,遇碘溶液呈棕紅色反應,粘性強,脹性小,出飯率低,但易煮軟,食味好,常用作糕、團、粽子和釀造的原料。在生產上又把糯稻分為小糯和大糯,小糯為秈型糯稻,常稱為秈糯,煮熟后糯性較差;大糯為粳型糯稻,常稱為粳糯,煮熟后糯性較好。 3。常規稻和雜交稻 常規稻的基因型是純合的,其子代與上一代的農藝性狀相同,因此育種家育出的常規稻品種不需要年年制種,只要做好提純復壯工作,就可以連年種植。雜交稻的基因型是雜合的,由兩個不同遺傳特性的品種間相互雜交所產生的雜種一代,但個體間的表現型相同,群體的農藝性狀整齊一致。由于雜種一代在生長勢、產量、適應性和抗逆性等方面都超過了原父、母本,具有雜種優勢,生產上利用這種優勢,能迅速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但由于雜種第二代產生性狀分離,生長不一致,產量嚴重減退,因此,不能繼續作為生產用種子,需要年年制種。目前我國生產上大面積利用的雜交稻有三系雜交稻和兩系雜交稻兩類。 3。常規稻和雜交稻 根據稻米種皮的顏色、稻米品質和營養價值,以及稻米用途等,又有普通食用稻和特種稻之分。特種稻按用途可分為色稻(如黑米、紫米、紅米等)、香稻、專用稻;據糙米顏色分,除淺白色外,還有黑、紫、紅、黃米等;而專用稻又可分為酒米、軟米、蒸谷米、糕點米、大胚米等。 此外,根據稻作栽培方式和生長期內需水量的多少,有水稻和旱稻之分。這兩類品種的劃分主要取決于它們的遺傳學差異。 大麥 形態特征:禾本科大麥屬越年生植物,高50-100厘米。稈光滑。葉鞘兩側有耳葉,葉片寬6-20毫米。穗狀花序直立,長3-8 厘米。每節生3 枚結實小穗,穎線形,長8-14毫米,芒粗糙,長8-13厘米。穎果成熟后與稃體粘著不易脫粒,頂端具毛。 小麥形態特征:禾本科小麥屬一年或越年生草本植物。稈高約1 米。葉片披針形,寬1-2 厘米。穗狀花序長5-10厘米,小穗長10-15 毫米,含3-9 小花,上部小花常不結實。穎革質,具5-9 脈,上部具脊,頂端有短尖頭,通常具麥芒。穎果頂端具毛。 生境分布:全世界各地廣泛栽培,品種很多。 用途: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麥麩入藥,能助消化和治腳氣病,還可作飼料。稈可供編織或造紙。 。